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北京专用)(五)(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北京专用)(五)(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北京专用)(五)(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北京专用)(五)(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北京专用)(五)(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学期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

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

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

存实际上也很小,所谓“大”只是相对植物微小遗存而言,即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而植物微小

遗存则必须通过高倍显微镜才可看见。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

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

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抱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匏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

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植物产生植硅体很可能是为了防

止食草类动物的咀嚼而长期进化的结果。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因此植硅体分析法

在水稻考古研究上具有优势。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温度超过40度就会变形糊化,

如此脆弱的淀粉粒如何能保存在考古遗址中是还需探讨的问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

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

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赵志军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各种物质不属于考古遗址中植物遗存的一项是(3分)

A.炭化植物B.有硬壳的抱粉

C.植物吸收的液态硅D.淀粉粒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

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

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脸

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

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

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

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

法获取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株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瘠猴桃籽等,这说明田螺山人

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采集栋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镉重液

浮选等步躲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

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如植株叶片的扇形植

硅体和稻谷颖壳的双峰植硅体是水稻特有的,可据此分析样本是否为水稻的遗存。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

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

和硅藻类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的发展

变迁。

(取材于赵志军、葛利花等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氐耐的一项是(3分)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

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遣存的准

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

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遣

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跟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

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

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若菜,左右采之”(《周南・

关雎》)可知苻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

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苻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

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椿,见于《幽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

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面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

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脸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

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

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取材于马永超、吴文婉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淀粉粒可以鉴定植物的“属”,根据植硅体只能鉴定到“科”。

B.目前对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的分析,其可信度还可进一步提升。

C.两周遗址中没有苻菜遗存物,可见“参差存菜”只是文学的想象。

D.商周时期常见的草木樨属植物因被用作马的饲料而未被文献记载。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涉及到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

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5分)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参与

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

“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

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所有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答案】1.C2.A3.B4.B

5.①发掘。②田野作业: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将另一部分土样送至实验室用于

植硅体研究。③实验室分析:分析可能获得的炭化物是否为水稻遗存;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

体。④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能力。

C.依据原文植硅体才属于植物遗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

态硅化物”,故植物吸收的液态硅不属于考古遗址中植物遗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提取”理解错误。只是“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了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

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不属于提取,曲解文意。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A.原文是“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遣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没

有明确淀粉粒、植硅体可以鉴定的程度,可知选项曲解文意;不确定是没有,所以结论也不对;

C.“两周遗址中没有荐菜遗存物”错误。是“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芍菜遗存物”;

D.强加因果。原文为“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推断信息的能力。

A.三星堆出土的是炭化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的是非炭化的稻谷等有机质植物遗骸。推

断错误。

C.文中只是说“提供了参考”,没有确定。推断错误。

D.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推断错误。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

根据材料二“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

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

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

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等内容,可知该考古研究应先发掘,再田野作业,之后

用实验室植硅体分析法分析。

材料三强调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还应参考文献典籍,即需要查阅相关文献。

因为是要确定“御山胭脂米”是否是“京西稻”,故山野作业中要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

水稻类炭化物;将另一部分土样送至实验室用于植硅体研究:

在实验室分析中,分析可能获得的炭化物是否为水稻遗存;再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

最后查阅相关文献,要具体查阅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夭,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天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天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孝之福。然

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篦粥之不给。盗跖、庄踊,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

必为粮,而盍%于巡下,不见兵要之晒°如此,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

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

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日“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目:“每于岁尽,举之

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学矣。其最著者,在周日佚,在鲁日克,在齐日南氏,在晋日董狐,

在楚日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

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

义之尤大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

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便,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

斥绝挨弃不齿之辞,此班用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

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

汉之时,号日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

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若可以忽哉!

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下氐砚的一项是(3分)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长寿

B.故君举而展之于其臣隶属

C.夫史官之兴,其来西矣悠久

D.吴、楚、徐、越之僧僭越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今之君子则不然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求其后?为舜者,责于己日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帚/而神明自得,圣心备厚

D.基可以忽哉/?国家可几而理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碘的一项是(3分)

A.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

用人肝作为粮食,却能老死在家中,从来没有见到过战争祸乱

B.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

何况赏罚只是一时的事情,还惧怕它不能够清楚明白的显露于万世之后

C.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然而己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以至不能了解他们是如何帮助君主治世的

