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考点总结(一)_第1页
财经法规考点总结(一)_第2页
财经法规考点总结(一)_第3页
财经法规考点总结(一)_第4页
财经法规考点总结(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

称。它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注意】

1.制定者: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2.调整对象: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3.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

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一一3个层次

(-)会计法律——《会计法》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

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

【注意】

1.制定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2.调整对象: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

3.构成:《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

其中《会计法》是核心,其制定时间是1985年1月21日,现行的《会计法》1999年

10月31日第二次修订,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地位:《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

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立法宗旨: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二)会计行政法规——“XXX条例”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并经国务院批准

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注意】

1.制定者:国务院—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2.调整对象: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3.制定依据:《会计法》

4.构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

(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

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注意】

1.制定者:国务院财政部门

2.调整对象: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3.构成: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会计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制定,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具体包含:《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代理记

账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

(2)会计规范性文件: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以文件形式印

发的制度办法

《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

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财务通则》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本节重点归纳总结:

1.会计法律制度调整对象;

2.会计法律制度3部分及制定者;

3.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具体构成。

第二节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国务隗财政靶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

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财政部制定(省市级财政

部门则不行)

【提示】是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

(二)会计市场管理

会计市场准入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代理记账机构的设立、注册

会计师资格的取得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等所进行的条件设定。

会计市场运行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对获准进入会计市场的机构和人员,是否遵守各项法

律法规,依据相关准则、制度和规范执行业务的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会计市场退出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对在执业过程中有违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

行为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资格,强制其退出会计市场。

会计市场管理还包括对会计培训市场的管理。

(三)会计专业人才评价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含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正高

级会计师资格(含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具有梯度发展级次的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此外,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对先进会计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也属于会计人才评价的范

畴。

(四)会计监督检查--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

会计监督检查也是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

我国财政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检查包括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

查。

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主要是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主要是确保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地发挥审计鉴证作用。

二、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

我国目前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组织主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注册会计师协会指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履行行业自律管理职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全国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

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地方组织。

《注册会计师法》对中注协的自律管理也作出了相关规定: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

后施行;

2.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支持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业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向有关方面反

映其意见和建议;

3.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二)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创建于1980年,是财政部所属由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以及会计

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三、单位会计工作管理

(一)责任主体

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

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

责人。

单位法定代表人(也称法人代表),是指依法代表法人单位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如公司

制企'业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国家机关的最高行政长官

等。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指依法代表非法人单位行使职

权的负责人,如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等。

(二)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管理、会计人员评优表彰奖惩

管理以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等;

单位负责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会计人员任免管理、会计人员调迁管理。

(三)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

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会计机构负责人:会

计师或3年)

担任总会计师应当在取得会计师任职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

财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总会计师:会计师任和3年)

需要说明的是,除总会计师职务之外,会计人员取得相关资格或符合有关任职条件后,

能否具体从事相关工作,一般由所在单位自行决定。

【提示】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由所在单位具体负责。

(四)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单位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单位

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的,用于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行

为的具体制度和管理办法。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

由于各单位规模大小不一,经营特点和业务繁简有别,因此其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

也不•定完全相同。

本节重点归纳总结

1.全国及地方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权限:国务院财政部门;

3.会计工作行政管理的4项组成;

4.会计专业人才评价的体系及会计监督检查的组成;

5.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制定者;

6.单位会计工作管理的责任主体;

7.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

第三节会计核算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真实性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

2.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

告使用者对企、也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明晰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

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纵向可比)。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

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横向可比)。

5.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判断)

6.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

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判断)

8.及时性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

(一)会计核算依据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

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或

未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

应当指出,并非所有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都需要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

(二)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

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1.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赈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

的财务会计报告.

(1)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是指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前提编

造不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2)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是指用涂改、挖补等手段来改变会计

凭证、会计账簿等的真实内容,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即篡改事实。

(3)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通过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

资料或直接篡改财务会计报告上的数据,使财务会计报告不真实、不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借以误导、欺骗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行为,即以假乱真。

三、会计核算的其他要求

(-)依法建立账册

建立账册是如实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前提。不具备建账条件的,应当实行代理记

账。

(-)明确会计核算内容

1.款项及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汁核算的事项.

