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阅读多种文学样式(现代诗、散文、通讯、古代民歌),积累语言材料;总结语言运用经验(学习做批注)等。
2.思维发展: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形成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3.审美鉴赏: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之美(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多种文学样式,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感受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家卫国的思想情感。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验。
2.涵泳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把握作品的抒情方式。
2.细心揣摩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曲,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是1939年春,在抗日的烽烟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了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作品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誓死保卫祖国的情感。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者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随军采访后写下的一篇通讯作品,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叙述,歌颂了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青年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用火一般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通过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感人的女英雄形象。在刚健明朗的民歌风格中,也传达出了人们对爱国精神的赞美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抒情”,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适度抒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则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训练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用一定的技巧把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同时,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是本次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目标。
《黄河颂》1课时_《老山界》2课时_《谁是最可爱的人》2课时
《土地的誓言》1课时《木兰诗》2课时
5黄河颂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光未然在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审美鉴赏:通过朗读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文化传承: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2.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拼搏为之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2)背景链接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颂》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巅(diān)_劈(pī)_澎湃(pénɡ)_狂澜(lán)
浊流(zhuó)榜样(bǎnɡ)宛转(wǎn)屏障(pínɡ)
哺育(bǔ)气魄(pò)浩浩荡荡(dànɡ)
(2)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培育教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三、初读感受诗歌音韵美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读出感情、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音清晰、准确)
点拨: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_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读出韵律。
诗歌都讲究押韵,请同学们找出韵尾,重读韵字,感受韵律美。
点拨:韵尾:押“ɑn”韵。
韵字:巅、南、澜、转、环、边、面、篮、源、演。
韵尾:押“ɑnɡ"韵。
韵字:强、上、障、丈、荡、膀、长、样、强。
(生齐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读准节奏,充满感情)
教师诵读指导: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气势。
③“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的气势。
④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的情感。
⑤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美读感知诗歌意蕴美
1.本诗按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点拨:三个部分: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2.全诗分为朗诵词和歌词,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点拨:主要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由哪一个字总领?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点拨:由“望"字总领。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进行了全方位地描写。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点拨: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5.找出“颂黄河”这一环节的明显标志及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点拨:标志:“啊!黄河!"。
分为三层:
(1)是“摇篮”,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历史贡献)读出深情!
(2)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读出坚定!
(3)“一泻万丈”“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读出奔涌的感情!
五、品读品析诗歌形象美
师: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还可以用批注的阅读方法来深入学习诗歌。
1.了解批注(课件出示)
批注就是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词、句、段、篇,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批注示例")
2.学做批注(生仿照课本示例,进行批注)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点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好在哪里。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点拨:“望”字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②(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③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点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我们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点拨: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与上文结合起来理解,“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6)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点拨:不重复。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3.请你根据上述探究,总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点拨:本文是一篇直接抒情的文章,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之所以如此,正是综合运用了感叹词、呼告、反复等手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此外,本文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本文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六、研读感悟诗歌主题美
1.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历史时期,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诗人为什么要去尽情地赞颂黄河?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血流成河,哀鸿遍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点拨: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和意志,从而激发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点拨:这首诗歌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这首诗歌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师小结:诗人歌颂黄河,实则是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励中华儿女把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变成我们的民族之魂,齐心协力,保家卫国。
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不屈、开拓进取的精神颂歌!
请同学们一边感受交响曲《黄河颂》,一边运用所掌握的朗读技巧齐诵诗歌,体会作者豪迈、激昂、悲壮的情感。
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2.拓展延伸
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了解诗歌的特点。对课文的讲解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6老山界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红军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以后,部队先后进入广西、湖南边境和湖南、贵州边境。课文描写的是中央军委机关纵队在这一带行军的情形。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积累生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思维发展:通过品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红军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3.审美鉴赏:赏析精彩片段,体会重要语句含义,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克服的困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文化传承: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3.品味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1.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2.学习红军英雄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来给我们讲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曾任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知识链接
老山界,又名黑山岭,位于湘桂边境的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境内。毛主席《七律·长征》诗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老山界就处于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北麓,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誉。1934年12月初,红一方面军翻越老山界,这是当年红军血战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大山。
(3)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围剿”军逼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围剿"已无可能,决定开始长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红军方面决定放弃到湘西,而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惊惶(huánɡ)欺侮(wǔ)呜咽(yè)澎湃(pài)骨碌(ɡūlu)
蜷曲(quán)峭壁(qiào)点缀(zhuì)咀嚼(jué)攀谈(pān)
督促(dū)灌输(ɡuànshū)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不可捉摸(zhuō)
(2)词义
【满望】十分希望。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本文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
点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展开叙述的。
2.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点拨:
时间地点活动
下午山沟沿山沟向上走
傍晚瑶民家攀谈、吃粥、贴标语
天黑山脚爬山
夜里山腰露宿
半夜山腰冻醒观景
黎明以后山路上爬山、写标语、帮助伤员
下午山顶、下山路上看景致、煮粥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和地点的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所以提醒学生要边读边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文字,概括其时其地发生的事情。
3.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线索及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
点拨:线索: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段至32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至第10段):山脚访瑶民家。
第二层(第11段至第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
第三部分(第33段):写作者的感受。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为什么文章一开头要写“三十里高的瑶山"?
