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一、文言文阅读(2021·上海浦东新·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环翠亭记宋濂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1.第①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A.而B.为C.以D.盖2.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B.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1.A2.C3.第②段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后来国家太平,许仲孚又重建环翠亭。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引出下文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的议论。4.本文记叙了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并由亭子的兴、废到再兴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文章最后阐发主旨,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进而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语境,前面“植竹万竿”与“构亭其中”是并列关系,句首需要一个表并列的连词。A.而:连词,“而”用在句首,表并列。B.为:没有连词的用法。C.以:作连词,多用于句中。D.盖:用在句首作连词,表原因。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错,“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写的是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的样子。不是“水流”的样子。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看,第二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的情况;第二句“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写天子出现,天下太平;第三句“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三年而成林”写许仲孚重建环翠亭。从结构看,上文“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下文“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议论。据此可知,第二段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结合第一段“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可知,记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可知,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结合第四段“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可知,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可知,阐发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的主旨;结合“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三代之盛,诚可期也”可知,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参考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荷花,鲜亮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太平的时候,有个叫许仲孚的,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并在竹林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晴,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晨光照耀下的竹林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光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到来。虞文靖公听说后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是许仲孚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到了壬辰动乱时,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都被毁灭。等到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片竹林。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亲戚关系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为他祝福,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于诗书。在有空闲的日子,在景物的美好中怡乐性情,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生活,那么江西各个郡县的百姓生活也是这样的;江西的各个郡县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也是安乐地生活了。这样那么这个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为仲孚善于继承而欢喜,实在可以用来预知世道趋向太平,像三代一样和平昌盛,的确可以期待的。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特意替天下人说这件事情,不只是记载一件事情罢了。(2021·上海青浦·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金孺人画山水》序清·龚自珍①尝以后世一切之言皆出于经①。独至穷山川之幽灵,嗟叹草木之华实,文人思女②,或名其家③,或以寄其不齐乎凡民之心,至一往而不可止,是不知其所出。尝以叩吾客,客曰:“是出于老、庄耳。”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以养神气为用,故一变而为山水草木家言④。昔者刘勰论魏、晋、宋三朝之文,亦几几⑤见及是,或者神理然耶?②吾友王昙仲瞿,有妇曰金,字曰五云,能属文,又能为画。其文皆言好山水也;其所画有曰《山居图》,极命物态。仲瞿实未甘即隐逸,以从鱼鸟之游。五云飨笔研而祝之曰:“必得山水如斯画之美而偕隐焉。”昙曰:“诺。”吁!曩者同时之士,固尝拟仲瞿似晋宋间民,不闻其有奇妇。余窥其能事,与其用心,虽未知所慕学何等,要真不类乎凡凡民矣。抑又闻老、庄之言,或歧⑥而为神仙,或歧而为此类,将毋⑦此类之能事与其用心,其亦去去⑧有仙者思□?大夫学宗,尚其思之!庶嫔百媛,尚其慕之!叹息不足,从而缘之辞。(《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注释)①经:儒家经典。②思女:思恋异性的女子,与“思士”相对。③名其家:出名,闻名。④家言:一家之言。⑤几几:幽隐,不明显。⑥歧:分支。⑦将毋:同“将无”,莫非,是不是。⑧去去:离尘世越来越远。5.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B.欤C.哉D.焉6.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出于儒家经典的所有言论不过是用来寄托他们和常人不同的心意罢了。B.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起源和儒家经典走的是同样的道路。C.作者对金五云大加赞赏,呼吁妇女们应该以金五云为榜样。D.王昙本来就非常喜欢山水,正好可以和夫人一起归隐山林。7.