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届高考真题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2012-05-0618:14:46)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届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2008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
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答案】A
【点拨】B项日本明治维新时,实行的是“文明开化”政策,学习西方文化;C项早在唐朝时
日本就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就涉及到儒家经典;D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日本刚刚摆脱民
族危机,算不上世界重要强国。答案选A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道路。
2.(2008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
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点拨】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
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3.(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I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
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
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点拨】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10个新
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
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
材料还有些距离。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
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答案:D。
不过,10种新事物的一一列举,并不能彻底否定A和完全吻合D。存疑。只能说题干问的
是“主要”反映了,比较而言,D比A要更为贴切一些,而且材料本身体现的也是儿童广泛
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
4.(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
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0(2X3)B.②③④C.①®@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5.(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
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
遍希望
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
【答案】C
【点拨】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
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骞),国外为
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
产阶级参政。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6.(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1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点拨】该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能力。俄国只废除了农
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项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项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选
Ao
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是使农奴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因此排除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
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因此D项说
“开始发展资本主义”错误。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
地占有制,因此排除C。
7.(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
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
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点拨】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
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
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
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
教权下降;所以D.
8.(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
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
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答案】C
【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9.(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
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点拨】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10.(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
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
【答案】D
【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
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
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
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以后偿还。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
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
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规定,各行商
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市易法
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11.(2009年上海高考17题)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
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
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点拨】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
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
多元化。
12.(2010•海南单科.T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
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规范解答】选B。由材料中“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可以看出梭
伦改革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三项显然与材料土工的信息
不符,故排除。
13.(2010•广东文综.T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
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规范解答】选C。题目中“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
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14.(2010•新课标全国卷.T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
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
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规范解答】选C。解题关键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
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说明此时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A、
B两项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原因之一;D项日本先于中国接触
西学这句话本身有误。
15.(2010•上海单科.T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图略
A.东晋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规范解答】选C。“西夏”的存在、边界线、都城的位置(江、河之间),综合以上足以
判断在北宋。
16.(2010•全国卷.T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
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规范解答】材料时间是“1902—1906年”,教育阶段特点是新式教育正开始确立、新学制
开始颁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组成有传统功名者所占比例很大,说明清末教育这一
特点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教育的影响,教育处于转型期。
17.(2010・上海单科.T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
【规范解答】选D。题干中强调民富则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
18.(2010•安徽文综.T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
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
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规范解答】选C。近代化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材料从经济和政
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正确。A项不准确,虽然改革使俄国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项是错的,当时是封建沙皇专制,并没有
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D项不符合史实,1861年改革后爆发了1905年革命、1917
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9.(2010•安徽文综.T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
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规范解答】选D。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
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A项是土地政策;B项属于金融方面的举措;
C项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20.(2011•海南单科・T9)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
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
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精讲精析】选Bo梭伦改革采取“中庸”的原则,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
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材料说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21.(2011•广东文综・T19)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精讲精析】选B.根据材料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上,因为享有民主权利
的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占人口多数的奴隶没有民主权,所以选B。A、D是雅典民主的表
现;C陶片放逐法体现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因为有些人功勋卓著就能避免放逐。
22.(2011•山东文综・T1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
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
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精讲精析】选A。从题干材料的前半句可以看出,古雅典的陪审制度体现了民主的运作
方式,公民享有平等和民主的权利,因此B项错误;从题干的后半句可以看出,这一制度
不可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C项错误;后世的司法程序是不断完备的,D项说法错
误。
23.(2011•江苏单科・T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
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
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
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精讲精析】选C。废除债务奴隶制和财产等级制都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与克利斯提尼改
革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故D不符
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用行政选区代替部落选区,从而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的贵族专权局面。故答案为C。
24.(2011•重庆文综・T15)《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宋朝
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①重开边境贸易②割让幽云十六州③约为兄弟之国④封元昊为夏国主
A.①@B.①④C.②③D.③④
【精讲精析】选B。1044年,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因此①④两项符合,答案为B。公
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瑞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
太宗与石敬瑞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珊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
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约为兄弟之国的是北宋与辽;因此②③可排除。
25.(2011•上海单科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D.匈奴、鲜卑、契丹
【精讲精析】选Do秦朝时并存的是匈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孝文帝改革政治制度曾仿照南朝齐制定官制礼仪;南宋建国,向契丹进攻,意图夺取燕云
十六州,惨败。故选D。
26.(2011•四川文综叮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
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精讲精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可以判断,清廷的意图不是收
回通商口岸,而是广开通商口岸,A项符合题意。“欲图商务流通”体现出了要发展民族经
济,“隐杜觊觎”体现出要维护国家主权,挽救国家威望的意图。
27.(2011•全国文综・T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
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精讲精析】选B。因为材料提出恢复科举制,废除经济特科,从而分析知为百日维新失败
之时的(太后)懿旨,由此判断B正确;A项维新变法的内容与题目矛盾,错;C项、D项都
是20世纪初的事,时间不符。
28(2011•上海单科・3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
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
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精讲精析】选B»从关键句“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说明作者认为谨慎是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是导致改革拖后十三年并失去最佳时机的关键,否则“他也许能在十
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所以作者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
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总之,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
最佳时机应该在1895年中法战争胜利后就进行,而不应该放到1898年中国在经历甲午战
争和瓜分狂潮时再改革,这时候中国国力进一步削弱,不是改革的最佳时期,也是导致改
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A、C两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排除;D项理解错误,作
者批判康有为谨慎的性格,排除。
29.(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麒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精讲精析】选A。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和阶级斗争来推动的,而
不是单纯看竞争来实现的,但《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仍可挽救,这就是强力
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故选A。该书未能正确揭示了人类社
会的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排除。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不是革
命派,排除。该书出于1897年,比林则徐、魏源介绍西方的著作要迟很多,不是中国近代
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排除。
30.(2011•上海单科7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
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精讲精析】选B»圈地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
程;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一项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
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1861年俄国农奴
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
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
31.(2011•安徽文综T17)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
实是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精讲精析】选A。A项胡格诺战争后可以信仰新教或旧教,体现宗教宽容,故正确;B项
最初法国国王坚持信仰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并不是摇摆不定;故不正确;C项法国王权
强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皇教廷的控制;故不正确;D项项胡格诺战争后天主教仍