D.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

虽然《春秋》列为“经”书,而它实际上是尤为明显昭著的史书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得含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为辅助来裁定是非,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当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合理适度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记载了齐越等诸侯受到周王室的及时奖惩,因而使后世之人对王室嗟叹痛惜。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统计结果报给太史令再把副本报给丞相和御史,说明对史官的重视。

10.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6分)

【答案】6.B7.C8.D9.C

10.(1)与天、君主互相交替补充来裁断天下的是非:(2)帮助君主赏罚功过之人;(3)传播贤人的丰功

伟绩和记载贼子的罪恶行径,使后世知晓。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属:隶属”错误。“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的意思是“所以君主就把这个事情托付给他的臣子”,所以

“属”的意思是“托付”,通“嘱”。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则”,表承接,那么,于是,就;第二个“则”,表转折,去心就。

B.第一个“所以”,用来,表凭借;第二个“所以”,……道理,表原因。

C.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了。

D.第一个“其",怎么;第二个“其”,表推测,大概。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虽然《春秋》列为'经'书"错误。”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的意思是:虽然它的

名字叫做“经”,而实际上是尤为明显昭著的史书。“名”的意思是“名字”。

故选D。

9.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春秋》记载了齐越等诸侯受到周王室的及时奖惩”错误。有原文“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

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己”可知,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

替君主明白的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当时的赏罚所

没有来得及实行的”,而不是“及时奖惩”。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可知,因此“史官”的权

力和天、君主的权力相等,大致来说这三种权力互相交替补充,就可以使天下的是非无所遗漏。由此可知,

与天、君主互相交替补充来裁断天下的是非。

由原文“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可知,看他们的为人,来猜度当时他们所记载

的事实,必定有些地方能够帮助君主进行赏罚。由此可知,帮助君主赏罚功过之人。

由原文“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

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可知,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

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的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

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由此可知,传播贤人的丰功伟绩和记载

贼子的罪恶行径,使后世知晓。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有三种权力:天、君主、史官。圣人用这三种权力来裁断天下的是非,而且使他们互相交替

帮助。

只因有天这种权力的存在,所以能够使天下人或长寿或夭折,或享福或受灾,从而可以使那些贤能的

人不遭遇夭折横祸贫穷困苦的灾祸,不贤能的人不能享受富贵长寿的福分。然而像李次、原宪这样的古来

所谓的贤人,退隐于穷街小巷,粗布衣、稠一点的粥都无法供给。而像盗跖、庄隔这样的人却横行天下,

用人肝作为粮食,却能老死家中,没有受到战乱之祸。像这些,就是天的权力有时候也有达不到的地方,

因此君主用他们的赏罚的权力在天的权利达不到的地方,来帮助天的治理。然而君主的赏罚,难道就能穷

尽天下的是非吗?何况赏罚只是一时的事情,还惧怕它不能够清楚明白的显露于万世之后,所以君主就把

这个事情托付给他的臣子,而把这种官员称为“史官”。

因此''史官”的权力和天、君主的权力相等,大致来说这三种权力互相交替补充,就可以使天下的是

非无所遗漏。所以荀悦说:“每到岁末,史官就把一年的记录上交给尚书省,来帮助(确定)相关的赏罚。”

史官一职的兴起,时间是很悠久的。其中最有名的在周朝有叫做佚的史官,在鲁国有叫做克的史官,在齐

国有叫做南氏的史官,在晋国有叫做董狐的史官,在楚国有叫做倚相的史官。看他们的为人,来猜度当时

他们所记载的事实,必定有些地方能够帮助君主进行赏罚。然而现在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因而也不

能知道他们是如何尽到帮助君主赏罚的权力的。只有孔子借着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记载的鲁国史书,来写作

《春秋》。对于这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进行是非褒贬,虽然它的名字叫做“经”,而实际上是尤为明显昭

著的史书。因此齐桓公、晋文公对周王室立下大功,周天子用侯爵、伯爵的爵位来赏赐他们,赋予他们征

讨四方诸侯国的权力,而在《春秋》一书里又屡次的表彰他们,这就是史书用来帮助天子奖赏那些有功的

(臣子)的(表现)。吴国、楚国、徐国和越国这些僭越的国家都是得罪天子的,而在《春秋》一书中又对

他们进行了斥责挨弃,不把他们列入同等的行列,这就是史书用来帮助天子惩罚那些有罪的诸侯国的(表

现)。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的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

为之感叹、惋惜不已!