第②段划线句,作者认为金五云为奇妇,说说她“奇”在何处?8.作者通过为《金孺人画山水》作序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9.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答案】5.B6.C7.①金五云虽是封建时代的女子,却雅好山水,既能作文——“文皆言好山水也”,又能作画——画“极命物态”,此为一奇。②在她的影响下,王昙也摒弃了自己“未甘即隐逸”的世俗想法,决心与金五云“偕隐山林”了。可见金五云不但是一位品鉴、描摹山水的画家,且具有超凡脱俗的志向,此为二奇。8.作者通过为金五云的画作序,在评价金五云山水画的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对山水诗画起源的看法:认为“山水草木家言”(包括山水画和山水诗文)的起源与儒家经典走的不是同一条路子,而是从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以养神气为用”的哲学思想中变化而来的。作者对金五云的人品、艺术之赞美溢于言表,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世俗的鄙薄与对山林溪谷的推崇。全文夹叙夹议、态度鲜明,在对金五云的赞赏中表现了龚自珍自身所具有的高洁不群的逸士情操。9.这是一篇评介别人山水画册的文章。但它一开始并不马上涉及所要评介的画册及其作者,而是从议论“山水草木家言”(包括山水画和山水诗文)的起源入手;接着具体介绍画册及其作者,金五云不仅能作得一手好山水画,而且能写得一手好山水文,是一个奇女子。甚至王仲瞿都是在金五云山水情趣的启发影响下,才一起归隐山水的;最后又转入议论,极力称赞金五云作为一个女子,尚且有不类乎“凡凡民”的“仙者思”,认为这是值得引起那些有名望文人学士们的思考,而为所有女子的榜样。全文叙议交替,在评介画册和画册作者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对山水文艺起源的看法。【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莫非五云这类人的特长和他们的用心,也有远离人世去做神仙的念头吧?“其”表示推测,恐怕。加上后面的“?”可知这是一个问句,排除AC两个感叹语气词;结合固定结构“其可怪也欤”,可推测出应是“欤”。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得到能力。A.“所有言论不过是用来寄托他们和常人不同的心意罢了”错误,作者说的是“尝以后世一切之言皆出于经”,“尝”,曾经。而“独至穷山川之幽灵……是不知其所出”可见,作者碰到追究山河的鬼怪神灵,赞叹草木的开花结果,就不知道他们的情感所出。B.“和儒家经典走的是同样的道路”错误,根据原文“客曰:‘是出于老、庄耳。’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以养神气为用,故一变而为山水草木家言”可知,是出自道家。D.“王昙本来就非常喜欢山水”错误,原文“仲瞿实未甘即隐逸,以从鱼鸟之游”,仲瞿本来不愿意隐居,去做那些亲近游鱼飞鸟的乐事。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第二段“有妇曰金,字曰五云,能属文,又能为画”,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却既能写文章,又能画画,而且“其文皆言好山水也;其所画有曰《山居图》,极命物态”,文章都是言说秀美山水的,《山居图》描绘山水姿态淋漓尽致,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确实有不同于一般女性的奇特;“仲瞿实未甘即隐逸,以从鱼鸟之游。五云飨笔研而祝之曰:‘必得山水如斯画之美而偕隐焉。’昙曰:‘诺’”可见,一般封建时代都是男子做主,而金五云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改变丈夫“未甘即隐逸”的志向,一起归隐。“归隐”一事即使是男子也往往难以下定决心,她却不但自己下定决心,还能影响丈夫,足见她志向的超脱、坚定,比男子还要出奇,这在封建时代殊为难得。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第一段中,作者说“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以养神气为用,故一变而为山水草木家言”,这是作者对山水画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认为这是出自道家思想,和儒家不同。第二段中,作者说“余窥其能事,与其用心,虽未知所慕学何等,要真不类乎凡凡民矣……大夫学宗,尚其思之!庶嫔百媛,尚其慕之”,称赞金五云喜好山水,崇尚归隐的不类凡俗,志向奇绝,而且还让“大夫学宗”“庶嫔百媛”去仰慕学习她这类人高洁的志向,作者对她的推崇备至,正好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世俗的鄙薄与对山林溪谷的推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着对山水画和金五云的赞叹,表现出作者不同于流俗的审美观点,也反映出作者自己高洁的隐逸风范和情操。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写作思路的能力。文章名字叫“《金孺人画山水》序”,是为金五云的画写的序跋,这种文体都要评价画册和作者。但作者第一段却没有直接介绍作者和她的作品,而是从自己的观点谈起,从自己从前的观点“尝以后世一切之言皆出于经”,到山水诗作画作时“不知其所出”,再到明白“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以养神气为用,故一变而为山水草木家言”的道理,讲清了山水画的来源。第二段则开始介绍画家,其身份、其文章和画作的特点。但作者评画而不止于平话,却更侧重于这位画家出奇的志向。列举朋友在她的影响下归隐的事例来证明她对山水爱得至深;又议论她“真不类乎凡凡民矣”“其亦去去有仙者思”,超凡脱俗,深得道家三昧。还说“大夫学宗,尚其思之”,这值得那些文人学士深思,并呼吁“庶嫔百媛,尚其慕之”,让所有女子以她为榜样。整体而言,作者评画不止于画,既有叙述,也有议论,在议论中阐发了自己对山水画的观点,也抒发了自己的志趣追求。参考译文:曾经以为后代一切言论都出自儒家经典,只是碰到追究山河的鬼怪神灵,赞叹草木的开花结果(的言论,情形就不一样了),那些文人墨客和思恋情郎的女子(写这一类文章),有的用来彰显自己的名声,有的用来寄托他们和常人不同的心意,以至于一下笔就停不下来,这样就不知道他们思想感情的来源了。我曾经拿这个问题请教我的客人,客人说:“这样的文章出自《老子》、《庄子》。”老子、庄子把逍遥虚无作为宗旨,把修养精神元气作为功用,所以一经变化就成为专写山水草木者的个人言论了。从前刘勰评论魏、晋、宋三个朝代的文章,也隐隐看到了这一点,或许(这类文章的)运思原理就是这样的吧?我的朋友王昙,字仲瞿,他的妻子姓金,字叫五云,会写文章,又擅长绘画。她的文章都是言说秀美山水的;她画的画,有一幅题为《山居图》,描绘山水姿态淋漓尽致。仲瞿本来不愿意隐居,去做那些亲近游鱼飞鸟的乐事。五云用酒食供奉画笔、砚台,并祷告说:“(我)一定要找到像这幅画一样美好的山水跟你一同隐居。”王昙说:“好。”唉!以前同代的读书人,本来就曾经把仲瞿比作晋宋时代的人,却没有听说他有一个奇特的妻子。我暗中观察五云的特长和心意,虽然不知道她所向往的学问是什么样的,但总的来说,她确实不像普通人。而我又听说老子、庄子的学问,有的分支成为神仙之学,有的分支就成了(五云)这类人的学问,莫非五云这类人的特长和他们的用心,也有远离人世去做神仙的念头吧?高官大人和学派宗师们,还是考虑这类人的(才能和志向)吧!广大贵妇和美女们,还是仰慕这类人吧!我仅表感叹还不够,所以就此写下本文。(2021·上海杨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卷雪楼记(明)袁中道①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昔宗少文①怀尚平②之志,欲结宇衡山,而其后竟止江陵,立宅三湖上。岂非深山道远,饮食药饵俱艰,于老人不宜,而三湖浩渺之波,粘天荡日,亦可借其秀润,以畅性灵耶?荆州百里,无培塿之山,而惟大江自蜀来,浪喷波腾,为天下奇观。②中郎③卜居沙市,既治一楼曰砚北以瞰江,其前尚有隙地。一日梯而自登其脊以望,大笑曰:“吾事济矣。”遂于楼之前复植两楹,承霤④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于是中郎登而乐之,而谓予曰:“宗少文弃衡山而止江陵也,有以也哉。”时暑路方升,九市如炙,而登此楼,□大江如积雪晃耀,冷人心脾。故不待其成,日夕游焉,而字之曰“卷雪”。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著名画家。②尚平:亦作向子平,东汉人。向子平的子女婚嫁后,他不问家务,游历山水,不知所终。