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2024.04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特别要注意所涂答案与题号一致;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的地方答题无效。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校对(xiào)字帖(tiè)污秽(huì)吹毛求疵(cī)B.欺侮(wǔ)羁绊(jī)斡旋(wò)戛然而止(jiá)C.劫难(jié)枯燥(kū)卑鄙(bǐ)挑拨离间(jiān)D.绰号(chuò)隐匿(nì)狡黠(xiá)不屑置辩(xiāo)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绯红烽烟取义成仁稍逊风骚B.谎言蠢笨无精打彩盛气凌人C.荣膺涨红如座针毡味同嚼蜡D.拘泥惆怅胸有存竹豁然贯通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成功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的人心藏科研梦,一意孤行,永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攀上科研的高峰;有的人心怀文学梦,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最终写出令人称赞的文字。同学们,只有坚定信念,再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A.轻而易举B.一意孤行C.孜孜不倦D.持之以恒4.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①5月30日上午,九年级四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过程。②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不但欢呼雀跃,而且激动万分。③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④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5.下面是有关“书法”的短文,请将短文中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白与黑为主,①。白是宣纸的底色,黑是墨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意味的那一枚小小红色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美在色彩,也美在布局。除了②,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6.一位同学结合阅读的小说《三顾茅庐》写出了上联,请你从小说《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续写下联。(4分)上联:刘玄德求贤若渴拜诸葛亮下联: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孟德者,神勇之退卒①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②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③。孟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孟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④。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注】①退卒:逃兵。②恤:忧虑。③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④为候者所执:被巡哨的人抓住。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7.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联系课文“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可以推知“以其衣易一刀十饼”中“易”意义为“交换”。B.查字典“须臾”极短的时间、一会儿。可以推知“须臾奋跃,如将搏焉。”的“须臾”意义为“一会儿”。C.选文“德具道本末”中“本末”是指事情的原委、经过,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相同。D.选文中“其色见于面颜”的“见”是“表现”。“弱者见侮”的“见”是“被”。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C.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D.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德年轻时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交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进入深山之中。B.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除去兵籍,成为百姓。C.《孟德传》是一篇传记文,通篇围绕着“奇”字而铺开,记录了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D.苏辙认为孟德最主要的不是奇特,而是“有道”。是孟德心中无所顾虑、无所畏惧。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4分)(2)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春中田园作①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注】①《春中田园作》是作者晚年隐居辋川时期创作的田园山水诗。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测、察看。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和颔联,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D.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12.诗中“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简要赏析。(4分)(三)古诗文默写(6分)1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古诗文,给我们以滋养。“春蚕到死丝方尽,①”我们感受到李商隐在《无题》中至死不渝的爱情;“②,上下一白”,我们欣赏到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西湖雪景。古诗文,给我们以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③,西北望,射天狼”我们想到了苏轼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在《岳阳楼记》中“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想到了范仲淹的济世情怀;古诗文,给我们以美景。“⑤,浅草才能没马蹄。”我们欣赏到白居易笔下钱塘湖初春的色彩美。“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⑥。”我们领略了岑参笔下塞外冬天的奇异。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感动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⑤“青年者,人生之春。”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4.下列对文本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B.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C.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D.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15.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B.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C.文章事例选取由古及今,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整体逐层深入,全文呈现总分结构。D.第④段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继续传承的文化传统,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年轻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C.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只要激荡家国情怀,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材料一科学思维是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是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和认知品质的统一。