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_第1页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_第2页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_第3页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_第4页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一、经济学教育概述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本文中所讲的“经济学”指的是经济学科,在国内,对于经济学这个词,社会各界和学术各派有很多解释和说法。比如说大学里的经济学院或经济学专业,指代的是一个比较狭窄的概念。实际上经济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金融、财政等等。2、经济学与教育的联系目前,经济学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领域。高等教育有三项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学的推广离不开教育,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又离不开经济学知识的研究。虽然国内外经济学学科设置差异很大,但在中国开设经济学领域的课程已不是新鲜事。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钱颖一指出,国内经济学教育主要分三种情况:经济学科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科设在管理学院,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同设在一个学院。而在以美英为主的西方主流国家,综合性大学一般都会设立经济系和管理学院,不会单独开设经济学院。3、经济学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林毅夫曾说,一个良好的经济学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一是观察能力。这是指经济学家要有能力在现实中观察出重大问题,以及规律性与决定性的问题。这既包括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也包括历史问题。人们是否能够发现和解释历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其是否有能力解释现在的问题。二是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大体上分为两大类:理论的——其中包括数学类型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实证的——其中包括案例和数学统计分析。经济学大部分使用数学统计类型分析工具。三是创造能力。这里要强调一下创造力,因为只有具有创造能力,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创造力指有创造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创造性的观察力是能提出疑问,找到现有经济学中不能解释的主要规律。创造性的分析力是要有能力处理现有的分析工具没能处理的问题。二、中西方经济学教育概况1、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的概况经济学教育如何培养和训练观察、分析和创造三方面能力,不同西方国家的重点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安排是不同的。一端是传统的英国教育,它是精英教育的代表,其中又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英国传统制度是培养天才,他们认为天才是不观点:教育必须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CharlesC.Bonwell&JamesA.Eison.1991),而且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经济学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经济学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给学生机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用经济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遗憾的是,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潜力,很少把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教师预期到新的教学方法能够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时,他将乐意学习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考虑教师面临的激励。而在中国,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更看重的是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制度下,教师专心做学问的激励就更强了。在当今的大学里,教授不教本科生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上课,而是让其门下的硕士生、博士生代课。现状三,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资源稀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严重稀缺状态,各高校为争取硕士或博士授予权、重点学科而展开的竞争,比企业之间的竞争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更使各高校投入越来越多的非生产性资源,从而为寻租腐败提供了制度基础。举例来说,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的硕士授予权申报每4年进行一次,这对那些目前暂无硕士点的高校来说,4年的时间太久,因为能否取得硕士点关系到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很显然,政府规定4年的申报周期,人为地制造了稀缺。如果将周期缩短,比方说每两年1次或每年一次,这样一来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有序。道理在于,如果硕士资格评审有可量化的客观标准,那么申报周期与申报质量就毫无关系;如果资格评审缺乏可量化的客观标准,即使规定更长的申报周期,也不能由此说明通过资格评审的高校质量更高。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亟需进一步的改革。现状四,经济学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合理。在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上,我国相当数量的大学都是使用教育部推荐(实质上是指定)的经济学教材。但事实上,能够比较准确介绍现代经济学原理、同时又能够在体系方面本土化的教材并不多。在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不少大学的课时数仍然是72课时。要把微观、宏观两部分的内容在短短一个学期内授完,必然有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撇开知识的系统性不讲,课程如此设置,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现状五,经济学教育服务的供给不足。我国经济学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报考经济类专业的考生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平均水平。1995—200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分别为4.3万、4.6万、5.1万、5.8万、6.5万和8.5万。同时,我国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也同步增加。2001年初,钱颖一教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作了题为“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报告,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并比较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中国的博士培养方式无疑属于欧洲那样的师徒模式,但又独具中国特色。目前,在研究生教育(硕士生、博士生)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检验、筛选、淘汰的有效机制,买卖文凭的现象非常普遍,研究生课程班遍地开花,真假难辨。这与国内某些人鼓吹“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教育大跃进”不无关系。现状六,经济学的教学评估及效果不甚合理。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堂评估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尽管课堂评估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大学生自己,但他们并不十分热心这类改革,因为改革的收益在长期中才能体现出来。过去经济学教育主要采取有固定答案的考试方法,新的考试将增加测试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例如,提供报刊上的某些案例,要求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其经济学意义和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许多经济学教育者宣称学习经济学可以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善于决策的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选举者,但很少有人能够证实他们所说的能够成为事实。虽然其他学科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但在经济学科方面,证实这类问题显得尤为困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曾说,经济学是用来解决普通的商业生活所面临的问题的。然而,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是否真的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少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大学所学的经济学课程过于理论化,很少能够联系实际。现状七,经济学教育中使用高科技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许多经济学教育者在教学中使用高科技技术。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更多的电脑技术,但学生并没有因此学到更多的知识。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技术所进行的成本—收益的评估明显落后于技术革新的步伐,虽然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但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种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MichaelK.Salemietal,2001)。