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五 鼎盛与危机:明至清前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阶段五 鼎盛与危机:明至清前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阶段五 鼎盛与危机:明至清前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阶段五 鼎盛与危机:明至清前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阶段五 鼎盛与危机:明至清前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五鼎盛与危机:明至清前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在高考中非常重要,高考主要考查的角度有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专制皇权的加强、社会治理的特点、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等。【习题演练】1.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为了巩固云南,明朝开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从而把云南彻底纳入到版图中;在西藏,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2.现存明代沿海全图几乎均为“海上陆下”式,体现了明人“内夏外夷”的制图观。清后期,为精准刻画海疆地理讯息,制作了区域图集,海图方位多呈现为“上北下南”,并延续至今。海图绘制方位的变化是由于()A.沿海疆域政区的变化 B.日益严峻的海防形势C.海疆认知的逐步深化 D.海图测绘水平的提高3.如图是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是()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 D.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4.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学子皆为南方人,北方士子哗然。朱元璋大怒,要求彻查。后朱元璋亲自策问,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该事件的处理中朱元璋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科举考试公平正义 B.强化中央集权C.笼络北方人心维护统一 D.凸显君主专制5.1755年,随着清军顺利进军新疆,乾隆帝适时发布了实地测绘新疆舆图的上谕,趁“西师奏凯,大兵直抵伊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之际,测量新疆“星辰分野、日月出入、昼夜、节气时刻,宜载入《时宪书》,颁赐正朔;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以昭中外一统之盛”。这体现出乾隆皇帝()A.重视加强对西北的军事统治 B.蕴含鲜明的国家统一政治思想C.注重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治理 D.统治边疆具有权力制衡的色彩6.康熙帝在下令编写《大清一统志》时发现,收录的全国各地区地图存在“或一省有大图而无小图;或一省有里数程途而无疆界”等问题。于是康熙帝借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的力量,经过精确测绘完成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这表明清朝()A.地图绘制技术世界领先 B.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C.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D.政府注重国家疆域的管辖7.据《元史》记载:“诸内都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罪而不废。诸左右两江所部土官,辄兴兵相仇杀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由此可知()A.土司犯罪在民族聚居区处理上的差异B.土司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C.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D.元朝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8.面对清代中期以来严重的内外统治危机,晚年的姚莹(1785——1853年)一方面反对门户分立的学界之争,对非主流史学持宽容态度;另一方面又站在宋明理学的立场,担忧开放性可能造成对思想重心之冲击;呼吁了解西方时对西学保持警惕。这()A.实践了地区阶级维护统治的主张 B.根源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C.影响了清代学术思想具有开放性 D.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9.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诠释孔孟程朱之道,以汉制汉,不妨碍他恪守祖制;他对待蒙藏边疆诸族,重视喇嘛教作用;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不改变当地民族的信仰。其做法的历史影响在于()A.继承了政教合一的传统 B.承认国家的多元信仰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10.亳州江宁会馆是清前期在亳州的南京商人集资修建的,旨在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下面为1807~1830年江宁会馆支出统计表。由此可知()支出项目金额(千文)占收入比占支出比工程尾款1363.88916.6%19.7%资产添置2495.72930.5%36.1%日常开支3046.29237.2%44.1%合计6905.9184.3%100%存留1281.79815.7%——注:日常开支主要有维修,祀神演戏、和尚养廉以及搬(灵)柩A.该会馆兼具一定互助和自治功能 B.会馆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C.该会馆具有地域和行业双重属性 D.南京商人的政治经济实力强盛11.“风教”是传统儒学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清初思A.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B.农商并重的经济主张C.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 D.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12.明初,吴江盛泽镇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时期《吴江志》所载市镇尚无其名,到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这反映出()A.城市化进程依赖商业活动 B.商品贸易推动市镇兴起C.商人活动影响市镇的盛衰 D.商品生产决定商业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使华夷秩序由一种国内体系发展到国际体系。东汉的光武帝刘秀颁赐给日本国王的“汉倭奴国王”金印。到了隋唐时代,华夷秩序发展到一个高峰,日本、朝鲜等地区都纳入了封贡体系。随着使团的封贡贸易和频繁的人员、物资、文化的交往,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着很大作用。明代郑和下西洋使很多东南亚地区小国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被纳入了华夷秩序。华夷秩序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满足了他们君临万国的愿望。在华夷体系下,中国和诸小国是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诸小国的政权还需要皇帝的分封以确定其的合法性。这个体系是一种调和的均势体系,它的表面上的不平等下面,隐藏着的是平等而和谐的关系,维持着中国和它周边其余东亚小国之间的微妙的平衡,维持着东亚地区总体和平长达千年之久。——摘编自曾磊《关于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体系——华夷体系的一点思考》材料二到德川幕府末期,日本思想界开始反对尊崇中国的“汉意”思想,而主张所谓日本固有学问,试图将“华夷”倒置过来,意思是中华没落了,日本才是东方文化的正宗。这与17世纪中国的明清更替有关,德川幕府的学者林春齐曾经把明清交替时期的资料编纂成集,从以上观点出发把该资料集命名为《华夷变态》。这种独立意识的操作技巧是“把现实的中国”和“理念的、价值的中国中华”区别对待,而认为“现实的中国”已经是道统失落,从中华转化为蛮夷了。获生狙徕认为:如果夷进而为夏,就当视之为华;如果夏退而为夷,就该视其为夷,关键看是否遵循了先王礼数。山鹿素行以为中国在政治德行方面,不如日本,该倒过来尊崇日本的国体才对。本居宣长声称:“世界万国中最优秀的国家,只有我天皇统治的日本国。”