③袁中郎:袁宏道,作者兄长。④霤:屋檐。1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以B.然C.乃D.则11.对第②段中袁中郎的“吾事济矣”的“事”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能再建一亭B.理解宗少文C.得山水性灵D.能登楼避暑12.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13.本文以“记楼”来表现作者对“质有而趣灵”的山水的追求,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0.D11.C12.大量使用整句,写出长江奔腾震荡的水势,渺远处巴山诸峰、云梦泽的芳草隐约可见,山水间的千帆、棹歌等人世生活与风雨变化的自然面貌。这些景物都是经过远观、俯瞰、多日观察概括而成,具有时空中宏大气势,而整句正好与之相宜,使宏大气势扑面而来。也可以选用观察视角(如远观、俯瞰),也可选用动静结合。13.作者认为山水既有实际形态又有趣味灵性,全文构思颇为独特。首先对画家宗炳遍游山水,最后选择江陵终老的原因进行猜测,引出江陵水势浩荡,天下奇观之趣。而后通过袁中郎建楼远眺,描绘出澎湃的长江、隐约的远峰、山水间的生动的世间生活,然后进一步理解宗炳隐居江陵原因是寻找到性灵山水之趣,最后写卷雪楼命名原因,即酷热下仍能清凉入心之趣。表现出作者清雅宏大,超拔于世的精神追求。【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前文写“时暑路方升,九市如炙”,然后用“而”字转折,“□大江如积雪晃耀,冷人心脾”,这里需要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虚词,与“而”字呼应。A.连词,表因果关系,但后面接原因;B.连词,表转折关系;C.连词,表承接关系;D.副词,表因果关系,后面接结果。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吾事济矣”在文章第二段开头。第一段有观点句“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意思是有趣味、有灵气的山和水很难得;第二段开头写“中郎卜居沙市,既治一楼曰砚北以瞰江,其前尚有隙地”,后面写“于楼之前复植两楹,承霤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可见是袁中郎得到了让山、水的灵气相遇的办法。因此“吾事济矣”的“事”是指“得山水性灵”。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式、修辞、用词等角度赏析。画线句“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观察这段话,可以看出其大量使用整句,“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运用整句写出长江奔腾震荡的水势,句式整齐,气势不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写出渺远处巴山诸峰、云梦泽的芳草隐约可见;“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写出山水间的千帆、棹歌等人世生活与风雨变化的自然面貌。这些景物都是经过远观、俯瞰、多日观察概括而成,具有时空中宏大气势,而整句正好与之相宜,使宏大气势扑面而来。这段话也可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如“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的远景,“千帆竞举,惊沙坐飞”的近景;或者“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的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或者“千帆竞举,惊沙坐飞”“霁雨旦暮,烟景万状”的动静结合等。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概括文本内容、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作者认为山水既有实际形态又有趣味灵性;然后猜测画家宗炳遍游山水,最后选择江陵终老的原因“岂非深山道远,饮食药饵俱艰,于老人不宜,而三湖浩渺之波,粘天荡日,亦可借其秀润,以畅性灵耶?”;引出“荆州百里,无培塿之山,而惟大江自蜀来,浪喷波腾,为天下奇观”。第二段写哥哥袁宏道建楼远眺,描绘长江与山峰的趣味灵性,“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霁雨旦暮,烟景万状”,描绘出澎湃的长江、隐约的远峰、山水间的生动的世间生活,并通过袁宏道的话“宗少文弃衡山而止江陵也,有以也哉”进一步理解宗炳隐居江陵原因是寻找到性灵山水之趣,最后写卷雪楼命名原因,“大江如积雪晃耀,冷人心脾”,即酷热下仍能清凉入心之趣。表现出作者清雅宏大,超拔于世的精神追求。参考译文:①有形体而又有趣味有灵气的东西,比不过山水,但人们常常苦有趣味、有灵气的山和水不能相遇,于是得到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引人注目而欢度老年。从前宗炳心怀尚平一样不问家事游历山水的志向,想在衡山建造房屋,但后来却停留在江陵,在三湖边上建造住宅。难道不是深山路远,饮食药物得来都不容易,对老人不适宜,而三湖浩渺的水,连着天际,涤荡红日,也可以借助湖水的灵秀润泽,让性情得到舒畅的缘故?荆州疆域百里,没有小土山,只有大江从蜀地而来,浪花喷溅波浪翻腾,是天下的奇观。②我的兄长袁中郎选择住在沙市,建造了一座名叫“砚北”的楼以眺望长江,楼的前面还有空地。一天,他踩着着梯子登上屋脊远望,大笑:“我的事情成功了。”于是在楼前又造了一座两个楹柱的楼,连接着“砚北楼”的屋檐,高出“砚北楼”,如同头上的发髻,才完全看清长江的气势。长江从蜀地流出流向吴地,江水奔腾悬流堆叠,澄澈闪耀,涛声震荡大地,润泽河山的景象,尽入眼底。凡是巴山西面处的山峰,云梦泽南面的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发,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船夫渔人,应和着歌唱;雨过天晴,早早晚晚,烟雾弥漫,景象万千。于是袁中郎登上此楼,高兴地对我说:“宗炳抛弃衡山而停留在江陵,是有道理的。”当时暑气正盛,街市如同炙烤,而登上此楼,大江如积雪一样闪耀,让人的心脾感到凉快。所以不等到此楼建成,早晚登楼游乐,而题名为“卷雪”。(2021·上海静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炙背轩记(明)贝琼①①陇右邾君仲义,主华亭之邵氏义塾,题所居之南荣曰“炙背轩”②,以书抵琼曰:“袭③狐貉者不知有炙背之快,有炙背之快者不知狐貉之至美。当穷阴苦寒,吾身犹蛇之纠而不得伸也,吾口犹蝉之喑而不得鸣也。海日自东方出,乃席而坐其隅,光气所及,倏焉外融而内畅,不啻醪之沃,火之铄,温风之嘘,耳聪目明,百体潜苏,欣然高歌,作金石声,莫知其所以然者,则天下有快于此?然大明无私,吾恶④得而私哉!天下固同此快也。彼袭狐貉者,惴惴不敢出闱闼,假之醪而饮焉,假之火而附焉,曰‘是美至足矣’,又恶知炙背之为快。由是宋人欲献至尊而希其赏,嵇康乃云:‘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⑤迨未之知也。惟先生记之,以成吾懒。”②余乃为之叹曰:“溺于物者,有无穷之欲;得于己者,有无穷之乐。方海内兵争,智勇之士各欲自炫,以徼⑥取一时之贵富,朝暮奔走于形势之途,触风埃,覆冰雪,而未暇炙背如田夫野老者也。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昔杜少陵在夔州西阁曝日,见之于诗者,可谓极其形容矣。今仲义之居,亦少陵之西阁,则炙背之快,无适而不在焉,余亦将从之相与坐谈兹轩之下,而与天地间万物同被爱日之光,岂非幸欤?”③是为记。④仲义通经术,善持论,有司尝荐之春官⑦。赋诗清丽有法,世多传诵云。至正二十有四年,岁在甲辰,春二月既望,檇奔贝琼记。[注]①贝琼(1314—1378),元明之际诗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本文写于元末动乱之际。②南荣:房子南楼。炙背:太阳晒背部。③袭:穿。④恶:何,怎么。⑤“宋人”语出《列子·杨朱》,宋国农夫献负暄(晒太阳)之乐与君,以期厚赏。嵇康句语出《与山巨源绝交书》,意思是“虽有赤诚之意,但未免不切合实际”。⑥徼:谋求。⑦春官:指礼部。14.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A.乎B.哉C.也D.焉15.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松江是朱元璋对手张士诚故地,邾仲义作为元末遗民流寓华亭,历尽沧桑。B.