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兽医基础》教材PAGEPAGE100《兽医基础》王卫东模块一病理基础模块目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病理过程,能够通过现象或症状找到与疾病本质之间的联系,为疾病正确诊断提供依据。疾病概论项目目标:了解疾病的概念及发生原因,掌握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任务一疾病概念【任务目标】知识:掌握病症的概论及特点。【任务实施】1.疾病的概念:是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其一方面可使机体的结构、机能发生障碍,内外平衡失调、生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机体会产生一系列抗损伤反应。2.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致病因素与动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损伤和抗损伤。(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全身反应。(4)生产能力降低是疾病的标志。如产奶量、产仔数、产肉量等下降。任务二疾病发生与经过【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疾病与环境的关系。2、理解疾病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技能:能根据疾病呈现的现象,正确分析现象与疾病本质的联系。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1.疾病发生的外因,即外界致病因素(1)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1)营养因素: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缺乏或过量(中毒)。(3)化学性致病因素:如农药、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等。(4)物理性致病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辐射等。(5)机械性致病因素:如跌打、坠落、电击等可以引起外伤。2、疾病发生的内因即内部致病因素。包括机体的防御能力、机体应激反应和遗传因素等。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对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这种感受性和抵抗力与动物的种属、品种、年龄、性别及防御机能有关。3、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动物体的内部因素(内因)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据。二、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疾病的经过: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通常可分为:(1)潜伏期:指致病因素从作用于机体开始,到出现最初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如猪丹毒是3~5d,特点是无任何症状。如防御力量能克服致病因素的损害,则机体不发病,反之,则进入第二个阶段。(1)前驱期从疾病的一般症状出现开始,到疾病的典型症状出现前为止。这一阶段出现的是一些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 (3)明显期此期是疾病的特异性症状表现出来的阶段。如口蹄疫为1~2周。在这一阶段,患病动物抗损伤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损伤未得到修复,甚至更加严重,这一阶段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4)转归期是疾病的结束阶段。2、疾病的结局(1)完全康复即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损伤完全恢复,病理过程全部消失。(2)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致病作用停止,但在形态结构上还留有持久的病理状态,在机能上还有一定障碍。(3)死亡按照机体的死亡过程,可分为临床死亡(相对死亡)和生物学死亡(真正死亡)两个阶段。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抑制;生物学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都已终止,出现不可逆变化。3、健康与疾病动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维持着正常的协调关系,并能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健康。动物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会使动物机体受到损伤,机能发生障碍,生产能力下降;而动物机体则动员自身一切力量产生一系列抗损伤反应,消除不利因素,并修复所造成的损伤。因此,疾病是动物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表现为畜禽生命活动发生障碍,经济价值降低。三观察讨论某鸡场确诊患有鸡新城疫,发病率逐渐上升,经过治疗后,治愈率为85%,为什么同一群鸡感染后只有部分鸡只发病,为什么不同时患病?为什么有些鸡虽经治疗却仍然死亡?思考与练习1、简述疾病的概念及特点。2、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3、怎样正确理解疾病外因与内因的关系4、疾病的经过分为几个时期?结局有哪些?项目目标:了解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理解常见病理过程的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等。任务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类型。2.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疾病本质的关系。3.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结局。技能:能根据局部血液循环的病理变化,正确分析循环障碍与疾病本质的关系。【任务实施】1.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一般来说,动脉内血液灌注量过多,静脉回留正常,导致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为充血。充血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1)生理性充血器官组织的机能加强时,如肌肉运动时引起的充血即为生理性充血。(2)病理性充血①神经性充血指局部组织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如暴晒、温热等,使局部血管扩张充血。②减压后充血某些组织器官因压迫而发生贫血,解除压力后,继发小动脉扩张。如瘤胃臌气进行穿刺放气时,应间歇放气,防止血液重新分布,引起心、脑贫血而出现严重后果。③侧支性充血一部分血管阻塞时,其上部的分支可发生扩张而充血。(3)病理变化充血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临床上称为潮红),温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肿大。2.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引起静脉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如静脉受肿瘤、腹水、肠变位的压迫会发生淤血。淤血的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可视黏膜和无毛皮肤表现尤为明显,临床上称为绀。表现为机体体温降低,机能减退,组织器官体积肿大等。3.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如外伤性出血、咯血(肺)、呕血(胃)、黑粪(胃肠)等。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如胸腔、腹腔、心包腔)称为内出血,如体腔积血、血肿、淤点、淤斑等。根据出血的原因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1)破裂性出血指心脏和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2)渗出性出血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通过壁渗出血管外。动脉性出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静脉性出血呈线状,血色暗红。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称为溢血,如脑溢血。混有血液的尿液,称血尿。粪便里有血液称黑粪或血便。当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时,由于血压高,血流及血量多,压迫周围组织形成血肿。毛细血管出血,多形成小出血点称淤点,形成出血斑称淤斑。体腔内出血称积血。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与血凝块不同,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发生的异常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血管内膜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引起血栓形成,多见于风湿性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变的瓣膜上、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以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创伤性或炎症性的血管损伤部位。(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状态改变主要是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如在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支处血流缓慢及出现漩涡时,易并发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此状态可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上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并常以某一条件为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还有栓塞、梗死等。