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测试(一)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铸刑书引发了早起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不是源于,排除D项。故选A项。2.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注重开发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开发水利并移民垦荒,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D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汉与匈奴时常发生战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清要官职。这表明唐代()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多为敕授”、“三考即迁”、转任多为要职等,可知唐朝监察官员品级较高,受皇帝重视,说明监察官员地位显要,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的地位,并未涉及监察考选体系,排除A项;监察官属于监察制度,而科举取士来自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不足以说明官僚政治趋于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4.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C.赋役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可知,清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汉口生产食米,苏州生棉纺织业发达,这体现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B项;赋役制度的改变与地区经济差异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可知,反映了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之间的斗争,有利于列强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选项符合漫画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府院之争”指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的纷争,两者分别依靠美、日支持,又反映了美、日矛盾。“府院之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体现了###对运动方向的引导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在华商人的利益,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后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从此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上海租界报纸前期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北华捷报》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侧面反映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推动了革命的开展,C项正确;报纸对五四运动的态度转变并未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且《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排除A项;###1921年成立,排除B项;列强并非对于社会剧变强烈排斥,而是随着五四运动影响力的扩大,威胁了其在华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注:1担=50千克)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 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从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抗战期间,粮食产量和征收量都有所提升,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说明农民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A项正确;“有效”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只能体现产量,而不能体现征收量,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从民主德国进口的工业设备中以小型机床为主。到了1956年,中国在小型机床上的进口额降低到了1952年的水平,进口的品类也转向了高精尖的仪器。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中德两国关系的恶化 B.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C.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 D.“一五”计划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中国进口民主德国的工业品出现由小型机床到高精尖仪器的变化,结合20世纪50年代工业领域的历史知识,得出其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小型机床等产品,D项正确;材料强调进口工业品的变化,说明中国仍可以从民主德国进口工业品,关系并未恶化,且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并未调整,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9.从1979年开始,国家逐步恢复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了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下放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管理权限。这一政策调整()A.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状况 B.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C.促进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国家逐步恢复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了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可以看出国家通过对农产品加价收购,放宽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以及下放部分农产品价格管理权,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表述夸大,排除B项;1992年,才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农产品的价格管理,不能得出农民的生产自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0.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A.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C.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古希腊的丝线是来源于中国的丝绸,因此说明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说有丝线,并不能说明技术已经传入欧洲,排除A项;当时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从“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把中国的蚕当成了蜘蛛,说明对中国了解不够,排除C项。故选D项。11.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图是与16世纪初欧洲社会相关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注: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A.市民追求世俗生活 B.殖民扩张加剧文明冲突C.社会阶层日益分化 D.人们对信仰的理性思考〖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关键信息“反映了”,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题干“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了宗教改革中强调人人可以阅读《圣经》并与上帝对话,因此出现了“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场景,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反映了人们对信仰的理性思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未涉及世俗生活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及文明冲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分化”,而是强调(宗教信仰问题)“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工作有损妇女形象,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的依据是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说明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人的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初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项;题干中男性以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作为斗争的理由,但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且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男性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诉求,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14.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15.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这种思维逻辑()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为保证自己对苏联的战略优势,不计成本地“努力”压制苏联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直接助推了美苏军备竞赛白热化,折射出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D项正确;这种思维逻辑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并非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居于守势状态时,排除A项;苏联产业失衡是苏联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并不是由美国冷战思维导致的,排除B项;美国受霸权思维的影响,先后挑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支持以色列进行中东战争,破坏了世界和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宋史》卷二八五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北宋陈舜俞《说田》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摘自《宋会要辑稿》(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闹五台山》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来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北宋·李昭现《乐静集·属民》(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答案〗(1)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2)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3)可以补充唐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一“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又并(争夺)公税也”可知,材料一叙述了宋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可知,材料二有主户、客户的记录,小说中涉及户籍管理的情节,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根据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可知,材料三记述了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改革的影响。【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便于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根据材料“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大量流动的人口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小问3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作为征税依据的功能减弱,户籍制度也随之调整;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政府对社会控制逐渐放松,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可选取其中一例作为补充理由。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赏于右任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还称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毛泽东与于右任一三事》注: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材料二《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中央日报》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新华日报》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理解。(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下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答案〗(1)示例一《沁园春·雪》理解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上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军毅然东征抗日。《沁园春·雪》借北方壮丽的雪景,对历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歌颂超出前人的革命英雄,体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示例二《越调·天净沙》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日本加紧政治诱降、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越调·天净沙》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除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共商国计。*###*《新华日报》的积极宣传报道、国民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使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希望。漫画中“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反映了作者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了信心,“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说明作者对建设一个新中国充满热情。但从国民党《中央日报》对中共努力的消极报道、极力凸显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坚持独裁。