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导游词8篇_第1页
红旗渠导游词8篇_第2页
红旗渠导游词8篇_第3页
红旗渠导游词8篇_第4页
红旗渠导游词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旗渠导游词》红旗渠导游词(一):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林州市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x,大家能够叫我小洪。这天我们要参观的是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历时十几年,透过科学规划,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络(luo)丝潭三个景区,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分水苑景区,当地原名坟头岭,由于红旗渠总干渠在那里分为三条干渠,故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状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状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此刻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能够行汽车;中间是涵洞,能够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够过洪水。此刻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应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儿女依然持续着乐观的情绪,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红旗渠的修筑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透过这天的游览,我想大家对整个伟大的工程必须有了更深了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记当时艰苦的山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修渠人。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那里就要结束了,在那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我想大家还意犹未尽吧,此刻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景区游人较多,请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时间,我们一个小时后,在景区门口准时集合登车,车牌号是豫A86206,为一辆蓝色大巴车。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红旗渠导游词(二):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这天将由我来陪同大家一齐游览这座雄伟的红旗渠。红旗渠位于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虑山中,地势险峻,工程雄伟。它是林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一锤一悭,坚持苦干出来的一大水利工程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此刻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的大门口,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那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组这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绕过分水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匾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我们就到达了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水险,八米宽的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水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于1960年2月动工,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一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请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写有鹰咀山三个大字。因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意欲展翅腾飞而得名。此刻右手边看到的崖体上的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好了,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期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谢谢!红旗渠导游词(三):红旗渠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红旗渠来游览观光,这天将由我来陪同大家一齐游览这座雄伟的红旗渠,期望大家跟上队伍,不要走散,我将会一一为大家介绍那里的景观。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山碑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区主要景点。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一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还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红旗渠。他沿渠观看了雄伟的红旗渠工程,详细看了碑刻等文物,听了讲解员的实地状况介绍后感慨地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能持续那么乐观的情绪,就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所以,我昨日在抗大纪念会上讲不要忘记创业时期的艰难岁月。在那里,我期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题词镌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励全市人民将红旗渠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好了,关于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期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谢谢大家!红旗渠导游词(四):河南省林州红旗渠中文导游词有一项水利工程曾震惊了世界,有一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种精神以前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转眼间,红旗渠通水已经40多年了。逝去的是岁月,然而在您的记忆里,是否还依然还有关于红旗渠的记忆?这天,请允许我用一首老歌来作为我推介的开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千军万马战太行,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干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红旗渠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是林虑山的一大胜景,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并亲切地接见了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后,周恩来总理以前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的红旗渠。90年代,当人们重新呼唤红旗渠精神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景区主要有两个景点,红旗渠分水苑、青年洞。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又名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那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苑。它不仅仅是红旗渠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岭。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漳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就是这个分水岭,在当年修渠时,让决策者和设计者操碎了心。因为如果出现设计错误,红旗渠水流但是分水岭,整个工程只能浇任村、东岗两个乡七八万亩土地;如果流过去,就能够灌溉全县五十多万亩土地。红旗渠首进水闸底高程为464.75米,分水岭分水闸闸底高程为454.44米,全长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没有精确的设计,渠水流但是分水岭,林县人民勒紧腰带,拼命修成的总干渠就成了废渠,职责重大啊。