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数第八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掌握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概括、推理的能

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算理。

教学资料:

例题插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有哪些?

(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互动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读题。指名回答: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口答算式:144X15或15X144(师板书)

2、“144X15”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3、“144X15”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你用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4、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5、全班交流。

师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

三位数的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应用。

I、“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本子上。

集体订正。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黑板出示。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检验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表格。

梨苹果橘子橙子

售出数量(箱)113106243204

单价(元)24421735

总价(元)

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张表格的?

四、总结质疑。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

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口算,交流答案。

指名儿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

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

引导。)

5“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

交流方法。

©5300-115X45=5300-5175=12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②5300+45=117(个)....3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

(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

(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

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

教学反思:

(编制者:张玲玲)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进行准确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资源:

投影、计算器、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精确计算,你们能举出•些相关的例子

吗?(生答)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估算)

揭题: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小芳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出示挂图)。

2、提问:要求“这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列出算式:

48X112=?)

3、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

4、小组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5、班内交流:怎样估算?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48X100=4800,费用要比4800多一些;

方法二:50X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6、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估算的是否接近这个结果。

7、比较:比较以上两个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必须先求出乘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个是先求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另一个只需先求出一个乘数的近似数。

8、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算一算,然后比•比这三组题目,说说:发现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竖式算一算;

(2)提问: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估算结果和竖式计算结果接近吗?有不同的估算

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线连一连;

(2)集体核对。

四、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组织学生小结估算的作用: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些问题,还可以帮

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是

怎样的?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6题和第7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每户一年的保洁费用是48元,这幢楼有112户,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

少元

48X112=?(元)

方法一:48X100=4800,比4800元多一些。

方法二:50X110=5500,是5500元左右。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儿百乘儿十、儿十儿乘儿百

(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

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200X7013X30060X900100X50

40X20040X80010X4603X120

32X30210X425X10020X500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60X1438X262450X80

67X189308X7056X230

1.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让学生交流笔算方法,明确笔算的基本程序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提醒学生注意乘数末尾有0和乘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特点。

三、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243X18131X34205X48

1.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计算。

2.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做练习一的第4题。

I.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做练习一的第5题。

I.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六、做练习一的第6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总结反思。(略)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为学生自主优化算法提供有效的启

发。

3.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1.让学生先计算。

2.比较:同桌交流每组中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全班交流。

二、你都能算对吗?

36X250125X64199X50

97X21400X7970X604

1.让学生先独立计算。

2.交流算法:启发学生对有些题目会进行简便计算。

三、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一套单人课桌椅”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交流。

四、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

1.先指导学生看表,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交流算法: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联系这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五、完成思考题。

六、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七、全课总结。

I.谈谈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订正以上有错的题目。

(编制者:杨新亚)

教学后记:

扑数第八册I

容量和升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

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

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学资源: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游戏:

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

看谁喝可乐的速度最快,好吗?(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

二、师生探究

1、比赛结束后提问:你觉得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2,认识容量: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

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3,体会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

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

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5、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

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想想做做第2题: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

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单位: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

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吗?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

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单位)

7、认识升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同学们带来

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

后集体交流。(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建立1升的概念。

提问:1升究竟有多少?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

量杯看一看。提问: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

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

全班交流。(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

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教学后记:

升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

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

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

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

教学资源: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比谁的量杯

做的最精确。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强调: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

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

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

多少升。

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

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

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

(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

来估计它们的容量。)

(2)集体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

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看谁估计的较准确。

2、想想做做2

(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儿种容器的容

里。

(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

给予鼓励。

3、想想做做3

(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

的一种或几中方法。

(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

2、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

否正确。

教学后记: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

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学资源: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

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

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

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

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

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

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儿滴,

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亳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

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

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

儿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儿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

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

下。)

2、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

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

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

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儿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

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编制者:邹襄君)

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

和高,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学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3、通过动手实验和找更多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

难点: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教学资源:

与内容有关的插图,钉字板,三角板,小棒,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红

领巾、三角板、小红旗、房架等等。)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利用一些现成的工具,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3、画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儿条边、儿个角和儿个顶点?学生结合图形回答。

4、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10cm、6cm、5cm、4cm的小棒,是不是任意的三根

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先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讨论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

角形?

发现:当其中两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可能围

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组织学生测量例题中人字梁的高度。

应该测量哪条线段的长度呢?说明三角形的底和高。

6、“试一试”

学生独立测量。

交流:量的是每个三角形的哪两条边?结果分别是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来画三角形。并要求说说三角形有

什么特征。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每组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独立的思考。

交流,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理由,感受数

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画高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三角形的底,过顶

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高,在适当的位置标上直角符号。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剪法。

3cm、5cm、6cm4cm、5cm>5cm

四、你知道吗?

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让学生在图中找找三角形。问:这些物体上为什么都有三角形的结构?阅读

材料,找出原因。

开展实验,明确认识。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9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学会按照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

类。

2、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中发现有关规律,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资源:

各种三角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够说出三角形有那些基本的特征?

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三角形?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出示各种三角形。

(1)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什么角?(教师简单介绍

什么是内角)并把它们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面。

(2)想一想,如果让你自己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准备分成几类?你的依据是

什么?

(3)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4)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揭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

(5)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试着在集合图里表示分类的结果。出示教材的集合图。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强调要学生“任意画”,再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是什么三角

形。

2、“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比,自己判断后再连•连。

四、尝试活动。

1、“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再钉子板上围出各种三角形,并结合说说各自的特征。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动手折一折,在交流自己的折法。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剪,在书上画一画,再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剪,验

证自己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其中•条边

上的高。

5、“想想做做”第7题。

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发现: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

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而其他两

个顶点只能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质疑。

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的

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

教学资源:

量角器、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各类三角形若干、计算器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三角形)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请问它有儿个内角?三角形的三

个内角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活动尝试,师生探究。

I、我们曾经测量过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它们各是多少度,你还记得吗?指

名学生指着三角尺的内角说•说。

2、我们算一算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分别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两

块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其他任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都是180度呢?

