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体系是由专业技术、管理方法、行为规范、实施机构组成的有机结合体,能够实施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和措施。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体的体系,是以机理和机制的研究为基础,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的处置模块,并根据系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或重组而实现的。学校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全局统一的指挥调度,人力和物资资源的全局调配和保障,构建学校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平时状态、警戒状态、运作过程和事后处置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将能使学校安全事故得到稳妥的解决。学校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与运行从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来看,学校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应该具备指挥调度、实际处置等职能,而这些又都有赖于信息系统、决策辅助和资源保障的配合。因此,学校应急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应该由五大系统构成,分别是指挥调度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辅助系统。其中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大脑”,是体系中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他四个为支持系统,它们分别对指挥调度提供不同功能的支持,以保证指挥调度系统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关系。具体而言,这五大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指挥调度系统指挥调度系统是学校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提出要求。根据教育系统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指挥调度系统由校长(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组成。处置实施系统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根据教育系统实际工作的要求,处置实施系统由学校的各班班主任、科任教师、固定的人员密集场所的负责人(如实验室负责人、食堂负责人等)以及保安组成。资源保障系统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有: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的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此系统具体由学校的后勤部组成。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维护等。根据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便利性以及准确性要求,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具体由处置实施系统组成人员及其上级负责人组成。决策辅助系统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之上,决策辅助系统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根据教育系统实际工作的要求,决策辅助系统应由学校的副校长和各年级负责人组成。学校应急工作实施原则“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学校发生突发事故时,启动应急预案,由校长室统一指挥,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迅速赶到现场,快速妥善处置,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若发生重大突发事故,超出了学校的处理能力,应请求教育系统行政主管部门出面协调,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确保突发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将损失减到最低限度。“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原则学校发生重大突发事故后,学校处置重大突发事故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及相关负责人要紧急行动,立即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年级、班级等负责教师要按照学校应急预案的要求始终坚守一线,积极做好协作工作。“平战切换,快速反应”的原则当没有事故发生时,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主要工作是处理一些基本的安全管理任务,并适时监控相应的指标(如教学楼楼道的学生流量等),当某些指标(事故的征兆)超过警戒值时,要发出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的不同程度改变体系运行状态;进入应急状态,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对事态类型与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系统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处置实施系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事态不能控制,继续恶化,则提升级别,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提高到相应的级别状态,执行指挥调度的机构也提高级别;同时,如果负责处置实施的机构自身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执行资源保障的机构就可能征调其他组织的资源,直至处置完毕。事故被消灭后,应急管理体系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资源的补充、维护,以及战后的补偿、恢复评价总结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种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安全隐患,要立足防范,抓小、抓早、以快制快。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内。“教育疏导,化解矛盾”的原则学校若发生突发群体性事故,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的工作方法,加强正面宣传,积极教育引导,稳定师生情绪,及时化解矛盾,有效防止事态扩大。“措施得力,救人第一”的原则学校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采取一切得力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发生重大事故,在迅速报警的同时,应紧急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救护受伤学生;发生重大车祸,迅速拨打交通事故、紧急救护电话,开展自护自救;发生食物中毒、卫生防疫等重大事故,在迅速报告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同时,应紧急将中毒、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抢救;发生校舍安全事故,应积极组织抢险,救护受伤师生。学校发生安全事故,要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在组织抢险救灾时,严禁学生参加。“加强保障,重在建设”的原则学校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与工作部署,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及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安全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学校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应急管理工作例会,会议内容为学习文件、查找隐患、制定措施、明确任务。应急管理工作例会要与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工作总结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和法规、制度紧密结合,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密结合,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特殊情况下,如国家举行重大政治活动、单位出现严重事故隐患和案件苗头时,要随时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安保工作方案,排查隐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应急值班制度值班工作的宗旨值班工作旨在保证学校上下联络畅通,下情及时上达,上情及时下传,及时掌握校内外动态,提高办事效率,为学校发展服务。值班工作的任务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通讯保持畅通,确保周末、节假日、晚间有专职人员值班;负责上下公务电话联系;处理急文要电和突发事件;办理重要内外活动报告、主要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报告;受理领导交办事项。值班工作处理问题的原则严肃认真,迅速准确,实事求是,符合政策。