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24.4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第一、二、六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传统戏曲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戏曲中既讲述神话传说,叙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也记载家国天下的历史,传颂忠孝节义的典范等等。同时,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精神追求。戏曲舞台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大写意,表演程式化美学的规范技巧,钟情“大团圆”结局的写作构思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和合共美的追求;从戏曲的戏文唱词中,我们能体察到戏曲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感受到作者惩恶扬善、褒忠贬奸的鲜明爱憎,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气神。中国传统戏曲又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艺术,它广泛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角色类型和表演风格。在中华艺术发展的长廊中,戏曲塑造了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中多彩的人物形象。比如,《定军山》中威武的黄忠、《穆桂英挂帅》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连环套》中粗豪侠义的窦尔敦等形象无不家喻户晓,让人们经久不忘。曾几何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各种娱乐方式也在冲击着传统戏曲,“瓜分”着本已为数不多的观众,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不仅是外部生存环境恶劣,戏曲自身也存在诸多亟须改进之处。就形式而言,戏曲唱腔缓慢,还保留了大量方言,许多观众难以听懂,舞台局限也比较多;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有些剧本内容还有待改进,或是说教色彩浓郁,或是老生常谈,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趣味等等。由是,有些传统剧场发展长期不景气,甚至停业、倒闭;许多戏剧演员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年轻人最终放弃这项事业,纷纷转行,造成戏剧演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面临的窘况让多少中国人担心,甚至忧虑叹息。中国戏曲只有奋起求变,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道。(取材于刘琦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听来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现代化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戏曲现代化,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元素,能有效呼应时代审美要求。“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创作形式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感体验,激发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传统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观众喜爱。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网络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剧场艺术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为戏曲发展、特别是戏曲传播打开新天地。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使戏曲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可以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辐射更多人群。新媒体条件下,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好演员、好作品借助新媒体,其传播量可以实现几何级增长。比如,“上戏416女团”(由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5名女生组成的传统戏曲组织)通过短视频平台,运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风靡网络。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戏曲”,这句话似乎对年轻人颇有微词。深层思考戏剧发展问题,其实年轻人喜不喜欢戏曲,关键在于戏曲能否创新创造、有效推广。20世纪90年代起,河南戏曲界开展的《程婴救孤》《焦裕禄》《风雨故园》《苏武牧羊》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引起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戏曲全貌,充分感受戏曲魅力,进而爱上戏曲成为戏迷,这些年轻戏迷,说不定以后有机会成为专业的戏曲工作者。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这或许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现代化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取材于邓剑洋、周子健、陈涌泉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戏曲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B.中国传统戏曲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精华,表演风格独特,追求程式化美学。C.中国传统戏曲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人物特色鲜明。D.中国传统戏曲拥有着流传千年的悠久历史,面临发展的瓶颈,需要求变突围。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戏曲。B.大部分中国戏曲观众为老戏迷,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C.因为内容上缺乏创新,陈旧老套,中国传统戏曲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D.有些传统剧场不景气,戏剧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千灯会》从内容与形式上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了创新性融合。B.《白蛇传·情》用“粤剧+电影”的新型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C.“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可以辐射到更多的人群。D.