邾仲义处乱世而能独善其身,淡泊名利,高蹈遗世,超然豁达,博学多智。C.邾仲义致信贝琼,夺耀太阳晒背能“百体潜苏”,暗含对新朝政治的期许。D.贝琼称邾仲义“通经术,善持论”“赋诗清丽”,说明贝了解其性情才艺。16.赏析第①段邾仲义来信中有关“炙背之快”的描写。17.本文前两段都在说“炙背之快”,第②段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答案】14.A15.C16.①对比。以穿狐貉之美与炙背之快作比,以穷阴苦寒与东方海日作比,突显太阳晒背的温暖。②比喻、排比。以蛇的蜷缩、蝉的喑哑比喻寒冷中的人;以醪的香甜、火的熔化、暖风轻吹描述晒背之快。③化用典故。宋人和嵇康的典故意在嘲笑炙背之快,邾仲义反其意而用之,认为晒背之快远大于穿狐貉者靠饮酒、烤火取暖的乐趣。(答出两点击可)17.①由身而心,深入一层:邾仲义来信描写“炙背”身体之快,第②段作者阐释“炙背”心理之快。②从形象到抽象,更进一层:沉溺外物就有无穷欲望,求诸内心才能有无穷乐趣;其时“海内兵争”,大家为富贵朝暮奔走,只有仲义超然高蹈,追求田夫野老的“炙背之快”,在“有得于己”中获得乐趣。【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句是“则天下有快于此□?”,这是一个问句,而“哉”表感叹,“也”表陈述或判断,“焉”表陈述或肯定语气。只有“乎”表疑问语气,符合句子要求。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暗含对新朝政治的期许”错。从原文看,邾仲义用“袭狐貉者”与“炙背者”的快乐不同,来说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选择不在于为官,此段末尾有“惟先生记之,以成吾懒”也引印证了这一点。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运用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鉴赏“炙背之快”的描写,要从第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都用到了哪些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妙处即可。对比手法。“袭狐貉者不知有炙背之快,有炙背之快者不知狐貉之至美”以穿狐貉之美与炙背之快作比;“当穷阴苦寒,吾身……海日自东方出,乃……”,以穷阴苦寒与东方海日作比。两处对比突显太阳晒背的温暖。比喻、排比手法。“当穷阴苦寒,吾身犹蛇之纠而不得伸也,吾口犹蝉之喑而不得鸣也”,以蛇的蜷缩、蝉的喑哑比喻寒冷中的人;“不啻醪之沃,火之铄,温风之嘘”,以醪的香甜、火的熔化、暖风轻吹描述晒背之快。化用典故。“彼袭狐貉者,惴惴不敢出闱闼,假之醪而饮焉,假之火而附焉,曰‘是美至足矣’,又恶知炙背之为快。由是宋人欲献至尊而希其赏,嵇康乃云:‘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迨未之知也”,宋人和嵇康的典故意在嘲笑炙背之快,邾仲义反其意而用之,认为晒背之快远大于穿狐貉者靠饮酒、烤火取暖的乐趣。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和结构特点的能力。第①段通过邾仲义来信描写“炙背”之快,“海日自东方出,乃席而坐其隅,光气所及,倏焉外融而内畅,不啻醪之沃,火之铄,温风之嘘,耳聪目明,百体潜苏,欣然高歌,作金石声”,这是身体上的快乐感受;第②段也写“炙背”的快乐,“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这是心理上的快乐。可见第②段相比于第①段是由身而心,深入一层。第②段由对邾仲义“炙背”的具体描写上升到人生道理的认识,“溺于物者,有无穷之欲;得于己者,有无穷之乐”,阐述了沉溺外物就有无穷欲望,求诸内心才能有无穷乐趣,这是从形象到抽象,更进一层。从这个角度再看邾仲义的选择,“方海内兵争,智勇之士各欲自炫,以徼取一时之贵富,朝暮奔走于形势之途,触风埃,覆冰雪,而未暇炙背如田夫野老者也。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其时“海内兵争”,大家为富贵朝暮奔走,只有仲义超然高蹈,追求田夫野老的“炙背之快”,在“有得于己”中获得乐趣。参考答案:①陇右的邾仲义君,主持华亭的邵氏义塾,给他居住的南楼题名为“炙背轩”,他写信给我说:“穿狐貉皮袍的人不知道有太阳晒背的快乐,知道太阳晒背快乐的人不知道穿狐貉皮袍的美。当处于阴冷苦寒之际,我的身体就好像蛇蜷缩在一处而不得伸展,我的口就好像蝉的喑哑而不能鸣叫。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才能铺上席子坐在角落,阳光所照耀到的地方,忽然就觉得身外融洽内心和畅,不止像喝了美酒般滋润,像看到火一样光明,像温煦的风吹过一样舒畅,觉得耳聪目明,通体复苏,想要放声高歌,作金石之声,没有人能懂得这种美好的感受是为了什么。那么天下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吗?然而我们的大明就是这样的无私,我怎么能够自私呢!天下本来都应当同享这样的快乐。那些穿着狐貉皮袍的人,惴惴不安不敢出门,他们见到美酒就喝,见到火就靠过去,说“这是多么美好满足啊”,他们又怎么懂得太阳晒背的快乐呢。因此有个宋人献上至尊的宝物希求得到赏赐,而嵇康却说:‘虽有赤诚之意,但未免不切合实际了!’大概是那个宋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吧。希望先生记住它,以成全我的惫懒。”②我因此为之感叹到:“沉溺于外物的,有无穷的欲望;自得于己的,有无穷的乐趣。当今正是天下纷争,有智谋有勇力的人各个想要自我炫耀,来谋求一时的贵富,早晚在迫于形势的路途上奔走,风尘满面,饥寒交加,而没有闲暇像田夫野老一般让太阳晒背。只有仲义超拔尘俗高蹈于世,即使是王侯公子,不能让他屈尊招致,并且和田夫野老一样以太阳晒背而感到舒适,那么他不沉溺于外物而能自得于己,就可以知道了。从前杜少陵在夔州西阁曝晒太阳,并把它写进诗中,可以说是形容的到了极点。如今仲义的居所,也就是杜少陵的西阁,那么太阳晒背的快乐,也就无处不在了,我也将跟他一起坐在这个轩下谈论,而和天地间万物一同覆盖这自己喜欢的日光,难道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③这是写这篇记的缘由。④仲义通晓经术,擅长辩论,有关部门曾经推荐他到礼部任职。他的诗清丽有章法,世人大多传诵。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年,春天二月十六,檇奔贝琼记。(2021·上海长宁·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辋川图》①记(元)刘因①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倦,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②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②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③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③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④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④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⑤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有删削)[注]①《辋川图》:唐代王维的画作。②阎立本:唐初著名画家。他曾经告诚他的孩子:“勿习此末技。”③颜太师:即颜真卿。安史之乱时,他起兵抵抗。④绿野堂:唐人裴度的别墅。裴度平定藩镇叛乱有功。⑤甘棠:指官吏值得称颂的政绩。18.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岂B.盖C.然D.且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叙议结合B.用典简明C.托古讽今D.诙谐夸张20.请分析对比手法在第③段论述中的作用。21.本文第②③段的议论衔接紧凑、层层深入,请就此加以分析。22.刘因的同乡刘果读完本文后又查阅了《旧唐书•王维传》部分相关内容(见前一篇文言文),对刘因的观点不完全赞同,打算写一段话与刘因讨论,请你替刘果写下这段话(不必用文言写,不超过200字)。【答案】18.B19.D20.第③段将王维与唐代颜太师、裴度的表现作横向对比,又将唐朝王公贵族对王维的态度与宋代学者对王维的态度作纵向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强调了王维失节行为之不堪,有力支持了“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的观点,而且将对王维个人的评判扩展到对当权者人才观的探讨上去,托古讽今,促人反思。