(三)正确采用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会汁核算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

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

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变更,

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一是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汁制度等要求变更;

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汁信息

(四)以公历年度为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记账本位币: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境外单位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四、会计凭证

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一)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内容

2.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

(1)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

必须有编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

(2)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人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

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

3.原始凭证的审核

(1)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

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

(2)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只能以一联作为报销凭证。

一式几联的发票和收据,必须用双面复写纸(发票和收据本身具备复写纸功能的除外)

套写,并连续编号•作废时应当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保存,不得撕毁。

(3)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退款时,必须取

得对方的收款收据或者汇款银行的凭证,不得以退货发票代替收据。

(4)职工公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

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

(5)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

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字号。

(6)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有错误的,应当由

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并在更正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更正,

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受理,并向单位负责人报

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的规定进行更正、补充。

4.原始凭证的保管

(1)对于数量过多的原始凭证,可以单独装订保管,在封面上注明记账凭证日期、编

号、种类,同时在记账凭证上注明“附件另订”和原始凭证名称及编号。

各种经济合同、存出保证金收据以及涉外文件等重要原始凭证,应当另编目录,单独登

记保管,并在有关的记账凭证上相互注明日期和编号。

(2)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原始凭证时,经本会计机构

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或提供查阅。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印件,应当

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或者盖章。

(3)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当取得原开出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

明原来凭证的号码、金额和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

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

如果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火车、轮船、飞机票等凭证,由当事人写出详细情况,由

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

(4)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原始凭证保管期限一般为15年。

(二)记账凭证

1.记账凭证的内容

2.记账凭证的填制(经审核的原始凭证填制)

(1)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号。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

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2)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

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o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编制在一张记账

凭证上。

(3)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

凭证。

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儿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

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

(4)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

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结算。

(5)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

(6)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

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7)填制会计凭证,字迹必须清晰工整,并符合规定的要求。

五、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的设置

包括4个:总账、明细账、EI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现日、银日,订本式并逐日结出余额;

(二)会计账簿的启用与登记

1.会计账簿的启用

2.会计账簿的登记

(1)手工

必须依据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或隔页、缺号、跳

行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

处盖章。

(2)电算化

连续编号

装订

签字

日记账的打印

(三)账目核对

账实、账证、账账、账表(有关会计报表)

对账工作每年至少一次;

(四)结账

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结账,不得提前或者延迟。年度结账日为公历年度的每年12

月31日,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结账日分别为公历年度每半年、每季、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会计账簿的保管

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及辅助性账簿保管期限一般为15年,库存现

金和银行存款H记账的保管期限为25年,固定资产卡片在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

六、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构成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

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条例》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

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当对下列情况作出说明:

1.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2.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

3.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4.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

润表。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1.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目标

2.依据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

3.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

(1)企业应当于年度终了编报财务会计报告。

(7)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对

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楚的说明。

(三)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提供

1.真实完整

2.期限

月6天

季15天

半年60天

年报4个月

3.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或者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向本企业的职工代

表大会公布财务会计报告,并重点说明有关事项。

4.企业按规定向有关各方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

法应当一致,不得提供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

5.财务会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

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

(四)保管

月度和季度财务会汁报告的保管期限为3年。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保管期限为永久。

(五)签章程序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

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六)责任主体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主体。

七、财产清查

八、会计档案

(-)范围和种类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是记录和

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

会计档案一般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等。

1.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2.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3.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

其他财务报告。

4.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

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各单位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属于文书档案,不属于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的指导、监督、检查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

查。

(三)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

1.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由单位会计部门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

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2.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

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

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3.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

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4.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可以提供

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

拆封和抽换。

5.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四)会计档案保管的期限

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

年和25年五类,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第一天算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年度财务报告

(决算)(包括文字分析)、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等应永久保存。

(五)会计档案销毁的规定

1.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单位负责人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进行复核后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2.专人负责监销

对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应当由单位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双方共同派员监销;

对于国家机关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对于财政部门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3.不得销毁的会计档案

(1)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以及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