《风雨故园》等中国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戏曲的魅力。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戏曲的演艺人才正逐渐流失,如果不重视培养青年从业者,那么中国戏曲艺术的长期发展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B.《焦裕禄》这样的戏曲作品,既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精神追求,又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C.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借助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展“云直播”,传统戏曲才能发展振兴,吸引到更多的观众。D.依据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观点,中国戏曲要实现持续性繁荣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5.材料二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说“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示众鲁迅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马路那边的电线杆旁边,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幸而在背脊尽头发现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他,犯了什么事啦?……”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幸而终于在相距十多家店铺远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早已回到原来的位置,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观群众不仅看示众的犯人、看摔倒的车夫,还看巡警、看电线杆上的文字、看狗肚皮,甚至互相看,可见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极少且碎片化,是因为人们在高压统治下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鲁迅借此表达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C.围观民众没有文化,看不懂“白背心”上用文字书写的“罪状”,所以他们只能看热闹,鲁迅便将这教育落后导致的国民愚昧拿出来“示众”。D.无论是被示众的人,还是围观示众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被看”的“玩物”,这如同成名的儿子、格里高尔,是“人变成非人”的异化。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白背心”的身份、罪名等重要信息秘而不宣,既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同时也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B.用“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一座”“伟大的障碍物”等词语来形容“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反差中颇有讽刺意味。C.胖孩子带着睡意的叫卖声,既以声衬静写出盛夏马路上的寂静和清闲,又首尾呼应,暗示社会的死寂与众人的浑噩。D.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人物,只是截取生活中一次寻常的“示众”场景,却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8.本文人物众多,人物称谓别具特色,如“胖孩子”“白背心”“秃头”“长子”“死鲈鱼”……,请分析文中称谓的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9.本班将开展思辨性阅读讨论会,你们小组讨论的主题是“鲁迅小说中‘热与冷’的对比”,请以《示众》为例对此进行简要阐释。(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我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睹裔敖而问曰:“君何故不朝?”对曰:“昔者君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反不果出是以不朝晏子入见。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天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节选自《说苑·正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公惭A而反B不C果D出E是以F不朝G晏子H入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指丢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亡”字意思不相同。B.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相同。C.得,指能够,与《庖丁解牛》中“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的“得”字意思相同。D.宗庙,我国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哭吊,完成了礼节才离开。司马迁认为晏子是一个尽忠明义,很有勇气的人,晏子的多次进谏体现了这一点。B.圉人和烛邹都因过失触怒了景公,景公想要杀死他们,晏子在劝谏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景公怕损害自己的名誉,便放过了他们。C.圉人和刖跪都杀了景公的马,景公的表现却大为不同。对于圉人,景公大怒,想要杀掉他;对于刖跪,景公深感惭愧,不去上朝。D.景公认为自己被刖跪羞辱,辱没了社稷。晏子则认为,刖跪有直辞,是景公的福分,最终,景公给予了刖跪奖赏,免征了他的赋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4分)(2)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4分)14.晏子是如何智慧地劝谏景公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B.颔联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那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诗人希望衡阳归雁能带来朋友的书信。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井然不乱。D.尾联中诗人把朝廷恩泽比作雨露,说圣明的朝代定会多施雨露,被贬分别只是暂时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的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2)《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有点威胁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庖丁解牛有三个阶段的不同境界:初始境界是“_____________”,较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最高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故乡的巷子叫南门巷,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它是青条石铺设的,雨中泛着青光,行人撑着A的雨伞,或紧或慢地前行,有走亲访友的,有去码头乘船远行的,①或者只是彷徨又彷徨,让人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②巷子的尽头,连着袁河的码头。