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主要讲三个问题: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本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第五讲和第六讲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三讲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部分则运用它对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后两讲,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过程看,经典作家并不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而研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起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铺垫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级目标和最高任务,是提出并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就这部分的内容而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两大社会基本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理解社会基本规律,了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是我们学好这一部分的前提条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内涵与外延: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社会领域是人的领域。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由此得出结论说社会规律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错误的。社会存在某种规律的性质和内容及其起作用的范围,不取决于主体的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联系的条件。它的公式是“只要有……就有”,就是说,只要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有供求规律,只要有货币就有货币流通规律。社会规律表现的是客观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承担者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这不是缺点。(人们用不着组织一个月食党来促进月食,但却必须组织革命党来实现革命)机制不同:社会规律依存于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客观关系。不存在人的某种活动就不存在相关的社会规律。人的意志与人的活动的联系是直接的,而人的意志与规律的联系则是间接的。(有商品生产活动才有价值规律)性质不同:社会中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但人不能不受制约地进行创造。人需要什么、能创造什么既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也不取决于人的抽象本性,而是决定于人生活的那个社会实践的状况。
表现形态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动力学规律;统计学规律。
认识的难易度不同: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商人、高利贷资本1、资本主义萌芽及产生的途径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途径有二: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的萌芽=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萌芽
小商品经济2、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实质及途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原始积累的必要性: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基础)(2)用暴力手段(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掠夺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圈地运动”(2)开采金矿、种植鸦片、贩卖奴隶、海外殖民地战争等(3)国家关税保护、发行国债、国际贸易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回忆我们的知识这是否是事实?为什么叫原始积累?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成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关系的空前大发展,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并非自发。机器大工业为基础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支持(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2、商品经济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量和价值规律4、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首先研究商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商品经济不是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通过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可以和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或所有制形式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与雇佣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要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必须先揭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此外,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其原子形式,只有揭示了商品的秘密,才能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原始社会
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人的出现。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
社会分工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分工使交换成为必要,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自耕自足不是商品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买卖成交才是商品WHY?不同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WHY?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换。??因为物品对人各有用处,所以需要交换。因为有相同的东西(同质),可以比较,所以可以进行交换。想一想: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谁创造了价值?创造了多少价值?有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有用性决定,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主观判断。(边际效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又是由生产商品的“代价”构成,取决于商品生产的费用。(否认剥削)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些知识。商
品
二
因
素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2、商品的二因素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充饥阅览拍照观看使用价值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比较。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包含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准价值)包含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不具有价值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无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为商品;包含在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为价值;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叫做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生产者的劳动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我需要斧子,用我的羊和你的斧子交换吧?我需要羊,用我的斧子和你的羊交换吧!劳动产品分工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力脑力耗费。共同的质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价值交换生产力发展交换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商品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同质使用价值相同质价值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无差别人类劳动商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运用一定的工具、使用一定的方法、加工一定的劳动对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缝衣、织布、砍材……(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劳动对象、不同的生产目的、不同的劳动产品)——具体的形式不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时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生产商品时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它的主体是劳动者。
红色是重点,你记下来了吗?其他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其他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怎样?作为劳动对象,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扩展了劳动创造价值的领域;作为劳动工具,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品中价值创造。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具有时空统一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关系思考
所有生产劳动产品的劳动都具有二重性吗?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对吗?思考价值的主体是谁?WHY?商品怎样交换WHY?谁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思考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劳动时间价值量劳动量4、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甲乙丙8小时10小时12小时1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多盈利正常补偿亏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如何还原?如何还原?如何还原?如何还原?“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n
