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自测八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题前,请将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指定位置。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古诗文默写。小语同学邀请我们一起漫步古诗文雅苑,赏山川之美,品情意之绵。忽逢桃源,惊艳于“夹岸数百步,(1)__________,②_________,(3)__________”的绚丽;遥望洞庭,欣赏“(4)________,波撼岳阳城”的恢宏;伫立水湄,迷离在“⑤_________,白露未唏”的凄美;流连河洲,吟唱出“(6)_________,在河之洲。(7)_________,君子好逑”的思慕:徘徊城头,低诉着“一日不见,(8)________怅惘;临渊美鱼,体会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9)_________(10)__________的求仕之心。【答案】①.中无杂树②.芳草鲜美③.落英缤纷④.气蒸云梦泽⑤.蒹葭萋萋⑥.关关雎鸠⑦.窈窕淑女⑧.如三月兮⑨.坐观垂钓者⑩.徒有羡鱼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缤纷、蒹葭、萋萋、雎鸠、窈窕、羡等。2.根据语境作答。随处地走,总觉得有一双手,在悄悄cāshì()着徐州,打磨着徐州,使徐州成了一个让人迷恋、思绪(A)的地方。九百年前苏轼从杭州任上来到徐州,连年修堤筑坝抗洪救灾,若果苏轼梦魂重游,或也同今人一样,会“错把徐州作杭州”。人文环境与精神气质构成徐州的氛围,不由人生发鹤意云心。林子传来曲折婉转的唱腔,过去看,唱的、听的都迷醉其中。沿着花香mímàn()的苏堤来到湖边,到处是自在的人,他们,,,。笑语欢声,直连向那极尽绚烂的山峦。傍晚时分,我登上云龙山的最顶端,苏轼常到的放鹤亭还在。亭上望去,就看到那片杏花的色带,看到湖的光带光带的四周是散发着楚汉色调的城市建筑。这时我就觉得,徐州的徐是舒缓的徐,(B)的徐,徐州是徐徐的山水环绕的州。(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词语。(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流转流动悠然悠扬(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4)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①有的随一纸或在长堤上奔跑②有的将身体投泳于水③还有一些穿着婚纱这里那里地留照春艳④有的借扁舟徜徉碧蓝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答案】(1)擦拭弥漫(2)A.流转B.悠扬(3)人文环境与精神气质构成徐州的氛围,不由人不生发鹤意云心。(4)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擦拭:cāshì,用布、毛巾等摩擦使干净。弥漫:mímàn,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处,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流动:意思是指经常变动,不固定。可以指液体或气体等不断变动的物体。结合语境,此处形容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应用“流转”;B处,悠然:悠闲的样子。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持续而和谐。结合语境,由“徐州的徐是舒缓的徐”可知,此处形容徐州富有艺术气息,应用“悠扬”。【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否定不当,“不由”不禁、不容,应在“生发”前面加“不”,这样双重否定表肯定,意思为“人会生发鹤意云心”。【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结合上文“到处是自在的人”可知,此处应描绘的是人们在苏堤湖边悠闲生活的状态。按照逻辑顺序,由湖中游泳②,到湖面划船④,再到湖边苏堤散步①,且三个“有的”按照由短句逐渐到长句构成排比。③“还有”与前面的“有的”相呼应,应放在最后。故选C。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是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点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来撰写的。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B.鲁迅的《社戏》、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虽然文体各异,但都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前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看水乡社戏的往事,后两篇以高亢、豪迈的抒情基调,展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C.《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诗作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蒹葭》《式微》《子衿》均属风。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称谓来代替。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弱冠,表示年已二十;花甲,指六十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选项“前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看水乡社戏的往事”有误。故选B。二阅读(47分)(一)(10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注:①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谪黄州,苏辙谪筠州。②陂(bēi)陁(tuó):山冈。③赛裳:提起衣服。4.给画线句子断句,小语拿不准,请你用“/”标出来。(限两处)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5.小语发现下列句中有一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你的判断是()A.①不可久居②以此居齐安三年B.①佁然不动②然将适西山C.①寻向所志②林麓向背D.①及郡下②及其既厌6.请你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解释。(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7.小小语向你提了一个问题;【甲】【乙】两文分别是柳宗元和苏轼被贬后所作,【甲】文“心乐之”的“乐”与【乙】文“有乐于是”的“乐”,有什么不同?你结合文章内容谈了自己的思考。【答案】4.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5.D6.(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7.【甲】文先写游小石潭记的欢乐,但是环境的静使得作者心中的凄凉无处安放,形成了从“乐”到“忧”的变化。【乙】文中苏轼的乐,是在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豁达与开朗心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结合句意、结构、词性等分析。