点拨:说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为下文红军的不怕困难作铺垫。
2.“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一句中“照着习惯"写出了什么?
点拨:写出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队伍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难"的句子,并概括是哪方面的“难”,面对这些“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原句并概括。
(1)“难”体现在:
①原句:“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概括: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走路难。
②原句:“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概括: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睡觉难。
③原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实饿了。"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概括: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
④原句:“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概括:敌人追击、枪声密集——处境难。
(2)如何克服困难:
①走路难:原句“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概括: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②睡觉难:原句“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概括: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③吃饭难:原句:“鼓着勇气前进。”
概括: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④处境难:原句:“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概括: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3)学生归纳总结,完成表格。
困难方面困难的体现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4.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点拨:红军战士克服翻越老山界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出了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课堂小结
在本课时,我们理清了全文写作的思路、顺序和写作内容,懂得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苦,进而从红军身上汲取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关于长征的诗词和两则长征途中发生的小故事,积累在摘抄本上。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教师指名学生朗诵课外搜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讲述长征途中的故事。全班同学集中评议。
二、学做批注揣摩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生动的描写;语言、场面、景物、行动。
2.赏析“满天都是星光……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句话。
点拨:“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跟星光接起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火把、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出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精读课文第22段,回答下面问题。
(1)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点拨:露宿山腰时的所见所闻。
(2)“所见"的景物有哪些?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点拨:星星、山峰、四周的山、身边的战友;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比喻。
(3)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点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战,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探究写法提升素养
1.“横着心”和“酣然入梦"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拨:不矛盾。“横着心”是因为四周环境恶劣,露宿条件差,战士们为了明天能够继续前进,服从命令就地休息,表现了红军不畏困难的坚强气概。“酣然入梦"表现了红军太疲劳,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
2.赏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点拨:“缀"字传神而又具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3.“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敌人的堵截飞行的画面,从中反映出红军对敌人的藐视和对自己战斗力的自信。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长征精神应该有了大概的了解。如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
点拨:长征精神虽然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长征精神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就我们个人而言,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阳光也有风雨,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坦途也有坎坷,但只要我们能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2)本文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战士半夜露宿山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请你也描写一下你在家乡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不少于100字。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7谁是最可爱的人
1.语言运用:学习根据表达需要和语言环境选用人称、词语、句式和修辞的写作方法。
2.思维发展:概括文章记叙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3.审美鉴赏:通过诵读、圈点勾画、摘录和做批注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方法。
4.文化传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1.概括文章记叙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2.通过诵读、圈点勾画、摘录和做批注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方法。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巧妙组织材料的方法。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朗读法、情境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网友评论:志愿军战士的遗骸为何出现在韩国?
老师:同学们看到的是第八批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从地图上来看,朝鲜与我国接壤。而1950年6月,美国却悍然越过了“三八线”,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如果美国占领朝鲜,就意味着美帝国主义将他们的炮弹架在了我国的边境上。这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所以,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我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这说明抗美援朝实际上就是一场()的战争?(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是的。当时有一个叫魏巍的同志,他来到了战场。他的任务本是调查美国战俘的思想状况,可当他任务完成后,并没有立刻回国,而是赶到了前线。他亲眼目睹了志愿军战士与美国军队奋战时的英勇顽强,亲耳感受了美国军队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亲手触摸了被鲜血浸透的土壤。《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作者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结识这群“最可爱的人”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魏巍(1920—2008),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192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长空怒风》、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等。1982年,凭借长篇小说《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知识链接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迅速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通讯有三个显著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生难字词
(1)字音
掰(bāi)覆灭(fù)谦逊(xùn)军隅里(yú)摁倒(èn)
迸裂(bèng)坚韧(rèn)淳朴(chúnpǔ)什物(shí)豁亮(huò)
憋闷(biē)过瘾(yǐn)
(2)词义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淳朴】诚实朴素。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三、朗读全文感知“最可爱"
1.速读课文,请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从切身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概括并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4~14段),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第15段),呼应文章开头,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因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可爱在哪里呢?课文中有一段笔墨集中对他们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请你找出来。
点拨: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这几句话?
