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诗词鉴赏大全,历年高考各省市真题
华师一附中李责峰收集
2005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集锦
[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
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参考答案:12、(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
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
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
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
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
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
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
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放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
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
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
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
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湖北卷]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
在濡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
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
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根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
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人穷荒;我銮舆返
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
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强①;泣寒萤,绿纱
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萤: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
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
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
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
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
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8分)
[越调]小桃红元?盍西村江岸水灯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
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
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5.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的盛况。(1分)
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
行赏析。(3分)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
右)(4分)
参考答案:
15。(1分)元宵16。(3分)词在曲中的含义(1分)表达
效果(1分)评价(3分)17。(4分)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
桥)(2分)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气氛)(1分)描写生动流杨
(1分)
[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
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
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
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
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
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
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
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一③题(7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
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
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
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
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
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12.(7分)
①D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
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
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
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
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
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
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
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
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
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
烈感情。
[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自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
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做简要分析。(2分)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R注H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
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
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
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
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
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章恩对即可)
参考答案;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
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
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
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
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
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
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
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
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
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
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
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
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
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
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次诗表现了某种“情
味”,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春下之交乍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
种心理。
[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
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2006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全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国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卷野次②小峥喋,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棒③,御此老散稣。
1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棒: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
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
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
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
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
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噪”、“绿”、
“散稣”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
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
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
薄石,但实际上在作者心中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
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
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鉴赏】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
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
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
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
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
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
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
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
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堞”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
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
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
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
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
尤其是以“破稣”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毅稣,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毅
稣”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
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
就给人以敬稣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
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酸稣”
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
的。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
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
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
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
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
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
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
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
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
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
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
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
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
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
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
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
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
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
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
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
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
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
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
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
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
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
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
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
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
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
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
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
“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
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
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
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
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拓展】:题画诗词
1题画蒋士铃
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人间万象模糊好,风马
云车便往还。
【品评】朦胧是一种美的意境。就山水画的艺术来说,懵懂
迷糊,也是一种画境,宋代米友仁的画,就是这样。这首题画
诗,表现了对朦胧画境的肯定,这是就画论画的一种艺术观点O
然而作者的用意还不限于此,后半首说在云气模糊之中,神仙
乘车自在往来,进一步借喻,对人世的事情,乐得糊涂看待,
不值得去自我麻烦和苦恼。这里意有双关,表现了作者的人生
哲学。这是老庄一派的道家消极思想,但也是从处世经历中
获得的经验,在旧社会士大夫中,有一定的市场。
2画石刘商
苍葬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刘商,诗人兼画家。他本人
爱画松石树木。这幅题诗的画,也许就是刘商本人的创作。根
据诗作的内容,作者是用这一诗一画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
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施展的悲愤。
开头两句写画石本身,相当于一般抒情诗中的写景。“苍
葬千年”与“坚贞一片”是“千年苍群”与“一片坚贞”的倒
文。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块古老的长满了青苔的石头出现在画
面上,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通过画上的设色充分表现了出来。
既赞石,又赞画,亦即自赞。神完气足,犹如累巨石于高冈,
为下文的反跌蓄势。
前两句借画说石,后两句便只就“石”生发。它没有顺着
上文说下去,却以“那知”二字拗转笔意。“那知忽遇非常用,
不把分铢补上天!”感叹突如其来,如石破天惊,出人意表。
就“石”来说,其“非常之用”,即不同寻常的用途,便是“补
天”了。“补天”,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淮南子》、
《列子》中都有记载。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缺口,造
成了很大的灾难。于是,有一个名叫女蜗的神炼制出五色石,
补好了天上的缺口。因此后代诗人常把炼石补天作为整顿乾
坤、挽回颓势的非常之举。而今作者却生感叹:遇此“补天”
机会,却分铢不能得用,如杜甫所谓“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
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者,谁为其人呢?两句借天上
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上下两联一起一跌,相反相成,
构成一幅完整的贞士不遇图,完足作者本意。
《画石》一诗,明写处画是宾,石是主;暗喻处则石是宾,
人是主;天上是宾,人间是主。章法井然,余地宽阔,耐人寻
味。
3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被光堪描,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
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
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
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
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幺回事
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
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
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日: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
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
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
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
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
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日:“沱水临中座,岷
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的“(sbu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
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
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朝邠的眼
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
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
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旋”的“绦”是系
鹰用的丝绳;“旋”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
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
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
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
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
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
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
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
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
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
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
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
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
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
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
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
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
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
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
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
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
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4《梅花》金农
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
后不开门。
这是著名画家金农的一副《梅花》的题诗,画面中寒梅疏
影横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画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独立寒
霜的风姿,来抒发自己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从而增强了情景
相辉的艺术效果。
5《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
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
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
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
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
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
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
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
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
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
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
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
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
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
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
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
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
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
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
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
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
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
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这正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全南柯子王炎
国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
卷怅对东风。
2蓑笠朝朝出,沟膜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
)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
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
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
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
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
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
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心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北移居(其二)
京陶渊明
卷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D】【E】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
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
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
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
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上[黄钟]人月圆张可久
海山中书事
卷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
)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
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
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
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
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
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案】:14.(1分)曲牌15.(3分)B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
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天凉州词(其一)张籍
津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卷无数铃声遥过殖,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硕(ql)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硬”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
16.【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
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
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东坡①苏轼
宁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
卷野人行。
)莫嫌荤确②坡头路,自爱铿
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
与躬耕之所。②荤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16.【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
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
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
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
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山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东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卷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
(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
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
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
14.【答案】: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
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
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
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
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
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鹉鹄天
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卷[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
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
凰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
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
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
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
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浙[正官]叨叨令无名
江氏
卷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
)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
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
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
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
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16.【答案】:(6分)(1)流水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
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
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福端居①李商隐
建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卷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
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
析。(3分)
10.【答案】:(6分)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
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
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
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
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广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东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卷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
“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3.【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
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
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四夜归周密
川夜深归客依稣行,冷磷依萤聚土滕。村店月昏泥径
卷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染: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
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
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
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
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
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
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14.【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
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
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
夜深仍在田滕、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
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
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
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
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
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
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
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O为什么
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
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
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
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
稣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
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
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壤子
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
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
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
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
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
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
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
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一
-“竹窗斜漏补衣灯”o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
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
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
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
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
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
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
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
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尊的归客、凄
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
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
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重新雷张维屏
庆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
卷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
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
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
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1)【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
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附《新雷》注释】:
①、“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
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一“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
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
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②、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
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
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
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③、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
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铁路物业买卖正式协议文件版B版
- 2025年度海洋资源开发承包经营合同3篇
- 商品房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年私募基金代持资产清算与分配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专业农场灭鼠及作物保护合同2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装备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新能源电动车租赁及绿色出行服务合同范本2篇
- 2025版铝模回收利用与环保处理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节能设施安全生产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高速公路建设土石方供应合同3篇
- 劳动合同续签意见单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意义
- 2024年保育员(初级)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目录版)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企业正确认识和运用矩阵式管理
- 分布式光伏高处作业专项施工方案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全部课件
- 检验科主任就职演讲稿范文
- 人防工程主体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 20225GRedCap通信技术白皮书
- 燃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规范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