21.第②③段先以重德轻艺立论,认为画艺只是“适意玩情而已”,不能作为“修已治人之资”;然后据此批评王维重画艺而轻修身导致失节;继而由批判王维个人扩展到批判当权者重才轻德。各层次衔接紧凑,愈转愈深,使重视品德修养的主张格外鲜明。22.我认为王维失节确有其事,有可批评之处,您对品德修养的重视我也甚为认同。但王维被俘后曾服药装病拒仕伪朝,又曾写《凝碧诗》表明其心系唐朝,朝廷后来未作严究,今人对此也不必过加苛责。王维博学多才,其私德也有可称道之处,当时的掌权者推重他是有其理由的,对他不宜一味批评。但您借由此批评而阐发的掌权者不宜重才轻德的主张很有警世价值,用意深远。【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岂”表示反问,哪,难道。根据上文“只有宋朝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能够用来与之相比”,本句不是反问句。B.“盖”,表示推测,大概。根据上文意思,此处为推测,大概是王维一生中得意的作品之一。符合句意。C.“然”表转折,但是,却,然而。根据上文意思,是赞扬这幅画,不存在转折意。D.“且”,表示并列,并且。根据上文意思,作者并不是很肯定,故不符合句意。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癸酉之春,予得观之。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倦,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既有叙述,又有表达作者观点的议论,属于“叙议结合”。B.“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等处为用典,不拖沓,简洁明了。故“用典简明”。C.通过文章的最后一段“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⑤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可见作者写“辋川图”及其他典故,是“希望士大夫不要凭画画而自负,并且不再看重绘画这门才艺,同时希望以前的那些所谓的王公贵族,或许也能有所触动而知道该推崇什么样的士风”。故为“托古讽今”。D.“诙谐夸张”在文中没有体现。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对比手法在第③段论述中的作用”,本段中“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是把王维和同时代的颜师古进行对比;“程子谓绿野堂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是后代对王维的评价,进行的是纵向的对比。两处对比体现了对王维失节的评价,并由古至今,讽刺了当今的社会现实状况。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文第②③段的议论衔接紧凑、层层深入”,即分析②③段论证结构思路。第②段侧重从“修己治人”的角度进行立论,然后又举阎立本的例子进行论证,“王维凭清俊之才取得显贵的官位,并且天下的人又用高人来看待他,他同时安然地用前身是画家来自居,他的人品已不值得称道了”。继而第③段由古推今,批评当世“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论证有古到今,步步深入,逐层递进,论证严密紧凑。22.本题要求“对刘因的观点不完全赞同,打算写一段话与刘因讨论”,要反驳本文的观点,在反驳时要从《旧唐书·王维传》的内容中找到对观点的支撑。本卷《王维传》中对于王维失节之事有详细的记载,“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不到安禄山那里任职;“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由他写的诗歌可以看出王维当时对朝廷的忠诚,并非失节。但本文借由此批评而阐发的掌权者不宜重才轻德的主张很有警世价值,用意深远。参考译文:这幅《辋川图》在唐宋金的画谱里都有收录,评论写题跋的认为只有宋朝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能够用来与之相比,这大概算是王维一生中得意的作品之一。1273年的春天,我有幸能够观赏它。唐代历史著作和王维集子里所说的“竹馆”“柳浪”等景点都可以在画作中得到考证,其中的一个时而与王维对坐谈话时而一起乘船漫游的人可能就是裴迪。画面上江山雄伟奇丽,草木滋润秀美,让人对着画流连赏玩以致忘了掩卷,情怀高雅从而萌生在那里构筑庐舍,度过晚年的想法,却不知道画里的陕西早已不是祖国的土地了。外物能够让人陶醉,观赏画的人就像这样,但那画画的人用这种技巧自我娱乐时,原本就应该是用尽心思而不知道疲劳的。哎呀!古代的人对于技巧这类事,不过让自己意志愉快自得懂得欣赏情趣罢了。比如绘画,它不像书写、计算、音乐、舞蹈那样可以当作修炼自身才具管理他人的依靠,一般人多没有时间甚至不屑去钻研它。从魏晋以来,即使有人钻研过它,但是像阎立本这样的人已经知道它引发自取其辱的原因。王维凭清俊之才取得显贵的官位,并且天下的人又用高人来看待他,他同时安然地用前身是画家来自居,他的人品已不值得称道了。但是假如他能改换绘制一片水一块石一茎草一株树的细密心思,去思考如何来修养他自己,那也就不至于落到陷于叛贼之手却不愿意主动牺牲生命,苟且免祸却不认为可耻的地步,他的思维的混乱悖逆竟像这样的严重。难道是他的自负原本使自己的认识水平仅限于此,因而不知道社会上有大的节操,将会把自己放在有名望的大臣的行列吗?这也不值得讨论了。我只认为在那时的朝廷能用来享有巨大声名的,并且让豪贵阶层人士用来恭敬相迎的,亲王们用来以老师朋友相对待的,就是这样的能写诗会画画、背弃君主侍奉反贼的王维一类人。像颜真卿苦守孤城,匡扶大义,忠诚超过整个同时代的人,留下的功业激励万古后人,李隆基却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那种政治局面可想而知了。后代谈论文艺的人,喜欢说文章以作者的气节为主骨,又喜欢说自然环境因为所住的人而增加美感,所以朱先生说王维的诗虽然清雅,却气势萎弱缺乏骨力,程先生认为裴度住过的绿野堂应该被后人好好保护,至于王维的辋川山庄,即使拿来占有它,也是可以的。是啊!人的大操守一有亏欠,所有的东西均一败涂也,大凡能够自认为是值得百代传扬的甘棠一样的纪念物,却被别人当作刍狗看待。那些将用文艺方面的才艺而清高潇洒来自我陶醉自以为名的人,也应当从此中得到自我反省。我因为以后的阅历,或许能够通过考究这幅画里的东西,来研究短时间里发生的古今的差异,想效法当年韩愈的《画记》,来记下画上景物次序的大致情况,但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姑且在后面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士大夫不要凭画画而自负,并且不再看重绘画这门才艺,同时希望以前的那些所谓的王公贵族,或许也能有所触动而知道该推崇什么样的士风。三月十五记。(2021·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赠新兴贺知州□[明]丘浚①朝廷以滇南地僻远,恒慎择其长吏,非其人不轻予之所,予者,必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也。天顺壬午冬十月,天官卿群士子之需选者而铨试之,首擢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循故事乘传将之治所,其乡友某谒予文以为近仁之官赠。②予闻地有遐迩,而人情之好恶,则不遐迩异也,均好生而恶死,均好善而恶恶,均好逸而恶劳,均好聚而恶散,均好取而恶予,均好利而恶害。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斯相安矣。彼昧者,乃荒远其地,鄙夷其人,畜视而渔食之,使之失其所以为生者,一旦至于启事造衅,非惟彼不得以安其生而已,亦不能安其位矣,岂不两有所失哉?③考之前志,古人之治于斯者,若张乔除去奸猾,而二十六郡尽降,张处陀以淫虐致乱,祸延二十余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感悦,史万岁贪其贿赂,随服随叛。则人情好恶大略可见矣,岂以古今而异哉?且顺其情则服,逆其情则去,虽齐鲁吴越之民莫不皆然,□荒服之外乎?是尤不可不加之意也。④贺君湖湘故家子,曾大父以下,世为显官,得家庭之传有素,发身贤科,卒业太学,遍交当世知名之士,所谓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非其人耶?天官卿首擢斯任,诚真知人。予知其必能顺民之情以导迪之,克副圣天子轸念远人之意必矣。异时政声彰闻,其名位殆不止此也。⑤于是乎书。——选自《丘文庄公集》23.