属应该办理的,要及时办理,较大的事项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各种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按照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理工作。值班工作程序做好记录。对来往的电话、接待的公务、校内情况和领导交办的事项等,要在《值班记录》上认真记录。记录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字通顺,字迹清晰。对来电的重要情节,应逐句核实。汇报请示。对上级机关的电话指示、通知应填写《电话记录》,并根据规定程序办理。遇有突发性事件,应及时报告值班领导,并按值班领导指示,抓紧做好应急处理工作。督促催办。对重大、紧急事项的办理情况,承办部门要及时汇报办理结果,值班人员也应督促催办,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值班工作人员守则值班人员,采用专职和中层干部轮流值班相结合,休息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白天由学校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并有领导带班。值班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悉学校日常工作,会熟练使用所配备的各种通讯工具和办公自动化设备。承办值班工作事项,必须按照工作程序,做到有报告、有登记、有落实、有反馈,特别是对领导交办的事项,要认真及时地办理,不折不扣地完成,件件落到实处。遵守值班制度,坚守值班岗位,做好交接班,不擅自离岗,如有急事离开值班岗位,应由其他值班人员替班,并报值班领导同意。工作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突发事件,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对经办的事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受理的工作要迅速准确地完成,注重质量,讲究效率,不推诿扯皮,不拖延,不积压,不遗漏,避免差错。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要反应灵敏,做到快速、高效、及时、准确。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则,不准向无关人员泄露值班工作中的机密事项。值班工作领导为加强对值班工作的领导,当发生突发性安全事故时,学校要有一位领导分管值班工作,并做到值班工作“五落实”(值班人员、时间、地点、电话和制度落实)。建立领导干部值班制度。在节假日,领导值班应排出名单和值班地点、联系电话、手机号码。遇有突发事件,各级领导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进行应急处理,值班领导要坚守值班岗位,落实防范措施,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持上下联系,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如发生通讯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主动派人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值班人员,让他们参加必要的会议和阅读有关文件,尽可能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调动积极性,并使值班人员既相对稳定,又及时交流。隐患及事故报告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各行政小组经常排查所辖范围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事故信息上报原则。迅速准确。发生突发事件的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事故信息,第一次上报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可以先电话报告,随后迅速以书面材料报告);第一次报基本情况,第二次报书面、较全面的情况;第三次形成综合报告。初次报告(基本情况)。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发2小时内)将事件初步情况报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可控程度、发展趋势、事件的初步性质和事故可能原因等。过程报告(书面、较全面的情况)。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应每天将事件发展情况报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过程报告内容:事件发展状态、控制情况、伤情变化、事故分析、性质判断、采取措施、正确处置等。结果报告(综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结果报告内容:处理结果、影响程度、责任追究、整改情况、公众及媒体各方面的反应等。事故报告的信息内容要客观翔实,全面准确,不得漏报、瞒报、谎报、延报。信息发布。重大信息发布应当按照有关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纪律处分。学校应急预案管理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案三制”,其中“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定的应对计划和方案。面对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安全管理日益复杂且紧迫的局面,如何帮助管理人员用高效的行动防止事故发生,事故发生以后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应急预案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必需的一环。应急预案的作用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通过培训和演练,可以使应急人员熟悉自己的任务,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能力,并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评估应急人员的整体协调性。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控制和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非常高,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资源等方面进行先期准备,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降到最低限度。应急预案是各类突发事故的应急基础,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故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特定事故类别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进行专项应急预案准备和演习。应急预案建立了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确保当发生超过本级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与有关应急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应急预案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宣传、演练、教育和培训,有利于各方了解面临的重大事故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利于促进各方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学校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包括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评审等六个步骤。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学校结合本校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资料收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收集与预案编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国内外学校的事故资料,同时收集本校安全相关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学校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应急能力评估在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学校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编制应急预案依据学校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预案评审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学校应组织评审。评审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内部评审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学校组织外部有关专家和人员进行。应急预案评审合格后,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符合本地区、本系统、本校的安全实际情况。在本地区、本系统、本校的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本校的应急能力相适应。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系统、本校的应急工作需要。