句意: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焉”,语气词,在这里,故后面停一下;“其遗址甚狭”指这个位置很狭小,“不足以席众客”是“狭小”的结果,故“不足以”前面停一下。故断句为: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A.动词,停留/动词,居住;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C.名词,先前/名词,正面;D.动词,都译为“等到”;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1)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错、错杂;源:源头。(2)策:拐杖;载:带着;乘:乘坐;乱流:横渡江河。【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表面上看表达对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心情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就又想起自己被贬的事实,故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了,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遨游西山。落笔先从他谪居写起,制高扼要,总挈文章。然后轻轻一句“齐安无名山”,随即扣住,将笔触由黄州移到顺江绵廷的武昌西山。寥寥数句,已有龙蛇曲屈之势。写西山,又承“庐于江上”,先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画了一幅顺江绵延的武昌诸山远景图,简练传神而极富特点。而后转出西山、寒溪两寺,既以两寺之“萧然绝俗”来体现西山的深秀幽绝,又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玩西山一段文字,着墨不多,却能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刻画,真切地传达出入物的精神风貌来。次段在结构上是应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所在,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故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乐。据此可理解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子瞻被贬到齐安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开始都具备了,子瞻非常高兴。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二)(5分)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8.小语读了此诗后,认为“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可以换成“看”字,你是否赞同?简要说明理由。9.小语出于喜欢,把王勃的这诗发布到朋友圈,并评论道:“虽为送别诗,抒情却不落俗套,妙!”你觉得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特异之处?请以跟帖形式和小语交流。【答案】8.(1)不赞同。“望”字将京城和千里之外的蜀地联系起来,表达出诗人对杜少府的不舍,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而用“看”字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9.小语评得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超越时空的真挚情谊,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感。【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首先回答不赞同。“望”为动词,在这里是“遥望”的意思。“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眺望蜀地五大渡口方向,只见风尘云烟缭绕。“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拓宽了诗的意境,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作者的豁达乐观做了铺垫。而用“看”字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9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这首诗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这句话改变了以往送别诗的伤感,通过此句可看出作者的乐观以及宽广博大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写出了深厚的情谊,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意境旷达。综述为: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开展“物候探秘”专题学习活动,你和小语参与其中。材料一①物侯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A)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影响物侯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侯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侯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材料二①我国古代很讲究节气物候,流播在神州大地的节令农谚很多。例如“不懂甲子莫算命,不懂节气莫种田”“百姓不念经,节令记得清”“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等等。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②首先是“劝农籍田”。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春”活动。在京城,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以示重农爱民,国泰民安。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③其次是“敬授农时”。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和农事来制订的,其他地区只能作为参照,这就要求各地制定当地的“农事历”,以便百姓依历耕种,确保农业丰收。④第三是“测天占候”。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B)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早。“立夏雷唱歌,早稻害虫多”,表示立夏这天有雷雨,这年的早稻田虫害就比较严重。总之,通过节气物候的预警,可以使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与物候》人民资讯2023.3.4)材料三玉兰和红杏(节选)郭沫若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货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10.