栓塞是指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梗死指动脉阻塞,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如淤血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发生的部位、持续的时间、范围大小等,若发生在心、脑等器官,往往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常会引起猝死。观察讨论1血液在活体内为什么不会凝固堵塞血管,指压皮肤先是皮肤变白、放松后又变红,为什么?皮肤破损后血液为什么是鲜红色,继而又变成暗红色?2在畜禽饲养管理中,“饱后不使役”是什么道理?任务二组织细胞的损伤与修复【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组织细胞损伤与修复产生的原因及类型。2理解组织细胞损伤、修复与疾病的关系。3掌握组织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相关概念、修复变化及结局。技能:能根据组织细胞病理变化,正确分析组织细胞损伤、修复与疾病本质的关系。(一)变性变性时由于组织细胞代谢障碍,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的一类形态改变。变形有多种类型,常以显著增多或异常的沉积物来命名。1细胞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较轻的变性,多发于代谢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1)原因主要是缺氧、感染和中毒等。(2)病理变化发生细胞水肿的脏器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苍白,无光泽,似沸水烫过一样。(3)临床意义细胞水肿通常为细胞的较轻度损伤,可使细胞的功能降低,如心肌细胞水肿可使心肌的收缩力降低。细胞水肿是一种可复性损伤,当原因去除后,其功能、结构均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当细胞水肿的原因持续存在时,病变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脂肪变性甚至坏死。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多见于代谢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肾、心等,引起脂肪变性的原因是营养障碍、严重感染、慢性持续缺氧或中毒。(1)肝脂肪变性肝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肝脂肪变性最常见。肉眼观轻度肝脂肪变性时可无明显改变;中、重度的脂肪变性称为脂肪肝。(2)心肌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多发生在左心室的心内膜下,常由严重贫血和中毒引起。肉眼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的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二)细胞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坏死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功能完全丧失。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除少数是由强烈致病因子(如强酸、强碱)作用而造成细胞组织的迅速死亡,但多数坏死是逐渐发生的,即细胞组织由萎缩、变性发展为坏死。这种坏死过程称为渐进性坏死。1.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器官,常因缺血、缺氧、细菌毒素、化学腐蚀剂作用引起。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较明显,如结核病,因病灶中含质脂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见于细菌或某些真菌感染引起的脓肿、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以及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等。(3)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前两者多为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胆囊等,也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3)气性坏疽也属湿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所致,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是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3.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小范围的坏死灶,被来自坏死组织本身或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分解酶分解、液化,随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缺损的组织由邻近健康组织再生而修复。(2)分离排出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为糜烂,深者为溃疡。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缺损称为瘘管。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3)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4)包裹与钙化如坏死组织等太大,难以完全机化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称为包裹。机化和包裹的肉芽组织最终形成纤维瘢痕。坏死组织和细胞碎片若未被及时清除,则日后易发生钙盐和其他物质沉积,引起营养不良性钙化。4.坏死对机体的影响(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例如心、脑组织的坏死后果严重。(2)坏死细胞的数量,如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可致机体死亡。(3)坏死细胞周围同类细胞的再生情况,如肝、皮肤等易于再生的细胞,坏死组织的结构功能容易恢复。(4)坏死器官的储备代偿能力,如肾、肺等成对器官,储备代偿能力较强。二、损伤的适应正常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能做出及时的反应,以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维护细胞、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当内环境发生改变,或在各种轻微但持久的致损伤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可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以维持细胞在新环境下的活力和功能,这种非损伤性答反应称为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等。(一)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称为萎缩。细胞萎缩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除实质细胞体积变小外,常伴细胞数目的减少。多见于肌肉、骨骼、中枢神经及生殖器官等,通常是由于细胞的功能活动降低、血液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以及神经、内分泌刺激减少等引起。1.萎缩类型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类。(1)生理性萎缩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萎缩,这种萎缩成生理性萎缩。如胸腺、法氏囊等。(2)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可由全身性或局部因素引起。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消化道梗阻、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由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引起全省器官萎缩,这种萎缩常按顺序发生,即脂肪组织首先发生萎缩,其次是肌肉、肝、脾、肾等器官,而心、脑的萎缩发生最晚。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常因局部慢性缺血引起,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②压迫性萎缩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后,由于其代谢减慢而逐渐发生萎缩,如各种原因造成尿路梗阻时,因肾盂积水,肾实质长期受压后可引起萎缩。引起这种萎缩的压力无需过大,关键是一定的压力持续存在。③废用性萎缩由于长期不适用而引起的萎缩,如成年动物红骨髓的萎缩;鸡患神经型马立克氏病时,患肢肌肉的萎缩等。④去神经性萎缩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其所支配的器官、组织可发生萎缩,如脊髓灰质炎所致下肢肌肉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低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萎缩,如垂体前叶切除、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引起垂体功能低下时,病畜的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器官因缺乏激素刺激而萎缩。2.病理变化萎缩的原因各异,但形态改变基本相似。肉眼观察萎缩的器官体积均匀性缩小,质量减少,质地变硬。3.萎缩对机体的影响萎缩的器官或组织代谢减慢、功能降低,但萎缩是一种可逆性变化,轻度萎缩,当原因去除后,萎缩的器官、组织、细胞可逐渐恢复原状;如病变持续进展,萎缩的细胞可发展成细胞死亡。(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组织、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肥大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肥大。1.生理性肥大如妊娠时的子宫肥大、哺乳期的乳腺肥大、是由于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使细胞内蛋白合成增加,引起细胞体积增大所致,又称内分泌性肥大。