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学校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学校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组织管理体系、规模、危险源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应急预案体系。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火灾、拥挤踩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如锅炉)、场所(如实验室)或设施、岗位(如面点加工)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便、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三种预案性质不同,其结构和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学校这三种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作示例说明。1.综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1.1总则1.1.1编制目的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1.1.2编制依据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等。1.1.3适用范围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工作范围和事故类型、级别。1.1.4应急预案体系说明学校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可用框图形式表述。1.1.5应急工作原则说明学校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简明扼要、明确具体。1.2事故风险描述简述学校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1.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明确学校的应急组织形式及组成单位或人员,可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明确构成部门的职责。应急组织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1.4预警及信息报告1.4.1预警根据学校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变化状况、事故险情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或有关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明确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的程序。1.4.2信息报告信息报告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接收与通报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通报程序和责任人。信息上报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信息传递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本校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程序和责任人。1.5应急响应1.5.1响应分级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学校控制事态的能力,对事故应急响应进行分级,明确分级响应的基本原则。1.5.2响应程序根据事故级别和发展态势,描述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1.5.3处置程序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1.5.4应急结束明确现场应急响应结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1.6信息公开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部门、负责人和程序以及通报原则。1.7后期处置主要明确污染物处理、正常秩序恢复、医疗救治、人员安置、善后赔偿、应急救援评估等内容。1.8保障措施1.8.1通信与信息保障明确可为学校提供应急保障的相关单位及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同时,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1.8.2应急队伍保障明确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应急专家、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等。1.8.3物资装备保障明确学校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1.8.4其他保障根据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1.9应急预案管理1.9.1应急预案培训明确对学校教职员工开展的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使有关人员了解相关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现场处置方案。如果应急预案涉及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1.9.2应急预案演练明确学校不同类型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范围、频次、内容以及演练评估、总结等要求。1.9.3应急预案修订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的基本要求,并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1.9.4应急预案备案明确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并进行备案。1.9.5应急预案实施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2.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2.1事故风险分析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2.2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指挥机构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2.3处置程序明确事故及事故险情信息报告程序和内容、报告方式和责任人等内容。根据事故响应级别,具体描述事故接警报告和记录、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应急响应程序。2.4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3.现场处置方案主要内容3.1事故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岗位;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3.2应急工作职责根据现场工作岗位、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应急工作分工和职责。3.3应急处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学校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从人员疏散、事故控制、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报警负责人以及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3.4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4.附件4.1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当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更新。4.2应急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存放地点、运输和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4.3规范化格式文本应急信息接报、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4.4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主要包括: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等的标识;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4.5有关协议或备忘录列出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救援协议或备忘录。应急预案的培训与评估、修订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提高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校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学校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原则上,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问题,需要修订。学校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学校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是指在事先虚拟的事件(事故)条件下,应急指挥体系中各个组成部门、单位或群体的人员针对假设的特定情况,执行实际突发事件发生时各自职责和任务的排练活动。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模拟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对演习。