nn倍方次倍?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形成价值规律。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5、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格机制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求市场价格价值供=求价格供价格供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作用: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追加投资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下降减少投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客观的基础性的有一定适用范围的A、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商品出售结果先进落后高低少多等价等价多利少利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甲乙丙4小时5小时6小时5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多盈利正常补偿亏损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产生的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6、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通过价值形式的变化和货币的产生,进一步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货币和商品生产紧密相联。货币的职能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羊2把斧子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为什么此刻价值以这种形式表现?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羊2把斧子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或1两金‥‥‥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C一般价值形式想一想此刻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2把斧子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或1两金‥‥‥1只羊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2把斧子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或1两金‥‥‥1两黄金D货币形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货币是特殊商品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双重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特殊商品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商品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商品转换成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资本家要赚钱首先用手中的货币买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然后组织生产,最后把商品卖出去(转化为货币)。前两步主动权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最后一步是最关键也是最具风险的。因为:这个转化本质上是资本家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必须完成,如果转化失败资本家就会破产;商品能否卖出去,能卖多少不能由买方说了算;市场供求变化不定,增加了商品销售的风险。商品销售的速度影响资本循环的速度进而关系到获得剩余价值的总量。因此,如果转化不能实现,破碎的不是商品,一定是资本家的心。“真的恋爱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真的恋爱的路”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伊得斯有个女儿名叫黑美霞,她恋着莱散特。但她的父亲却将她许给绅士第米屈律斯。相持不下,公爵提修斯以雅典的法律威胁黑美霞,但问题没有因此而解决。莱散特向他所爱的黑美霞说:“唉!从我所能在书上读到,从传说和历史上听到的,真爱情的道路永远是崎岖险阻的……”。马克思引证莎士比亚的戏剧,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分工使劳动者变为私有生产者,使劳动生产物转化为商品,又使商品转化为货币。这是一个“致命的飞跃”的过程(W—G)。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比甲壳的脱弃之于蟹……还要难”。这真是天生的“商品是恋着货币的”,但“‘真的恋爱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商品生产者所遭遇的困难发生在生产物到商品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发生在商品形态到货币形态的转化中,风波从这里引起,困难在这里发生,最终,问题又在这里解决和展开。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产生者的劳动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分工决定私有制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A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B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C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意义
2、认识的深化
1、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要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当时马克思认为,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当时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通过转化来提高生产率。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前提。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自由出卖劳动者须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
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为什么说把工资看作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错的?其一,价值是劳动决定的,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是同义反复。其二,商品是劳动的物化形式,如果工人出卖的劳动是商品,那工人就不是雇佣劳动者了。其三,如果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商品,那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剩余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资本家用少量的资本换得了多量的劳动,则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说工资的形式掩盖了现实的剥削关系?一是工人付出劳动在前,资本家支付报酬在后,造成了假象。二是工人往往把自己从事的劳动看作是获得一定量工资的购买手段,而资本家也往往把工资说成工人劳动的报酬。三是工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其典型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一般商品苹果使用价值
,价值也
;
布使用价值
,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理解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关键。消失消失消失转移到衣服上劳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想一想: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还是劳动力?
红豆汤典出《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二十五章。以撒娶亚兰人利百加为妻的时40岁了。利百加不孕,以撒祈求耶和华得以怀孕,双胞胎。“孩子们在她腹中彼此相争”,临产时,先出世的婴孩,“浑身有毛,如同皮衣。他们就给他起名叫以扫(有毛的意思),随后又生了以扫的兄弟,手抓住以扫的脚跟,因此给他起名叫雅各(抓住的意思)”。他们兄弟降生时,以撒已60岁了。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以扫善于打猎,常在田野;雅各为人安静,常住在帐篷里。以撒爱以扫,因为常吃他打来的野味。利百加则爱雅各。有一天,雅各熬红豆汤,以扫从田野回来,累昏了,“以扫对雅各说,我累昏了,求你把红豆汤给我喝”。雅各提出条件,“你今日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以扫说,‘我将要死,这长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处呢?’雅各说:‘你今日对我起誓吧!’以扫就对他起了誓,把长子的名分卖给雅各。于是雅各将饼和红豆汤给了以扫。以扫吃了喝了,便起来走了”。一碗红豆汤再加一个饼子,饥饿的以扫就把长子继承权出卖给雅各。马克思曾经用以扫为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继承权,说明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
人们为了获得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都必须凭借人本身的自然来改造人周围的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力就是改造机能的源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是劳动;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消费。劳动力同人类是共生的,在任何社会里,它都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的因素,但它同进行生产的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制度。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的,而劳动力能够成为商品,则是因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此前提下,劳动者为了生存就只能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实现的。一旦两者分离,劳动者若想再次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实现。4、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原始积累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成为资本。当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消费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就不再是货币,而是转化成为资本,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是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是简单的商品媒介。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占有雇佣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社会权力。