在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③新余的老百姓总是走过南门巷,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④现在想来,人来人往中,一定上演着许多B的故事。每天清晨,当阳光洒满巷子的各个角落,巷子就苏醒过来,灰色的屋檐在阳光下C。巷子两旁的老房子,大部分是木质结构,少数是砖石结构。木质结构的房子,住着的是像我外婆一样的普通人家。砖石结构的,住着的是有钱人家。记忆中的老房子,瓦是灰黑色的,木板墙是活动的,拆下来之后,房子就敞开变成了店铺。屋顶还有几块明瓦,一束束光柱从中穿透下来,把本来不太敞亮的房间照亮,仿佛时光就从容不迫地驻留在这里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像他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人们议论着,不由感叹道。B.这天气像是要变了。C.每当我看见孩子们,我像又进入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D.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靠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像李华、张军。20.“巷子自古以来就是江西新余这个小城的交通要道。”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①。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②,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候的,③?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5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的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都是真实的故事”错误,由原文“戏曲中既讲述神话传说,叙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也记载家国天下的历史,传颂忠孝节义的典范等等”可知,中国传统戏曲讲述的不全是真实的故事。)2.D(A项,“不能静下心来”错误。由原文“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可知,原文是“难以”而不是“不能”。B项,“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错误。由原文“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可知,“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并不意味着“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选项绝对化了。C项,“缺乏创新”“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错误。由原文“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可知,原文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并不是“缺乏创新”“传统戏曲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故选D。)3.B(“满足了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错误。由原文“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可知,影片《白蛇传·情》是“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而不是“满足了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4.C(“只有借助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展‘云直播’,传统戏曲才能发展振兴”错误。由原文“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使戏曲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可知,开展“云直播”只是在全媒体时代,戏曲传播全媒化的一种方式。选项说法过于绝对。)5.(1)时代角度:①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态浮躁,戏曲形式和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②传统戏曲说教式、陈旧化的内容和精神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③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传播习惯。(3分)(2)自身发展角度:①传统戏曲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舞台局限较多,观众出现老龄化及断层、演艺人才流失等问题。②戏曲需要融合多种现代化元素,呼应时代审美。③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够丰富戏曲表现力,可以辐射更多人群。④戏曲需要创新创造、有效推广,实现观众年轻化。(3分)6.D(A项,“可见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说法错误,结合文中“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等可知围观群众只是看热闹,对所观之事并不想“一探究竟”。B项,“是因为人们在高压统治下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错误,“嗡,都,哼,八,而,……”“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人们语言的碎片化并非因为高压统治,而是内心的麻木和愚昧。C项,“围观民众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只能看热闹”错误,民众只知道“看热闹”的原因并非没有文化看不懂字,主要是庸俗无聊、冷漠可怕。故选D。)7.A(“既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同时也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错误,秘而不宣的原因并非制造悬念,而是不需要交代,重点不在罪犯身上,而在围观民众,在他们那里罪状是什么并不重要,无论示众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感兴趣的只是热闹,因而也不是情节发展的动力。)8.①人物称谓突出外在特征,有的借用修辞,比如“白背心”“红鼻子”运用借代,“死鲈鱼”运用比喻,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帮助读者在众多人物中加以分辨。②所有人都没有姓名,而是用可以突出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等特点的名词来做称谓,比如“巡警”“工人似的粗人”“老大妈”“小学生”“胖孩子”等,使得围观群众覆盖各类人群,有助于突出看客群体具有普遍性。③人物的称谓多具有贬义,比如“死鲈鱼”“秃头”“长子”等,体现作者对这一群体的批判态度。(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5分)9.