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学校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科普宣教。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与实施依据《学校安全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实施一般可以分为演练准备阶段、演练实施阶段和演练总结阶段。演练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任务主要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机构,演练前安全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等其他准备工作。第一,制定演练方案。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应根据学校自身性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校园内建(构)筑物类型和数量等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应应急预案制定。演练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演练主题、演练目的意义、演练时间和地点、参与演练人员、演练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演练准备工作、疏散路线、演练流程、保障措施、善后处置和信息报告等。演练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简洁规范、责任明确、路线科学、措施具体、便于操作。相关要求:应急疏散场所。通常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立应急疏散场所,应通风通畅,相对宽阔。应急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构)筑物,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应避开有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地段,如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避开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疏散场地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应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将安全出口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门上锁或堵塞;应将房间的老式内开窗户改成外开式或平移式窗户,一楼窗户的防护栏应符合消防要求,紧急情况下防护栏能迅速打开。应急疏散路线。根据学生分布和建筑物结构,合理确定各班级疏散路线,合理分流。要建立规范,细化措施,保证大量学生在楼道相遇或意外情况发生等情况下不发生拥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线要避免穿越公路、交通流量大和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应急疏散用语。教职工在组织学生避险、疏散的整个过程中,应使用规范、简短、明确的疏散用语。应急警报信号。警报信号应具备很强的覆盖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并考虑在断电等特殊情况下的备选方案。覆盖性要求警报信号能有效地覆盖到学校的每个地点;独立性要求在无法或不能及时采取广播等辅助手段的情况下,警报信号能独立向师生传递准确信息;差异性要求与学校日常的铃声、广播声等声音有所差异。避险信号和疏散信号也应有明显区分。应急疏散时间。从疏散信号发出到全体师生(除伤病师生外)疏散完成,原则上楼层较低(4层以下)、安全出口合理、通道通畅的学校应控制在2分钟之内。应急演练频次。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基础较好的学校要加强随机性应急疏散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住宿学生和晚自习学生的学校要重点加强就餐时间、午休时间和夜间应急疏散演练。使用校车的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可根据演练内容,以组、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小规模应急演练。第二,建立演练组织机构。学校应根据演练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练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长、有关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的演练指挥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演练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工作,同时落实每位成员在演练中的具体工作。设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成员。演练指挥部的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总指挥要亲自组织,现场指挥,确保演练效果。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命令,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应急疏散工作。合理划定学校及周边应急疏散场地(避险场所)、疏散通道,明确应急疏散信号,设立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应急疏散方案。演练指挥部应下设若干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组织协调组。负责演练方案的制定;演练过程的协调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对外联系等。宣传报道组。负责安排演练前的宣传教育、演练的摄影、记录、计时、总结等。疏散引导组。负责科学编制和张贴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班级应急疏散路线等;引导、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帮助伤病学生疏散并妥善安置;疏散完成后协助其他各组工作。抢险救护组。负责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遇险师生,视情况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检查学生身心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演练中发生意外事故,负责将受伤师生尽快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或拨打120,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救护组应对受伤师生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后勤保障组。负责治安保卫工作,布设演练场地,维护演练秩序,拉响演练警报;通信、标识、广播、救助等演练所需物资装备的准备;检查、恢复学校水电、通信等后勤保障设施。各小组应设立负责人,统一协调本组工作。各小组演练前应充分了解本小组职责,并将职责落实到每位成员;演练中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在疏散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应及时向总指挥进行反馈、汇报。学校可视演练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演练组织结构,以保证演练质量。第三,演练前宣传教育。学校应根据演练的主题,在演练前要依托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传播载体,通过专题会议、班会、校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校师生宣讲疏散演练方案,让师生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熟悉疏散程序、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顺序、疏散后的集合场地和时间要求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第四,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演练前,要对师生身体情况做一次问询检查,凡有特异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的师生,演练前发烧、腿受伤等不宜进行紧张和奔跑活动的师生,要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第五,其他准备工作。加强协调宣传工作。演练前学校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根据不同演练主题,教育部门、中小学要加强与公安、交管、地震、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帮助学校完善方案,加强过程指导。学校可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和周边单位,并通过广播、网站、横幅标语等方式,预告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避免发生误解、谣传和恐慌,保证演练安全顺利进行。印制演练相关资料。包括演练方案、演练人员手册、演练脚本等;酌情配备需要的装备器材,如胸挂式应急工作证和指挥员、安全疏导员标志,手电、应急灯、口哨、对讲机、手持扩音器、医疗急救箱、灭火器材、警戒线等。张贴疏散线路图和指示标志。在每个教室、宿舍、办公室内或门后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等场所疏导通道的适当位置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和到达避险场所的指示标识,避险场所应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应当清晰完整、简洁规范、美观大方。