小明发现标题中表示文体的一个字被墨迹遮盖看不清了,他猜了几种,请根据第①段文意,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是()。A.序B.书C.记D.志24.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靠近京畿地区风俗醇厚,越是偏远的地区民风越是败坏。B.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所以无法引导管辖。C.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不拂逆人情。D.愚昧的官员却会荒废了肥沃的土地,鱼肉百姓。25.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而B.盖C.抑D.况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23.A24.C25.D26.祝贺贺恕被朝廷选为云南新兴知州;告诫他在管理这一偏远地区的时候要顺应百姓的天性来引导他们,让要百姓修生养息,不可拂逆人情;赞赏他的家世和才干;激励他有好前途。【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文文体等文化常识的能力。根据标题“赠”字,可知这是赠送给他人的一篇文章。A.“序”,有书序、赠序等体例,符合本文标题的“赠”。B.“书”指书信,本文格式并非书信。C.“记”一般指游记或描写景物、事物的文章,如《小石潭记》《核舟记》《病梅馆记》等,本文是议论文体,不适合。D.“志”也是记的意思,一是山川景物、人事杂记,二是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A.理解错误,原文说“予闻地有遐迩,而人情之好恶,则不遐迩异也”,意思是:我听说地有远近,但是人情厚薄却不因为远近而有所区别。由此可见,作者认为风俗的好坏与地之远近没有关系。B.“所以无法引导管辖”错误,原文说“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斯相安矣”,意思是: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来引导他们,将百姓安置在可以修生养息的地方,而不会拂逆人情,这才能够相安无事。所以并非无法引导管辖,善于治理的人是惠引导管辖并翔安无事的。D.“却会荒废了肥沃的土地”错误,原文“彼昧者,乃荒远其地,鄙夷其人,畜视而渔食之”,意思是:那些蒙昧的官员,却因为所管辖的地区偏远,鄙夷当地的百姓,把他们视为牲畜且侵夺他们的财产。其中“荒远”的意思是“认为……荒僻偏远”,而不是“荒废”之意。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这句话“虽齐鲁吴越之民莫不皆然,□荒服之外乎”中,前句是“虽”,在此处表示假设让步关系,应译为“即使”,即使是是齐鲁吴越的百姓也都是这样的,何况是边远地区呢?要表达“何况”之意,应选“况”。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文章第一段说“首擢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循故事乘传将之治所,其乡友某谒予文以为近仁之官赠”可见,是为了祝贺贺恕被朝廷选为云南新兴知州;第二三段“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斯相安矣”“则人情好恶大略可见矣,岂以古今而异哉?且顺其情则服,逆其情则去”等句子,通过对比善治者和蒙昧昏聩官员的治理特点及后果,告诫他在管理这一偏远地区的时候要顺应百姓的天性来引导他们,让要百姓修生养息,不可拂逆人情;第四段“贺君湖湘故家子,曾大父以下,世为显官,得家庭之传有素,发身贤科,卒业太学,遍交当世知名之士,所谓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非其人耶”,是赞赏他的家世和才干;“予知其必能顺民之情以导迪之,克副圣天子轸念远人之意必矣。异时政声彰闻,其名位殆不止此也”,说他此去为官,一定能做到顺人情引导,将来一定能够有政绩,是激励他有好前途。参考译文:①朝廷因为滇南处于偏僻遥远的位置,一直谨慎地选择掌管该地的官员,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就不会轻易地任命那个地方的官职,得到任命的人,必须精通经史,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天顺壬午年冬十月,天官卿在等待遴选的众多士人中通过考试进行选拔,首先提升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按照旧时的制度,贺恕将要乘传车到他所管理的地方去了,他的同乡某人拜访我让我写一篇文章来作为贺恕赴任的赠序。②我听说地有远近,但是人情厚薄却不因为远近而有所区别,都是贪生怕死,都是喜欢好的人,厌恶恶人,都是好逸恶劳,都是喜欢聚不喜欢散,都是喜欢获取而不喜欢给予,都是趋利避害的。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来引导他们,将百姓安置在可以修生养息的地方,而不会拂逆人情,这才能够相安无事。那些蒙昧的官员,却因为所管辖的地区偏远,鄙夷当地的百姓,把他们视为牲畜且侵夺他们的财产,让百姓失去了赖以维生的产业,一旦到了发生事端,那么不只是当地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官员一样不能安守其位了,这不是两败俱伤么?③考求之前的记录,古代在这里治理的,有张乔除去了奸猾之人,然后二十六郡全部降伏归顺,张处陀因为淫乱残虐导致暴乱,祸及二十余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被感化,史万岁贪求贿赂,当地人刚刚顺服随即又叛变了。那么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大致就可以看到了,难道会因为古今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吗?而且顺应民情百姓就服从,违逆民情百姓就离开,即使是齐鲁吴越的百姓也都是这样的,何况是边远地区呢?这尤其是不可不注意的地方。④贺君是湖湘一带昔日官宦人家的子弟,曾大父以下,世代都有权势显赫的官员,他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承由来已久,通过很好的科目被选拔出来,在太学里完成学业,与当世知名之士都有交往,所谓是精通经史,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的,不正是他这样的人吗?天官卿首提拔他来担任这个职务,确实是能够鉴察人的品行、才能的。我知道贺君他一定能顺应民情并有所启迪引导,能够符合圣天子悲切四年偏远地区百姓的心意。不久他在施政上的声誉就会显扬,他的名位大概不会止于现在这个官位的。⑤在这样的考量下我写了这篇文章。(2021·北京海淀·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①②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②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③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③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⑤,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④泓之役,身败国衄⑥,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⑦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⑤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⑥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注释)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②膰:送祭肉。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④觳觫:恐惧的样子。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⑥衄:损伤,伤害。⑦二毛:指老年人。⑧紾:弯转,扭曲。2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微者之称微:卑贱②而当夷狄之微者当:抵挡③牛何之之:去,往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趋向⑤而孟子与之以王与:和,跟⑥天下孰有不忍者耶孰:什么⑦乃欲以不重伤乃:竟然⑧不能损襄公之虐损:损坏A.