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统计年报一、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资金200.72亿元①,同比增长7.7%,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资金来源:中央财政46.23亿元,占总量的23.0%,同增长0.7%;社会资金69.45亿元,占总量的34.6%,同比增资金投向:矿产勘查117.56亿元,占总量的58.5%,同2同比增长19.6%;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38.33亿元,占总量的19.1%,同比减少15.5%;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20.28亿元,占总量的10.1%,同比减少3.8%;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2.32亿元,占总量的1.2%,同比增长新疆(17.85亿元)、甘肃(11.55亿元)、广东(10.22亿9.9%;地方财政46.53亿元,占39.6%,同比增长20.0%;社会资金54.81亿元,占46.6%,同比增长20.0%。资金投向:以煤炭(19.72亿元)、铀(11.79亿元)、3金(14.04亿元)、铜(8.71亿元)、铅锌(8.63亿元)、铁(5.52亿元)为主,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58.2%。与2022年相比,投入增长的矿种主要有镍、铅锌、稀土、铜、钼、金、铁等,投入减少的矿种主要有石墨、磷等。铀铁锰3铜镍钨锡4钼6金银磷62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16.82亿元)、贵州(6.59亿元)。4项次,续作1542项次。完成钻探工作量906万米,同比增长31.9%。完成钻探工作量排名前5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145.3万米)、新疆(126.5万米)、安徽(54.9万米)、贵州(53.0万米)、江西(51.9万米)。5(二)基础地质调查。投入资金22.23亿元,同比增长19.6%。资金来源:中央财政9.85亿元,占44.3%,同比增长资金投向:区域地质调查4.74亿元,区域地球物理调查1.65亿元,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0亿元,遥感地质调查0.33亿元,矿产远景调查7.00亿元,海洋地质调查2.57亿元,其他4.23亿元。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2.02亿元)、甘肃(1.21亿元)。实施项目657项次,同比增长3.9%。其中,新开440项次,续作217项次。(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资金38.33亿元,同比减少15.5%。资金来源:中央财政14.95亿元,占39.0%,同比增长1.4%;地方财政18.10亿元,占47.2%,同比减少29.6社会资金5.28亿元,占13.8%,同比增长7.3%。资金投向:水文地质调查9.49亿元,环境地质调查5.55亿元,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17.22亿元,工程地质调查0.99亿元,地热调查等5.08亿元。6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市)分别是:新疆(3.21亿元)、湖南(2.63亿元)、重庆(1.91亿元)、湖北(1.89亿元)、陕西(1.83亿元)。项次,续作326项次。(四)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投入资金20.28亿元,同比减少3.8%。地方财政9.11亿元,占44.9%,同比减少6.2%;社会资金7.66亿元,占37.8%,同比减少2.9%。资金投向:地质科学研究5.95亿元,技术方法创新4.60亿元,各类报告编写9.73亿元。实施项目3366项次,同比减少5.1%。其中,新开2816项次,续作550项次。(五)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投入资金2.3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71亿元,同比增长18.5%。二、非油气地质勘查主要进展(一)探矿权设置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11256个,较2022年底增长9.8%;登记勘查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较2022年底增长10.1%。7——从登记机关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探矿权数量个)、江西(1053个)、云南(880个)和四川(476个5省(区)探矿权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4.3%。——从矿种分布看:探矿权数量最多的5个矿种分别是金矿(2334个)、铜矿(1979个)、铅矿(1136个)、铁矿(974个)、煤炭(899个),5个矿种探矿权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5.0%。——从矿类分布看:有色金属探矿权4254个,占全国黑色金属探矿权1250个,占全国总数的11.1%。能源矿产探2023年全国共新立非油气探矿权421个;出让面积4386.4平方千米;出让合同金额990.6亿元。从出让方式看,8协议方式86个,招拍挂方式335个。产产产属442173252422内蒙古1637244黑龙江812143115331131115711225472202295312915010212317911028152614312812112452181641239511136147121133238669(二)矿产勘查。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其中,大型44处、中型52处、小型28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种分别是:建筑用灰岩(16处)、石墨(10处)、水泥用灰岩(9处)、建筑用花岗岩(7处)、普通萤石(6处)。