当时杨贵老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通但是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直到总干渠通水成功,杨贵老书记心里才踏实了。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个大字,由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题写。走进分水苑牌坊,我们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的,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像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2、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左面墙上的这六幅壁画介绍的都是红旗渠上的重点工程,因时间关系,这天我们不能一一到实地看了,我在那里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第一个画面是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山腰。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状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入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第二个画面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三个画面是空心坝。一坝两用,上面过河水,坝心走渠水,渠水不犯河水,成功地解决了渠水与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第四个画面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于1958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7月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是亚洲第三高堆石坝,设计库容量为7750万立方米,年均供水3159万立方米,它既能够调节汛期洪峰,又能够在枯水季节为红旗渠补充水源,此刻我们已把它开发为太行平湖景区。第五个画面是桃园渡槽。它位于一干渠上,过去是个三用桥,即桥上走汽车,桥下流河水,中间一个暗槽,自北向南流渠水。此刻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用水问题,在暗槽内架设了一条输水管道,自南向北把弓上水库的水引入林州市,所以此刻它变成了一座四用桥。第六个画面是红英汇流。英雄渠建于50年代,红旗渠建成后,一干渠的水流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水势翻腾,蔚为壮观。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此刻,我们向右边走。请看这个雕塑,中间矗立着一根钢钎,一双手紧握钢钎,几把锤子交叉在钢钎上。它的造型十分简单,然而其寓意十分深刻。当年修渠就是凭着一双手、一根钎、几把铁锤干成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这就是这个雕塑的含义。沿石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纪念碑前。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残酷历史,它运行30年,水蚀风化,渗漏严重。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红旗渠源头21公里处实施二期技改工程。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级部门和济南军区的支持,在济南军区两个工兵团和林州民兵团的通力协作下,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圆满竣工。我们此刻看到的这块纪念碑,就是为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正面由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碑名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纪念碑;第二面是原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题词军民情溢红旗渠;第三面是中共林州市委、林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碑撰写的碑记;第四面是李鹏总理在1994年3月写的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这是红旗渠纪念碑。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所建。通高2.2米,共6棱,每梭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书写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手题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镏金大字;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精辟地记述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五面为红旗渠主要建筑物简介;第六面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碑文。这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高楼耸立,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耀眼生辉。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当艰险。闸门内奔泻出的两股激流,靠左分出的为红旗渠一干渠,沿林虑山麓到合涧镇和英雄渠汇流,纵坡为1/5000,过水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向东,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6.7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过水7.7立方米/秒,纵坡1/2000,灌溉面积11.6万亩;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处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过水3.3立方米/秒,纵坡1/3000,灌溉面积7.2万亩。那里是红旗渠纪念馆,原为红旗渠纪念亭,建于1973年,在2002年改造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这六个大字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序厅:厅内迎面墙壁上的题词是原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所题。厅中央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周总理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请先来看一下这个沙盘,这条蓝色的河流就是漳河,准确地说叫浊漳河。漳河分清漳、浊漳两条,到涉县的合漳镇合二为一,向下流入卫河,卫河入海河。所以漳河属海河水系。这两条漳河均发源于山西省。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侯壁断山腰,河中横跨的这条溢水坝就是红旗渠引水坝。渠水从那里流到我们此刻所处的地方,一分为三。第一干渠、第二干渠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三干渠分水处位于纪念亭的后面500米处。从总干渠源头到我们此刻所在的分水苑总长70.6公里,其中在山西省境内是23公里。这70.6公里的总干渠整整修了5年,最为艰巨。红旗渠干、支、斗渠全长1500公里,如果加上田间的农渠、毛渠,总长度达4000公里,也就是8000华里!因此在七十年代,红旗渠被赞誉为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干涸历史:民以食为天,食从水土生,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市年降水量仅为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境内的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市属纯雨养干旱山区。光岭秃山头,缺水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旧林县的真实写照。这边展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挑水吃,曾跌死、跌伤3人。民国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那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一向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爹,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桑老汉花费一天时间担回家过年的一担水被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在大年初一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妇,带着全家逃水荒去了。