①④B.②⑥C.③⑦D.⑤⑧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C.天下知其不情也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C.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3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31.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答案】27.D28.B29.B30.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31.第③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第④段通过类比(比较),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第⑤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⑤“与”解释为“和,跟”错误,依据文句“而孟子与之以王”的语意可知,“与”是“赞许”之意,此句大意为: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⑧“损”解释为“损坏”错误,依据文句“不能损襄公之虐”的句意可知,“损”是“减损”之意,此句大意: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理解有误,依据语境,“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是一判断句式,“者”是“……的人”之意,“非独”是“不但,不仅”之意。故此句正确理解应为“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理解有误,依据文句“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宋襄公不能行王者之师,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不是“为人狂妄”之意;此外,“有众多能臣却不用”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依据文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鱼但却不能任用”。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图”,图谋;“王”,名字用作动词,成就王业;“弊”,最坏的结果,最差的结果;“足以”,足够用来。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古文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首先举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祭祀的例子与宋襄公杀鄫国国君供奉的例子对比,写出宋襄公为人没有君子的仁心。(2)其次用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忍住面对食物的饥饿,与宋襄公能残忍杀害鄫子却说自己不忍心伤害受伤的人和老年人的虚假相类比,写出宋公的虚伪与言行不一的事情不合情理。(3)最后,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将宋襄公与王莽相类比,总结出两人同样表里不一,欺骗百姓的共同点,表现出宋襄公与王莽一样的不仁并欺世盗名的特点。参考译文:①“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农历初一,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②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股商的后代,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③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德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④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候。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⑤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葬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来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葬抱着孩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葬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⑥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他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2021·上海黄浦·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答卢谌书(晋)刘琨①①琨顿首。损书及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覆,不能释手。慨然以悲,欢然以喜。②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②之放旷,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③自倾辀③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譬由疾疢弥年,而欲一丸销之,其可得乎?夫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和氏之璧,焉得独耀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随掌?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④昔騄骥倚辀于吴坂,长鸣于良乐④,知与不知也。百里奚⑤愚于虞而智于秦,遇与不遇也。今君遇之矣,勖之而已。⑤不复属意于文,二十余年矣。久废则无次,想必欲其一反,故称指送一篇。适足以彰来诗之益美____。琨顿首顿首。(注)①刘琨:东晋初期爱国将领。卢谌:原刘琨部下,被幽州刺史段匹䃅召为别驾。卢谌临别之际,有诗信赠刘,本文是刘琨对卢谌的回复。②阮生:阮籍,字嗣宗,西晋著名文学家。③倾辀:惊惧貌。④吴坂:吴地的山坡;良乐:王良、伯乐,均为古代善相马者。⑤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来,拜为大夫。32.填入第⑤段划横线处的虚词不恰当的一项是()。A.也B.矣C.哉D.耳3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③两段写作特点的一项是()。A.骈散结合B.排比铺陈C.欲抑先扬D.化用典故34.下列语句与第③段画线句呼应的一项是()。A.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B.昔在少壮,未尝检括C.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D.才生于世,世实须才35.有人认为本文第①段中“慨然以悲,欢然以喜。”一句为全篇之眼,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32.C33.B34.C35.答案示例:该句是全篇之眼;本文由卢谌的书与诗引发作者的悲喜交集的情感,并以此统摄全篇;后文围绕“悲”“喜”二字展开,表达国破家亡,亲友凋残的哀愤,与卢谌分别的怅恨以及友人受到提拔重用的欣喜。【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适足以彰来诗之益美___”的意思是“不过是用来给你的诗增光添彩罢了”,此处为肯定语气,“也”“矣”“耳”都表示肯定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啊”或者疑问、反问语气,“哉”显然是不符合此处的语境的。