2.病理性肥大疾病引起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病理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引起的左心室肥大,一侧肾摘除后对侧肾的肥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残存肾单位的肥大等,其发生通常是由于相应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负荷长期代偿性增强引起,故也可称代偿性肥大。肥大的细胞合成代谢增加,功能增强,通常具有代偿意义。若肥大的器官超过其代偿限度时,便会出现失代偿,导致相应器官功能衰竭。(三)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致相应组织、器官肥大。细胞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有丝分裂活动增强的结果,原因消除后增生可自行停止。增生也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1.生理性增生常由激素刺激靶细胞引起,又称激素性增生,如哺乳期乳腺的增生、妊娠期子宫平滑肌的增生等。2.病理性增生(1)再生性增生组织损伤时,可通过损伤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而修复,使之在功能和结构上基本恢复正常,如皮肤手术创口处的上皮和肉芽组织增生。(2)代偿性增生如部分肝切除后残存肝细胞的增生。(3)内分泌性增生内分泌异常可引起靶器官细胞增生。如雌激素过多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及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前列腺增生症,缺点是通过反馈机制引起的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等,均属内分泌性增生。细胞增生通常是弥漫性的,可导致相应的组织,器官体积均匀性增大,但内分泌性增生常导致乳腺、前列腺、甲状腺等呈结节状增大。三、损伤的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过程,称为修复,修复是由缺损周围的健康细胞通过再生来完成的,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机构和功能。修复的方式有:(一)再生再生是指组织、细胞损伤后,缺损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殖。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只在生理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不断衰老死亡,有新生的同种细胞通过增生不断补充,以维持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如皮肤鳞状上皮表层细胞不断角化脱落,是由基底细胞不断增生、分化予以补充;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是由基底部细胞增生加以恢复;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d,白细胞的寿命长短不一,需有淋巴造血器官不断产生大量新生细胞进行补充。病理性再生是指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缺损后发生的再生。病理性再生又分为完全再生和纤维性修复。完全再生是指死亡的细胞由同类细胞增生、补充,再生的组织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纤维性修复是指缺损不能通过原组织的再生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增生、填充,以后形成瘢痕,也成瘢痕修复。(二)纤维性修复各种疾病或创伤造成组织损伤时,除缺损很小且受损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强能完全再生外,大多数是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逐渐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这种修复过程称纤维性修复,也成瘢痕性修复。(三)创伤愈合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肉芽组织的增生和瘢痕行程的过程。观察讨论1.皮肤新鲜创伤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痛、痒,这些现象预示着什么?2.长时间的创伤,就不愈合,应该怎么办?任务三水盐代谢紊乱【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水肿、脱水产生的原因及类型。2.理解水肿、脱水与疾病的关系。3.掌握水肿、脱水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结局。技能:能正确分析水盐代谢紊乱与疾病本质的关系,会根据紊乱的不同类型正确采取治疗措施。【任务实施】1.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水肿时一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液体在体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水肿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过程。(1)肺水肿肺体积增大,质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的区域或见出血半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色。(2)黏膜水肿多发生与口腔和胃肠道黏膜。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3)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浅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指压留痕。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的水肿液。水肿部的皮下组织呈胶冻样。局限性的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2.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的丢失称为脱水。根据脱水后动物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1)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余盐分的丢失,缺水后动物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主要是由于饮水不足和失水过多。(2)低渗性脱水失盐大于失水,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降低的脱水。发生原因主要是:①补液不当体液大量丢失后过多的补充水分或5%葡萄糖溶液,但未及时补盐。②失钠过多肾小管重吸收钠能力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时)、长期使用利尿剂,同时限制钠盐摄入。③等渗透性脱水指动物体液中的盐与水按血浆中的比例丢失,渗透压正常的一类脱水。发生原因主要有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软组织损伤等。相关链接补液疗法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1.选用原则(1)高渗性脱水在饮水不足或吞咽困难时,由于进水量减少,而畜体仍从呼出气、汗、尿及粪中不断失水,造成失水过多、失钠少的脱水类型,病畜口腔干燥,具渴感。饮欲倍强、尿量减少且血液不浓缩或变化不大。这种高渗性脱水应以补水为主,数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液2份加生理盐水一份为宜。(2)低渗性脱水在中暑、急性过劳、使疫过度致使大量出汗、体液丧失过多时,如果只饮大量的水,不补盐则会造成失盐多、失水少的脱水类型,病畜无渴感、尿量多、血液很快浓缩。这种低渗性脱水应以输生理盐水1份加5%葡萄糖液1份为宜。(3)等渗性脱水在腹泻、腹痛、大出汗后饮水不足时,其水、钠丢失量基本上近似等渗性,因水分不断从汗、呼出气、尿中丢失,因此失水量多余失钠量。病畜口渴、尿少、血液浓缩,严重的因为循环淤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导致休克。这类型脱水应以输入复方氯化钠液或5%葡萄糖液各等分液体为宜。2.补液应注意的问题实施补液疗法,除了选液要适宜,补液量要足,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和适时补钾外,还要掌握好补液速度,注意心肾功能有无改变,严防补液速度过快或补液量过多,增加心肾负担,造成不良后果。实践体会,输液速度须根据病畜脱水程度和心、肾功能状态确定。在严重脱水,尤其抢救休克病畜时,开始宜速度较快,之后视病情需要适当减速或改为静脉滴注。这样,既不增加心、肾负担,又保证了补液的效果。在肾功能障碍时,由于水和钠离子的排泄都发生障碍,输入过多的液体和电解质,使水和钠离子在体内潴留,容易引起水中毒。故在实施输液时,当输至一定量后,不见病畜排尿或尿量仍不增多,表明肾功能以发生障碍,应减量、减速、经过补液仍不见排尿,而相继出现脑水肿、肺水肿、皮下水肿等水中毒症状时,表示肾功能已经衰竭,应立即停止输液。观察讨论1.牛长途运输后,出现口渴、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应补什么?2.患犬突然腹泻,呈水样,量大,出现精神沉郁,喜卧少立,应补什么?3.患猪长期轻度腹泻,少量采食和饮水,应补什么?4.患病动物伴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呼吸困难,可以大量、快速输液吗?任务四炎症【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炎症的概念及分类。2.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3.掌握炎症的病理变化及结局。技能:能根据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类型,正确分析动物炎症所处阶段和病情轻重程度。【任务实施】1.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素引起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应答性反应。