小语在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时,发现A、B两处画线句运用了同样的说明方法,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11.材料二中②③④三段的内容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请你说明理由。12.读完材料三,小语也像郭沫若先生一样,对“北京玉兰花开比广州迟两个月”的现象充满了疑惑。请你运用材料一的物候知识,为他解释。【答案】10.示例一:选A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济南苹果开花比烟台早的例子,准确客观地说明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示例二:选B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的例子,准确地说明了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以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使说明更有说服力。11.这三段的内容不能互换“首先”“其次”“第三”这三层意思,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突出了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的重要历史作用。12.小语,纬度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广州在南方,北京在北方,北京比广州的纬度高,所以春天来得晚,玉兰花开得也就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A句:首先,我们判断出A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是因为A句通过具体的实例——济南苹果开花的时间和烟台苹果开花的时间,来展示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这种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解释说明某个观点或现象的方法,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我们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A句通过济南和烟台的苹果开花时间,使得抽象的经度差异对物候影响的概念变得具体化、生动化。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到,即使是纬度相近的地方,由于经度的不同(比如是否靠近海洋),其物候现象(如开花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B句:首先,我们判断出B句同样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B句通过引用一句民间谚语“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作为例子,来解释说明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的观点。这种引用具体例子来辅助说明的方式,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我们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B句通过引用谚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物候异常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读者可以通过这句谚语,直观地理解到如果立春时“打春牛”的仪式上下雨,那么这一年可能就会发生春旱。这种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趣味性。【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首先,这三段内容分别对应着“劝农籍田”、“敬授农时”和“测天占候”三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各自在阐述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的影响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逻辑层次。其次,从逻辑顺序上看,“劝农籍田”作为开篇,强调的是节气物候在农耕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即通过祭祀和仪式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这是农耕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接着,“敬授农时”则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根据节气物候来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最后,“测天占候”则是利用节气物候来预测自然灾害,以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这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保障。因此,这三段内容的顺序是按照由主到次、由基础到应用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如果互换顺序,就会打乱这种逻辑层次,使得文章的论述变得混乱无章,无法有效地传达出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的重要历史作用。综上所述,材料二中②③④三段的内容不能互换顺序,它们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共同构成了对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在中华农耕中作用的全面而深入的阐述。【12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应用。这道题目要求利用材料一中的物候知识来解释“北京玉兰花开比广州迟两个月”的现象。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我们知道物候现象的来临主要受到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以及古今差异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主要需要关注的是纬度的差异。因为广州和北京在纬度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两地春天的来临时间和玉兰花开的时间。示例:小语,玉兰花开的时间确实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广州地处南方,纬度低,气候温暖湿润,因此春天来得早,玉兰花开得也早。而北京位于北方,纬度高,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导致玉兰花开得较晚。因此,北京玉兰花开比广州迟两个月,这是由物候现象的纬度差异所导致的。(四)(16分)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荷香胜过梅岭香小面①出建国门地铁,一个男人在那里卖荷花。看着一车子的荷花荷叶莲蓬,我心里不太舒服,真不舍得荷花被这样在大街上叫卖。②我是荷乡长大的孩子,我心里有一片荷塘。③10岁的那个暑假,城里的堂哥来到我家,看到村外一片片荷塘,眼睛直接就绿了。他想在万顷碧叶中寻到一朵荷花,碗口那么大的,端庄圣洁。