准备演练器材。演练前后勤保障组要提出演练经费申请计划,根据需要购置或准备演练所需的烟雾发生器、警报器、场地标志等物品。演练实施阶段演练实施包括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一般情况下,防震疏散演练依次实施避险科目、疏散科目;消防疏散演练直接实施疏散科目;其他应急疏散演练应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酌情增加或强化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搜救、治安维护、火灾处置、危化品处置等科目及内容。避险科目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广播响起:“现在地震来袭,实施紧急避险”,同时避险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响起,长鸣60秒。听到信号后,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的教职工应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地震来袭,进行避震。在实验室等地点的教职工应迅速关闭火源、电源、气源等,处理好易燃、易爆、易起化学反应的物品等。师生避险要求。保持镇静,头脑清醒;就近蹲或躺在课桌、实验台、床铺的旁边或承重墙的墙根、墙角;用手或其他柔软物品等保护好头部,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不要靠近窗口,避开灯扇,避免被砸;视情况就近关闭火源、电源等。避险动作原则上在12秒内完成。疏散科目火灾发生后或者地震暂停后,需要进行疏散时,广播响起:“现在发生火灾(现在紧急避险结束),全体师生立即疏散”,同时,疏散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长鸣,长鸣60秒,停30秒,反复两遍为一个周期,时间共3分钟。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地点的教职工立即告知学生“按照疏散路线,快速疏散”,组织学生从前后门有序进行疏散,并且根据教室、实验室、宿舍等的位置,按照不同楼层,就近从疏散楼梯向下疏散。学生立即向避险场所疏散,要求:沉着冷静,服从指挥;所有学生应做到快速猫腰、护头、掩鼻(遇到浓烟时,可利用衣服、毛巾或者其他可利用的东西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行走姿势,以免烟气进入呼吸道。如果烟气特别浓而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可贴近墙边爬行,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清新空气);不拥挤,不推搡他人,不起哄,不高声喧哗,不争先恐后,不拉手搭肩,不嬉戏打闹,不弯腰拾物,不逆流而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注意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当自己摔倒时,应尽快爬起;当被踩踏时,要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中高层楼房消防疏散逃生的有关要求。在7层以上中高层建筑物进行消防疏散时,严禁乘坐普通电梯(有条件的可以乘坐消防电梯)或跳楼逃生;处在10楼以下的学生可视情况利用楼梯道走廊向下逃生;12楼以上的学生,可视情况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向天台奔跑或尽快寻找阳台等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备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施离开危险楼层,也可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衣服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从而逃离起火层。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帮助有困难的人员疏散。如出现拥挤摔倒等突发情况,负责疏散引导的老师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等险情排除后,再组织学生有序撤出。待学生疏散完毕后,方可撤离。组织协调组做好演练指挥、协调等工作;宣传报道组做好演练的记录(摄像、摄影等)和计时等工作;后勤保障组做好报警等工作;抢险救护组做好伤员救治等工作。学生疏散到避险场所后,应按照班级形成队列在指定位置站好,避免混乱。班主任或负责统计的人员进行班级、年级人员统计;抢险救护组检查学生身体、心理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心理疏导;后勤保障组检查学校各项设施、物资等。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及时向总指挥报告,并根据总指挥的指令采取下一步行动。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演练总结阶段总指挥对演练进行现场总结讲评,内容主要包括演练组织情况,演练目标及效果,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结合演练的主题和目的,可适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对演练场地进行清理恢复,回收整理演练物资装备。对演练进行总结评估,各部门和有关人员通过访谈、填写评价表、提交报告等方式,进行总结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独立评价机制,聘请相关人员为整个演练进行测评。将演练文字及视频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学校应急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国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应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应急制度渐趋规范,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专业且快速处置救援、综合保障、教育培训演练等基础能力持续提升,各类学校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应急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各类风险管理控制与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事故预警监测能力比较薄弱;三是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紧急疏散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外力破坏时有发生,教育系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鉴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和技术条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的限制,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杜绝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此,开展学校应急能力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高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水平,有效防范和快速处置各类学校突发事件,对于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扩大、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具有积极意义,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强化管理责任学校应建立、形成由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年级组、各班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共同组成的应急组织体系,体系内各组成人员和部门层层分解应急工作职责,做到应急管理工作事事有人管。特别是应专门成立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度建设、队伍管理、物资储备、预案编制与审核、培训与演练等日常应急管理综合业务,具体指导各年级、各班级的应急准备和应急疏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由上到下重视并推动应急工作的开展,使得应急管理工作有效且常态化。完善应急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管理现状和教育系统常发事故类型的典型特点,制定学校的应急管理制度,对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等方面都作出具体要求和规定,并不断对应急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为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应急值守制度和应急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紧急疏散和应急救援水平学校必须抓好应急队伍建设这一环节,不但要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如各班级应急疏散引导员的心理素质、形势判断和紧急疏散引导能力,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学生的服从指挥、顾大局意识。以及疏散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并持续推动学校应急队伍建设工作常态化。保障应急投入,持续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学校的应急物资类型相对较少,主要是应急防护和应急逃生物资,比如消防器械、物防技防物资、急救物资、防震防汛等防灾物资。