其基本病理变化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局部病理反应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炎症过程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复杂的病理过程,炎症过程中既有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性变化,又有炎性充血、炎性渗出及组织细胞的增生修复过程;许多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及外科病等都是以炎症为基础的;炎症可发生于各种组织,如肠胃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肝炎、肾炎、脑炎、子宫炎、关节炎、胸膜炎和腹膜炎等。因此,正确认识炎症的本质,掌握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更好的防治动物疾病。2.炎症的原因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是否引起炎症,以及炎症反应的强弱不仅与损伤的因子的性质和损伤的强度有关,并且还与机体对损伤因子的敏感性有关,如仔猪免疫功能低下,易患黄白痴,病情也比较严重;接种过某种疫苗的畜禽,对该病原体常表现不敏感等。因此,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损伤因子和机体反应性俩方面的综合作用。3.炎症的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在炎症过程中此病理变化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一般早期以变质和渗出变化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但三者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一般来说,变质属于损伤过程,而渗出和增生则属于抗损伤过程。(1)变质以炎区组织细胞的变质变化为主,主要变现为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而渗出和增生变化表现轻微。发炎器官眼观肿大、质软质脆,色泽变淡;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在炎症器官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或灰黄色坏死灶。变质性炎症多发生于肝、心、肾等实质器官,常在发炎器官形成灰白或灰黄色斑点或病灶,整个器官肿胀不一、红黄相间、质软易碎。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炎症过程中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的共同作用,造成局部组织的变质。因此,变质的轻重是由致炎因子和机体反应两个方面决定的。(2)渗出是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变质和增生变化表现轻微的炎症。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及病变特征,渗出性炎分为浆液性炎、化脓性炎、纤维素性炎、出血性炎。①浆液性炎以大量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浆液炎似血浆或淋巴液,含3%~5%的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白蛋白),还有少量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浆液性渗出物眼观浑浊、易于凝固,局部组织潮红、肿胀或呈胶冻样变。光镜下,炎区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②化脓性炎症是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脓液眼观为灰白色、灰黄色或灰绿色的浑浊凝乳状物,光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细粒胞、脓细胞(变性坏死的白细胞),发炎组织坏死溶解,炎区充血、水肿,有时伴有出血或增生。③纤维素性炎已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从血管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固成的纤维素,在炎区组织内呈网状、片状或膜状,同时伴有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等变化,眼观发炎奇光富有淡黄色或灰黄色、假膜样、绒毛样或絮片样物,器官表面粗糙不平、糜烂或溃疡,伴有红肿、实质或粘连等变化。④出血性炎大量红细胞出现于渗出物中,眼观渗出物呈红色,发炎组织充血、出血、红肿和糜烂等,光镜下观察炎区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白细胞渗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3)增生是以结蒂组织或某些细胞增生为主,变性与渗出变化表现轻微的炎症。分为普通增生性炎和特异性增生性炎。①普通增生性炎多为慢性增生性炎症过程,以间质纤维结蒂组织增生为主,期间散在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眼观发炎器官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病灶,其体积逐渐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即发生硬化和皱缩。如反刍兽的肝片形吸虫病引起的慢性肝炎和猪的慢性间质性肾炎。②特异性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症)是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是由增生巨噬细胞形成的结节。肉芽肿有两类:感染性肉芽肿:是由生物性病原如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有一定特异性结构的肉芽肿,故又称特异性肉芽肿。如结核病、鼻疽和放线菌的特异性病灶。异物性肉芽肿:是组织中的异物周围有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和结缔组织包围的肉芽肿。异物可有寄生虫、虫卵、缝线、硅尘、滑石粉和坏死组织崩解后形成的脂质等。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红、热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加快所致。肿是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由于渗出物压迫和某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如肺炎影响气血交换从而引起缺氧和呼吸困难等。(2)炎症的全身反应常见的有发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变化(表现为增生)、血液的变化(主要是白细胞数目增多)、实质器官的病变(表现为变性、坏死、功能障碍)。5.急性炎症的结局在炎症过程中,如渗出和增生等抗损伤过程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向痊愈方向发展;相反,如损伤性变化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加重并可向全身扩散;若损伤和抗损伤变化暂时难分“胜负”,则炎症转变为慢性。(1)痊愈大多数炎症病变能够痊愈。①完全痊愈在炎症过程中,清除病因,溶解吸收少量的坏死物和渗出物,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②不完全痊愈如炎症灶的坏死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瘢痕,不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机构和功能。(2)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能清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3)蔓延扩散在病畜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局部蔓延是指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经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如肾结核可沿泌尿道下行扩散,引起输尿道和膀胱结核。淋巴道扩散急性炎症时,病原体可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性败血症等。①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早期都有菌血症,如大叶性肺炎等。在菌血症阶段,肝、脾、骨髓的吞噬细胞可组成一道防线,以清除病原体。②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为毒血症。临床上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甚至出现中毒休克。③败血症毒力强的细菌进入血中不仅未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患者除有严重的毒血症临床表现外,还长出现皮肤、黏膜的多发性出血斑点和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时血液中常可培养出致病菌。④脓毒性败血症化脓菌可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同时还在一些器官(如肺、肾、肝等)形成多个脓肿。这些脓肿通常较小、较均匀地散步在器官中。6.慢性炎症的结局致炎因子持续存在并且损伤组织是发生慢性炎症的根本原因。各种器官的慢性炎症除从急性炎症转化而来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发生。急性炎症反复发作,而发作间期物明显症状也是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慢性炎症还可潜隐缓慢地逐渐发生,临床上开始并无急性炎症的表现,常见于细胞内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感染)这些病原体的毒力不强,但可引起免疫反应;或长期受不能降解却有潜在毒性物质的刺激(如矽肺);或持续存在的、对抗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7.炎症的影响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是以血管系统改变为中心的一系列局部反应,有利于清除消灭致病因子,液体的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使致病因子局限在炎症部位而不致蔓延全身。因此,炎症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较大危害性,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病畜的生命;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进而影响心功能;发生于脑实质或脑膜的炎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甚至形成脑疝致使生命中枢受压而造成病畜死亡等。