点拨:赞扬、敬佩。
四、品读全文理解“最可爱"
1.“最可爱的人”这是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极高的赞誉,作为一篇通讯,表现人物品质必须以事实说话,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锦囊1:谁+哪里+做了什么)
点拨: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阻截敌人的逃路;马玉祥在火中救朝鲜小孩;“我”与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交谈。
(锦囊2:地点+事件,为每个事例拟一个小标题)
点拨:松骨峰战斗、火中救朝鲜小孩、防空洞中的谈话。
2.作者用三个事例生动表现了战士们的“可爱”,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事例呢?
点拨:第一个事例刻画的是英雄群体形象,第二个、第三个事例刻画的是英雄个体形象。群体和个体结合,全面展现了志愿军的精神风貌。
3.分析事例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研讨三个事例对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的作用,理解三个事例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先分组讨论一下,然后集体讨论。
点拨:
事例,描写对象,时间,地点,情节主体,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①,某部先头连,打仗时,枪林弹雨的战场,阻击敌人,对敌人的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马玉祥,打完仗下阵地,烈火炙人的民房,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国际主义精神
③,一个普通战士,休息时,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谈心明志,对祖国人民的爱,爱国主义精神师小结:这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场所,包括了战士们的主要活动及活动的主要场所。既写了群体,也写了个人;既写了打仗,也写了打仗以外的事;既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而且,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朋友、祖国的不同感情,以及他们身上不同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出来。
总之,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志愿军战士们共同具有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因此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歌颂了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深刻地告诉人们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同时也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三个事例感受了中国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
二、交流分享致敬“最可爱”
1.师:波澜壮阔的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现在,请你运用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以“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为……"的句式来表达。
点拨:(1)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为在松骨峰战斗中,他们带火扑敌,用刺刀跟敌人拼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2.师:最后一段列举了许多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请大家联系实际生活场景,以“为了……,我们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发表演讲。
指名分享交流。
点拨:为了让工人安心工作,农人放心耕田,学生静心上学,家人闲心散步,我们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爱祖国、爱人民,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三、聚焦身边寻找“最可爱"
师:结合课本,说说邓稼先、闻一多、鲁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吗。联系生活,说说新时代谁是最可爱的人。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四、从我做起传承“最可爱”
师:我们大家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呢?
(学生畅所欲言,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努力读书做起……)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1949年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愿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拥有宽广的胸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奋斗,不负青春,做一个“最可爱的人"!
2.拓展延伸
新时代,我们身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他们是殚精竭虑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抗击病魔的医护人员,他们是真诚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是坚守岗位的清洁工……如果让你写一位你心中的“最可爱的人”,你将选取哪些事例?试着列举出两到三件。
3.布置作业
把文中第一个事例改写成一篇简讯。
敬仰热爱
8*土地的誓言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作为其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抒发了自己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并积累“斑斓、怪诞、亘古"等词语。
2.思维发展: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审美鉴赏:品味精彩句段,读出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4.文化传承: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1.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原野的富饶美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挚痛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昌图人,作家。1935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碾(niǎn)誓言(shì)胸膛(tánɡ)高粱(ɡāolianɡ)挚痛(zhì)
泛滥(fànlàn)呻吟(yín)嗥鸣(háo)缭绕(rào)耻辱(chǐ)
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埋葬(zànɡ)山涧(jiàn)
田垄(lǒnɡ)镐头(ɡǎo)默契(qì)土壤(rǎnɡ)丰饶(ráo)
污秽(huì)斑斓(lán)禾稻(dào)
(2)词义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三、读全文明铮铮誓言
采用教师范读、个别学生领读、学生齐读结合的方式,朗读课文。
读的时候,注意思考,解决第一个问题: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誓言的内容什么?
点拨: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读了这些话,我们明白,土地的誓言,不是土地在宣誓,而是——
生: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要回故乡!我要战斗!