学校根据本校的事故风险类型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维护及配套管理,优化物资配备与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保障事故发生时应急物资能用、好用、够用。优化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实操性学校应急预案应该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并参照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将综合预案与专项预案一体化,按照教职工和学生“不同场所、不同位置、不同灾害、不同处置措施、不同避灾路线”的思路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尤其是现场疏散预案,提炼预案精髓,形成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落实快速反应凡应急,均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快速反应,以防事故扩大。校园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是校园安防信息化的一个表现,加强校园治安防控网建设,完善学校内部安全防范机制,构建新型校园安防体系,提升治安防控科技化水平。加强重点要害部位视频监控、消控、一键报警等技防设施规范化建设和管控,实现全覆盖和“人机互动”;与当地气象、水文等部门联合预警,形成良性互动。这样,专业部门、校内信息化系统与人工应急力量充分配合实现相互取长补短,科技先行第一时间预警,人工后动做出快速反应,共同灭事故于萌芽状态,创造良好校园安全环境。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持续提升科学疏散能力学校应将应急培训教育纳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列入年度大纲,明确培训教育学时和具体要求。通过开展“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活动,增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应急意识。应急演练方面,学校应针对性地编制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制定科学的演练方案和严格的评估标准,认真实践应急演练,分析应急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整改措施,促进学校整体应急处置与教职工、师生得科学、快速疏散能力的持续提升。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方针,依据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预防为主、系统联动的工作原则,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1.2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区域社会稳定。1.3编制依据根据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预案。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校区以及附属、直属单位等根据实际情况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1.5分类分级突发公共事件共分为以下七类:1.5.1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及集体罢餐、罢课、非法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1.5.2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周边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3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水面、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气、热、油等事故;重大危险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1.5.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气象、海洋、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1.5.5网络、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传递有害信息,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色情、迷信等非法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1.5.6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由教育系统组织的国家及地方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1.5.7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及紧迫程度、影响的范围、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的发展趋势等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1.6工作原则1.6.1以人为本,预防为先。把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其他危害。在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日常巡查、抽查、排查,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事件影响控制在基层。1.6.2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成立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1.6.3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发生突发事件后,事发地点所属单位及时向学校报告情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启动校级应急预案。校内各单位党政“一把手”是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人”。1.6.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突发事件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要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1.6.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要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1.6.6加强保障,提升能力。从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和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投入,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校长副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成员: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监察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团委、保密办公室、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务处、国际学术交流处、财务处、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基建规划处、房产管理处、学院、后勤保障部、接待服务中心、膳食服务中心、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附属医院、基础教育管理中心、幼儿园、校医院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学校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重大问题及时向教育部、市应急指挥中心报告。2.2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应的数据和工作情况,提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意见和措施报领导小组;督导、检查各单位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工作情况;按照学校决议,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2.3应急处置工作组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应急处置工作组。2.3.1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团委、保卫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党委学生工作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承担日常工作。2.3.2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后勤保障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学院、附属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保卫处,承担日常工作。2.3.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后勤保障部、校医院、实验室设备处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后勤保障部,承担日常工作。2.3.