因此,在一定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反应。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可引起细胞各种各样的损伤性病变,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则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并修复损伤,这就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炎症。观察讨论1.关节急性扭伤后,应采取热敷,还是冷敷?为什么?2.局部炎症不论多么严重,只需对局部进行治疗就行。这种说法对吗?3.某犬出现左后肢胫骨粉碎性骨折,疼痛剧烈,需要固定,这时使用止痛药合适吗?任务五发热【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发热的概念。2.理解发热的机制。3.掌握发热的病理变化和临床意义。技能:能正确分析热型与疾病本质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确定发热的处理原则。【任务实施】1.发热的概念由于各种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则成为发热。发热并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症状。2.发热的原因按致热原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传染性致热原(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其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外毒素、病毒、螺旋体、真菌和原虫等)和非传染性致热原(如无菌性炎症、抗原-抗体复合物、肿瘤)两类。3.发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升热期、高热期、退热期。(1)生热期发热的第一个阶段。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温热在体内蓄积,体温上升。此时患病动物变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皮温降低,畏寒战栗,被毛竖立等。(2)高热期产热和散热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患病动物表现呼吸、脉搏加快,可是黏膜充血、潮红,皮肤温度增高,尿量减少,有时开始排汗。(3)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此时患病动物体表血管舒张,排汗显著增多,尿量也增加。4.热型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过程持续时间与体温升高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临床上常常每日对动物定时检测体温俩次,并逐日将体温记录链接起来,绘制成曲线图称为热型。疾病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热较稳定的持续数天,而且昼夜温差不超过1℃。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猪瘟、猪丹毒、流感和猪痢疾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2)弛张热体温升高后,一昼夜温差变动,常超过1℃,但又不降致常温。临床常见于小叶性肺炎、胸膜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和严重肺结核等。(3)间歇热高热与无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间歇时间短而且重复出现。临床常见于血孢子病、锥虫病、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4)回归热高热与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俩者持续时间大致相等,并且间歇时间长。临床常见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病。(5)不定型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变动无规律,体温曲线呈不规则变化。临床常见于慢性猪瘟、慢性副伤寒、慢性猪肺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和肺结核等许多非典型经过的疾病。相关链接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及治疗原则1.发热时代谢加强发热时,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代谢加强(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大约增加13%),引起代谢紊乱;同时,发热引起食欲减退,营养物质摄入减少,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从而引起身体消瘦。(1)糖原分解加强严重急性发热可能出现糖尿,氧供应不足,乳酸生成增多,肌肉出现酸痛症状。(2)脂肪分解显著加强,在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脂肪分解和氧化不全,血液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严重时形成酮血症和酮尿。(3)蛋白质分解增加,引起血液和尿液非蛋白氮增多,同时由于消化机能降低,蛋白质摄入和吸收减少,造成负氮平衡,即摄入不能补足消耗,引起肌肉实质器官变性、萎缩、机体衰弱。(4)发热时,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消耗显著增多,由于食欲减退而摄入不足,常造成维生素严重不足。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大量缺乏会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点状出血。(5)发热时水、盐代谢障碍,排钠和水减少,排钾增多,常引起低血钾。另外,乳酸、酮体生成增多,肾排泄功能降低,常引起酸中毒。以上代谢变化是所有发热病共有的特征,并非哪一种传染病所独有。2.发热时机体机能的变化(1)发热初期,有地动物表现兴奋不安,有的精神沉郁。发热高潮期,由于高温血液和有毒产物的影响,中枢神经呈现抑制,动物精神沉郁,甚至处于昏迷状态。(2)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传染病引起的发热时,病原微生物的毒素对心肌产生直接损害,常引起引起心力衰竭,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破坏,引起皮肤淤血、出血。(3)呼吸加快,持续高温时引起呼吸中枢神经兴奋性降低,出现呼吸浅表。由于抵抗力降低,常诱发肺炎。由于体质衰弱卧地不起和地心引力的作用,引起肺部淤血性水肿。(4)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食欲减退,水分的重吸收加强,常发生便秘,进而引起肠内容物发酵,引起自体中毒,使体温不将。(5)肾功能障碍,尿液生成减少或无尿。高热病其实就是发烧,不管由什么病原引起,其发热、心衰竭、肺炎、便秘、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和蛋白尿等症状是所有发热病的必然症状,不能作为确诊某种传染病的依据。3.“高热病”的治疗原则基于以上发热病理,“高热病”治疗必须遵循以下几点治疗原则:(1)大量补充糖分,以供机体能量消耗,并且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消耗,减少肾排氮负担,减少酸中毒。(2)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保证体内各类酶的组成需要,增加机体抵抗力。(3)足量补水,适量补钾,增加碱储,纠正酸中毒。(4)防止继发感染,慎用磺胺类和其他损伤肾的药物。(5)重症病例配合强心、利尿、通便、保温等措施。观察讨论1.动物发热不福安轻度、中度,还是高度,都应使用解热药治疗吗?2.动物初期发热,用解热药效果最好吗?3.夏季酷暑气候引起动物体温升高,可以利用降温药治疗吗?4.动物发热时,降温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就越好吗?思考与联系1.充血的类型及病理学意义是什么?2.炎症的本质是什么,请说明理由?3.如何看待发热对机体的影响?4.脱水的类型有哪些,应如何补液?5.水肿的原因及表现有哪些?6.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如何?请说明理由。能正确理解炎症的类型、病理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能正确理解发热时对机体的影响能正确描述水盐代谢紊乱的临床及处理方法总计尸体剖检及病料送检项目目标熟悉动物尸体剖检和病料送检的方法与程序,能正确地对动物进行尸体剖检和送检病料。任务一尸体剖检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尸体剖检的目的和意义。2.熟悉尸体剖检的用具。3.掌握尸体剖检的人员防护和尸体污染的处理。技能:能根据不同动物尸体剖检的要求,正确制定尸体剖检计划和完成剖检尸体前的准备工作。【任务实施】1.尸体剖检的目的尸体剖检是诊断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可以达到正确诊断、迅速扑灭疫病的目的。同时,可以验证临床诊断及治疗是否的得当,特别是传染病、群发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可以得到及早确诊,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防止措施。此外,还可以积累资料,研究新的传染病、群发病、寄生虫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规律性,提高检疫准确性。2.尸体剖检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1)剖检时间畜禽死亡后应尽早进行解剖,以防止尸体出现死亡后变化,造成识别病变的困难。死后超过24h的尸体(尤其在夏天),易腐败分解,一般失去剖检意义。(2)尸体剖检的地点最好在有一定设备的病理解剖室进行。在现场或农村,可选择远离公路和水源、地势高燥、人畜少的僻静地方进行,要特别严防由于尸体剖检而造成的疫病传播。(3)剖检用具尸体剖检可用专门的病理剖检器械进行,其中包括剥皮刀、检查刀、手术剪、肠剪、板锯和斧头等。如果在条件不许可时,只要一把剥皮刀、一把检查刀和一把剪子也可进行。有时还需要准备微生物学检查用具,如载玻片、酒精灯、细菌接种用具等。需要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时,要准备5%~10%甲醇液或95%酒精作为固定液。(4)剖检人员的防护剖检人员(2~4人)可根据具体条件戴好手术帽、手套,穿上工作服、胶靴。剖检完毕需要用0.