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对于单独抽出立卷的会

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2)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本节重点总结:

L8点信息质量要求中掌握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要求。

2.对核算依据、会计资料(变造)的要求。

3.会计年度的起止日期、记账本位币、会计处理方法、记录文字的规定。

4.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错误更正、保管的要求。

5.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要求。

6.会计账簿登记要求、保管的要求。

7.财务报告的组成。

8.财务报告的签章主体与责任主体。

9.财务报告的保管的要求。

10.会计档案的构成、保管、销毁。

第四节会计监督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由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部分构成。

单位内部监督是种内部监督形式,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是外部监督形式。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主体: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对象:单位的经济活动

(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三)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

1.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

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四)相关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权限

1.单位负责人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

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1)单位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并发挥有效作用。

(2)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3)单位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

行职责

2.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权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

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1)依法开展会计核算和监督,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

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2)对单位内部的会计资料和财产物资实施监督。

第一,各单位要建立账簿、款项和实物核查制度,保证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

账表相符。

第二,会计人员对账实不符的情况要及时作出处理。

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些问题,会计人员可以直接处理的,可以按照规定

及时作出处理,如物资的合理损耗等,只要在规定的损耗标准和范围内.会计人员可及时在

账簿上进行调整;对于超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职权范围,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无权

自行处理的,如因管理不善,发生大量盘盈、盘亏,或库存物资被盗、霉烂变质等,应当及

时报告单位负责人,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以及单位财产

的安全。

(五)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

无权处理的上报单位负责人

(六)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范围: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

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出纳与记账

业务与记账

业务审批与记账

财物保管与记账

业务经办与财物保管

业务经办与业务审批

业务操作与业务复合

二、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

(一)政府监督的概念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监督检查主体,对本行政区域

内各单位的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权,并依法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和部

门的职责分工,从行业管理、履行职责的角度出发,也有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

检查的权利。

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

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若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

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因重复查账而加重被监督检查单位的负担,影响

监督检查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形象。

此外,《会计法》还要求,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

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如有违反,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范围和形式

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对象是会计行为。

违法会计行为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

范围主要包括:

1.依法对各单位设置会计账簿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2.依法对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实施监督检查;

3.依法对各单位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情况实施监督

检查;

4.依法对各单位任用会计人员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1)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否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

度规定的任职资格。

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

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

形式:

(1)对单位遵守《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2)对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

业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者抽查;

(3)对有检举线索或者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发现有违法嫌疑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

(4)对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定期抽查;

(5)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

(6)依法实施其他形式的会计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查询单位银行账户问题:

在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监督时,如果发现有重大违法嫌疑的,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

派出机构可以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被监督单位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查

询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支持。

三、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

(一)社会监督的概念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依法

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监督制度。

止匕外,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也属于会计

工作社会监督的范畴。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1.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相同点:

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关注内部控制的健

全性和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可能会涉及对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等。

区别在于:

(1)审计独立性不同。

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则完全独

立于被审计单位。

(2)审计方式不同。

内部审计依照单位经营管理需要自行组织实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注册会计师审计

则是受托审计,必须按照《注册会计师法》、执业准则、规则实施审计。

(3)审计的职责和作用不同。

内部审计(对内)的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只作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经营管

理的参考,不对外公开;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外)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负责,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

2.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

审计业务:

(1)审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被审计单位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应当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

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责任。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应尽的义务。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不能相互替代、减轻和免除。

3.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单位应当如实提供会计资料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

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4.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扰注册会计师独立开展审计'业务

“任何单位和个入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

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5.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进行监督

按照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人

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

(三)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检举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的会计制度的行为,这是法律赋

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对监督会计工作的依法进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

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不得延而不决,不得留存不转。这是法律赋予有关部门的职责,

如不认真履行,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

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本节重点归纳:

1.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2.各自的监督主体和对象及区别。

3.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

4.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

5.财政部门会计监督检查的范围。

6.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的两种情况。

7.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8.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

9.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第五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

三个层次:

单独设置会计机构

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在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

账。

会计主管人员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里,负责组织管理会

计事务、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作为单位的管理人员,行使会计

机构负责人的职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会计主管”、“主管会计”、“主办会计”等。