①看客热切地想看热闹与内心的冷漠,全然不管“白背心”受刑的缘由,也不对车夫出手相助,体现鲁迅对国民无知愚昧又冷血的批判;②天气的炎热与马路上冷清死寂的氛围形成对比,揭示这个社会毫无生气、毫无前途的现状;③街上冷清死寂的氛围与热闹拥挤的围观形成对比,突出围观“示众”,看热闹对无聊群众的吸引力之大;④叫卖声中的热与包子的冷形成对比,体现胖孩子毫不关心事实,叫卖有口无心,反映中国社会的欺骗与无知无所不在;⑤作者冷静克制的叙述与赤热的内心形成对比,体现鲁迅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和深切的痛。(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10.BEG(“惭而反”中“而”,连词,表修饰,“惭”作“反”的状语,“惭而反”作“公”的谓语,主谓中间不断开,“反”后即B处断开;“不果出”的主语是“公”,承前省略,“不果”作状语,“出”作谓语,简短的状语和谓语间不断开,“出”后即E处断开;“是以”是因此的意思,一般出现在句首,“是以不朝”的主语是“公”,承前省略,“朝”作谓语,意思是因此就不上朝了;“晏子入见”的主语是“晏子”,与前面行为的主语不同,故应在“晏子”前即G处断开。故选BEG。)11.C(A项,正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亡”的意思为“使······灭亡”。句意: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但那些鸟全飞走了。/如果使郑国灭亡了对您有益。B项,正确。句意:不要杀,我向他道歉!/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道歉。C项,错误。能够/懂得。二者意思不相同。句意:能够统率百姓保有宗庙。/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D项,正确。故选C。)12.C(“圉人和刖跪都杀了景公的马”说法错误。刖跪没有杀景公的马,“刖跪击其马”中的“击”是拍打的意思。)13.(1)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高兴和仰慕的啊。(“假令”“虽”“欣慕”各1分,句意1分)(2)烛邹有罪过,我请求将他的罪过列出来,再杀掉他。(“请”“数”、状语后置“数之以其罪”1分,句意1分)14.①以退为进,晏子并不急于为圉人、烛邹开脱,而是先论其罪过。②善揣善比,晏子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复杂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释怀。③以小喻大,晏子从杀马、主鸟而亡等小事上升到国家治理,以大义说服景公。(3分,酌情给分)15.D(“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错误。尾联表达对朋友的宽慰和希望,是直接表达,不是委婉表达。)16.①对友人遭受贬谪的同情和惋惜。首联“嗟”字是叹息之意,含同情和惋惜。②关心和思念。想象友人听闻猿啼,凄凉落泪;希望归雁传递友人书信。③语重心长的劝慰。尾联乐观展望未来,劝友人不要愁怨忧伤。(每点2分,酌情给分)17.(1)浴乎沂风乎舞雩(2)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3)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18.示例:A五颜六色B悲欢离合C熠熠生辉(每处1分,符合文意即可)19.A(“像我外婆一样的普通人家”中的“像”是表比较,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点。A项,表比较,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点。B项,表推测。C项,表想象。D项,表举例。故选A。)20.B(①处,上下文都是写行人撑着雨伞在巷子里行走,插入此处不当。②处,上文写行人在巷子里行走,下文写巷子通往码头,句子插入此处过渡自然。③处,上文写“在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下文紧接“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语义流畅,不应有插入。④处,上文说“新余的老百姓总是走过南门巷,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下文紧跟“人来人往”的故事的想象,语义流畅,不应该有插入。故选B。)21.示例:①会多次关注这把刀②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③为什么偏用尖刀呢(每处2分,酌情给分)22.①“应该”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分)②“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3分)23.【写作指导】材料共两句话,一句源于《庖丁解牛》,一句源于《齐桓晋文之事》。要读懂这两句话,应明晓两句话中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一句话中,“筋骨交错”,是指解牛中遇到的难以分解的地方,以此喻指生活中的困难,具体而言,于个人而言,是生活成长中的困难、纠结,学习上的困难,具体科目上的难题;于科研而言,是研发中的瓶颈,是技术的关卡;于社会而言,是社会中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于国家而言,是发展中的阻碍、磨难、挫折。“避开”,是绕过难解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躲避。“顺其自然”,是遵循本来的样子,是指对规律的把握,顺应规律解牛。“避开”和“顺其自然”两者结合,可以理解为遇到困难时不蛮干,要懂得遵循规律。第二句话中的“明知”是指对事件提前的了解,知晓事件的难易程度、解决方法、价值意义,甚至是后果代价;“不遗余力”,是指全力以赴。“明知”是前提,“不遗余力”是践行过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对这句话的总结,“不可为”是达不到效果、实现不了目标,与“为之”形成对立,在对立中凸显出人的精神品质和意志: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暂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仍然抱着飞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心理准备试题及答案
-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盛行及试题及答案
- 什么是课题申报书
- 微生物检验工作流程试题及答案
- 社科基金课题申报书
- 河南省新乡市第七中学2025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重要定义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常见问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高级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时间安排探讨试题及答案
- 物业公司保安巡逻岗巡查记录表(完整版)
- 烟草制品零售数据统计分析考核试卷
- 《中国动画发展史》课件
- 《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课件-任务3产品定价
- 体彩店雇佣合同
- GB/T 21200-2024激光打印机干式双组分显影剂用墨粉
- 【名校区域大联考】专题04.阅读理解D篇(说明文或议论文为主)(解析版)
- 幼儿园警察安全课示范课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课件-第六章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 北京理工大学《操作系统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土地资产转让合同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