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技术条件_第1页
编制说明-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技术条件_第2页
编制说明-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技术条件_第3页
编制说明-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技术条件_第4页
编制说明-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过程1.1任务来源2020年9月,中电联《关于印发2020年第二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电联标准[2020]183号),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主导申请的《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技术条件》(T/CEC20202055)中电联标准获批立项。1.2主要工作过程2020年12月,成立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标准制定工作组并明确编写组成员,工作组及编写组成员涵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直流电源技术专家以及蓄电池制造商、蓄电池检测设备生产商技术专家。2021年2月,编写组召开讨论会,确定接口装置的调研计划及分工。2021年4~8月,对500kV艾家冲变、500kV昆山变、220kV林海变、220kV通益变接口装置开展现场调研,重点调研现有接口装置结构、测试线选型、测试线接口选型、现场安装方式和施工工艺。2021年8月和10月,分别在500kV艾家冲变、220kV林海变采用接口装置开展了蓄电池组现场测试工作,调研接口装置现场应用情况。2021年11月,编写组召开讨论会,总结前期调研成果,重点讨论确定了接口装置结构、测试线和测试线接口选型要求。2021年12月~2022年4月,编写组完成标准草稿编写工作。2022年5月,邀请蓄电池组和蓄电池检测设备主流厂商技术专家召开讨论会,就标准草稿中的接口装置结构、各元件选型要求等内容征求意见。2022年6~8月,编写组根据讨论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了修改完善。2022年9月,召开工作组会议,对标准草稿进行了讨论。2022年10月~2023年4月,编写组成员多次召开讨论会,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初稿。2023年5月,召开工作组会议,对标准初稿进行讨论。2023年6月,编写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2.编写原则和主要内容2.1编写原则本文件编制遵循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着眼于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实际运维测试需求,在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近些年来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和蓄电池组在线监测装置实际经验,开展了专题研究和工程试点应用,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经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蓄电池组日常维护包括蓄电池单体电压、电池组电压、单体内阻、温度、容量等参数测量和试验工作,检测工作存在接线工作量大、耗时长、人工误差不可控,以及检测过程存在直接接触直流高压的安全风险;对于蓄电池自动监测装置,则存在更换监测装置须更换所有测试线(探头)等问题。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固定安装于蓄电池室(柜)内,由与蓄电池连接的测试线及接口装置构成,用于提供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所需电气连接,可大大简化蓄电池组日常运维测试的接线工作,也可为蓄电池组在线监测装置提供所需接口。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属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装置,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很大原因为缺乏相应标准要求,没有实现不同厂家蓄电池组以及不同厂家蓄电池检测、监测设备的互换通用性。本文件在编写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如下原则:(1)实用性。能够满足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日常运维检测、核容试验和在线监测装置接线的实际需求。(2)通用性。通过明确接口类型及规格尺寸,实现不同厂家蓄电池检测设备、监测设备的互换通用性。(3)便利性。测试接口选择可重复插拔类型,即方便现场检测时的接线,又能提高接线过程中的安全性。2.2主要内容本文件正文包括十章,附录包含附录A、B、C。第一章是本文件的范围。第二章是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三章是术语和定义。第四章是额定值,规定了接口装置适用的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和蓄电池单体标称电压。第五章是技术要求,规定了接口装置的使用条件、结构要求、功能要求、测试导线要求、测试导线接口要求。第六章是安全要求,规定了接口装置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绝缘性能、防护等级、防触电措施、温升、环境适应能力等要求。第七章是试验方法,规定了接口装置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的验证方法。第八章是检验规则,规定了接口装置出厂试验、型式试验的检验规则和检验内容。第九章是标志和包装,规定了接口装置标志和包装的相应要求。第十章是运输和贮存,规定了接口装置运输和贮存的相应要求。附录A接口装置组成及应用示意图,对接口装置的结构及测试应用场景进行了说明。附录B测试导线接口规格尺寸,明确了各测试导线接口的类型和规格尺寸。