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条件

1.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概念---中层领导

会计机构负责人是指在一个单位内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

2.任职资格--会计法的约定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

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

三、会计工作岗位设置

(一)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1.根据本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岗位;

2.符合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凡涉及款项或者财物的收付、结算以及登记工作,必须由两人或者

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

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3.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有计划地进行轮岗,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和不断提

高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岗位;

出纳岗位;

稽核岗位;

资本、基金核算岗位;

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岗位;

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岗位;

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岗位;

总账岗位;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

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岗位。

对于会计档案管理岗位,在会计档案正式移交之前,属于会计岗位;

正式移交档案管理部门之后,不再属于会计岗位。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管理会计档案,

不属于会计岗位。

医院门诊收费员、商场收费(银)员所从事的工作均不属于会计岗位。

单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工作也不属于会计岗位。

四、会计人员回避制度

L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即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

回避制度。

2.内容:

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

直系亲属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五、代理记账

代理记账指从事代理记账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办理会计业务。

(-)条件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省级除外)

(1)至少有3名持有会计从业证的专职从业人员,同时可以聘用一定数量相同条件的

兼职从业人员;

(2)主管代理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必须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4)有健全的代理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制度;

(二)代理记账的业务范围

(1)根据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

计核算,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没

有填制和取得原始凭证)

(2)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3)向税务机关提供税务资料。

(4)委托人委托的其他会计业务。

(三)委托代理记账的委托人的义务

(1)对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填制或者取得符合国家统的会计制度规定

的原始凭证;

(2)应当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

(3)及时向代理记账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始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4)对于代理记账机构退回的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更正、补充的原

始凭证,应当及时予以更正、补充。

(四)代理记账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义务

(1)按照委托合同办理代理记账业务,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

度的规定;

(2)对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3)对委托人示意其作出不当的会计处理,提供不实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

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要求,应当拒绝;

(4)对委托人提出的有关会计处理原则问题应当予以解释。

(五)法律责任-----县级以上政府的财政部门

代理记账机构为委托人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经代理记账机构负责人和委托人签名并盖

章后,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外提供。

代理记账机构违反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委托人会计核算混乱、损害国家和委托人

利益,委托人故意向代理记账机构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委托人会同代理记账机构共同提供不真

实会计资料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六、会计从业资格

《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一)性质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

“门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证明文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经取得,

全国范围内有效,不得涂改、转让。

(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适用范围

1.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2.出纳;

3.稽核;

4.资本、基金核算;

5.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

6.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

7.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非收发人员)

8.总账;

9.财务会计报告编制;

10.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

(三)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

1.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实行考试制度。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并公布。

2.会计从业资格报名条件--5年与终生。

3.会计从业资格部分考试科目免试条件。

申请人符合基本报名条件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

会计类专业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

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

一是被依法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之日起5年内(含5年)不得参

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是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

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的人员,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1.上岗注册登记。

自从事会计工作之日起90日内

填写注册登记表,并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所在单位出具的从事会计工作的证明,向单

位所在地或所属部门、系统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

2.离岗备案

离开会计工作岗位超过6个月的

向原注册登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备案。

3.调转登记----90日内

(1)持证人员在同一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内调转

(2)持证人员在不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调转

4.变更登记。

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因下列事项发生变更,导致与原登记信息不同时,应及时

向所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从业档案信息变更登记。

(五)违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法律责任

1.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舞弊的,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取消其该科目的考试成绩;

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全部考试成绩。

2.用假学历、假证书等手段得以免试考试科目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由会计从业

资格管理部门撤销其会计从'也资格。

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初级中级高级)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出道

德等。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学时要求。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主要以接受培训为主。

会计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

(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登记与检查

会计人员按照要求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关证明后,应在90天内持《会计人员

从'也资格证书》及相关证明向财政部门办理继续教育登记。

财政部门将在会计人员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人员业务信息档案中,如实记载会计

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八、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会计专业职务

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别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技术等级。

会计专业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高级职务)、会计师(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会

计员(初级职务)。

(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指担任会计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它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

职务是不同的概念。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形成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三个级别。