详查163处、勘探13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建筑用灰岩(50处)、煤炭(22处)、水泥用灰岩(20处)、普通萤石(19处)、金(18处)。1.煤炭新发现矿产地4处(大型4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2.铁矿新发现矿产地2处(大型1处、中型1处)。完成阶段3.锰矿新发现矿产地1处(大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4铜矿新发现矿产地4处(中型1处,小型3处)。完成阶段5.铅锌矿6.铝土矿新发现矿产地1处(中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8处(普查4处、详查2处、勘探2处)。7.钨矿新发现矿产地3处(中型2处、小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3处(普查3处)。8.金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19处(普查8处、详查6处、勘9.稀有、稀土、稀散矿产新发现矿产地4处(大型4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10.磷矿新发现矿产地4处(大型1处、中型3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11处(普查7处、勘探4处)。新发现矿产地6处(中型5处、小型1处)。完成阶段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7处(普查6处、勘探1处)。(三)基础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4.2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到46.1%。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完成1:5万重力测量0.9万平方千米,1:25万区域重力测量3.5万平方千米,1:5万磁法测量0.4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6.8万测线千米。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1:5万地球化学调查3.6万平方千米,1:25万地球化学调查10.3万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0万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0.3万平方千米。圈定清洁土壤面积178万亩,圈定富硒(锌)土地3.4万亩。矿产地质调查。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含矿产远景调查等)4.9万平方千米,圈定物探化探异常745处,圈定矿致物探化探异常205处。海洋地质调查。在重要含油气盆地、重要经济区、利益攸关区系统部署开展26个图幅1:25万、10个图幅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制完成东海海礁、南黄海西部等1:25万海洋区域地形图、地貌图、构造图等基础性、专业性和应用性图件60余张。(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4.84万平方千米。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站点运行维护10171个、水质样品采集2942组,实现全国地下水位实时监测。完成第三家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报告(2022)》。环境地质调查。完成1:5万环境地质调查2.06万平方千粤港澳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双评价”,初步构建国家重大战略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关键指标体系。地质灾害调查。累计完成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1887个县(区),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407万平方千个乡镇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1:25万地面沉降遥感监测4万平方千米。建成全国特大地质灾害链数据集,编制全国特大地质灾害链分布图及风险分区评价图。地热调查。完成我国陆区西南部大地热流数据增补,创新形成地热能区划潜力指数评价方法。优选出苏北、华北等地区干热岩勘查目标靶区。系统总结青海共和干热岩勘查试采阶段成果和经验,编制干热岩规模化试采总体方案。(五)地质科技。大数据研究范式揭示岩浆深部物源时空演化及其成矿制约。创建国内首个岩浆岩数据库及研究平台,编制发布全据+编图+研究”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构建亚洲花岗岩时空演化格架,提出亚洲大陆3种方式、5阶段的聚合模式。通过全球8个典型造山带Nd同位素数据分析与填图,揭示其深部物质架构,量化显生宙巨量地壳生长及其成矿制约,提出造山带分类和物质造山带新概念,丰富地壳生长理论。华北燕辽大火成岩省和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厘定及其资源效应。在华北克拉通新识别出一个侵位于13.2亿年并由大规模辉绿岩床群构成的燕辽大火成岩省,建立华北与北澳克拉通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18—13亿年的长期连接关系。首次提出晚前寒武纪全球性黑色页岩系与大火成岩省可能有时空及成因联系,为晚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及界限年龄限定提供新思路。首次厘定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形成于14—13亿年,提出该裂谷系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好的稀土及金属成矿潜力。