%新结尔灭或2%来苏儿洗涤和消毒手指,如手指留有恶臭味,可先用0.5%高锰酸钾液浸洗,再用饱和草酸溶液洗涤,待手上棕褐色褪去后,再用清水冲洗。衣物可用煮沸或蒸汽消毒,再煮沸消毒或浸入5%来苏儿溶液中消毒,用后擦干,涂上凡士林放好。如剖检过程中不慎伤及手指,应立即涂以碘酊防治感染。对于可以为炭疽等烈性传染病,严禁随便剖检,可采用其他诊断方法确诊。(5)尸体和污染的处理原则上,死后畜禽尸体一般不应食用,应进行深埋、焚毁、工业炼油等。具体处理可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剖检用过的污水、污物和病变器官组织也必须妥善处理,以防扩大传染。一般可经消毒后深埋或发酵处理。如考虑深埋可在剖检前挖好2m深土坑。剖检后将尸体、垫用的破席和干草、污染的表土等投入坑中。尸体撒上生石灰或10%石灰乳,或喷洒3%~5%来苏儿、4%氢氧化钠溶液。埋好后,对埋葬的地方再进行消毒,还要防止狼犬等动物的扒食。详细处理过程参见模块四防疫与检疫技术的任务六畜禽尸体的处理。(6)填写病理剖检报告书在剖检时,对尸体的病理变化应该有记录,边剖检边记录。如确有困难,可以在剖检后迅速追记。记录力求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如实反应病理变化本质。记录的文字要准确、精炼和通俗,要符合剖检顺序,重要病变要详细,次要者可简略。课堂练习剖检后对记录要加以整理,提出主要病理诊断,填写下述病理剖检报告书。病理剖检报告书主检人:记录人:助检人:编号:畜别畜号单位性别畜龄特征品种毛色用途剖检地点死亡时间剖检时间临床病例概要:剖检记录:一、外部检查:二、内部检查:病理学诊断:结论:3.尸体剖检的注意事项(1)了解病史尸体剖检前,应先了解病畜所在地区的疾病的流行情况、病畜生前病史,包括临床化验、检查和临床诊断等。此外,还应注意治疗、饲养管理和临死前的变现等方面的情况,(2)自我防护意识剖检前应在尸体体表喷洒消毒液;搬运尸体时,特别是搬运炭疽、开放性鼻疽等传染病尸体时,要用浸透消毒液的棉花团塞住尸体的耳、鼻、口等天然孔,并用消毒液喷洒尸体后方可运送。(3)病变的切取未经检查的脏器切面,不可用水冲洗,以免改变其原来的颜7色和形状。切脏器的刀、剪应锋利,切开脏器时,要由前向后,一刀切开,不要由上向下挤压或拉锯式的切开。切开未经固定的脑和脊髓时,应先使刀口浸湿,然后下刀,否则切面粗糙不平。(4)尸体后处理①衣物和器材剖检中所用衣物和器材最好直接放入煮锅或手提高压锅内,经灭菌后,方可清洗和处理;解剖器械也可直接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处理。胶手套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擦干,撒上石灰粉。金属器械消毒清洁后擦干,涂抹凡士林,以免生锈。②尸体为了不使尸体和解剖时的污染物成为传染源,剖检后的尸体最好焚化或深埋。特殊情况如人兽共患病或烈性病尸体要先用消毒药处理然后再焚烧。野外剖检时,尸体药就地深埋,深埋之前在尸体上洒消毒液,尤其药选择具有强烈刺激异味的消毒药如甲醛等,以免尸体被意外挖出。③场地剖检场地要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污染周围环境。如遇特殊情况(如禽流感),检验工作在现场进行,当撤离检验工作地点时,要做终末消毒,以保证继用者的安全。任务二尸体剖检的步骤【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不同动物解剖结构的特点。2.熟悉不同动物尸体剖检的步骤。3.掌握尸体剖检的方法和内容。技能:能根据不同读物解剖结构的特点,正确对动物尸体进行剖检和病变识别。【任务实施】为了全面系统地检查尸体所呈现的病理变化,尸体剖检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但考虑到各种家畜解剖结构的特点,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生理解剖学关系,疾病的性质以及术式的简便和效果等,各种动物的剖检方法和顺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剖检方法和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具体条件和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是为了高效率地检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对于所有的动物而言,一般剖检先由体表开始,然后是体内,体内的剖检顺序,通常从腹腔开始,之后胸腔,再后则其他。通常采用的畜禽尸体剖检方法如下。1.马属动物的尸检马属动物的尸体剖检程序和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一定的改变,但应尽量全面、系统。一般可分为:(1)外部检查在剥皮之前检查尸体的外表状态。外部检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尸体概况。畜别、品种、性别、年龄、毛色、特征和体态等。营养状态。可根据肌肉发育情况及皮肤和被毛状况来判断。皮肤。注意被毛的光泽度,皮肤的厚度、硬度及弹性,有无脱毛、褥疮、溃疡、脓肿、创伤、肿瘤和外寄生虫等,有无粪污和其他病理产物的污染。此外,还要注意检查有无皮下水肿和气肿。天然孔(眼、鼻、口、肛门、外生殖器等)的检查。首先检查各天然孔的开闭状态,有无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性状(量、颜色、气味和浓度)等;其次应注意可视黏膜的检查,着重检查黏膜色泽变化。尸体变化的检查。家畜死亡后,舌尖伸出于卧侧口角外,由此可以确定死亡时的位置。尸体变化的检查,有助于判定死亡发生的时间、位置,并与病理变化相区别。(2)剥皮与皮下检查剥皮可沿体躯下部正中与四肢内侧做纵行切口,四肢末端系部环切,最后剥离皮肤。检查皮下、结缔组织、脂肪、动静脉、血液和淋巴结情况。看有无病变或异常。大家畜须切断肩胛周围肌肉,取下前肢。再在股骨大转子部切断周围臂部肌肉群和髋关节韧带取下后肢。(3)腹腔的剖开、器官摘出与检查尸体取右侧卧位。以下列切线剖开腹腔:在左腹部肷窝处切开,沿肋骨弓后缘至剑状软骨处切开腹壁作第一切线,在从髂骨外角外角至耻骨联合处作第二切线,二线联起使左侧腹壁被切成楔形,掀开腹腔露出腹腔脏器。如腹腔含气膨胀时,可先在肷部穿破一孔放气,再将指头插入腹腔内钩起腹壁,将刀插入腹腔,刀刃向上逐次切开腹壁,并注意观察腹腔内腹水含量、颜色、气味和肠管位置有无病变、变位等异常情况。肠管的摘出,首先把大结肠和盲肠牵出,呈“八字形”放置于腹侧腹腔外,小肠放在大肠的后侧方,小结肠放在腹腔背侧外散开。然后寻找四个结扎点:①直肠末端。②十二指肠-小结肠韧带处之小结肠前端。③十二指肠部。④回肠末端入盲肠处四点。分别进行双重结扎,并切断这些肠管和系膜。先将小结肠与小肠摘出。大结肠及盲肠的摘除较难,要将大结肠和盲肠周围韧带血管剥离,并将此血管韧带连同十二指肠断端一并交给助手拉紧,术者用左手握住小结肠及回肠断端牵拉,并用右手仔细剥皮大结肠及盲肠上方与胰和腹腔顶壁的结缔组织联接处,缓缓摘出大结肠和盲肠。脾、胃、十二指肠的摘出,左手握住脾头,切断脾肾韧带和脾胃韧带,然后和大网膜一起拿出。胃和组织,切断肾门之血管和输尿管等取出。(4)胸腔的剖开及器官的摘除与检查剖开前可先在第5~6肋间,用尖刀穿透胸膛放气。随后把横隔膜沿季肋部切下。打开左侧胸壁有两种方法:一为用锯锯断肋骨法;二为逐一分离每根肋骨与周围联系而后取下。打开胸腔,将心、肺周围之包膜、食管、气管、血管、神经等切断,一并取出。(5)口腔器官及颈部器官的摘出以锐刀在下颌部紧靠下颌骨内缘切入口腔,切断所有附着于下颌骨的肌肉,直到下颌骨角,切断舌骨大支与中支之间的联结部,然后左手自切口伸入口腔,抓住舌尖向外牵引。用刀切开软骨及一切与喉连接的组织,连同气管、食管一起取下。(6)颅腔的剖开口与脑的摘出在第一颈椎处横切,使头颈分离,然后将其平放解剖台上,并去掉头颈部的皮肤和肌肉。沿俩侧额骨鹳突后缘做俩条平行横锯线,再有枕骨大孔沿颅顶俩侧,经颞骨鳞状部作左右两条弧形锯线,使其与上述横锯线的外端相接。锯时须注意勿伤及脑组织,对未全锯断的骨组织,可用凿分离之,使颅骨除去,露出大脑。并小心剥离周围联系,取出大脑。(7)鼻腔的切开检查沿头骨正中线稍偏一点将头骨纵断俩半,勿伤及鼻中隔,并随时检查鼻中隔和鼻腔内的情况。(8)脊髓的摘出于胸椎部将肋骨去掉,将脊椎用锯(或脊髓锯)横切为数小段,用肋骨从脊椎管一端插入,推出脊髓。2.牛羊的尸检牛、羊的尸检基本同马。但其腹腔的剖开和肠管摘出特点是:尸体左侧卧位,切开腹腔后,先将网膜切掉,为了保持阻管、胰管和十二指肠的联系,将十二指肠做两处结扎。第一个结扎位于十二指肠的最前端,第二个结扎位于十二指肠乙状弯曲的后边,并在这两个结扎处切断。十二指肠留在腹腔内,以便于肝、胰一同摘出。切除瘤胃周围的联系,再结扎、切断食管,可将四个胃和脾一同摘出。然后将肝和十二指肠的割断部分与胰一同摘出。在骨盆腔入口处将直肠结扎,并予以切断,将大小肠摘出。其他如肾、骨盆腔器官等摘出与马同。3.猪的尸检猪的尸检大致与马相同。但其特点是:①外部检查特别重要(如猪瘟、猪丹毒等常见特征表现)。②通常不剥皮。③下颌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的检查不可忽视。猪的内脏摘出法,尸体背侧卧位。目前多采用一次将全部内脏取出的方法。在颈胸腹部正中切开皮肤,先打开腹腔,先后用刀切开耻骨联合,暴露骨盆腔。胸腔剖开法方法是用刀(或骨剪)切断两侧肋骨与肋软骨接合部,然后分离肋骨与其他软组织的联系,从而再除去胸骨,是胸腔器官暴露。打开胸腔后,手指食管和气管,自猪体前部向后部牵拉,边拉边隔断脏器与体壁之间的联系,直至把全部脏器摘除。关于内脏器官的全面检查,要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除在剖检时应注意各种动物的内脏器官的位置有无变化外,在逐一检查时,还要观察器官的大小、形状、质量、质地以及脏器表面的变化。最后切开脏器,检查内部的变化。4.家禽的尸检(1)外部检查以手触摸胸骨两侧的肌肉,判查腹壁及嗉囊表面皮肤的颜色,观察有无腐败变化。检查冠、肉鬓和天然孔,以手挤压鼻孔,有无液体流出。注意泄殖腔的粘膜、内容物及周围有无粪便污染等。外部检查后,最后用水把羽毛浸湿,免使羽毛在解剖时飞扬,妨碍工作。(1)体内检查①体腔的剖检及检查取仰卧,首先用刀将股内侧连于股部的皮肤切离。将两边股骨向外压迫,致使股关节脱臼。尸体即可平放解剖台上。通常不拔毛。切离皮肤时,可至喙间切开(小心不要切破嗉囊)直至嗉囊下面。再将胸腹部皮肤切开,使胸腹部剥离下来。其后可做皮下一般视诊。体腔剖开,自胸骨的尖端起至泄殖腔纵切,再顺胸骨的俩边将体腔剪开,然后以剪刀就肋骨的中点,自后向前将肋骨、乌喙骨和锁骨一一加以剪断,并将胸骨除去。肝与心脏有韧带与胸骨相连,要小心剪断它。家禽的膈不发达,没有胸腹腔之分,统称体腔。检查体腔时,需注意器官位置和胸膜及器官的外观。对于雌鸟应注意腹腔内有无溶解卵或半熟的卵黄等变化。体腔器官可一起采出。但肺陷于肋间间隙,肾嵌于腰荐骨的凹下部,不能连同采出,可在体腔器官采出后,以外科刀柄分别剥离后采出。颈部器官剖开,以利剪插入禽口中,顺喙角将下颌骨、食管、嗉囊剪开,再将剪插入喉头中将气管剪开。检查时注意口腔、食管、嗉囊。气管粘膜的变化,并注意嗉囊内容物的性状。脑的采出,通常可沿顶骨缝将头切成两半,然后再用刀柄分别将脑两半球取出。②器官检查器官检查方法与其他动物大致相同,但亦应注意家禽本身的特殊性。任务三病料采集。保存及运送方法【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病料采集、保存和运送的目的和要求。2.熟悉病料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注意事项。3.熟悉病料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注意事项。掌握病料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方法和内容。技能:能根据不同疾病实验室诊断的要求,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病料。