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学校救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后勤保障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后勤保障部,承担日常工作。2.3.5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2.3.6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保密办公室、监察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承担日常工作。应急处置工作组主要职责:传达、贯彻和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下达应急处置任务,Ⅰ—Ⅲ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组有关人员应及时前往事发现场,积极开展处置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度、处置情况、后续安排等事项。3报送和处置机制3.1信息报送3.1.1信息报送原则(1)最先发现或接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各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和学校办公室报告,不得延报,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2)学校办公室为相关信息面向校外报送及发布的唯一口径单位,负责信息上报和对外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立即报告教育部、市政府或相关外事部门等,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3)涉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的信息在报告学校办公室的同时,要及时报警报医处置。(4)信息内容要客观翔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3.1.2信息报送机制(1)在口头报送后,相关单位须立即以书面形式将有关情况正式报学校办公室。(2)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较大事件(III级)发生后,立即将情况报教育部、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后续工作。一般事件(IV级)发生后,应将有关情况报教育部、市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3.1.3信息报送的主要内容(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2)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预评估。(3)已采取的措施。(4)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反应。(5)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进展。(6)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3.2事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最先发现或接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向学校办公室、相应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汇报,涉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的事件应同时报警报医处置。相应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接到报案后须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学校办公室在接到报案后须立即向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情况,由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和按照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指挥处置突发事件,并向教育部、市委市政府及市主管部门(教育、卫生、公安、救灾等)汇报事件处置情况。3.3报送及处置流程4保障4.1信息保障加强值班人员管理,保证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各应急处置工作组成员及办公室负责人移动电话要随时保持畅通。4.2物资保障相关单位要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储备,保障相关物资充足、完好和可使用性。4.3资金保障保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严格保证应急资金充足。4.4人员保障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备队,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工作。4.5培训演练保障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5附则5.1本预案是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的工作规程,校内各单位应遵照执行,并据此完善本单位的应急预案。5.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总应急流程图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发生现场人员向安全保卫处报警现场人员报告案发单位案发单位报告总值班室保卫人员赶赴现场处置相关单位负责人员赶赴现场报告领导组办公室分析研判现场情况、事件类别通知突发事件处置各工作组报告领导组,启动预案现场详细情况报告领导组办公室根据现场情况采取隔离、人员疏散、现场控制及处置、伤员转移救治等各工作组按照既定预案开展应急工作学生处组织开展学生稳定工作党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宣传教育、对外信息发布工作保卫处负责组织安全防范、现场处置工作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组织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教务处分组组织教学秩序保障工作后勤管理处、综合保障中心负责后勤支持、物资购置、医疗救护等后勤保障工作发生突发安全事件一般事件(IV级)处于单个事件状态,群体性事端呈萌芽状态,师生中出现少数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出现大小字报发生突发安全事件一般事件(IV级)处于单个事件状态,群体性事端呈萌芽状态,师生中出现少数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出现大小字报较大事件(III级)校园内出现各种横幅标语传单,引发局部聚集,单次或累计不足100人重大事件(II级)聚集事件失控,出现大面积的串联、煽动信息,出现游行、集会、罢课等特别重大事件(I级)未经批准走出校门大规模游行、集会、绝食、静坐、请愿以及实施打砸抢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型群体性事件相关学院、学生处、保卫处赶赴现场报告应急处置组,启动应急预案,报告省教育厅与事件直接有关的单位负责人到场学校应急领导组派专人深入事发学院、部门、班级各学院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向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报告防止闲杂人员和别有用心人员进入队伍寻衅滋事;发动党员干部、学生党员做好思想工作;不停课、不停学、师生不离校各学院、部门要组织工作力量进一步劝说学生离开后勤管理处。综合保障中心负责后勤支握、物资购置、医疗教护等后勤保障工作请求公安派遣警力进校若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学院必须处理学生时,掌握时机,孤立少数应急处置结束按既定预案,开展善后工作、总结与调查评估工作严格控制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学院领导、老师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做好疏导,防止串联和外出集会,涉及外教,对外教人员采取保护措施化解矛盾,有效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报告公安机关原因未落实,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开展解释工作,化解矛盾,分隔聚集学生原因已落实,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学生处调查事发原由,通知诱因产生单位,及时消除问题产生根源保卫处加强巡逻,发现散发传单立即制止,根据情况封闭校园各学院、处级单位搜集相关信息,监控师生动向应急预案汇编序号预案名称编制日期责任部门注:后附预案文本应急预案演练登记表演练主题演练时间演练地点牵头单位参加人员观摩人员总指挥联动部门或单位演练现场情况演练总结注:此表后附演练活动方案、照片等。登记人签字:年月日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过程评估表应急演练科目:演练地点:评估单位:评估日期:年月日评估项目评估内容及要求评估意见1应急演练目标制定是否1.是否制定应急演练目标;□□2.应急演练目标是否完善、有针对性;□□3.演练目标是否可行。□□2应急演练原则应急演练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下列要求:是否1.是否结合实际、合理定位;□□2.是否着眼实战、讲求实效;□□3.是否精心组织、确保安全;□□4.是否统筹规划、厉行节约。□□3应急演练分类本次应急演练采用的形式:1.按组织形式划分,本次应急演练类别为:①桌面演练;②实战演练。□□2.按内容划分,本次应急演练类别为:①单项演练;②综合演练。□□1.按目的与作用划分,本次应急演练类别为:①检验性演练;②示范性演练;③研究性演练4应急演练计划(方案)演练计划(方案)是否符合下列要求是否1.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方案);□□2.