华南地壳架构控制关键金属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就位。聚焦华南陆块,首次开展大陆尺度的中酸性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填图,重新界定板块及成矿带的边界和重要矿床的空间归属。结合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结果,刻画华南陆块呈现新生、古老和再造地壳并置的空间架构,认为新生地壳和再造地壳均形成于元古代和中生代多阶段的不同动力学背景下。此项研究示范性证明,同位素填图技术方法在刻画地壳物质架构和金属矿床形成、就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古气候、古构造和Sr同位素物源分析研究,创新完善“承袭式”成钾理论。通过地震剖面解译并实施“探采一体化”柴钾1井,识别出黑北凹地深部赋存巨厚的砂砾型储卤层,探获下更新统1021.95米巨厚优质松散砂砾储卤层的高产工业品位卤水钾矿。大浪滩-黑北凹地有望形成我国第3个亿吨级大型钾盐资源基地,创新应用盐湖反S型迁聚规律,拓展马海盐湖老矿区外围找矿新空间。我国发现三种重稀土矿物。在自然界首次发现含钒与重稀土的硅酸盐矿物族,发现的三种重稀土新矿物,不仅实现我国重稀土新矿物发现零突破,还对晶体结构学具有特殊意义。首次在华南地区识别出三叠纪(223Ma)重稀土矿化,确立一种重稀土成矿新类型,并揭示重稀土超常富集与加里东期S型花岗岩关联的新机制。“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揭示全球化学元素分布循环规律。实施“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提出元素大范围迁移和循环理论,制订国际标准6份;建立覆盖全球1/3陆地面积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制作第一张《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图》,揭示全球关键化学元素分布规律;建立首个化学属性“数字地球”,涵盖与战略资源、生态环境、全球变化和绿色发展等有关的60个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图。攻关无人机地空瞬变电磁测量技术并实现示范应用。通过自主设计生产核心部件,成功在无人机上搭载地空瞬变电磁测量设备,有效探测深度超过600米,探测精度与地面测量结果相当,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研究结果在新疆东天山浅覆盖区开展示范应用,圈定铜镍多金属矿致异常2处;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展重大工程岩溶调查应用期间,准确探测典型峰丛洼地地貌区灰岩岩溶洞穴和断裂分布情况,并得到钻孔验证。我国黏土型锂资源高效富集和精准分离提取技术取得突破。查明黏土锂的赋存状态,创新选冶技术联动机制,突破黏土型锂资源从原矿到电池级碳酸锂产品的全链条工艺技术,攻克低品位黏土型锂资源无尾化选矿技术瓶颈。创新开发“梯级机械除杂-定向浮选富集”技术,实现铝质岩型锂资源无尾化利用。首创“低能耗精准活化-靶向深度分离”和“预调-缓释-终点微区控制”技术,锂回收率大于82%,并建成国内首个黏土锂盈亏平衡动态评价体系。(六)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地质资料资源积累进一步丰富。部省两级资料管接收成果地质资料1.73万档(25.85万件),原始地质资料0.43万档(20.34万件);接收岩心42.10万米。截至2023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累计保管成果地质资料98.93万累计保管岩心351.54万米。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部省两级馆藏机构共接待用户11.17万人次,提供成果地质资料利用服务13.20万档次、原始地质资料利用服务1.89万档次,提供实物地质资料岩心利用服务13.37万米。建立地质资料网络订单服务平台,全国地质资料馆联合各馆藏机构创新形成“一站式”下单、全过程可见的跨馆际地质资料网络订单服务新模式。各级馆藏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服务。三、地质勘查行业情况(一)地勘单位人员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勘单位在职人员41.53万人,同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8.37万人,同比减少1.8%;矿产开发人员1.22万人,同比减少11.6%;其他人员15.07万人,同在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14.52万人,同比减少0.4%。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35万人,同比增长4.3%;中级技术人员6.51万人,同比减少4.3%。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在职人员3.84万人,同比减少9.0%;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在职人员20.16万人,同比减少1.8%;其他地勘单位在职人员17.53万人,同比减少4.7%。(二)地勘单位收入情况。2023年,全国地勘单位实现总收入3949.39亿元,同比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1885.69亿元,同比减少1.4%;矿产开发收入124.10亿元,同比减少4.8%;矿业权转让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22.1%;财政拨款收入332.07亿元,同比减少4.3%;其他收入926.27亿元,同比减少1.4%。2023年,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实现总收入350.80亿元,同比减少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