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脸颊(jiá)匿笑(nì)徘徊(huái)霎时(shà)B.倔强(qiàng)胆怯(qiè)蜿蜒(wān)诀别(qué)C.模样(mó)弧形(hú)冀中平原(jì)截然不同(jié)D.绽开(zhàn)感慨(gǎi)小心翼翼(yì)花团锦簇(cù)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朗润小心翼翼各得其所混为一谈B.瘫痪尴尬烂慢蛛丝马迹C.点缀搏学笃志众目睽睽人迹罕至D.荫蔽折散祷告恍然大悟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受寒流不断南下的影响,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B.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同学们都忍俊不禁。C.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不耻下问,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D.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那极短的头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失去了生机。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子宏儿。C.可是那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D.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②从天边微波粼粼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③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④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⑤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A.②①⑤④③ B.④⑤②③①C.③④⑤①② D.①②⑤③④7、古诗文默写。(1)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当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时,我们常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喜悦的心情。(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繁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国君。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④冢:坟墓。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元方/时年七岁 B.待君久/不至C.季札/心知之 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陈太丘与友期行⑵元方入门不顾⑶为使上国⑷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过中不至②还至徐B.①太丘舍去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①于是乃解其宝剑②去后乃至D.①徐君好季札剑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⑴友人惭,下车引之。⑵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月亮村的月亮吴小军①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前几天突然接到村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月亮决定,趁着中秋请假回一趟,把母亲去世后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去住。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②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③“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头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头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小四轮,又走了一个钟头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④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广财的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前些年他爸也没了,他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⑤月亮沿着那条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⑥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一路上,经过了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⑦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转过得水家,月亮看见祠堂了。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都是岁月,都是故事。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醮会,村里红事、白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哩。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着的字:月出满地水,云来一天山。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的一些仪式了,而眼下,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⑧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一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⑨“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⑩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钩刀一般站着。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大坪的一汪亮光里。⑪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前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足有几千个。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⑫显然,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⑬“爸,你这是干啥呀?”⑭“月亮,那么多月亮。”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部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⑮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阵心酸:“爸,我回来了!”⑯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钩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⑰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⑱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⑲月亮不由泪流满面。(有删改)(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①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从描写角度)②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弧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从修辞方法角度)(3)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月亮村的月亮”有何妙处。(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月亮、广发、兴利、秋英等说说你的心里话。2、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四、写作题(40分)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面对错误,泰戈尔却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的话,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请以“有价值的错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AACACC(1)应傍战场开(2)不知何处吹芦管(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1.B2.(1)约定。(2)回头看。(3)出使。(4)离开。3.C4.(1)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2)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5.诚实守信(信守承诺);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方正等。意思对即可三【答案】(1)月亮村的月亮回乡接父亲一路上的所见所感。(2)①这个句子是对乡村的环境描写,形象地表现乡村一片破败的凄凉之景,反映乡村因人们外出谋生而逐渐败落的社会现实。②这个句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祠堂比作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一语双关,即象征了乡村老人的孤苦,又暗示了乡村如同老者走向末路,一片萧条。(3)①一语双关,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也指“月亮”这个人。②线索作用,“月亮”贯穿全文,以月亮这个人的行踪为线索,也以“月亮”这一物为线索。③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激发阅读兴趣。④揭示主旨,暗示作者渴盼山村月圆人也圆的美好愿望。(4)示例:月亮、广发、兴利、秋英,你们在城里住的很开心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