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基本信息年级:高一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课题:《琵琶行》音乐描写片段中的侧面烘托手法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或展示了不同的人生状态,或表现出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或展现出以及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学习《琵琶行》这一课,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音乐描写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这一课的学习提示:“《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际遇。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2.学习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古诗的经验积累,能够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和赏析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学生在搜集信息方面的能力已有初步的锻炼,可以自主搜索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于侧面烘托手法还比较陌生,对于诗人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3.学习目标确定①知识与技能: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积累侧面烘托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②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在具体语句的分中分析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慨。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手法表现的思想情感。4.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慨。5.学习评价设计首先,通过学生对课文音乐描写片段的写作手法的回顾,了解学生对正面描写手法的的掌握程度;其次通过学生是否能够找出其他侧面烘托的句子,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侧面烘托的知识概念;最后,通过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写作手法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赏析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在课后作业中进一步评价其掌握程度。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衔接导入教师活动1大文豪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污,失望的来到江州,秋夜送友,偶遇琵琶女,感斯人言,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贬谪之叹,让无数失意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其出色的音乐描写片段,成就了语言艺术的典范,为后来者心领神会,在揣摩借鉴中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文字。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行》中的第二段,即出色的音乐描写片段,下面让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在跟读中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音乐描写技巧。明确:第二段所运用的音乐描写技巧——比喻、通感和拟声词手法。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运用通感,引入了视觉形象,写出乐声事儿轻快,时而流畅沉滞阻塞的变化。③“嘈嘈”“切切”等拟声词的使用,使音节悦耳动听。那么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音乐描写技巧,有一个共性,同学们发现了吗?明确:不管是比喻、通感还是拟声词的运用,都是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直接描摹,以音乐的高妙,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正面描写”。 学生活动1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正面描写手法。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联系课文音乐描写片段中运用到的比喻、通感、拟声词,总结正面描写的手法,为本节课学习侧面烘托进行铺垫。环节二:认识诗中的“侧面烘托”手法教师活动2请同学们品位第二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告诉老师这句诗写了什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忘归”和“不发”四字,写出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主人和客人为何会“忘归”和“不发”呢?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想要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足以展现琵琶乐声美妙动人。这和上节课学习的描写琵琶乐的手法有何不同?没有直接描写乐声动人,而是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通过听众的反应,来突出乐声的悦耳,这种描写音乐的手法,叫做“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又叫“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破天惊表现乐声的高亢,以“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乐师技艺的高超,人、鬼、仙无不进入诗人笔端,通过多角度的侧面烘托,极力渲染李凭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学生活动2思考赏析第二段中侧面烘托句,对比感知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的不同之处,积累侧面烘托手法的概念。活动意图说明:教师通过例句的示范引导学生思考,讲解侧面烘托写作手法,为分析表达效果做铺垫;同时拓展其他侧面烘托的音乐描写诗句,加深学生对此手法的理解环节三:分析诗中的“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教的活动3认识了“侧面烘托”手法的定义,再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侧面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当诗歌第二段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白居易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收束,别出心裁地以景物烘托乐声。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江心秋月白”的景色吗?(提示:抓住诗人对意象的修饰。)明确:江水之上秋风瑟瑟、月光冷清,白色的秋月照射着寒冷的江心。你觉得这是一幅乐景还是哀景?试试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幅景色的特点。明确:这是一幅哀景,可以用“凄清”“哀凉”“冷清”概括。“自古逢秋悲寂寥”,给“月”加上“秋”的修饰,就给景色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而冷色调的“白”字,也带有冷清的氛围。总结:可见“侧面烘托”手法可以使文本意蕴丰富,烘托氛围。此时天地宇宙问似乎徒留这浩渺的江水和一轮冷月,美妙乐声似乎还在耳旁缭绕,诗人沉浸在这无声的回味之中。读者也可在这戛然而止的留白之中发挥想象,肆意联想究竟是多么美妙的乐声才会让主客忘归,众人寂静。总结:侧面烘托可以引发读者联想和共鸣,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诗人笔下的江景为何带有凄清的色彩呢?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明确: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的创作背景,诗人胸怀大志、才高气壮,但壮志难酬,“谪居卧病浔阳城”,有心于国而国不用,表面过着恬然自安的生活,而内心却隐藏一种巨大的失落感,这种难以排遣的失落只要一有契机便禁不住迸发出来,而琵琶女便是这种契机的载体,二人同在天涯望明月,天涯人对天涯人,寂寞秋江,月亮才会倍觉清冷。而这种愁苦的抒发,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江心秋月白”的冷清之景来表现,这句话不仅侧面烘托出乐声的感人,也是作者情感的流泻,使诗人“哀不得志”的形象跃然纸上。总结:侧面烘托手法可以使被烘托形象更加立体,表现与深化主题。学的活动3分析具体语句中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体会其中表现出的作者的真切感受,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环节四:收束总结教师活动41.侧面烘托的类型从形式上来看,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烘托。一类是以人及事物的感受及反应来烘托。2.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①意蕴丰富,烘托氛围,使被烘托形象更加立体,表现与深化主题。②引发读者联想和共鸣,留给读者想象空间。③使被烘托形象更加立体,表现与深化主题。④增添文章语言的魅力,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⑤新颖别致,丰富描写手段。(苏轼名篇《赤壁赋》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描绘客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