反映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静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剩余价值,是因为资本家利用它剥削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动态)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本来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中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表现形式)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身具有价值;资本具有增值性。资本是由货币、商品和生产、生活资料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的,转化的条件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作为生产工具;资本实质上是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家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对工人的支配地位;雇佣劳动的本质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了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内在逻辑:通过对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两个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商品剖析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分析,揭示了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转化为与商品生产者相对立的社会关系的必然性。进而说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三个矛盾、三个转化)一旦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由此而生。(两个转化发展出一个基本矛盾)资本剥削的秘密?!劳动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人与物结合方式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货币购买劳动力得到剩余价值货币变成资本“平等”买卖关系掩盖下的剥削(二)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行为而获得收益的权利。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1、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对立表现在它们的定义中。联系在于,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的是经济利益的意志关系。奴隶社会所有制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
奴隶社会青铜器广泛使用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进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封建社会私有制特征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农民以地租形式遭受剥削。封建社会铁器广泛应用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进资本主义所有制特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生产瓦特蒸汽机的工厂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物资资料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如果工人在一天里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预付的资本价值没有增殖,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货币也没有转化为资本。所以,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要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例如:工人劳动进入生产过程40元8小时生产资料160元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8小时,创造新价值80元劳动力价值120元布4米100元辅料2套
20元商品价值200元=120C+40V+40M价值200元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让工人的工作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创造的产品的价值就会超过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价值形成就转变为增殖过程。(转化的条件)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工人一天的全部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其他社会形态中(原始社会除外),存不存在剩余劳动?
如果存在,那么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又如何支配(归谁占有或使用)?思考答案是:存在。(1)在剥削制度(私有制)性质的社会或企业中,由于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被剥削者无偿占有。(2)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或企业中,剩余产品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在满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之后进行再分配。剩余价值(m)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工人创造的商品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c)+新价值(v+m)
即:商品的价值W=c+v+m,其中:
c——转移过来的Pm的旧价值;
v+m——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v——劳动力价值,用于工人消费;
m——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2、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及区分的意义
在资本家看来,所有参与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都能带来价值的增值。给他们带来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表现形式)的是他们在产品出售前所预付的全部货币。剩余价值是生产全过程货币投入的产物。是这样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把资本进行了划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购买原有价值
,价值量
k
使原有价值,产生增殖剩余价值转移没有变化注意划分根据具体内容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原材料、辅料、燃料等劳动对象)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转移旧价值,因此,其自身的价值量不发生改变。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创造更多的价值: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用于工人在生产之外的消费),一部分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其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剩余价值率=剥削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它反映的是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表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又称剥削率。公式:m’=m/v;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一个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的数量。
m’=m/vm=m’×v
已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劳动力花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请计算:剩余价值率M’和剩余价值量M。解:c=8000元,v=2000元;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2)/2=3=300%;M=m’*v=3*2000=6000元.划分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2)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剥削率——剩余价值率(3)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而该理论对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048必要劳动时间4剩余劳动时间62410工作日(10小时)m'
=
6小时
=
150%4小时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m'
=
4小时
=
100%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m'
=
5小时
=
167%3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3剩余劳动时间53工作日(8小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属于相对剩余价值。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也为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的条件和可能。二者的区别是:实现条件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根本变化,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作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起主要作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阶段起作用。劳动与资本的隶属于资本的程度不同。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劳动只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这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支配在深化和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要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是劳动力价值,它缩短了,劳动力价值也就减少了。而劳动力价值是由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因此,要减少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所以,
当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劳动力价值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主要方法和结果:个别资本家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结论:1、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在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3、当大多数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时,超额剩余价值消失,全部资本家均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思考: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价值和剩余价值已经主要由“机器人”创造,科技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