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科学思维方法,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定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指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在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形成概念、建构模型的重要思维方法。(摘编自《生物学教学》(第43卷)第11期)材料二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才会相信科学,进行科学分析,产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认知行为,“尊重事实和证据”是科学思维的前提;认知行为如何具体落实为认知方式呢?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和推理”是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核心;在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质疑和批判的认知精神和品质。由此可见,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认知品质,是逐级提升的,体现出科学思维鲜明的逻辑层次。而认知品质在科学思维的全部过程之中得以体现。(摘编自《试论科学思维及其在生物学学科中的独特性》)材料三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人之所以会觉得物理枯燥,除了学科本身的严谨特质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第一次接触物理时一般在小学、初中,这时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科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如果追问得够深入,所有关于“为什么”的问题都会以“不知道”而告终。但当你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把生物切片,每一个过程都是化学;把化学切片,每一个过程都是物理”,你是否又会觉得知识有趣了起来?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科学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获得有趣的知识体验,这正是科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摘编自《科普,更要普及科学思维》)材料四培养科学思维是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主攻方向。首先,培养科学思维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其次,科学思维是面对未来新情境、新问题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养成科学思维,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中才能得心应手、迅速适应。再次,科学思维还是学生未来创造幸福生活的必须,有了科学思维,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创造生活、享受幸福。最后,科学思维是引领教师正确地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教、学生正确地学,真正摆脱单纯知识学习记忆、为了考试而简单机械学习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摆脱了知识立意的学习,科学思维才能得到培养,简单、机械、碎片化知识学习方式才能够被根除,学生的学习才能走向创造,学生才能够真正走向生命的自主成长。(摘编自《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大家谈》)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命观念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科学思维,中学生学习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B.物理学科严谨的特质会让我们觉得其枯燥无味,而科普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帮我们摆脱枯燥。C.因为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青少年往往受到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D.培养科学思维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主攻方向。18.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科学思维的特征是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认知品质。B.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前提,认知动机以崇尚真知为基础,才产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认知行为。C.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是形成概念、建构模型的重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在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D.认知行为是运用正确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联系,在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质疑和批判的认知精神和品质。19.请结合材料四的内容,说说义务教育新课标培养科学思维,对学生具有哪些意义。(答出四点)(4分)(三)文学作品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城市无法抵达①我的出生地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农村人很少进城,城里人也很少过来。②我们住的胡同有四户人家,其他三户邻居都有城里的亲戚。逢年过节的时候,时不时有汽车开进胡同。这是胡同最热闹的时刻,车屁股后面汽油尾气的味道,是我最早理解的城市味道。它像是注入小村庄的兴奋剂,刺激着我每个细胞。每次车子离开,我们都会追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子的尾灯,我们追的不是汽车,而是对城市的向往。③五六岁的时候,我得知有一个姑姑在宝鸡城里,虽然我没见过她,我却无比兴奋和躁动。我终于跟城市产生了血脉上的联系,虽然遥不可及,我却狂喜不已。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守在胡同口,期盼有一辆冒着尾气的汽车驶来胡同,“嘎吱”一声停在我家门口。有一次,汽车在前面飞奔,我光着脚在路上追。车子拐进了胡同,开到第一家,我祈祷,往前开,往前开;开到第二家,我祈祷,往前开,往前开;开到第三家,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脸也开始红热起来,我祈祷,停下吧,停下吧。车子真的停下了,不偏不倚地停在那个破旧的院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落门口,车还没停稳,我就站在车门,汽油味扑面而来,我第一次感觉自己跟城市的关系那么密切。④直到一个陌生女人出现在我家门口,我才算真正见到传说中的姑姑,同来的还有姑父。他们没有开车,是步行过来的,这让我有些失望。姑父说:“我是开火车的。”那个我第一次见的城市男人,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很短的一段时间,我姑父会开火车的消息传遍了胡同,传遍了我所在的村庄。从此,我走路的姿势都自信起来了,我不但有了城里的亲戚,还有一个会开火车的姑父,这足以让全村同龄的小伙伴投来羡慕的目光。⑤更让我兴奋的,是他们想把我带走。听邻居说姑姑结婚几年,一直没有孩子。我们兄妹三个,他们想把我带到城里去,当作自己的孩子。得到这个消息,我丝毫没有背井离乡的苦闷和被父母遗弃的痛苦,内心反倒充满期待。⑥我终于要离开农村了,去城市,终于能闻到令人心驰神往的汽油味道,可是,姑姑再也没回来。我说出去的那些话,变成了笑话。我又听说,是母亲不同意姑姑把我带走,为此我气冲冲地推开家门,质问正在擀面条的母亲,凭什么不让姑姑带我走。母亲说“别听村里人瞎说。”⑦种子一旦发芽,便开始疯狂成长,那种成长是野蛮的,是没有章法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母亲都心怀抵触,埋怨她不让我随姑姑去城里生活。直到自己有了子女,才算真正理解母亲,为人父母,谁会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呢?⑧离开村庄的这些年,我陆续去过很多城市,有久居,有逗留,有路过。我变成了一只风筝,从乡村的原野飘到满是高楼的城市,煞有介事地认为自己早已脱离了泥腿子的俗气。