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

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在汉代,史官名为太史令,他的权力还在丞相之上。郡国每年统计情况的官员,首

先把各自的情况上报给太史令,然后才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只因为知道史官的权力,可以用来

帮助君主的赏罚,所以使他处于尊贵显耀的地位。既然如此,(对于)后代的史官,怎么可以忽视呢?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游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第①则文句中的“数”,有人认为是屡次之意,也有人理解为算计。请你分别按照这两种理解来解释

全句的意思。(4分)

(2)从上面两则文字可以看出,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主张遵循怎样的原则?请用4字短语回答。(2分)

【答案】

(1)答案示例:

第一种:服事君主太过殷勤,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交往太过亲密,反而会遭到疏远。(或:“进谏君主

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第二种:服事君主时,精于算计,最终只会自取其辱;与朋友交往时,过于计较得失,也会让朋友越来越

疏远。

(2)答案示例:适可而止(适度交往,中庸之道)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关注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准确的词

语的解释,翻译句子时力求准确。

①“数”是“屡次”的意思。大致意思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

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

了。

②“数”是“算计”的意思。大致意思是:如果你在君主(领导)身边做事时,处理事情总是小心翼翼,

唯恐惹怒“龙颜”,事事精于算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君主(领导)的不信任,最终只会自取其辱而被

疏远;与朋友交往时也是如此,朋友之间的交往本应该坦诚相待,但如果事事过于计较得失,那么彼此就

会失去信任,导致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失去朋友。

(2)本题考查探究名著中的某些问题,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

观点进行分析,要求不能脱离原文,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

第一句句意是,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第二句句意是,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

要自取其辱。”

这两则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要本着平等和理性

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保持

一点距离,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更深厚的情谊。人应该有私人的空间,即使在志同道合的情况下,还应

保留各自不同的地方,过于频繁的交往求同,必然会招致侮辱和疏远,这就要求人们应该懂得进退有度,

适可而止。综上所述,答案可以组织为:适可而止,适度交往,中庸之道。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陆浑山庄①

宋之问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注释:①陆浑山庄,洛阳附近宋之间的庄园。诗人因受牵连被贬南方,后辗转偷回洛阳,住在陆浑山庄时

有此作。

12.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来物外情”句写诗人回山庄后,无世俗牵挂,超然于“物外”,仿佛来到世外桃源一般。

B.“负杖阅岩耕”句中,“负”是“背着”的意思;“阅”字点明诗人像是在巡视,而不是在游览。

C.颔联写诗人沿溪流一路尽情赏花直抵源头,走入幽静树林随意采摘药草,意象真实富有生气。

D.尾联中的“去去”是“归去吧归去吧”的意思;“独”字表达出诗人隐退山林后的寂寞孤独。

1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侧面表现山庄清幽超俗,笔意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相通。

B.颔联采用倒装句式,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以动衬静,形象生动。

C.尾联以谦卑之态度明高远之志向,提炼升华主题,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D.本诗以自然之景入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朴实自然,平易晓畅。

14.颈联饶有趣味,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案】12.D13.B

14.颈联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

遇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寄情于山水、愉悦闲适的隐逸情怀。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寂寞孤独”错,“独吾乐”指的是独善吾身的快乐,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愉悦悠闲心境。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比喻拟人手法”错,颔联用了倒装句式,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

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没有比喻拟人手法。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意思是,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

呼叫自己的名字。颈联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联系作者贬谪的经历,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

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

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

联系全诗,首联总叙巡视庄田,定下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表现出愉悦悠

闲的心情;尾联紧承诗意发展,将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

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与贬谪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故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③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④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

_____________”的感喟。

【答案】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怒”“翼”“哀”“鉴”“碧”“鹏”“涯”“沦”。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

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迂。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

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答案】我更倾向于宝钗。薛宝钗是一位豁达随和、处变不惊的女子。诗中“风雨阴晴任变迁”,周围的

风雨阴晴任它去,这刚好符合宝钗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薛宝钗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宝钗后来嫁与

宝玉,虽举案齐眉,却到底“意难平。”“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更像是说宝钗婚后的生活,

焦急地翘首企盼从日出到日落,心里的煎熬年复一年。宝玉出家,宝钗孤枕难眠,也正暗示J’其可悲的命

运。

如认为是黛玉,可从性格角度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

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完成这道《红楼梦》题,首先要读懂题干,理解“更香”和“谜面”的意思。其次关注题干中“性格”“命