注意从“总体工人”总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劳动强度增大等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体工人”马克思认为,随着科技和分工协作的发展以及结合劳动的出现,劳动过程被细分或分解,单独的直接劳动者成为群体组合劳动者,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者被分为几个层次。分解的劳动过程构成一个总体,进入分解的劳动过程的劳动者就成为“总体工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资本积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失业现象的真正原因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扩大再生产:不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思维方式,两种生产的比较得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加入资本积累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就是用从雇佣工人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再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和结果: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是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这四种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结果:导致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资本积累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试图通过降低个别价值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结果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说是相对,不是就整个社会生产的实际发展而言,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所需要,所以才成为“过剩”或者“多余”的人了。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失业)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的比例
由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构成资本的构成从自然形式看从价值看技术高劳力少反之宜反技术构成价值构成C:V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
C的比重愈来愈大
V的比重愈来愈小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机器排挤工人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有流动的、潜伏的和停滞三种形式。机器的技术含量高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
影响。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资本积累对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影响来揭示。P146)资本积累理论的意义: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根源;二是指出了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三是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的结论。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关于商品流通的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草稿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明:其一,为剩余价值而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推动力。其二,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也是资本主义区别于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其三,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冲动和必然要求。因此,资本家会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形式剥削雇佣劳动者。其四,追逐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无不体现了资本追求最大限度剩余价值的目的和要求。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明:其五,剩余价值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特别是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和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不断增强;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得以存在;这些都意味着,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活动为资本家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资本主义被新社会所取代的条件。(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社会生产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生产活动进行社会化劳动产品生产社会化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过程由个人控制劳动产品由个人支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货币的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出现只卖不买的危机。
B、货币的支付手段形成商品的债权与债务链条,加深某环节中断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方面,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的对立,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信用杠杆的扩张力,使企业生产能力呈现无限扩张的趋势;消费方面,与生产能力呈现无限扩张的趋势相对应的是对抗性分配使人民的收入滞后于经济的增长,社会消费不足;再生产平衡恢复机制方面,解决危机的方法是更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降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价值重心下移,这为新一轮经济危机奠定基础。危机阶段生产下降
萧条阶段经济停滞复苏阶段经济恢复高涨阶段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人权宣言(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民主的内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法律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及国家权力运作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的基本原则第一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保障的权利第二“主权在民”的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要是指由选民每隔数年进行一次议会或总统选举或公民投票,以决定谁来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第三个分权与制衡原则强调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不同的、相互制约的政治活动方式,必须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机关分别行使其职能。第四人权原则强调“自由的和自主的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分权制衡含义: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以美国为例,在这种政权结构中,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宪法保护和严格限制;行政权由行政首脑——总统来行使;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法院独立于总统和国会。分权制衡的结果:国家政权的意向和行使常常是各种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合力的结果。组织形式变化的动力: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实力上的差别和利害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不断推动其政治制度的变化。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地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选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公民主要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产生及其政治决策施加影响。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选举制度来平衡和调节的。哪个资产阶级政党执政还是下野,由哪个代表资产阶级的不同利益集团要求的政治人物充当国家元首,一般都是通过选举制度的运行,根据竞选结果来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党的一般规定: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的重要作用:如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控制议会;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操纵选举;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实行的是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两党制和多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有机化学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理工学院《视听节目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大学《汽车电工电子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烹调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消费者保护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理】《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高考物理总复习《带电粒子在交变场中的运动》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科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培训方案
- 代理记账有限公司简介(5个范本)
- 校园物业管理层培训课件
- 安全生产培训资料-20220703152820
- 3-U9C操作培训-MRP基础
- 2024至2030年中国铜制装饰材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金公司在线测评真题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2024供应商大会策划方案
- 2024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课件
- 12S108-1 倒流防止器选用及安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