现阶段,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高级会计师资格

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制度。

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

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目前考《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科目,实行1年内

一次通过全部科目考试的方法。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目前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三门科目,

考试成绩实行以2年为一个周期,单科成绩采取滚动计算的方法;

凡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人员,须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

目为《高级会计实务》,采取开卷笔答形式,考试合格后,方可申请参加评审。

九、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

指会计人员因故离职时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的一种工作程序。

(-)办理移交手续前的准备工作

(1)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

(2)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结出余额,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印章。

(3)整理好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

(4)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印章、现

金、有价证券、支票簿、发票和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还应当在移交清册中列明会计软件及

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磁盘及有关资料等内容。

(二)按照移交清册逐项移交

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管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

具体要求是:

L现金要根据会计账簿记录余额进行点交,不得短缺。

2.有价证券的数量要与会计账簿记录保持一致。有价证券,如债券、国库券等,其面

额与发行价格可能会不一致。在对这些有价证券的实际发行价格、利(股)息等按照会计账

簿余额进行交接的同时,对其数量也应当按照有关会计账簿记录点交清楚。

3.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

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余额核对,核对清楚后,才能交接。

4.所有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如有短缺,必须查明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

交人员负责。

5.移交人员经管的票据、印章及其他会计用品等,也必须交接清楚。

6.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办理移交的操作人员应当与接管人员共同将有关电子数据在

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以检查电子数据的运行和有关数字的情况。

7.交接工作结束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以明确责任;移

交清册应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以供备查。

8.接管人员应当继续使用移交的会计账簿,不得自行另立新账,以保持会计记录的连

续性。

(三)专人负责监交

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监交人员负责监交:

(1)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监交。

(2)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手续时,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

人会同监交。

(四)会计工作临时交接

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者因病暂时不能工作的,应当按规定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临时离职或者因病暂时不能工作的会计人员恢复工作的,也要与临时接管或者代理人员

办理交接手续。

办理临时交接的程序和方法,与正常的会计工作交接相同。

移交人员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由移交

人员委托他人代办移交。

(五)会计工作交接后的责任界定

移交人员对自己经办的且已经移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不能

因为会计资料已经移交而推脱责任。

本节重点归纳:

1.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的三种情况。

2.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

3.出纳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4.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回避制度规定。

5.代理记账的定义,代理记账的4点业务范围和义务、委托人的义务4点。

6.5年内不允许参加考试的情况。

7.上岗注册登记、调转登记为90天,离岗备案为6个月。

8.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学时。

9.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技术资格的定义区别。

10.会计工作交接的监交规定。

11.交接人员的责任。

第六节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也就是对违法者的制裁。

法律责任分为:行政责任(处罚处分)、刑事责任——会计法规定

(一)行政责任

1.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基于一般行政管理职权,对其认为其违反行政法上的强制

性义务、违反行政管理程序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所实施的•种行政制裁措施。

行政处罚主要分为六种,即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

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2.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是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种行政法律责任,是行政机

关对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或者过失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行政处分的种类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查看和开除等。

(-)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制度规定的法律责任

(-)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设立使用方面)

1.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行为。

2.私设会计账簿的行为。

3.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4.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5.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

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行为。

7.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行为。

8.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行为。

9.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

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

10.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行为。

(-)法律责任

1.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1)责令限期改正。

(2)罚款。

在责令限期改正的同时,可以对单位并处期改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

款。

(3)给予行政处分。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其他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

1.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1)通报.

(2)罚款。

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的罚款

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3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

罚款

(3)行政处分。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

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二)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

所谓隐匿,是指故意转移、隐藏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

所谓销毁,是指故意将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予以毁灭的

行为。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有前

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

定处罚。

(三)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

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

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

所谓授意,是指暗示他人按其意思行事。

所谓指使,是指通过明示方式,指示他人按其意思行事。

所谓强令,是指明知其命令是违反法律的,而强迫他人执行其命令的行为。

(1)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L罚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视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对违法行为人处以5

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2.行政处分。

(2)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定罪处罚

(四)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

复的法律责任以及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的补救措施

(-)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的补救措施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