严重的干旱,加之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苦、受尽灾荒之难。从明正统元年(134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个春秋,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大旱绝收达30余次,人相食5次。据不完全统计,仅记载清光绪元年到4年(18751878年),林州遭大旱民不聊生的杯具情景的石碑有三十余通。姚村镇寨底村石碑云:三年间,无麦无禾。众所食者,树叶野菜,更有非人所食之物,亦皆和榆皮为末食之。人物失散,畜类凋零,当困苦之时,而能自植其生者,盖亦鲜矣。,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掩埋犹有刨其尸割其肉而食之者。十分之中死六七。河顺镇塔子驼村一石碑同样记载了光绪三年的旱灾惨景,柿叶甘土,具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凶荒若此,则人安有不死之理石写的历史较墨写的文字更摧人泪下!19421943年,连年大旱,人受饥,外逃荒,卖儿卖女,饿殍遍地,十室九空。当时全县外出逃荒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数的4.3%。干渴龟裂的土地在盼水,饥寒交迫的人民在喊水,但是有谁给过林州人民一滴水呢天亮了,解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命运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就会重新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对刚刚站起来的林县父老乡亲,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要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务必重点解决好水的问题。于是,动员全县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以打旱井、修渠道、挖池塘、引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工作。从1950年到1959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水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达20.1万亩。林州人迈开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强步伐。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林县人的意志。林县人民刚刚取得了治山治水的初步胜利,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胜利成果,新的挫折又摆在了林县人面前。1959年又遇到大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见天,已建成的水渠没水引。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见水;挖池塘、打旱井,天上不给水;修水渠,河里没有水引;建水库没水可蓄。旱灾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山村群众又要爬山越岭远道取水吃,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严峻的现实使林县县委认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不可能,务必走出家门,向境外寻找可靠水源。县委、县政府率领考察组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源于山西省的浊漳河水源充足,决心从山西省引漳河水入林县,跨省调水。1960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对林县引漳入林工程十分重视,向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信请求支持。196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写信告诉杨贵,山西省已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从那一刻起,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决战的战役打响了,此时此刻,谁也没想到,这一壮举,会震惊全国,震动世界。1960年,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林县又逢大旱,真可谓雪上加霜。但穷则思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林县人民要与大自然展开生死决战,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会》。《动员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多方面的努力,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正式开工!2月11日,也正是传统元霄节。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高举红旗,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进在引漳入林工地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和她的各级组织永远站在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前列。你看,走在修渠大军最前面的是老书记杨贵,紧跟其后的是县长李贵及县委一班人。30万大军汇集太行山,没有住房,修渠民工就夜宿山崖,铺地盖天,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子孙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红旗渠修建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石壁上,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头上是不断落下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民工们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凿成渠线。放炮过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率领一班除险队员,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凌空除险。若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不堪设想。一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顿时,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巨痛,吐出牙齿,不下火线。由于长期空中作业,他的腰上被绳索磨出了一圈老茧,当时有句话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一点也不夸张。在修渠工地上,5000多名青年编成数支突击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硬任务,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不屈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化作滴滴汗水,化作了不断延伸的渠道。红旗渠上铁姑娘,一手握一根钢钎,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被人们形容为凤凰双展翅。不论工程是多么的艰苦卓绝,不论摄取的热量是多么少之又少,但修渠队伍永远持续着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他们劳动,他们创造,同时他们又享受着创造的快乐。看,他们在欣赏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的文艺节目时,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张张朴实坚毅的脸上,没有半点的疲惫,有的只是劳动后的欣喜,是在重新集聚能量,准备新的战斗。但物质的贫穷,决不等于精神的贫穷,修渠民工在工余时间学习毛泽东著作,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获取前进的精神食粮,以及强大的精神支撑力。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也就是林县人实践这一哲学观点的过程。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红旗渠工程施工的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来到工地与林县人民并肩战斗,极大地鼓舞了林县人民的斗志。逢山开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肩抬手搬,用最原始的工具,最原始的劳作,谱写着一曲战天斗地的壮歌。物资的极端短缺,难不住立志改天换地的林县人民。你看,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他们用智慧、用汗水创造自力更生的人间奇迹。三条干渠都有一个著名的咽喉工程。一干渠是桃园渡桥,二干渠是夺丰渡槽,三干渠为长4公里的曙光洞。