四、读土地悟眷恋深情
(一)东北究竟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作者在文章中给我们描述了怎样的东北?
点拨:①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从第1段“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和第2段“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天空清亮透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②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从“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③这是一片幸福和谐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在这里,白桦树笔直地向上生长,各种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蒙古狗、山雕、鹿群、奔跑的马儿和谐地生活,展现出无尽的生命活力。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劳作,连“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④这是一片充满温馨的美好的回忆的土地。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中可以看出。
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他自己生活过的,他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笑过、乐过、劳动过,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无尽的热爱。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片土地的美好和作者的深情。
师:然而,对于“埋葬”这一词,同学们如何理解?
点拨:“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用在这里表明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二)通过批注,悟情之深。
语句批注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直接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挚痛”表明爱之深切,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直接抒情,作者愿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去换取故乡的解放,充溢着对故乡深深的热爱。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②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用移情于物的写法,写故乡召唤自己,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这样写使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家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而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是深刻揭示出故乡与自己的“默契"关系。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不能离开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跟土地融为一体,倾吐与故乡的血脉相连之情。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呼告、人称转换的方式,感情逐步增强。“必定”“必须"表达了作者要为故乡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点拨:直接抒情: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间接抒情的特点是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土地的誓言》中对于回忆东北大地景物描写的部分,就是借景物描写间接抒情,同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使文章形成了连贯的、逐渐增强的语势,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不论是直接表达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爱,还是借助景物抒发对故乡的眷恋,我们都能够看到作者对故乡所做的誓言,对国家许下的诺言,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感受深深的家国情怀。
五、探究写法提升素养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点拨: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她”相称,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回想起……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眷恋故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加强、变得激动、热烈,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恋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拓展延伸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①“当我……当我……当我……"
②“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2)模仿《土地的誓言》写一段话,表达对家乡的深情。要求:运用课上总结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方式,300字左右。
点拨:示例: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土地的誓言眷恋故土爱国情深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但在课堂上,学生似乎没有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会……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思考了许多,分析了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1)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2)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9木兰诗
上课素材
知识链接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搜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并背诵全文。
2.思维发展: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式,把握木兰的传奇形象,感受人物的魅力。
3.审美鉴赏: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沓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1.学习并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复沓、顶针等。
2.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分析木兰的形象。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字导入
同学们知道“巾帼"是什么意思吗?“巾”和“帼"都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巾帼”借指妇女。“巾帼英雄"便是指女性中的英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一起走进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世界。请大家捧起手中的课本,我们一起齐读《木兰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
①“乐府"这一名称始于秦代,秦代及西汉惠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比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还是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②乐府诗特点
a.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b.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c.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d.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2.生难字词
(1)字音
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溅溅(jiān)燕山(yān)啾啾(jiū)朔气(shuò)
金柝(tuò)策勋(xūn)霍霍(huò)阿姊(zǐ)云鬓(bìn)
(2)词义
①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②旦辞爷娘去(早晨)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④万里赴戎机(战事)
⑤朔气传金柝(北方)
⑥赏赐百千强(有余)
⑦愿驰千里足(希望)(赶马快跑)
⑧出郭相扶将(外城)
⑨著我旧时裳(穿)
⑩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
(3)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
(4)古今异义
①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③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
④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⑤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⑥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一词多义
①市
②帖
③愿
(6)词类活用
①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
②当窗理云鬓(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的)
(7)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
②省略句:愿为市鞍马[省略“此”,“此"指代替父亲出征这件事,应为“愿为(此)市鞍马”]
3.文言翻译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三、读懂诗意
《木兰诗》长短句交错、音韵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意,了解诗歌所讲述的故事。
1.理解字词。
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翻译句子。
(1)尝试疏通句意。
以小组为单位,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句意。如果小组内无法解决,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师提醒生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师指名翻译各句,师生共同评议后明确)
