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案

【素养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孤寂之感。

【教学重点】

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古诗里面,悲秋的很多。秋风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在《秋词》中接着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高扬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秋天自有可爱之处,喜欢秋天的人应该不少,但愿意拿生命换秋天的人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无比喜爱的北京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竟值得他用生命去交换。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郁达夫日记集》等。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文体知识

写景散文一般是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对山川、风景的赞美。抒怀散文重在抒情。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往往打上了自己的人格印记和个性,具有真实性和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的痕迹,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解题

1、题目交代了什么信息?

“秋”指秋景。“故都”指北平。

2、可不可以改为“北平的秋”?

不可以。①“都”表现出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②“故”,过去的、消逝在历史长河深处的,传达出作者的怀念、眷恋等情感。

字音字形

潭柘(zhè)寺椽(chuán)子混沌(dùn)

落蕊(ruǐ)平仄(zè)廿(niàn)四桥

六、文本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请找出文章中能集中表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印象的一句话?想一想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往。

第二部分(3-12):按照北国之秋的特点,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

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用具体景物描写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进行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

通过清晨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桥头秋雨图、清秋佳果图这五幅图画,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可从景物、心境的角度入手分析。

4、轻声诵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所描写的景物,体会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思考:作为秋的点缀的槐树及落蕊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情怀。

6、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情感体验。

7、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8、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1)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2)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1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何好处?

第一,表达了故都秋的特点。

第二,较好地表现了忧思之情和孤独落寞的情感。

第三,描绘了南北方的秋景、秋味。以上排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写北国的秋天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南国的秋与故都的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出不同的秋意,从而更加明了作者心目中的秋意。

【补充】排比句的作用

形式多样的排比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恰当地运用排比还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六、课堂总结

悲秋、颂秋?

开头:

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