运”“情节”等关键词,以及“二选一”的对应人物。要求学生任选黛钗一人,进行分析说明。若认为是

薛宝钗,可说这是作者在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

活。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消耗着自身。隐喻着宝钗的命运和结局。若

认为是林黛玉,可说黛玉性格敏感、多愁善感,以及红颜薄命的结局。但同时黛玉也在俗世中保持着自己

的独特品质和一片冰心。分析理由充分,有具体情节。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

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

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本懑。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

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

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

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

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

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

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

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港斗。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

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

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

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

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

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

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

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

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

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

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

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呼奉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

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

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

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

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艺蟠。

(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事砸的一项是(3分)

A.完满:完整圆满,没有遗憾.B.凄凉:环境孤寂冷落,悲凉。

C.腻歪:关系亲密,令人羡慕。D.明媚:明丽妩媚,赏心悦目。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世堡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感受过俄罗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再感受雨天,才能全面了解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

B.托尔斯泰晚年执意要打造一双很精美很结实的皮靴,作者认为是他想放弃写作和已腻歪了的贵族生活。

C.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

D.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

19.文中说,“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

因。(6分)

20.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17.C18.B

19.要点一:托尔斯泰属于贵族,是久负盛名的作家,却愿热情而慷慨地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

要点二:竟然有那么多穷人带着内心的酸楚和温暖的希望来找托尔斯泰倾诉。

要点三:这棵能把托尔斯泰与穷人平民“扯拉”在一起的树,随着托翁的去世,因寂寞而干枯了。

20.要点一:“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翁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

拜谒对象。

要点二: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

仰和赞美之情。

要点三:题目是全文的情感脉络(或题目是全文的结构线索)。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关系亲密,令人羡慕”错误。根据“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

一种转向”可知,托尔斯泰厌倦了贵族生活,因此“腻歪”的含义理解错误。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作者认为是他想放弃写作和己腻歪了的贵族生活”错误。根据“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

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可知,托尔斯泰厌倦的是贵族生活,不是想放弃写作。

故选Bo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六段“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

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可知,本来自己是贵族,却能放下对贫苦人的偏见去帮助他们,这种亲民让作者

震撼。

根据第六段和第七段“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据说有时竟会在这

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可

知,受救助的人数之多,让作者震撼。

根据第八段“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己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

二处剥落……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

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可知,这棵能把托尔斯泰与穷人平民''扯拉”在一起的树,随着托翁的去世,因

寂寞而干枯了。这让作者内心受到了震撼。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角度分析,根据“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

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一一庄园故居了”可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翁给

自己庄园的命名,把它放在开头,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引出拜访托尔斯泰故居。

从题目的象征义角度分析,“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林中那块草地“阳光明媚”,象征了托尔斯泰救

助贫民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从全文的线索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由“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引入,介绍托尔斯泰的生活和精神都

是围绕它展开,这是托尔斯泰的生活的地方,也是托尔斯泰精神的展现地。因而它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

文,使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①2021年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修复”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关键词。③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

长江保护法已落实一个多月。④黄河保护法干加快推进立法进程。⑤长江、黄河保护立法,将生态保护修

复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范。⑥与此同时,我国完成或加快推进包括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方面重要法

律的立法修法工作,为国土修复工作提供含*法律支撑。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句中两处引号的用法相同。

B.④句中的“正”字可以删除。

C.⑤句中的“将”可以替换为“把”。

D.⑥句中的“全面”应放在“支撑”前。

(2)文段中③句有语病,请做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2分)

【答案】(1)C

(2)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一个多月。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①表特定称谓,②表强调,用法不同。

B.“正”字表示事件正在进行,删去之后无此意,不能删除。

C.“将”“把”都是介词,意义相同,可以替换。

D.“全面”“法律”都修饰“支撑”,名词“法律”应紧跟在修饰语“支撑”前,不能把“全面”放在“支

撑”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中,“长江保护法”“落实”搭配不当,应改为“长江保护法已实施……”,即原句应改为:作为我

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一个多月。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同学们就“阅读名著与学习写作的关系”展开讨论,请你结合《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红

岩》等作品中的一部或几部,谈谈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150字左右。

【答案】我们可以从名著里借鉴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比如《老人与海》里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圣地亚

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马诺林”是人类精神力量生生不息的象征,“大马林鱼”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为具体的实物,以此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比直接表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更

为意蕴丰厚。在写作中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作文显得更意味深长,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因此,阅读名

著对写作有指导作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鉴赏名著的写作技巧并学会运用其指导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找到“阅读名著”与“学习写作”之间的关系