这种情况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授课现实中非常普遍。三、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策略1、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带来的启示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才刚刚起步,路程还很遥远。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国际性的经济学家,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欧洲经济学界培养的经济学博士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在国际经济学舞台大放异彩就说明了通过教育有计划地培养经济学人才是个可行的长远目标。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学显然是应用型的,而且应用也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改革出现的现实问题。耶鲁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方汉明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可以从发达国家借鉴的是:将经济学博士和应用性的公共政策博士区别开来;经济学博士生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可与国际接轨;将市场机制引入经济学博士就业市场,减少甚至取消留本校任职;将学院研究和政策研究分开;注意大学教授下海产生的利益冲突;教员考核制度更加注重开创性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有很多国际性学术期刊。中国应该花大力气收集更多的跟中国经济问题有关的数据,并将其英文化。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的突破口在于以国际认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这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总之,如同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经济学虽然也是舶来品,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无国界亦无民族之分。虽然我们还暂时无法确定在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新技术是否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应用新方法的持续影响将使我们确信,那些“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经济学学生将能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中获得足够大的长期收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之时,我国经济学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显得更加迫切。这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策略(1)本土化的典范——“中国经济学”的教育理念。这种所谓的本土化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外文著作、引用外国学者观点,而是彻底的本土化,将经济学的精髓引入我国的具体的文化、历史、经济背景下,并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在经济学教育上,上海财经大学的赵晓磊博士认为,如果将“中国经济学”看作是具有中国思维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学术体裁,这似乎更容易理解。这一学术体裁注重综合,注重人文意蕴,注重规范性质。如能有效借鉴西方学术体裁的注重分析、注重科学主义、注重实证性质的特点,那将是一场伟大的经济学革命。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经济学者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经济理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寻根、经济学的中国学派、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等等。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经济学界提出了“中国经济学”这一命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是在综合了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独立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价值的经济学体系。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学”是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过渡经济学的有益成分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对于以上观点,有论者提出修正意见,指出不能将几种基本范式不同的理论体系混在一起形成一种“大杂烩”式的理论体系,而必须以基本范式最为科学、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基础和主体,对西方经济学的优秀成果进行兼收并蓄。也有学者从过渡经济学的视角来阐释“中国经济学”,主张应当视“中国经济学”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学者从中国经济的现实基点出发,在现代经济学的共同语境下,用于解释中国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种认识工具。进入21世纪,围绕“中国经济学”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学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结论,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二是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要在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经济学”;三是认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但两者都要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中国经济学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实践,并能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在这些讨论中还交错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思想和观点。(2)构建“中国经济学”教育模式的原则。首先,要想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构建良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教育模式,就要构建一种独立形态的经济学,必须要有独立的理论范式和理论框架。学者赵晓雷(2009)指出,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经济学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其假设条件、概念范畴要能够经受现实经济生活的检验。而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又具有较强的可通约性,因而经济学有一定的普适性,要发展出一种新的范式和框架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是说创建“中国经济学”全然不可为。如果经过艰苦的探索,最终真能形成这样一种理论体系,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点上提出若干具有公理性质的人性基本假设和人类行为基本假设,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行为展开实证分析,发展出一整套相应的概念、范畴以及由此构筑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可以说明公有制经济中人们的利益关系以及为追求利益而生成的行为机制,并进而说明这种行为机制与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关系。那么,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其次,“中国经济学”还有思维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的涵义。在关于“中国经济学”命题的讨论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经济学历史研究的重视,以及对中国经济思想的文化特质及人文意蕴的回溯。学术史研究的张扬也说明中国的学术研究在学术规范、学科分类、知识体系、学术语言、分析方法等学术本质和学术表现形式方面正在逐渐与世界学术接轨,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及世界学术一体化的时代要求。如果“中国经济学”被认为是具有中国思维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学术体裁,我认为这似乎更容易理解。这一学术体裁注重综合,注重人文意蕴,注重规范性质。再次,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规范的、高效的、并且自由的经济学学术框架,在学生中打扎实基础并给予充分的自由思考经济问题。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就成为了国内经济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3)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教育模式。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进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其次,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案例和习题,要尽可能地挖掘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素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采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机会,只有采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能力,最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中国国情和人文素养的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