【任务实施】病理诊断,就是通过剖检对病死畜各个器官病理变化以及各种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病加以综合的判断。确定各个器官组织的病症,并进一步突出死畜生前所患的主要疾病及致死原因。如确诊仍有问题,可采集病料进一步做病理组织学、微生物学、临床毒物化验等检查,最后连同这些检验结果一起进行分析,作出综合诊断。因此,正确地掌握病料采集、保存及运送方法,对诊断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具有重大意义。1病料采集病料采集前的注意事项应先采集耳尖血或末梢血、皮下浮肿液等进行涂片(对采集病料后的伤口应进行烧烙处理)。确定不是炭疽时,方可剖解,采集病料。病料采集方法病料必须新鲜所有器械与容器必须进行消毒,刀剪用过之后要进行酒精灯烧灼消毒,才能在采集另一种病料,要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血液的采集,可分为全血和血清。全血应加有抗凝剂灭菌试管中(10ml血液可加5%柠檬酸钠溶液1ml)。血清的制备,一般是把患畜血液放在试管中,是试管倾斜让其自然凝固,待析出血清后,抽出置于另一试管中。为了防腐还可每毫升血清中加入5%是盐酸生理盐水一滴。用于显微镜直接检查的材料,可无菌操作制成涂片、脏器触片或压片。2病料的保存液体病料一般将由液体的容器应放在有冰块的保温瓶内保存。实质脏器0~4℃,短时间保存。3病料的运送病料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运送的容器可放入冰块或氯化铵(氯化铵450~500g加水1500ml),应使容器内一直保持在零度左右。不论派人送或邮送,都必须使病料不污染、不腐败,包装要坚固,不易破碎。瓶上要贴标签。注意病料名称、保存方法、采集日期及地点。并尽可能附有病料清单、病历表、剖检记录等有关资料,说明送检的目的和要求供微生物检查的病料,有时为了防止微生物死亡,也可将病料接种于小实验动物后送检。4.剖检后的尸体的处理不同疫病采取不同方法来处理。主要有高温煮沸处理法、化制处理法即炼制法、尸体掩埋法、尸体焚烧法。相关链接尸体的变化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引体内存在着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动物死亡后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在检查判定大体病变前,正确的辨认尸体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尸体的变化有多种,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尸体自溶、尸体腐败和血液凝固。1.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的现象。 通常在室温条件下,一般以1℃/h的速度下降,因此,动物死亡时间大约等于动物的体温与尸体温度之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受季节的影响,冬季天气寒冷将加速尸冷的过程,而夏季炎热将延缓尸冷的过程。检查尸体的温度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2.尸僵动物死亡后,肢体由于肌肉收缩变硬,四肢各关节不能伸屈,使尸体固定于一定的形状,这种现象称为尸僵。动物死后最初由于神经系统麻痹,尸僵开始的时间,因外界条件及机体状态不同而异。大、中动物一般在死后1.5~6h开始发生,10~24h最明显,24~48h开始缓解。3.尸斑动物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的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血液被排挤到静脉系统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是该部血管充盈血液,呈青紫色,这种现象称为坠积性淤血。尸体倒卧侧组织器官的坠积性淤血现象称为尸斑。一般在死后1~1.5h即可能出现。尸斑坠积部的组织呈暗红色。4.尸体自溶和尸体腐败尸体的自溶是指动物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消化酶如胃液、胰液中的蛋白解酶,在动物死亡后,发挥其作用而引起的自体消化过程。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质由于细菌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腐败的尸体内含有多量的气体,并产生恶臭。5.血液凝固动物死后不久还会出现血液凝固,即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凝固成血凝块。在死后血液凝固较快时,血凝块呈一致的暗红色。思考与练习1.动物死后尸体变化有哪些?2.如何正确对病死猪进行尸体剖检?3.动物尸体处理的方法有哪些?4.病料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5.病料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检验地点,应如何运送?模块二兽医临床常用药物项目一药物的基本知识任务一剂型与剂量【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药物剂型、制剂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药物剂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3.掌握剂量的表示方法及相关概念。技能:能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病情,正确选择药物剂型及用量。【任务实施】药物是指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物质。其来源很广,大致分为天然药物和化学合成药物两大类。天然药物指的是经过采集或简单加工、调制后仍处于天然状态下得生药,如大蒜、板蓝根、大黄等。有时将生物制品,如疫苗、血清等液归于其中。化学合成药物又可分为无机药物和有机药物。无机药物化学组成比较简单,种类也相对比较少,如常用的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等。有机药物化学组成和结构比较复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土霉素、青霉素、磺胺类、环丙沙星。维生素等。药物、食物和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均为食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当其缺乏时,氨基酸、维生素就变成了药物。毒物是指能损害机体健康和中毒的物质。由于所有药物如维生素在用量过大时都会产生毒害,在药物与毒物之间只是存在量的差别,因此,在应用药物时一定要考虑这种两重性,既要使发病机体用药后获得最高疗效,也要防止可能产生的毒害作用。1.制剂与剂型(1)制剂是指某一药物制成的个别品种,通常是根据药典、药品标准、处方手册等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药品制品。制剂可直接用于发病机体,如青霉素注射液。制剂可在药厂生产,也可在医院制剂室制备;兽药和渔药可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配制。(2)剂型通常是指药物根据预防和治疗的需要,经过加工制成的适合于使用、保存和运输的一种制品形式,或是指药物制剂的类别,例如片剂、散剂、注射剂等。不同的药物可以制成同一剂型,如土霉素片、磺胺嘧啶片等;同一种药物也可以制成多种剂型,如土霉素注射液、土霉素软膏等。剂型根据形态可分为:①液体剂型是指将药物溶剂或分散在一定的溶媒中而制成。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搽剂等。②固体剂型是将药物和一定的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成剂而制成,一般需要特殊的设备。如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可溶性粉剂、预混剂等。③半固体剂型是将药物一定的机制经熔化或研匀混合制成。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等。④气体剂型如气雾剂。2.剂量(1)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是指给药时对机体产生一定反应的药量,通常是指防治疾病的用量。药物要有一定的剂量被机体吸收后,才能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只有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能出现药物作用。若剂量过小,在体内不能获得有效浓度,药物就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反之若剂量过大,超过一定限度,药物的作用可出现质的变化,对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要发挥药物的有效作用,同时又要避免其不良反应,就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范围。(2)药物剂量的表示法剂量的计量单位:①克(g)或毫克(mg),是固体、半固体剂型药物的常用单位。1000g=1kg,1000mg=1g.②毫升(mL),是液体剂型药物的常用单位。1000mL=1L。③单位(U)、国际单位(IU),是某些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的常用剂量单位。治疗剂量:包括一次量(即一次用的量)、一日量(即一日内应用数次的量)及一个治疗疗程的治疗量(即持续数日、数周的总用量)。相关链接与剂量相关的概念1.最小有效量是指药物达到开始出现药效的剂量。2.极量是指安全用药的极限剂量。3.治疗量是指临床常用有效剂量范围。它比最小有效量要高,又比药物极量要低。4.最小中毒量是指药物已超过极量,使机体开始出现中毒的剂量。5.中毒量是指大于最小中毒量,使机体中毒的剂量。6.致死量是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7.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与剂量之间的范围。安全范围广的药物,其安全性大;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其安全性小。8.半数致死量是指给一定数量动物投药后,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并以半数动物死亡为标准,作为测定药物毒性的指标。9.半数有效量是指给一定数量动物投药后,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10.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称为治疗指数,常作为药物安全度的指标。半数致死量越大,半数有效量越小,药物的安全度越高。观察讨论1.“是药三分毒”是说在治疗疾病时,药物剂量越小越好?2.滋补药对机体有益,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任务二药物的作用【任务目标】知识:1.了解药物作用的方式。