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五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语言文字运用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C.自贼者也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使……安定【解析】C项,自贼者也,意思是“自己残害自己”。贼:伤害、残害。2.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解析】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B)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犹其有四体也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A.①②④ B.③⑤⑥C.①③⑥ D.②④⑥【解析】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③⑤⑥古今异义。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其斯之谓与C.不学《礼》,无以立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解析】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人皆有不忍人之心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人之有是四端也__,_犹其有四体也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苟能充之__,_足以保四海__。”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__①__,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__②__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__③__;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答案】_①玉的品质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__②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__③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__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个字)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答案】_(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__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BCE)宣王不能eq\x(A)用eq\x(B)适梁eq\x(C)梁惠王不果eq\x(D)所言eq\x(E)则见eq\x(F)以为迂远eq\x(G)而阔于事情【解析】“适梁”前省略主语“孟子”,谓语为“适”,宾语为“梁”,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适梁”前后B处、C处断开;“梁惠王不果所言”中,“梁惠王”是主语,“不果”是谓语,“所言”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其前后C处、E处断开。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西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夷东戎”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以攻伐为贤”与“自伐者无功”中“伐”意义不相同。D.“适梁”的“适”与“少无适俗韵”和“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不相同。【解析】“夷,……对西部各民族的统称”“‘西夷东戎’”错误,应为“夷,……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东夷西戎”。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解析】“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选项张冠李戴。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译文:_(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火一般的统治。(“箪食”,用箪装着饭食;“壶浆”,用壶盛着浆汤;“岂”,难道;“水火”,水火一般的统治。)__(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译文:_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又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固”,本来;“倍”,扩大了一倍;“是”,这。)__12.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答案】_①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__【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人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它,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它,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火一般的统治。”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过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百姓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前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又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是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材料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在这时候,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进攻讨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DIM)尧eq\x(A)舜eq\x(B)既eq\x(C)没eq\x(D)圣eq\x(E)人eq\x(F)之eq\x(G)道eq\x(H)衰eq\x(I)暴eq\x(J)君eq\x(K)代eq\x(L)作eq\x(M)坏eq\x(N)宫eq\x(O)室eq\x(P)以eq\x(Q)为eq\x(R)洿eq\x(S)池【解析】“尧舜既没”中,“尧舜”是主语,“既没”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D处断开;“暴君”是“代作”的主语,其前I处断开;“坏宫室以为洿池”与下文“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对称,应单独成句,前面M处断开。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B.《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解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解析】“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张冠李戴,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译文:_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相”,辅佐;“灭国者五十”,定语后置,灭掉了五十个国家;“驱”,驱赶;“悦”,高兴。)__(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_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但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庖”,厨房;“野”,野外;“饿莩”,饿死的人;“率”,率领。)__17.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_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__【参考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我怎么会喜欢辩论呢?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