曙光洞是三干渠上的大型隧洞工程,全长4000米,是红旗渠最长的一个隧洞。为了早日打通这条隧洞,队员们就搞技术革新,开凿竖井扩展工作面。每凿一个竖井,增加两个工作面,就这样在凿了34个竖井后,由原先的两个工作面,拓展为70个工作面,仅用了一年零4个月就将这8华里长的隧洞给打通了。这是二干渠上的夺丰渡槽,长415米,高14米,宽4米,过水3.5个流量,共50个孔眼,是红旗渠干渠中最长的渡槽,由当时的19个生产大队承建。1966年2月14日动工,4月5日竣工,只用125余天时间。在建设渡槽时,需要上万立方米的石料。为了找到优质石料,建渠工地指挥部优中选优,在离工地2公里的山上找到了石料,离工地5公里远的地方找到好沙料。石料找到了,需要锻石,各大队把石匠集中起来,实行集中带徒的办法,培养石匠,有很多青年妇女也挥锤上阵,当女石匠。石料锻好了,需要运输。修建这样大的工程,根据当时的运输潜力,需三个月。为了赶工期,加快工程进度,早日把水引过来,就发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车小车齐出动,牲口驮,肩膀扛,小车推,马车拉,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仅用一个月,就把上万方石料运到了施工现场。除了运石料,还要运沙料,还要到遥远的地方挑回施工用的水。渡槽增高后,往上运料成了问题,民工们就支起了土吊车,姑娘们负责拉绳上料,手被磨出血泡。一块块石料、一包包泥浆吊上了墙。两个肩膀两只手,托起了彩虹春秋。夺丰渡槽设计宏伟,壮丽又美观,堪称红旗渠上的建筑精品,显示着人民群众的高超技艺和改造自然的巧夺天工。为了使红旗渠水发挥最大效益,在红旗渠兴建的同时,也开始了红旗渠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对灌区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引、蓄、提并举,斗、农渠配套,构成渠、库、池综合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红旗渠水的利用系数。为了调节红旗渠水枯水期与丰水期不均的矛盾,沿渠超多修建蓄水的库池。在丰水期,把剩余的渠水蓄起来,用于弥补枯水期渠水的不足。社队小水库镶嵌在平川丘陵,渠系着库池,库池连着渠,犹如长藤结瓜,到达了一渠水可顶两渠水的效能。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和模范单位,在庆祝红旗渠一、二、三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大会上,对这些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在红旗渠建设中先后有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了自已的宝贵生命,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吴祖太同志。他们的英名将与红旗渠同在,与太行山永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了!这是林县人民盛大的节日。全县人民从一个个山坳,一个个小村,从四面八方汇集分水岭,欢迎漳河水进入林县。当漳河水按照林县人民的意愿奔腾着流进林县时,人们笑啊,唱啊,甚至热泪长流,难以抑制。千百年来的夙愿最后变成了现实,林县大地都沸腾了!《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的长篇报道,并发表社论《贺红旗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也胜利峻工,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工程,铸造了一座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丰碑!人间奇迹与精神丰碑:红旗渠的建成,不仅仅改变了林县人民生存条件,改善了林县人民的发展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林县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他们面前再也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红旗渠的建成,不仅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三千里红旗渠工程浩大,林县人为此奋斗了10年岁月,每一步都如虹贯日,气壮山河。太行山今日的灿若云锦淹没了昔日的炮火硝烟,红旗渠的精神光辉仍在闪烁。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后,中共河南省委在林县召开党代会,在全省推行林县经验。1966年三条干渠通水后,省委在林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再次向全省介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精神。1969年7月,红旗渠配套工程完工后,《河南日报》于7月8日发表题为《规模宏伟的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的长篇报道,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的长篇文章,并配发社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一曲凯歌》。1991年,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动员大会在林县召开。1993年,河南省五届七次全会在林县召开。这是河南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县召开省委全会。1993年8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精神的决定》。同天,省委书记李长春在《河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让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在中原大地上弘扬光大》。1993年9月,《求是》杂志发表国务委员陈俊生的署名文章《关于河南省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1994年,中宣部在林州召开全国精神礼貌建设座谈会。1995年,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县级领导学习班在林州举办。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上世纪80年代初,林州人民靠着红旗渠精神,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组成十万建筑大军,走出太行山,奔向全国建筑业大市场,靠劳务收入,解决了温饱问题,完成了再发展的原始积累;九十年代,林州人民依靠红旗渠精神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并实现了小康。1994年元月24日,林州撤县建市,迈开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上世纪末,林州人民充分发挥红旗渠的旅游功能,开发以红旗渠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世纪之初,林州人民又借红旗渠的政治优势,变精神品牌为物质品牌,成立了集公、贸、旅为一体,综合经营的红旗渠企业集团。经评估,红旗渠品牌的无形资产达10亿元人民币。红旗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造福于林州人民。靠着红旗渠精神,林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礼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林州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红旗渠精神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是什么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的,它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9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新乡火车站专列上听了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关于修建红旗渠的设想后,十分高兴,给予肯定。1974年,李先念副总理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视察红旗渠,并在林州召开由晋、冀、鲁、豫四省领导和周边市、县有关领导参加的座谈会,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要脱贫致富,务必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199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登上红旗渠,高兴地在红旗渠上留影,并对红旗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讲道: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为红旗渠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7年5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原委员长乔石同志视察红旗渠,题写了发扬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推进林州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题词。1993年10月8日,国务委员陈俊生参观了红旗渠,并对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199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姜春云视察红旗渠。