然而,村庄是放风筝的高手,任凭我飞得再高再远,她站在大地的烟火气里,每往回收一收手中的线,我就得乖乖跟着她的节奏,一点点降落,最后栖息在长满庄稼的泥土里。⑨人和庄稼一样,都是有根的,一旦在某块土地里扎下了根,即便移栽到别的地方,根系内部也永远保有原有泥土的记忆。这种精神上的抵达,是我与城市之间唯一的缝隙,无论我如何努力,内心的归属,只能回归到遥远的村庄。(选自《意林》2023年第22期,有删改)20.下列对文中“我向往城市”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逢年过节,“我”追随进胡同的汽车,想象城里的生活情景。B.五六岁的时候,“我”得知有一个姑姑生活在宝鸡城里,“我”走路的姿势都自信起来了,十分兴奋和躁动。C.“我”崇拜开火车的姑父,期待姑姑带自己去城市生活。D.得知母亲反对姑姑把“我”带走时,“我”对母亲产生抵触情绪,心里一直埋怨她。21.阅读全文,赏析下列句子。(共6分)①开到第三家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脸也开始红热起来,我祈祷,停下吧,停下吧。(从心理描写角度)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8页(共10页)②种子一旦发芽,便开始疯狂成长,那种成长是野蛮的,是没有章法的。(从修辞角度)22.第⑧段写村庄时,用“她”来称呼村庄,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回答。(3分)23.说说你对标题“城市无法抵达”理解。(3分)四、名著阅读(6分)24.初三某同学阅读了九年级两本名著《水浒传》《简·爱》之后,发现“火”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微妙”的作用。(1)请仔细阅读下表,完成《水浒传》“火”的梳理与探究。(2分)主要人物主要故事“火”与故事产生的作用鲁智深火烧瓦罐寺①.林冲②___________“火”令英雄末路(2)《简·爱》这部作品,也有许多关于“火”的描写,请阅读下表中相关“火”的片段,选出相应火的意象,联系小说情节,仿照示例,完成批注。(4分)火的意象:①真情之火②希望之火③爱情之火④愤怒之火主要情节批注(罗切斯特)满脸都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圆圆的鹰眼闪闪发光,脸上充溢着温柔与激情……火焰在眼睛里闪烁,眼睛像露水一样闪光……示例:凝望爱人,在义无反顾中燃起爱情之火。因为茶点振奋了精神,炉火在熊熊燃烧,因为亲爱的导师在场并待她很好,也许不止这一切,而是她独一无二的头脑中的某种东西,激发了她内在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被唤醒了,被点燃了,起初闪烁在一向苍白而没有血色现在却容光焕发的脸上,随后显露在她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这双眼睛突然之间获得了一种比坦普尔小姐的眼睛更为独特的美……①_________________远在沼泽和山脊之中,一个模糊的点,一道光跃入我眼帘。“那是鬼火”,是我(简·爱)第一个想法,我估计它会立即消失。然而,那光继续亮着,显得很稳定,既不后退,也不前进。②_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五、写作(60分)25.小双同学想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请你根据下图给他写一份学习建议。(10分)学习金字塔要求:建议得当,语言得体,条理清晰,字数在150-200之间。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人生旅途,常常面临选择,选择真情,可见性情;选择诚信,可见品质;选择勤奋,可见理想;选择奉献,可见家国情怀……正值青春的你,你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表达你的体验与思考。请以“选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试卷第10页(共10页)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语文参考答案2024.05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1.B【解析】A项“校对(xiào)”改为(jiào)C项“挑拨离间(jiān)”改为“(jiàn)”D项“不屑置辩(xiāo)”改为(xiè)(3分)2.A【解析】B项“无精打彩”应写成“无精打采”C项“如座针毡”应写成“如坐针毡”D项“胸有存竹”应写成“胸有成竹”。(3分)3.B【解析】B项的“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用在人追求科研梦,攀上科研的高峰,不符合语境。(3分)4.A【解析】B项去掉“不但,而且”C项句子前后不一致,去掉“能否”。D项缺主语,去掉“使”(3分)5.①在加上一点红。②色彩和布局。(4分)6.示例:刘姥姥滑稽可笑逛大花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7.C【解析】前一个“本末”是“事情的原委、经过”。后一个“本末”是本:树根;末:树梢;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3分)8.A(3分)9.B【解析】宋孝孙先把孟德安置到秦州,而不是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才安置。(3分)10.(1)过一会,它就跳过来跟我搏斗,离我只差十几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犹豫不定,终于驯服地走了。(4分)(2)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不一定会明显表露出来,但可以从颜色气度上看出来,旁人一望而知。(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11.B【解析】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3分)112.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2分)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答对一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4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①蜡炬成灰泪始干②天与云与山与水③会挽雕弓如满月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乱花渐欲迷人眼⑥千树万树梨花开(每空1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4B【解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的基本观点,A项说明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C项说明人和国都需要一种精神。D项说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3分)15.C【解析】C项“呈现总分结构”应为“呈现出总分总结构”。(3分)16.B【解析】A.“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应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C.“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错,原文为“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D.“当代青年激荡家国情怀,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错,根据原文“当代青年”除了“激荡的情怀”外,还需要“厚积薄发、久久为功”。(3分)(二)非连续性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17.D【解析】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中“科学思维是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可知,选项中“生命观念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科学思维”表述有误。B项,由材料三第一段中“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科学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获得有趣的知识体验,这正是科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可知,选项中“科普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帮我们摆脱枯燥”表述有误。C项,由材料三第四段中“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知,选项因果倒置。D项,由材料四前两句话可知,选项表述正确。(3分)18.B【解析】B项由材料二的“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可知“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前提”错误,“尊重事实和证据”才是科学思维的前提。(3分)2

19.①培养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