——摘编自章益国《日本亚洲观的近代转换——从“华夷变态”到亚洲侵略主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华夷体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学者提出“华夷变态”说的理由,并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在西藏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并利用当地的“土达”维护统治,表明明朝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C项正确;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排除A项;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为了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西藏和云南地区,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边疆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后期的海图绘制采取“上北下南的方位,绘制更加精准,这是因为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海防形式日益严峻,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清后期只是将台湾府改为台湾省,沿海疆域政府并无太大变化,排除A项;海疆认知的深化也是因为海防形势的严峻,并不是导致海图绘制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海图测绘水平的提高属于客观因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该金锭使用了郑和从西洋带回的黄金铸成,是明代与西洋诸国交往的实物证据,是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D项正确;郑和的远航,属于朝贡贸易,并非东西方跨大洋贸易,排除A项;明代海禁政策主要针对民间海上贸易活动,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当时明朝初建,北方地区对于朱元璋的统治来说至关重要。北方人对录取结果的不满可能引发政治不稳定,因此,朱元璋的干预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不满,笼络人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C项正确:虽然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正义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未涉及到该方面,排除B项;君主专制主要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材料中未涉及到该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材料“西师奏凯,大兵直抵伊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以昭中外一统之盛”等信息体现清朝国家统一政治思想理念,故B正确;题干强调的并非纯粹军事统治,故排除A;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色彩”,故排除D。故选:B。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于是康熙帝借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的力量,经过精确测绘完成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统治者重视测绘全国地图,其目的在于细化对于国家疆域的管理,这也体现政府注重国家疆域的管辖,D项正确;没有和外国的地图测绘技术做对比,“地图绘制技术世界领先”无法体现,排除A项;康熙作为封建统治者,不具备近代国家观念,排除B项;“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夸大了地图测绘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时,云南士官犯罪不受国家法律的影响,而两江的土官若兴兵则以叛逆之罪论处,体现了元朝土司犯罪在民族聚居区处理上的差异,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土司犯罪的规定,而非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而非西域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姚莹一方面在思想上提倡宽容自长,但又担忧可能冲击传统思想,要对西学保持警惕,由此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即意图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但同时又注重维护本国传统思想,所以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姚莹的思想特点,无法体现“实践了”,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提出的,姚莹生活的时期尚未爆发洋务运动,排除B项;清代的学术思想具有保守性,而非开放性,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康熙按照统治需要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又恪守祖训,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实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这些措施有利于更好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权并不是政教合一,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信仰,排除B项:根据材料“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诠释孔孟程朱之道以汉制汉,不妨碍他恪守祖制”可知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亳州江宁会馆不仅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同时还肩负着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开展娱乐活动甚至为亡故于外的商人遗体运送回乡,这体现了江宁会馆肩负自治和互助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江宁会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江宁会馆是由固定行业建造和维持运转的,无法得出其具有行业属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经济实力强盛,但材料未涉及江宁商人的政治实力,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传统儒学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清初思想家唐甄也主张从尧舜风教之治,兴布衣德政之教,这都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阐述对农商关系的认识,不能推断农商并重的经济主张,排除B项;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不能完全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经世致用主要强调将学问应用于实际,与材料主旨不太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明初时期吴江盛泽镇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到嘉靖时期已成为市,原因是集市的发展,商人集聚,丝织业的发展等原因最终形成城市,说明商品贸易推动市镇兴起,B项正确;商业活动是城市兴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所有城市发展都依赖商业活动,还会受政治、地理等因素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城市的发展,没有涉及城市衰落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之间的关系,不是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解析:(1)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可知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材“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可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材料“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适回销售”可知,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根据材料“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大: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2)结合明朝中后期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14.答案:(1)基本特征: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小国为附属的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既是政治关系也包括文化与经济贸易关系。影响: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中国与各朝贡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儒家文化的形成。(2)理由:明清易代,满洲入主中原,使得中华的道统失落,已经沦为蛮夷,不再具备中华的资格,而日本保留了华夏文化的精髓才具备中华正统的资格。评析:该观点是错误的,满洲入主中原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传承儒家思想文化,应该视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并不是文化意义上的蛮夷。日本学者提出该观点意在突破传统华夷体制对日本的限制,提升其国际地位;反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试图取代满清的东亚大国地位,为其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解析:(1)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在华夷体系下,中国和诸小国是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诸小国的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