1995年4月6日,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红旗渠。1975年,乌兰夫副委员长陪同柬埔寨民族团结统一阵线主席、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亲王和夫人参观红旗渠。1993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政协副主席马文瑞视察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县人的脊梁,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的浮雕,是一座顶天立地的无字的精神丰碑。它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不仅仅仅是造福子孙的物质财富,那种气贯长虹、永无尽头的精神远远超过了红旗渠本身的价值。分水苑景点的参观就到那里,接下来我们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雄伟的林虑山腰,高5米,宽8米的大渠从悬崖上穿过,各种名人书法点缀渠岸,到此一游,既可观赏到雄、峻、险、绝之美景,又可领略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真谛。登上青年洞,使人更年轻。1974年2月25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当时,山下的公路是土路,从公路上到红旗渠的道路还没有修通,李先念副总理及卡翁达总统就是从山下公路上沿着这条登山台阶登上红旗渠的。李先念副总理看了红旗渠后说:百闻不如一见。看过红旗渠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总的印象不错。来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工程宏伟,真是人工天河,不要说三年困难时期,就是丰收年份,自力更生修成这条渠也难想象。要很好的总结经验。登山土路难行,来参观的人很多,红旗渠要流向全国,流向世界,路要修好,汽车能开上来才行。你们没钱我拿钱。在李先念副总理的关怀下,通往红旗渠青年洞的公路拓宽改造为柏油路,汽车能够开到渠岸下。我们这天能乘车直达停车场,省去攀登之苦,就应感谢李先念他老人家。上台阶,到达渠岸渠岸上立着的这一块长方形石碑,上书红旗渠三个大字,是著名学者郭沫若所书。碑的后面是天津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所书开山造渠,功侔禹夏八个大字。碑后大山石壁上写鹰嘴崖,突兀的山峰像雄鹰极目远眺,意欲展翅腾飞。久闻红旗渠,今朝喜得见,请各位在此摄影留念,留下完美的回忆。沿渠岸继续前行这块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在庆祝红旗渠通水25周年前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沈鹏亲笔题写。碑的背面题山魂二字,由著名书法工作者、林州文化馆彭天贵所书。人民修建了红旗渠,也孕育了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林州人的灵魂。青山不老,精神永存!对面崖上的摩岩石刻:太行天河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评审专家朱畅中的遗笔。红旗渠是中国人的脊梁在苍茫大地上的浮雕,是一座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这座桥人称鹊桥,为钢绳悬桥,横跨在红旗渠之上,有栏杆扶手,走在其上,颤颤悠悠,仰望大山雄峙,俯首渠水潺潺。苍穹中有银河,人间有人工天河。每年七月七牛郎织女在苍穹鹊桥相会,只是美丽的传说。而今人们站在人工天河的鹊桥上,宛若人间天上,尽情地饱览大好风光,领略人工天河的风采。跨过鹊桥,沿渠右岸栈道而行,来到一线天下在那里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直往前走,沿着红旗渠的右岸栈道,过虎口崖到天河亭,然后沿着红旗渠岸到达青年洞。另一条路是由此上一线天,过凤凰台,走双锁关,到达山顶,然后跨步云桥,登阳风垴,坐滑梯,直达青年洞。第一条路:沿栈道行请大家看崖壁上依稀的字迹,这是当年民工们写下的豪言壮语,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请看那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再看,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这天,当我们重温这些话语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就应有一种震颤,更就应有一种豪情。眼前我们看到的是虎口崖。虎口崖,崖高百丈,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张开的大口。修渠时,山崖上时有松动石头掉下来砸人,这就要大智大勇的人腰系绳索,下崭除险,那个在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雄鹰展翅在空中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称为虎口崖。这是建渠民工住过的山崖,在那艰苦的年代,建渠民工数万人齐集工地,没有住房,就夜宿山崖,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他们留下了豪迈的诗章: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后人称他们住过的崖檐为神工铺。在11亿年前,那里是滨海地区,造山运动兴起时,隆起为大山。所以,那里的地貌造型,也与大海里的动物有关。请看,这些像形石,如一个个乌龟叠起,驮起了大山,因此,叫群龟驮山。这块岩石,像一只海豹卧在那里看着您,在欢迎您的到来。这个亭子叫天河亭,因坐落在人工天河红旗渠上而得名,长10米,宽4.8米,高5米。亭子的栋梁上所描画的各个画面,取材于七十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红旗渠》。四十岁以上的朋友可能在小时候都看过这本画册。此碑叫十水言碑,碑文由原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顾问、曾任公安部负责人、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安阳地委副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所撰,1990年4月5日立。全文是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杨贵同志的十水言告诫后人:红旗渠创业艰难,要管好用好红旗渠水,让它更好地发挥效益,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林县的子子孙孙要为之奋斗。大家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于1990年为红旗渠题写的。李先念主席在1974年2月25日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州参观红旗渠。山就是碑,碑就是山。红旗渠是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精神的延续和再现。青年洞已呈此刻我们眼前了。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发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吼声,精选了300名男女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一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红旗渠。他沿渠观看了雄伟的红旗渠工程,详细看了刻碑等文物,听了讲解员的实地状况介绍后感慨的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持续那么乐观的情绪,就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所以,我在抗大纪念会上讲,不要忘记过去的岁月。在那里,我期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题词镌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励全市人民将红旗渠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新世纪中国人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将成为全国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属于林州,属于安阳,属于您、属于我,属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在那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红旗渠有望进入国家红色旅游规划了。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的全国红色旅游纲要正在规划调研之中,原先进入国家推荐的红色旅游景点,都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与精神礼貌教育的需要,有关部委正在酝酿把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一些典型也要划入其中,专家们看过红旗渠后,十分满意。如果红旗渠能够列入规划,将如虎添翼。而且,有可能带动整个安阳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红旗渠导游词(五):红旗渠景点朋友们,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岁月。