点拨:①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②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③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④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是一个场景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再贴上花黄。
师补充:大家翻译这几句话时不能直译,直接翻译就会闹笑话。这些句子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其实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手法叫“互文"。理解互文时,注意不要割裂开来理解,大家在翻译时要注意。
(2)尝试翻译全诗。
指导生翻译各句后,全班从前至后以接龙形式,一人一句依次翻译全诗。
3.复述故事。
师: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力求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师指名四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其余生点评。师指导后明确)
点拨:这首诗主要讲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战胜归来,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第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第5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6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第7段用比喻作结,巧妙揭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奥秘,赞美木兰。
小结: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木兰的情感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女英雄形象。
四、课堂小结
本环节是古诗文学习的一般步骤,旨在积累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诗歌大意。互文的修辞手法是重点,须让学生领会并理解透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查阅并搜集整理有关木兰的民间传说或文艺作品,简要概括木兰在这个民间传说或文艺作品中的形象。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木兰形象。(板书课题)
二、说民事
1.请大家浏览课文,说说此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点拨: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教师给出流程图,学生到黑板上补充完整。
()——踏上征程——()——立功凯旋——()——亲人团聚——()
点拨: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恢复女郎
3.木兰代父从军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呢?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行军准备。(详)
第二部分(第4段):征战沙场。(略)
第三部分(第5~6段):辞官回乡。(详)
第四部分(第7段):比喻作结。(略)
4.从课文内容的详略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点拨: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师总结:《木兰诗》说尽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全过程,故事情节很完整。充分体现了民歌的叙事性的特色。因为民歌是“缘事而发”的,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现实的生活而创作的。
三、识民女
1.在木兰替父从军的过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结合诗句,具体阐释。
点拨: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复”看出了木兰的勤劳、心灵手巧。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看出了木兰坚定、果敢、义无反顾的决心。
③“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形势危急,国难当头。在情感与勇气的较量,人性与理性的挣扎中我们看到了木兰忠孝两全、勇于承担责任、勇敢坚毅的品格。
④“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木兰做事情周密细致、有条不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⑤“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行动神速但同时思念家乡、牵挂亲人、孤独寂寞。
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克服困难、坚强隐忍。
⑦“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不慕名利。
⑧“开我东阁门……对镜帖花黄"。俏皮又可爱、爱美;纯真又活泼;恢复女儿身份的兴奋、喜悦、激动。
⑨“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谨慎机智,隐藏得很好。
2.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点拨: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纯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建功立业后,却又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四、诵民歌
1.民女形象代代传,民歌还需时时诵。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尽情朗读,并用你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木兰诗》作为民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来谈)
点拨: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押韵,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拓展:“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反复:无更换词语叫作叠句或反复:“唧唧复唧唧"。
顶针: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句里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选取了“黄河”“胡骑"戎机”“关山"朔气”“金柝"铁衣”等富有北方特点和战争特点的事物,写出了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有气魄,体现出北方民歌刚健豪迈的语言特点。
2.赏析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点拨:“赴"和“度”形象地描绘出木兰出征路途的遥远和艰难;“传"和“照”生动地描绘出雄壮悲凉的边塞夜景。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点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
(3)课文第3段用排比句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这样写烦琐吗?为什么?
点拨:不烦琐。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形象地写出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及马具的情景,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4)“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渲染木兰归家时的喜庆气氛,也表现了家人的喜悦之情。
(5)课文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双兔为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令人回味。“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木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那就琅琅地读起来吧。请各小组同学自选语段,设计朗读,可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看哪一个小组更能展现出民歌语言的风采和木兰的品质特点。
五、见民心
1.这首民歌反映了当时人民怎样的心声呢?(讨论回答)
点拨:①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战争给北方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沉重的心理压力。②突出反映当时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正是“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这也是所有时代天下百姓的心声。③改变封建社会对妇女歧视的传统观念的心声。
2.真是民歌说民事,民女见民心啊。那么,木兰与家人欢聚之后,你希望她的生活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为木兰续写与家人团聚后的新生活。(要求:和第6段衔接自然,句式、字数尽量一致,体现民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诗集中叙述了木兰代父出征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兴奋喜悦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竞聘银行演讲稿汇编4篇
- 高一班主任述职报告
- 2024年度旅游行业卫生安全责任协议下载3篇
- 大学计算机专业实习报告集锦五篇
- 2024年度ICP许可证申请承诺书范本:促进网络信息健康发展3篇
-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国内外大事关注程度的调查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件-第一章 职业概述
- 《大学物理实验》课件
- 小班公开课反思与总结-公开课个人反思总结002
- 《食品中元素的测定》课件
- 反间谍主题班会
- 特种设备培训计划及方案
- 财务机构代理出口退税合同范本
-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习题解析+微观经济学题库解析
- 2024年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初三(上)期中物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资管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未来投资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购货者资格审核制度
- 专项12-全等模型-手拉手-专题训练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公司职工安全培训试题含答案(模拟题)
- 23J916-1 住宅排气道(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