可荷是我们的经济作物。平日里大人一再告诚,不许采荷叶,更不能摘荷花,摘一朵花死一片藕,摘几朵花,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这样一说,谁还敢破坏一朵荷花呢?没人敢。心仪一朵荷花时,只能远观了。④可家里来了客人,我想妈妈不会骂我的,而我也早就想摘一朵了。⑤我们扎进荷塘,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人多高的荷叶像千万条臂膀,把我们左推右操,脚下站不稳,荷叶的巴掌兜头一下打得我们晕头转向,像是在阻止我们采荷。可少年鲁荠,顾不得这些,也不管荷秆上的芒刺小刀一样锋利,狠命夺下一朵,如白娘娘成功盗仙草。⑥那个晚霞映红的傍晚,我和哥哥怀抱着荷叶荷花回了家,胳膊腿用清水一洗,全是血道道。妈妈果然没有骂我,只说就这一次啊,下次再不能精践荷塘了。⑦那一晚,在十五瓦的白炽灯泡下,我们面对一朵荷。荷乡的孩子啊,于荷花荷叶,算是富可敌国了,可是到那天我才目睹她的真容颜。⑧荷是春天种植的,整理好一片荷塘,农人的目光是尺子,精准地给荷塘打上竖线,在这竖线上一根一根排上藕母。竖线间距一米半,中间撒上水稻种,充当秧板田。小河水灌溉了荷塘,水稻苗一天绿似一天,这时候的荷叶捧着一张小圆脸,等着蜻蜓立上面。⑨水稻苗拔走后,荷塘豁牙露齿,难看得很。可一转眼的工夫,荷塘满了,竖线不见了,间距不见了,荷叶迅速地接天连叶无穷碧了。⑩村子被荷塘环抱,就像在荷叶里熏蒸,太阳的毒辣被荷叶吸走,人们煮粥蒸饭,天然就有荷叶香。⑪荷喜欢暗度陈仓,常叫藕把脚丫伸到荷塘外,在小河小沟里另辟家园。调皮的孩子看到了,总要采下这样的荷叶,找个大的,挖个大洞,套在自己腰间,找个中的,挖个小洞,套在脖子上,最后,采一顶小的,戴在头上,荷叶娃横空出世,他们舞枪弄棒,说自己是哪吒,是孙悟空。⑫当人们醉倒于荷叶香时,荷花在悄悄地酝酿,那一个个饱满的花箭,是女孩对美的期盼,是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泻望。父亲说,我们种的是白莲藕,荷花像雪花一样洁白。父亲说得不对,白是白的,可不是雪花一样,是玉一样、月光一样、绢一样、绸一样,在这玉白的顶尖,有一抹轻淡的绯红,像京剧的旦角凌厉纤长的眼尾。⑬面对一朵荷花,我们屏声静气,妹妹开始拿起画笔,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法拍照发朋友图,我们的兴奋没处表达,摸着自己被荷秆划伤的小腿,让疼痛来得更猛烈些吧。⑭那一晚,荷香氤鱼,我迟迟不去睡觉,我要看荷花。好像刚一睡着,天就亮了,我撅着一根小辨子跑到堂屋,傻眼了,我的荷花谢了,花瓣落了一地,连花芯里那个缀满金黄丝蕊的小莲蓬,也没了昨天的鲜活青翠。⑮我的心一片冰凉,和那个清展的清凉不一样。我想哭,哭不出来,我是再也看不到它长在荷塘里亭亭玉立的模样了,心缺一角再难补,我的荷塘里缺了一块。⑯成年后,我们姐弟离开了家乡,荷香胜过梅岭香。弟弟的每一本书,掀开扉页,都写着四个字:晨荷书行。妹妹的网名:莲间鱼。我的案头印章,印组是一枚小小的荷。⑰我心安处是何乡?当夏日炎炎,我心里自有一朵荷,不染尘埃不染忧伤,却染了一地相思,这相思一荡,我的荷塘安上了翅膀。(选自《徐州日报》,有改动)13.“我”摘荷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阅读文章后,分享给小语听。14.下面是小语摘录的妙句,请你品析,感受语言的表现力。(1)我们扎进荷塘,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人多高的荷叶像千万条臂膀,把我们左推右操,脚下站不稳,荷叶的巴掌兜头一下打得我们晕头转向,像是在阻止我们采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当人们醉倒于荷叶香时,荷花在悄悄地酝酿,那一个个饱满的花箭,是女孩对美的期盼,是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渴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对加点的词进行分析)15.有同学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简要说明理由。16.第⑮段中“我想哭,哭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17.你和小语都对文章的最后一段情有独钟。小语认为此段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而你也从其它角度,对此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答案】13.“我”摘荷后是激动兴奋的,而看到荷谢后,“我”的心变得“一片冰凉”,失落、难过、痛心。14.(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千万条臂膀”,抓住“左推右搡”巴掌”打”阻止”等极富表现力的拟人化词语,形象地表现了荷叶密且高、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荷事的喜爱、怀想和留恋之情。(2)“酝酿”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此处有孕育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鼓苞待放的状态,尽显蓬勃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女孩对美的期盼,以及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渴望,流露出作者对荷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15.不可以删去。本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点明背景,“我”从小是在荷乡长大的,也为下文写童年荷事埋下伏笔;“心里有一片荷塘”,生动地写出了“我”对荷、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暗含文章主题。16.“我想哭”,是因为“我”的采摘,致使荷花过早凋谢了生命,内心无比难过懊恼;“哭不出来”,是因为“我”对荷花自私的爱,反成伤害,凋谢的荷花再难复生,心缺一角再难弥补。17.(1)内容上,以生动诗意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园荷塘的喜爱和怀想、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升华文章主旨;(2)语言上,巧化古典诗词,运用拟人修辞,诗意而富有表现力。(3)写法上,以抒情为表达方式,借助反问句式,让作者的乡愁淋漓而现。【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⑬段“面对一朵荷花,我们屏声静气,妹妹开始拿起画笔,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法拍照发朋友图,我们的兴奋没处表达,摸着自己被荷秆划伤的小腿,让疼痛来得更猛烈些吧”概括可得:“我”摘荷后是激动兴奋的;结合⑮段”我的心一片冰凉,和那个清展的清凉不一样。