写作对象:发表观点

写作要点:简要叙述某名著中的某一写作特色或方法,论述如何将这种特色或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去,

以此指出“阅读名著”和“学习写作”之间存在的关系,即阅读名著可以指导日常写作,可以从名著里获

得灵感,学习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的手法、积累词句等。

答题关键:务必对所列名著中某部或某几部的写作技巧很熟悉,然后结合情节、主旨等,分析这种写作技

巧对表现主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实际写作运用中如何把握此技巧。

(2)高考就要来临,请你以“致高考”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受。要求:感情真挚,

有感染力。150字左右。

【答案】参考答案:

致高考

高考,

人生的第一场战争,

我以最佳状态去拼。

如果我赢了,

大学里,

再好好地历练本领。

高考

人生的第一场战,

我以最佳状态去拼。

如果我输r,

也没有什么丢人,

只要有追求,

心中就会有春天。

高考,

人生的第一场战争,

但它不能决定整个人生。

人生的前途、幸福

不是都写在大学,

只要心中有太阳,

走到哪,

哪里就有光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设置的情景是“高考就要来临”,高考就要来临,面对这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考生自然感慨万千,写

作当然有话可说,因此在写作内容上,可写自己面对高考时的所见、所感。比如写同学一起备战高考上晚

自习的场景,借以表达自己对高考充满信心,或表现“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或表达高考让我欢喜或

让我忧等真实的感受。

题干要求“以'致高考’为题”,那微写作的题目就限定为“致高考”。

提干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受”,从表达方式上看,应选择描写加抒情,或者只

选择抒情一种表达方式。从表现手法来看,可选择多种修辞,比喻、排比等修辞均可考虑使用,这样以增

强表达效果,如“高考,人生的第一场战争”,运用了比喻修辞,把高考比喻成战场,形象的表现高考的

紧张气氛和它在我们人生中的位置。

(3)学校组织高三年级参加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春游,向同学们征集小组活动方案。你会如何设计?请写

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方案及设计意图。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高三年级春游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了解家乡,拥抱自然,健康同行。

二、活动目的: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开拓视野,欣赏家乡山水,培养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情感;

同时让学生备考的紧张心情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身体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意志在活动中得到磨练。

三、活动路线:(徒步)学校一一北河一一凤凰山一一凝翠谷一一北河一一学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

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微写作,要求学生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

路线、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等。其中活动目的应当体现设计意图,比如与“春游”有关,可以设计成徒

步春游,目的是亲近自然,关注健康,也可以以J'解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当然作为高三年级,也

可以以缓解备考压力为目的。在介绍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加以介绍,做到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注意字数限制。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想去的地方:或是极地冰川,或是热带沙漠,或是艰险的边境,或是山里

的村庄,又或是地球之外的某个星球……如果你到了那个地方,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情节,有描写。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参考例文】

到了那个地方以后

亚马逊个神奇的地方,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凶恶的毒蛇猛兽,奇异的花草树……吸引了无数

的探险爱好者,我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向往之情,和勇敢却鲁莽的表哥一拍即合,决定跟随经验丰富的

探险爱好者一起去探访神奇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巍峨雄奇的安第斯山脉,俯视着从脚下延伸向远方的亚马逊河,想象着将要面

对的探险与挑战,心情异常激动。

“出发”!通过指南针的帮助,我们走进雨林深处。一路上虽然空气潮湿、闷热,但我们的视野因为

森林而变得柔美,我们的呼吸因为树木而歌唱。原始森林的壮美景观、令人目不暇接的雨林资源,还有稍

纵即逝的野生动物,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我们一份神秘、一份美丽、一份惊叹。

经过几天的跋涉,我们来到了一处水洼旁,决定在此休息,这时看见一只蓝色的蝴蝶,翅膀足有20厘

米,正在吸食一枚掉落的水果,突然一只耶稣蜥蜴从草丛中窜了出来,将那只巨型蝴蝶一口叼住,正在它

尽情地享受这份美食时,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条体型巨大的森蝴盯上了它,准备对它发起进攻。

就在此时,耶稣蜥蜴也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连忙逃跑,但它的速度哪是巨蝴的对手,不一会便

被追上了,正当巨她要“大开杀戒”时,耶稣蜥蜴突然一转身,跃向旁边的水面,在水中上演了“水上漂”,

瞬间便跑到了水洼对面,巨蝇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就在我如痴如醉地观赏时,表哥突然大喊了一声:“太精彩了!”他这一喊,惊动了巨蝴,它飞速朝

我们扑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