是法国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故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
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一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
代”的理解。(6分)
【答案】
(1)±: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
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
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点拨】(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
几个方面容易理解。(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
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
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2.(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42题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
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
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
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
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
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
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
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⑵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
分)
【答案】
⑴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
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⑵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
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点拨】⑴结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变革而强大的事实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来
分析背景。⑵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材料一中三年对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
太快;材料二中变法内容过于繁杂,很难一下实现,维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材料三体现
的是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变法失误的地方。
3.(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
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
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
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
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
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
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
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
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
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答案】
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
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点拨】
①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
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当然就是“冗官”了。②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
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③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
本质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
④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1题)(9分)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一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
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⑵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
【答案】
⑴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⑵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
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
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
武器。
【点拨】(1)本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回忆所学知识即可,三国宗教改革
的发动者分别为: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2)可从对欧洲天
主教势力的打击、对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确立的影响、对民族意识的增强、对人民思想解放
的影响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5.(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
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
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
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
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
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答案】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
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分)
【点拨】
(1)不同之处,可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影响进行比较。
(2)可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所受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6.(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推,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
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
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
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
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
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
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
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
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
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
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
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
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
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点拨】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一问康有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
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第二问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改革这一方面的比较,无外乎
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等。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
作答。
7.(2008年上海高考3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1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答案】
(1)农奴制。
(2)批判的,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
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
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点拨】考察了农奴制及俄国1861年改革相关史实。第一问从材料“俄罗斯”以及诗中人民
的地位可以看出是落后的农奴制度。第二问作者的态度通过诗中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
作者持批判反对态度。第二小问答出农奴制的落后。第三问主要联系后来的1861年农奴制
改革,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获得种种权利。
8.(2008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
(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
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
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
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拨】(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
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
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9.(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
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
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
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
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
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
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
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10.(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
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
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
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
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点拨】本题是对梭伦变法和商鞅变法内容的考查,考生如对这两部分改革的背景、内容
掌握不好的话,得高分不易。第1小问要注意梭伦变法中关于公民享有权利和参与政治管
理的资格由财产决定,而不是取决于出身的规定;回答秦国商鞅变法中提高政治地位的内
容时,应结合秦国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具体内容回答。
11.(2009年江苏高考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
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
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
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
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
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
怎样的丰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
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
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点拨】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
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
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
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H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
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
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点拨】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
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
“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
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
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第一问可以结
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政治方面”。
13.(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
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
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
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
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
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14.(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前。俟收成,依契约分,
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
(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
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一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
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
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
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点拨】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
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
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
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1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
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
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
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
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
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
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一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
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
限性。(7分)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
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
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
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点拨】(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
析。(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
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16.(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
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
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
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一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
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
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
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
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间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
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
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
17.(2010•海南单科.T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
容如下:
人权指令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
社会改革指令
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3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所给出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日本战后的改
革,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1)问“背景”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此时的日本内部仍然是军国主义
体制,“外”,则是世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第(2)
问“目的”,要从日本和美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
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5分)
(2)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