我想哭,哭不出来,我是再也看不到它长在荷塘里亭亭玉立的模样了,心缺一角再难补,我的荷塘里缺了一块”概括可得:看到荷谢后,“我”的心变得“一片冰凉”,失落、难过、痛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我们扎进荷塘,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人多高的荷叶像千万条臂膀,把我们左推右操,脚下站不稳,荷叶的巴掌兜头一下打得我们晕头转向,像是在阻止我们采荷”可知,这句话将“荷叶”比作“千万条臂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左推右搡”“巴掌”“打”“阻止”将荷叶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据此可知,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荷叶高而茂密、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出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2)结合“当人们醉倒于荷叶香时,荷花在悄悄地酝酿,那一个个饱满的花箭,是女孩对美的期盼,是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渴望”可知,“酝酿”本意为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句中形象表现出荷花鼓苞待放的状态,尽显蓬勃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女孩对美的期盼,以及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渴望,抒发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②段“我是荷乡长大的孩子,我心里有一片荷塘”可知,本段交代背景,承接上文在地铁看到一个男人卖荷花的情节。同时点明作者的出生环境,为后文描写童年荷事做铺垫,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心里有一片荷塘”,抒发“我”对故乡荷塘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点明文章主旨。因此不能删去。【1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第⑭段“那一晚,荷香氤鱼,我迟迟不去睡觉,我要看荷花。好像刚一睡着,天就亮了,我撅着一根小辨子跑到堂屋,傻眼了,我的荷花谢了,花瓣落了一地,连花芯里那个缀满金黄丝蕊的小莲蓬,也没了昨天的鲜活青翠”、⑮段“我是再也看不到它长在荷塘里亭亭玉立的模样了,心缺一角再难补,我的荷塘里缺了一块”可知,“我想哭”,是因为“我”的采摘,致使荷花过早凋谢了生命,内心无比难过懊恼;“哭不出来”,是因为“我”对荷花自私的爱,反成伤害,凋谢的荷花再难复生,心缺一角再难弥补。【1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⑰段“我心安处是何乡?当夏日炎炎,我心里自有一朵荷,不染尘埃不染忧伤,却染了一地相思,这相思一荡,我的荷塘安上了翅膀”可知,结尾段内容上表达作者对家乡荷塘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语言方面,“我心安处是何乡”引用古诗文,令文章更富诗意和美感;此外,结尾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以反问作结,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五)(8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选段一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截,有时候保不住性命,选段二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的情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选自《经典常谈》江苏人民出版社)18.上述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19.请阅读选段二,联系鲁迅《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谈谈你对“伪礼”的理解。郭巨埋儿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座,要将他埋拌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直埋此子?”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20.请你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对这部名著语言特色的评价。【答案】18.朱自清19.示例:郭巨为了做“孝子”,竟打算残忍地活埋亲子,这在古代被认为是孝道的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郭巨埋儿”是一种愚孝,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一种“伪礼”。20.示例:《经典常谈》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比如选段一中是对儒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的描述,尽管这些话的内容都有古代典籍作为依据,但作者决不拘泥于古籍,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生动、形象、轻松、幽默,将学术通俗化,增添了趣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伪礼”即表面的、虚伪的礼节。它看似合乎人情,实则远离了真正的道德和人伦。在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便是一种“伪礼”的体现。为了所谓的孝道,要供养母亲,郭巨竟要残忍地埋掉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愚孝,这种行为既违背了人情,也背离了真正的孝道。因此,“伪礼”不仅不能真正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反而可能成为束缚人性和社会的枷锁。我们应该追求真诚、自然的礼节,而不是虚伪的“伪礼”。【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语言特色鲜明,其最大特点是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他以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年一级建造师之一建机电工程实务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2022-2023年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 重庆三峡学院《逻辑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英汉翻译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刑法》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健康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化工原理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钱学森简介课件
- 易燃易爆物质和物品参考名录-国家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编制
- 走进智能化时代
- 物业公司有偿服务管理办法及思路
- 五年级上册科学07.热辐射 教学设计含反思
-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以及生态学研究方法
- 法学方法论网考题库答案 吉林大学
- 产品设计、工艺更改通知书
- 大象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2.1雾和云》课件
- 三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4课 瓜果飘香丨赣美版
- 学术报告厅舞台灯光音响系统项目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及技术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