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主要是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它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着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和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相连,相映成体。朋友们,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后红旗渠总干渠在那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第一个是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第二个是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第三个是凌空除险;最后一个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好了,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了。那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因该洞有300多名青年建成,故得名青年洞。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大家请随我继续参观,从青年洞景区向西约1公里处就到了红旗渠第三大景区络丝潭景区。关于络丝潭景区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呢。络丝潭,又名相思潭。相传七仙女与董永分手后,日夜思夫而无法越过王母娘娘划过的天河与情人相见,终日涕哭,泪似断线珠串,天长日久,滴成这一深潭。游览完了相思潭,期望天下的少男少女们都能收获一份幸福美满的感情!好了,各位朋友,红旗渠的讲解就到那里了,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谢谢大家的支持!红旗渠导游词(六):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即是缘分!首先我代表我们河南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导游员,大家能够叫我小何或何导。下面呢,隆重的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位后脑勺最帅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拥有十几年的驾龄,驾驶技术精湛,有他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就能够放下心来简单游玩了。这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我们上了同一辆车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们的旅途过程中,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见或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去解决。在此,我预祝大家游得尽兴,玩得开心。下面我把咱们这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此刻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途径新乡、鹤壁,就到达咱们这天的目的地红旗渠了。朋友们,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此刻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此刻城中还保存有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驶入新乡原阳,原阳大米自不必说。有一首儿歌唱的是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这玲珑塔就在原阳县境内。大家可能明白外国有个比萨斜塔,但是大家肯定不明白中国也有个斜塔,那就是玲珑塔。它与地面成七十七度夹角,登上塔身可南望黄河碧涛,北见太行山峦,东观浩瀚云海,西揽万顷碧波,可谓妙趣横生!车过鹤壁,我们就进入了安阳境内。安阳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发祥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华夏礼貌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在那里出土问世。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故事都发生在那里。同时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长河红旗渠也在那里。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红旗渠等水利工程,解决了大面积灌溉过程,其中以红旗渠最为壮观。如今,红旗渠已经做为一种精神被广为学习。红旗渠位于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一路走来一路聊,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景区的停车场。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蓝白相间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12345,我们的导游旗是黄色的,我的手机号是12345654321。好了,朋友们,此刻就请您关好门窗,带上您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一齐去领略红旗渠的神奇魅力吧!红旗渠导游词(七):朋友们,大家好,此刻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红旗渠属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景区是一处园林式景区,它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原名坟头岭,后改为分水岭。进入分水苑景区的大门,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坐斗坊正立面是片金跑龙彩画,下口坊立面草龙和玺彩画,绘画精致,制作精美,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结构巧妙,造型秀丽。正门沿下是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杨贵题写的分水苑三个大字。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师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雕塑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临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动员号召;第二个场面是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技术勘测;第三个场面是凌空除险;第四个场面是千军万马战太行。这四个场面既有凌云壮志的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的核心水建宏伟壮观分水闸楼上方悬挂有郭沫若手记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分水苑景区上行30公里,我们就到达了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绝壁上,更使您体会到人工天河的雄险。主要景点青年洞依靠断臂开凿,从大山之中穿过,将太行美景雄险凝聚于此。极目远眺,惊诧之余唯有赞叹。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1960年2月动工,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时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当地干部群众精选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一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民工们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因此得了浮肿病,却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五个月的奋战,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次动命名为青年洞。在右手边看到的崖体上的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在1990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应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奋斗过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游客朋友们,此刻我们来到了神工铺,它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洪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好了,红旗渠的讲解就先到那里,请大家拍照留念,稍后再对其他景点进行讲解。(红旗渠导游词(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