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下面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2.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4.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5.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6.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7.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8.东晋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种现象主要缘于()A.抑商政策的松动 B.造船技术的进步C.江南经济的发展 D.丝绸之路的开通9.《晋书》记载,晋明帝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材料反映当时选官()A.以门第为主要标准 B.较重视家训和品德C.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D.具有公平公正特点10.下面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项目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西晋280年240000016160000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11.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12.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13.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当时的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此同时,荆州地区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江东一带“煮海为盐,境内富饶”,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一状况()A.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B.影响了人口的区域分布C.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 D.引起了地方制度的剧变14.史籍中记载了很多南朝地方官吏劝课农桑、督促农事的事迹(如下表)。这表明当时()朝代官员事迹宋孔灵符“徙无赀之家于余姚、鄞、鄮三县界,垦起湖田”,为时不久,三县被围垦的湖田“并成良业”梁陈庆之“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陈姚察“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姚)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A.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B.人地矛盾日益尖锐C.士族势力逐步发展 D.江南经济得到发展15.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这一现象促使当时()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地方权力得以扩大C.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官僚政治初步形成16.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 B.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C.导致了门阀世族兴起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目录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第二章胡汉的抗争第三章跨越胡汉之壁垒苻坚的时代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第四章江南贵族制社会东晋的贵族制社会……第五章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第六章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第七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八章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日本]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材料二评价历史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着眼于它与前朝后代的差异,尽量突出它的特殊性,这是“分期论”的尺度;另一个则是“变态—回归”的尺度,即在观察特殊性的同时,去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及造成“变态”与导致“回归”的机制与过程。——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参考答案1——16:DABBDCACBCCBBDCD17.(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以实物史料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2)原因: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大量人口,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均田制的实行。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8.第一个尺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于秦汉与隋唐时期,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