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18讲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18讲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18讲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18讲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18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城市化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深度思考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深度思考2】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示①所处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或后期阶段;②城市化水平高低;③城市化速度快慢;④城市化起步的早晚;⑤出现的城市化问题。【深度思考3】怎样从城市化水平上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上,70%以下。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娱乐活动的中心。2.不利影响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市中心区衰落,以及穷人集中、缺乏住房,形成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问题【深度思考4】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考点一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发展阶段特点问题趋势国家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起步早(自工业革命开始)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多在75%以上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合理性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2018·湖北八校联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时期(年)1985~19901990~20002000~2011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495.726.2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774.283.79(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解析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第(2)题,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主要是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答案(1)C(2)D►类题通法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题目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考法一城市化进程的判断1.(2017·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下降,数量和企业总数有关,该年数量等于总数乘以百分比,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故选AD。第(2)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数量减少,郊区数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2004年之后,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BC。答案(1)AD(2)BC考法二城市化状况分析2.(2015·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人口数(百万人)1338115582307比重(%)171.38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答案D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3)建设生态城市(2015·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 B.12:00C.14:00 D.18:00(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解析第(1)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图正确获取关于交通状况的信息。据图知,拥挤路段主要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第(2)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钟摆”交通现象的含义,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D选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选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选项错误;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答案(1)A(2)D►类题通法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思路考法一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分析1.(2017·课标全国Ⅰ,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城市景观图差异的原因。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既然都具有分离车道的功能,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管理差异所致。故D正确。答案D考法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2.(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细读图可知,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答案(1)C(2)B(3)A考法三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3.(2015·新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解析由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答案C考法四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2015·新课标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解析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五城市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5.(2014·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握手楼”楼间距很小,说明寸土寸金,城市房价昂贵。“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不能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故选B。答案(1)D(2)B借题发挥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热岛效应城市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高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干岛效应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湿岛效应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混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用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图、城市空间变化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典图示例]获取信息本图为甲、乙两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图。读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①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②横坐标为年份,③甲国日前城市化水平和速度,④乙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解读信息(1)城市化起步时间:甲国1850年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城市化起步早;乙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还不到20%,城市化起步晚。(2)城市化速度:据斜率判断,如2000年乙国城市化曲线斜率大,城市化速度快;此时,甲国城市化曲线斜率小,城市化水平几乎没有变化。(3)城市化的阶段与问题: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80%,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存在逆城市化现象。目前乙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城市化速度快,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严重。[类图通法]城市化进程图的读图流程第一步:阅读图名,明确类型图名是图像内容的高度概括,从图名中可以看出图像的类型,常见城市化过程图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和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图、城市区域面积变化图、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等。第二步:联系题目,分析图像明确图像类型的前提下,阅读题干,带着问题分析图像,对于坐标统计图要注意图中曲线(折线)或柱状统计的动态变化特点;对于城市区域平面图的动态演化要注意结合图例分析不同要素位置、面积、方向、数量的变化等。第三步:延伸思维,透析原理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或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化速度快慢、城市区域空间的具体变化均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要深入理解城市化过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原理。[学以致用]考法一城市市民出行方式变化曲线图判读1.(2017·江苏地理,11~12)“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年 B.2005年C.2007年 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2008年前持续上升,2008年到2011年较为稳定小幅下降,自2011年后快速下降,而同期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占比快速上升,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呈现首次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出行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故选D。第(2)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主要表现为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下降,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上升,出行方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服务功能和地域范围没有影响,而公共交通运输效率高,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占比的提高可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故选B。答案(1)D(2)B考法二通过曲线图分析城市化特征2.(2015·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答案(1)B(2)A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据此完成1~2题。城市人口规模个数>100万的大城市4100万~50万的中等城市1050万~10万的小城市70<10万的乡镇135001.图表数据表明,德国()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2.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解析第1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91.23%。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故C正确。第2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答案1.C2.D(2018·江西鹰潭一模)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完成3~4题。现状圈层增长模式双城增长模式新城增长模式市级3.403.503.316.17区级1.861.951.841.87综合2.212.332.212.943.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4.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解析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所以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C正确。第4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故A正确。答案3.C4.A(2018·山西名校联考)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下图是流域型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上游城市()A.资源的集聚效应强 B.彼此联系能力强C.多分布在沿边地区 D.与海洋联系密切6.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链来看,中游城市()A.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工业制成品B.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工业制成品C.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初级原材料D.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初级原材料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上游城市”城市潜能小,城市间联系强度弱,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因此多分布在沿边地区,故选C。第6题,要素的流动多从城市潜能较小的上游城市向城市潜能较大的下游城市汇集,中游城市处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故选B。答案5.C6.B(2018·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7~8题。7.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多④人口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⑤解析第7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8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答案7.A8.C(2018·河北名校俱乐部联考)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9~11题。9.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10.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11.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解析第9题,图示2001~2008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故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10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故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第11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我国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答案9.C10.D11.B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8·山东青岛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材料一“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