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写作特点的能力。A.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属于骈句,是正确的。C.先写我年轻时的狂放不羁羡慕向往往昔老庄道家的理想境界,再写到我此时的苦闷写出老庄道家学说的虚妄和阮嗣宗行为的荒诞,欲扬先抑,所以C选项正确。D.“近嘉阮生之放旷”化用阮籍的事迹,属于用典,所以D选项正确。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然后知聃周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的意思是“这以后我才知道老庄道家学说的虚妄和阮嗣宗行为的荒诞”。C选项的意思是“心中羡慕向往往昔老庄道家的理想境界,喜欢效法近来阮籍的狂放不羁”,都是关于作者对于老庄道家学说的看法,所以此句与第③段画线句呼应。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全篇之眼”的意思是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主题,“慨然以悲,欢然以喜”点明了作者的喜与悲的情绪,结合下文来看,作者由好友的来信引发对于友人升职之喜以及国破家亡的悲苦,因此是全文的题眼。翻译:①刘琨顿首。烦劳你给我写信并赠诗,述说近来的辛酸苦痛和内心深沉的思绪,我拿着你的信和诗反复阅读,爱不释手。时儿慨然悲伤,时儿欣然而乐。②我在青年时,没有约束过自己,心中羡慕想往往昔老庄道家的理想境界,喜欢效法近来阮籍的狂放不羁,对他人人生厚薄从何而来、人生哀乐从何而生的感慨感到奇怪。③近来十分惊惧不安,为叛臣逆子所困扰。国破家亡,亲朋死伤,我扶杖行吟赋诗,会招至无尽的忧愁,独自块然而坐,就会有无数哀愤之情涌上心头。有时我想与你促膝而坐,举杯对饮,破涕为笑,排遣积蓄一生的苦闷,以求得短时间的欢娱,而这好比陈年的积病,想用一丸药来治愈,又怎么可能呢?有才能的人生于世上,而社会上也确实需要有才能的人。卞和璧玉怎能唯独照耀在楚国的郢都,夜光明珠又怎能专供随侯一人把玩呢?天下的人才,应当与天下人共同拥有。(道理虽然如此,)但在与你分离的日子里,我又不能不愁怅遗憾啊。这以后我才知道老庄道家学说的虚妄和阮嗣宗行为的荒诞。④从前有骏马在吴地的山坡上拉车,见到善相马的玉良和伯乐,便放声长嘶,那是因为见到了知已;百里奚在虞国时做奴隶而在秦国时做宰相,那是因为找到了知遇的国君。如今你找到了知遇之人,努力去干吧。⑤我不再用心作文已有二十多年了,由于荒废已久写起来就没有章法,想你一定要我写诗赠答,故按照你的意旨送上一首。不过是用来给你的诗增光添彩罢了。刘琨顿首顿首。(2021·上海奉贤·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尊经阁记(明)王守仁①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所以尊《易》也;,所以尊《书》也;,所以尊《诗》也;,所以尊《礼》也。②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硁硁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③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④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36.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耳B.矣C.也D.者37.下面四组句子是第①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排序是()。①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②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③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④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③①④②38.第②段论证手法极为巧妙,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39.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像这样的情况,与那些所谓记载账簿的人一样,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尊经吗?B.像这样的情况,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尊经的原因吗?C.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重六经呢?D.像这样一些人,正是那些记载账簿的人,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经呢?40.本文名为“尊经阁记”,却极少提及“尊经阁”,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答案】36.B37.D38.画线句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类比(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己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形象而鲜明地说明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批判了当时一些学经者不正确的倾向。39.C40.合理。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及如何真正地“尊经”。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不合理。“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借记叙、描写来抒情、议论。本文题为“尊经阁记”,应该对阁的修建过程、外观建式、周边景色有所交代,继而表达作者对于“尊经”的思考。【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的大意是“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根据文意及前文语气可知,该句是一个语气较为肯定的陈述句。“耳”,文言助词,而已,罢了,常用在陈述句的末尾,有仅此而已的意味,对句子的意思起冲淡的作用,前面常跟不过、无非、只是等词呼应,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答案A;“也”,常用在陈述句句末,表判断,语气平实,用在此处语气不足,排除答案C;“者”,语助词,常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答案D;“矣”,句末语助词,语气坚决而肯定,有感叹意味,用在此处恰当,正好与前文“呜呼”照应。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易》的提示,答题空1应选用句子③,以“阴阳”照应之;因为《书》是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答题空2应选用句子①,以“纪纲政事”照应之;《诗》是抒情的产物,答题空3应选用句子④,以“歌咏性情”照应之;《礼》是讲礼节的经典,答题空④应选用句子②,以“条理节文”照应之。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能力。划线句子翻译为: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浅薄固执地指着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此句用比喻论证论证的方式,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己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这个道理,化抽象为形象,非常鲜明而贴切地论述“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这个道理精髓,同时也对当时不正确的学习六经的倾向的一种批判。3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根据文意,“是者”指代上文所述“尚功利,崇邪说”“习训诂,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