附录C接口装置接线,明确了接口装置具体接线和各37芯插座的具体针号和定义。3.主要试验验证情况电力用阀控铅酸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已在湖南500kV艾家冲变、220kV林海变等几十个新建和技改变电站安装应用。(1)2021年4~8月,对500kV艾家冲变、500kV昆山变、220kV林海变、220kV通益变接口装置开展现场调研,调研现有接口装置结构、测试线接口选型、测试线选型、现场安装方式和施工工艺;检查接口装置安装及接线施工工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违反现有规程情况。(2)2021年8月和10月,分别在500kV艾家冲变、220kV林海变开展了蓄电池组现场测试工作,测试项目包括蓄电池单体电压、蓄电池内阻及核容试验。现场工作采用了具备相应测试接口的测试设备,测试期间只需插拔测试接口,无繁琐接线工作;同时采用常规方法测量蓄电池单体电压和蓄电池内阻,并进行了测试结果比对。4.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情况本文件主要规范性引用文件如下: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0626.1-2017特殊环境条件高原电工电子产品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2423.5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2423.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GB/T2900.1电工术语基本术语GB/T2900.33电工术语电力电子技术GB/T2900.41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GB/T2900.77电工术语电工电子测量和仪器仪表第1部分:测量的通用术语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793.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4798.3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3部分:有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DL/T504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5.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情况无采标。6.标准名称与计划项目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涉及。7.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它应予以说明的事项7.1第4.2蓄电池标称电压2V。说明:蓄电池组运维测试接口装置的提出是考虑到蓄电池组单体蓄电池数量多,检测或试验时需接入大量测试线,主要是针对标称电压为2V的蓄电池;目前现场应用的标称电压为6V、12V的蓄电池组该问题并不突出,并且考虑到6V、12V蓄电池现场应用较少,目前也未见6V、12V蓄电池组运维接口装置产品,故本文件中蓄电池标称电压确定为2V。7.2第5.4.3b)电流检测回路应满足为霍尔电流传感器提供电源回路和输出电压信号的要求。说明:目前用于直流电流测量的一般为霍尔电流传感器,需要经2根导线接入电源,电源由测试装置或监测装置提供;经2根导线输出电压信号。7.3第5.4.4b)温度监测回路应满足为温度传感器提供电源回路和输出电压信号的要求,每个温度传感器需4根导线。说明:用于蓄电池温度监测的传感器有2种类型,分别3导线接线和4导线接线,本文件规定每只温度传感器为4根导线,也可适用于3导线接线类型的温度传感器。7.4第5.5.1电压、温度、充放电电流、浮充电流监测接口:连接蓄电池的接线入口采用标准DB37芯扁平插座(公),连接检测设备的接线出口采用37芯铝壳螺口航空插座。说明:接线入口采用DB37芯扁平插座,扁平插座连接性、紧密性都较好,且体积小;输出接口采用37芯铝壳螺口航空插座,既能重复插拔使用,又能保证连接的可靠。7.5第5.5.3采用可插拔放电假负载功率接口,充放电负载电缆由电池组正、负极经直流断路器连接到放电假负载功率接口。规格尺寸见附录B说明:蓄电池组容量不同,对应充放电电流幅值也不同,本文件中放电假负载功率接口及规格尺寸采用了175A功率接口,可满足当前变电站不同容量蓄电池组的需求。7.6第5.6.1用于电压、温度、充放电电流、浮充电流监测的每个接口及测试线应留有4芯备用。说明:考虑该类测试线较细,若投运后出现损坏情况,可通过改接备用线芯满足测试需求。目录119591.工作过程 1204031.1任务来源 1304071.2主要工作过程 1256342.编写原则和主要内容 1128602.1编写原则 129702.2主要内容 2250683.主要试验验证情况 2285194.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情况 2119215.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情况 2121456.标准名称与计划项目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210337.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它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3目录119591.工作过程 1204031.1任务来源 1304071.2主要工作过程 1256342.编写原则和主要内容 1128602.1编写原则 129702.2主要内容 2250683.主要试验验证情况 2285194.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情况 2119215.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情况 2121456.标准名称与计划项目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210337.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它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3目录119591.工作过程 12040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