演练计划(方案)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规定;□□3.演练计划(方案)是否符合按照先“单项后综合、先桌面后实战、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的原则制定;□□4.演练计划(方案)中是否合理规划应急演练的频次、规模和形式、时间、地点等。□□5应急演练组织机构应急演练组织机构是否符合下列要求:是否1.是否成立应急演练组织机构;□□2.应急演练组织机构是否完善,职责是否明确□□3.应急演练组织机构是否按照“策划、保障、实施、评估”进行职能分工;□□4.参演队伍是否包括应急预案管理部门人员、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等。□□6应急演练情景设置应急演练场景中是否包括下列内容:是否1.事件类别;□□2.发生的时间地点;□□3.发展速度、强度与危险性;□□4.受影响范围、人员和物资分布;□□5.已造成的损失、后续发展预测;□□6.气象及其他环境条件等。□□7应急演练保障人员保障应急演练是否包括下列人员:是否1.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总指挥、总策划;□□2.文案人员、控制人员、评估人员、保障人员;□□3.参演人员、模拟人员。□□经费保障是否1.应急演练经费是否纳入年度预算;□□2.应急演练经费是否及时拨付;□□3.演练经费专款专用、节约高效。□□场地保障是否1.是否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2.演练场的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良好的交通、生活、卫生和生产条件;□□3.是否干扰公众生产生活。□□物资器材保障是否1.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是否有纸质文本、演示文档等信息材料;□□2.应急抢修物资准备是否满足演练要求;□□3.是否能够全面模拟演练场景。□□通信保障是否1.应急指挥机构、总策划、控制人员、参演人员、模拟人员等;之间是否建立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渠道;□□2.通讯器材配置是否满足抢险救援内部、外部通信联络需要;□□3.演练现场是否建立多种公共和专用通信信息网络;□□4.能否保证演练控制信息的快速传递。□□安全保障是否1.是否针对应急演练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预防控制措施;□□2.是否根据需要为演练人员配备个体防护装备;□□3.演练现场是否有必要的安保措施,是否对演练现场进行封闭或管制,保证演练安全进行。□□应急演练实施演练启动是否演练前,演练总指挥是否对演练的意义、目标、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演练方案、演练程序、注意事项进行统一说明。□□演练指挥与行动是否1.是否由演练总指挥负责演练实施全过程的指挥控制;□□2.应急指挥机构是否按照演练方案指挥各参演队伍和人员,开展模拟演练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3.演练控制人员是否充分掌握演练方案,按演练方案的要求,熟练发布控制信息,协调参演人员完成各项演练任务;□□4.参演人员是否严格执行控制消息和指令,按照演练方案规定的程序开展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5.模拟人员是否按照演练方案要求,模拟未参加演练的单位或人员的行动,并作出信息反馈。□□演练过程控制1.桌面演练过程控制:是否1)在讨论式桌面演练中;演练活动是否围绕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2)是否由总策划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部署引入一个或若干个问题;□□3)参演人员是否根据应急预案及相关规定,讨论应采取的行动;□□4)由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参演人员接收到事件信息后,是否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操作,完成应急处置活动。□□2.实战演练过程控制:1)在实战演练中,是否要通过传递控制消息来控制演练过程;□□2)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后,控制人员是否立即向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传递控制消息;□□3)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接收到信息后,是否按照发生真实事件时的应急处置程序或根据应急行动方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行动;□□4)演练过程中,控制人员是否随时掌握演练进展情况,并向总策划报告演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8是否演练解说1.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是否安排专人对演练进行解说;□□2.演练解说是否包括以下内容:1)演练背景描述;□□2)进程讲解;□□3)案例介绍;□□4)环境渲染等。□□演练记录是否1.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是否安排专门人员,采用文字、照片和音像等手段记录演练过程;□□2.文字记录是否包括以下内容:1)演练实际开始与结束时间;□□2)演练过程控制情况;□□3)各项演练活动中参演人员的表现;□□4)意外情况及其处置;□□5)是否详细记录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如进入“危险”场所而无安全防护,在所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疏散等)及财产“损失”等情况;□□6)文字、照片和音像记录是否全方位反映演练实施过程。□□宣传教育是否1.是否针对应急演练对其他人员进行宣传教育;□□2.通过宣传教育是否有效提高其他人员的抢险救援意识、普及抢险救援知识和技能。□□应急演练结束与终止是否1.演练完毕,是否由总策划发出结束信号,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2.演练结束后所有人员是否停止演练活动,按预定方案集合进行现场总结讲评或者组织疏散;□□3.演练结束后是否指定专人负责组织人员对演练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演练评估是否1.演练结束后是否组织有关人员对应急演练过程进行评估。□□2.应急演练评估是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演练执行情况;□□2)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3)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4)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5)演练所用设备的适用性;□□6)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演练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完善预案的建议等。□□演练总结是否1.演练结束后演练单位是否对演练进行系统和全面总结,并形成演练总结报告;□□2.演练总结报告是否包括下列内容:1)演练目的;□□2)时间和地点;□□3)参演单位和人员;□□4)演练方案概要;□□5)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等。□□成功运用是否1.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单位是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2.是否及时组织对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3.是否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4.是否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有计划地更新等。□□评估意见及建议评估人员签字安全事故记录表记录日期:年月日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月日时分事故发生地点: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姓名:伤亡情况:死亡:人;失踪:人;重伤:人;轻伤:人。事故经济损失:直接:间接:事故经过及原因赶赴现场人员注:此表后附事故报告。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登记表登记日期:年月日事故名称发生单位发生时间人员伤亡事故责任鉴定事故处理情况有关责任人处理情况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注:此表后粘附事故处理终结报告、事故通报等。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第二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第八条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协助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第九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第十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第十一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第十三条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四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第十八条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第十九条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第二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三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