2.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3.掌握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和配伍禁忌。技能:能根据药物的作用方式、类型和双重性,科学合理地避免的不良反应。【任务实施】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机能活动减弱,称为兴奋,如肾上腺素可使血压升高,速尿可是尿量增多等。机能活动减弱,称为抑制,如胰岛素可使血糖降低、阿司匹林可以退热、苯巴比妥可以催眠等兴奋和抑制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统一种药物对同类组织的影响有所不同。如肾上腺素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1.药物作用的方式(1)按药物作用部位,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①局部作用指药物在用药部位发生的作用。如牛患乳房炎时将青霉素注入乳导管,以抗菌消炎。②全身作用是因为倍吸收进血液循环后,分布至全身有关组织器官而发挥作用,又称吸收作用。如乙醚的全身麻痹作用。(2)按因为作用的顺序,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①直接作用因为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原发作用,称为直接作用。例如,强心苷能直接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的收缩力。②间接作用由于药物直接作用所产生的继发性作用,称为间接作用。例如,强心苷能直接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的收缩力使血液循环改善,肾血流量增加,从而间接产生的利尿作用。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许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是仅对机体的某一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轻微或几乎不产生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的选择作用代表了药物的主要防治作用,是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与选择作用相反,药物无所选择地影响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称为普遍细胞作用。3.药物作用的双重性药物的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用药以后产生防治疾病的有益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产生与防治疾病无关,甚至对机体有毒性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1)治疗作用可分为对因治疗作用和对症治疗作用。前者指消灭疾病的病因(治本);后者则是改善或减轻症状(治标)。例如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等杀灭、抑制入侵动物机体的细菌和寄生虫;补充氨基酸、维生素等治疗某些代谢病都属于对因治疗。解热镇痛药退热、止咳药止咳、利尿药能促进排尿等则都属于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但在某些危重症状,如休克、心力衰竭、窒息等出现是,却是有效的暂时治疗措施。对散养动物的疾病,通常采取对因、对症结合的综合性疗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决定治疗方法。“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本”,即对急性、危重病例应首先控制某些严重症状,再进行对因治疗;而对慢性病例,则应找出病因进行根治。对集约化饲养动物的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支原体性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等,着重应对因治疗以消除一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而对某些暂无有效对因治疗药物的疾病,如某些病毒病、中毒病等,则可进行对症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2)不良反应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副作用是再常用剂量下发生的,它属于药物本身的固有属性,常可预知病可设法消除或纠正。一种药物的作用往往有多种,当用其某一作用为治疗目的,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若改善用途,副作用亦可变为治疗作用。如阿托品防治腺体分泌过多症(如与防水合氯醛给反刍动物静脉注射引起的支气管腺体分泌)时,这一副作用就成为治疗作用,而其解除肠胃平滑肌痉挛等作用就是副作用。②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通常是由于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太长引起,一般比较严重,但使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往往是药理的延伸,如回苏灵对延髓呼吸中枢有强烈的兴奋作用,但过量时则可引起惊厥毒炎。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三致”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兽医临床上一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达到治疗目的是有一定限度的,过量用药也十分危险的。③过敏反应药物作用不仅有种属差异,而且还存在各体差异。过敏反应时某些动物个体对某种药物表现出的特殊反应,一般只发生于少数个体。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轻微的如皮疹、发热等;严重的如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出现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在用时可能再发。致敏物质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的杂质。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发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④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的结果,而间接带来的不良反应,称为继发性反应。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许多敏感菌株,而某些抗药性菌株和真菌却大量繁殖,使肠道正常的菌去平衡被破坏,引起消化紊乱、继发性肠炎或真菌病等新的疾病,这一继发性反应亦称为“二重感染”。任务三药物的体内过程【任务目标】知识: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等过程的特点。技能:能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正确、合理选择药物用于疾病防治。【任务实施】药物的体内过程,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至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环节。1药物的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影响因素有:药物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吸收环境等。2药物的分布指吸收后的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衡的。影响因素有:药理化性质、局部血液量等。3药物的转化指药物在机体内产生化学结构的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水解、结合等这一系列过程药物转化。肝是药物转化的主要场所。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转化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4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排出体外,对于肾功能部全者。用药时应减少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对肾有损害的硫胺药等尽量避免使用。除肾外,挥发性药物如乙醇可通过呼吸道排泄,强心苷和某些抗生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高考数学解答题: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7大题型)含答案
- 六年级数学期末模拟卷(鲁教版2024六上全部)-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 护理专业意识的认知
- 中建塔吊基础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常规
- 2024至2030年中国小型角向砂轮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品管设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三相起动调速变阻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建塔吊基础设计与施工专项方案
- 中建砌体抹灰工程施工方案
- 医疗文书规范和管理制度
- 13SG364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
- 大学英语I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2023年婚检培训试题
- 2024工商业储能项目技术方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试卷和答案 卷1
- 汽车行走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吉林大学
- 心理学研究方法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政府专职消防员业务理论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信报箱及标识标牌供货及安装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
-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