4、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3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3个内角的和。

(操作验证)

5、同桌交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6、在同学们测量内角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误差,这很正常!为此我们还有一种

办法来验证我们先前的猜想。指导学生用撕•撕、拼拼的方法再做-次。

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刚好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三

角性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

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已知其中的两个内角,要求算一算第三个

角的度数。

再量一量N3的度数,与算出的结果是否--致。

2、“想想做做”第1题。

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第3个内角,再量一量。

3、“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指一指拼成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是哪3个角。

(2)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3)师总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按照图示的顺序•边操作边求出相应图形的内角和。

5、“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

便。

6、“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反过来推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三

角形有两个钝角呢?

7、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计算填表,再根据结果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

内角和的方法。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通过撕和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角,这种转化方

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I、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

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

高,会回三角形的高。

教学资源:

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若干;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来说说你收获到了哪

些知识吗?

对,我们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

角形。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些都是研究的三角形“角”

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

二、师生探究。

1、让学生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①、②、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

边的长度。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指名交流。

揭示:像这样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

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边上的两

个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简要板书)

3、按照书上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等腰三角形。

讨论:为什么按教材上的方法剪出来的是等腰三角形?(用轴对称的知识加以

解释)

4、从折、剪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相等吗?)

5、量一量,④号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指导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把剪下来的等边三角形照

P.36图折一折,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个角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2题。

都是让学生先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理由。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测量加以验

证。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依次说说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都是等腰三角形,同时又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画图,交流自己的经验。

4、你知道吗?

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模仿着画一画。

也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来画-画。

四、总结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三角形乂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6、7题。

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稍作提示。

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时的交流,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步掌握三角形的

分类以及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三边长度

关系知识的应用。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资源:

投影片,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三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呢?今天,

我们要就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

二、组织练习。

1、第1题。

先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相应底边上的高。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且能够说明理由。

指出: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只要看它的内角中有没有

直角或钝角;而一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要看三个角是否都是锐角。

3、第3题。

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并且能够自己总结出:如果拼成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如果拼成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内角和就是360度。

4、第4题。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分别求出三角形玻璃的第三个内角。

再说说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其中第2块玻璃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边

三角形。

5、第5题。

按照题目的要求,动手将这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

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注意:只能选用3厘米或者8厘米的小棒围成等边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两边

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6、第6题。

哪条路最近?说明理由。(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三角形的•边小于两边之和)

可以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特征来算一算红色和兰色路线的长度。

7、第7题。

指导学生按角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些还是等腰三角形或等

边三角形。

8、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6条线段,再指导学生有许地数出框内夬有多少个三角

形。并说说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9、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金字塔的资料,感受古埃及

人的数学成就与伟大智慧,了解数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三、总结收获。

谈谈今天的收获。

(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

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

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资源: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

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共要付多少钱,必须

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X3+15X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

括号的混合运算)

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12X3+15X4方法二:12X3+15X4

=36+15X4=36+60

=36+60=96(元)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4-6X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

样的顺序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指3题

(4)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原因是什么?

(3)指名回答

(4)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五、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吗?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

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

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X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

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

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120+25X4)

=300-(120+100)

=300-22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

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

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

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

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2、揭题:今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来探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师板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3)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边长4分米的方砖”:为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3)小组讨论:怎样求“需要多少块方砖”?

(4)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铺地的总

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砖的面积。

(5)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

(6)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理解该统计表,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明确题意。

(2)师解释一下“2月份共生产22天”的含义,使学生明白:2月份的生产天

数与实际天数不是一回事。

(3)分别计算前两个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交流这两题的解题思路,进

一步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三、总结质疑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

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

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情境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你们知道有哪

几个小组在活动吗?(生答:航模组、合唱组和美术组)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

了解到了哪些相关小组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同时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8+6)X2

=14X2

=28(人)

844-28=3

方法二:列成综合算式84-?(8+6)X2——

用方法二的学生,要让他们按运算顺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4、设疑:844-(8+6)X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

么矛盾吗?(学生自由发言)

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

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844-[(8+6)X2])像这样的括号

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6、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含有中

括号的混合运算)

7、提问:在•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8、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9、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844-[(8+6)X2]

=844-[14X2]

=84・28

=3

10、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

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

算的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

晰的认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拓展

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交流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

发明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

算要怎样计算?

教学后记:

练习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

来做一些关于混合运算的练习。(板书:练习四)相信通过练习,同学们能进一步掌

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提高计

算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

(2)集体核对;

(3)提问:在三步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育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改变运算顺

序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指导学生把接近整百的两个数分别看做整百数来估算;

(3)再列出算式进行笔算,算出“李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

(4)说说笔算和估算的价值。

三、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练习,你乂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说•说。

教学后记:

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步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

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来做,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

中能有新的收获,不断取得进步。(板书:练习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任选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2)比较一下每组各题的运算顺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提问: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在进行计算时,我们该注意些

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独立完成,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比较不同的方法,沟通不同解法的内在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看图,理解题意,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

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应用拓展

思考题

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前两个小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再

要求独立完成其余的题,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编制者:姚心玫)

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

---------乘法分配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

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

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

的新知识。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X5+45X5(65+45)X5

=325+225=110X5

=550(元)=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

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