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便发动了内战,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中国。首先:文章合为时而著是指写作要关注时代所需。选取一首诗。其次,要从诗歌创造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诗歌所反映的特点来分析。例如:选取《沁园春·雪》。据材料“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及所学可知,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剧,###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率军东征抗日。据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知,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据材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知,体现了革命英雄气概,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例如:选取《越调·天净沙》。据材料“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日本加紧诱降”可知,日本加紧政治诱降;结合所学可知,相持阶段,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可知,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据材料“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可知,于右任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除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小问2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题。时空: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据本题漫画“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可知,抗战胜利作者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信心;据漫画“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可知,作者对建设新中国充满热情;据材料二“《中央日报》报道,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可知,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蓄意破坏和谈,坚持独裁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发动内战,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据材料二“《新华日报》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可知,《新华日报》积极报道宣传,中共的态度受到了社会欢迎,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希望。综上分析,从中共和漫画作者对抗战后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与国民党消极、发动内战的态度两方面来阐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代下的竞赛热潮”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60年代前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解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60年代前期、8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材料“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据材料“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紧张;因此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60年代前期:据材料“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由于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针对“左倾”错误,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美、苏战争威胁等。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80年代以来:据材料“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据材料“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并结合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期概况中世纪时期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家具形式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维多利亚时期机器和工厂的出现,意味着可以生产更多的家具和更多的装饰品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且只需支付更少的钱。分工使得原本连贯统一的制作过程分离,减少了整个产业链中成员的接触和交流,引起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下降。工厂生产条件的恶劣,也使工人缺少创造性的头脑。-—摘编自(美)莱斯利·皮娜《家具史》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说明上述三个时期家具的特点。〖答案〗中世纪时期:家具重实用忽略艺术性、不注重舒适性的特点。古罗马帝国遭受侵略,导致制作精美家具技术的丢失,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受其禁欲主义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具有复古倾向、风格多样、舒适、重炫耀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幸福;商品经济的繁荣(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维多利亚时期:家具出现量多价廉,千篇一律、缺少创造性的特点。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以及工厂制的形成,提高了生产效率;机械化生产,分工导致的制作过程分离,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降低了工人的积极性。〖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至近代维多利亚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可得出中世纪时期家具重实用忽略艺术性、不注重舒适性的特点,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可得出古罗马帝国遭受侵略,导致制作精美家具技术的丢失,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受其禁欲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可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具有复古倾向、风格多样、舒适、重炫耀的特点,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并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以学习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和现实幸福,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根据材料“机器和工厂的出现,意味着可以生产更多的家具和更多的装饰品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分工使得原本连贯统一的制作过程分离,减少了整个产业链中成员的接触和交流,引起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下降”可得出维多利亚时期家具出现量多价廉,千篇一律、缺少创造性的特点。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机器和工厂的出现,意味着可以生产更多的家具和更多的装饰品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且只需支付更少的钱”可得出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以及工厂制的形成,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材料“分工使得原本连贯统一的制作过程分离……工厂生产条件的恶劣,也使工人缺少创造性的头脑”可得出机械化生产,分工导致的制作过程分离,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降低了工人的积极性。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测试(一)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铸刑书引发了早起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不是源于,排除D项。故选A项。2.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注重开发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开发水利并移民垦荒,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D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汉与匈奴时常发生战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清要官职。这表明唐代()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多为敕授”、“三考即迁”、转任多为要职等,可知唐朝监察官员品级较高,受皇帝重视,说明监察官员地位显要,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的地位,并未涉及监察考选体系,排除A项;监察官属于监察制度,而科举取士来自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不足以说明官僚政治趋于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4.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C.赋役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可知,清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汉口生产食米,苏州生棉纺织业发达,这体现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B项;赋役制度的改变与地区经济差异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可知,反映了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之间的斗争,有利于列强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选项符合漫画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府院之争”指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的纷争,两者分别依靠美、日支持,又反映了美、日矛盾。“府院之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体现了###对运动方向的引导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在华商人的利益,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后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从此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上海租界报纸前期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北华捷报》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侧面反映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推动了革命的开展,C项正确;报纸对五四运动的态度转变并未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且《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排除A项;###1921年成立,排除B项;列强并非对于社会剧变强烈排斥,而是随着五四运动影响力的扩大,威胁了其在华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注:1担=50千克)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 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从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抗战期间,粮食产量和征收量都有所提升,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说明农民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A项正确;“有效”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只能体现产量,而不能体现征收量,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从民主德国进口的工业设备中以小型机床为主。到了1956年,中国在小型机床上的进口额降低到了1952年的水平,进口的品类也转向了高精尖的仪器。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中德两国关系的恶化 B.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C.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 D.“一五”计划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中国进口民主德国的工业品出现由小型机床到高精尖仪器的变化,结合20世纪50年代工业领域的历史知识,得出其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小型机床等产品,D项正确;材料强调进口工业品的变化,说明中国仍可以从民主德国进口工业品,关系并未恶化,且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并未调整,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9.从1979年开始,国家逐步恢复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了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下放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管理权限。这一政策调整()A.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状况 B.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C.促进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国家逐步恢复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了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可以看出国家通过对农产品加价收购,放宽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以及下放部分农产品价格管理权,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表述夸大,排除B项;1992年,才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农产品的价格管理,不能得出农民的生产自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0.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A.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C.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古希腊的丝线是来源于中国的丝绸,因此说明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说有丝线,并不能说明技术已经传入欧洲,排除A项;当时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从“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把中国的蚕当成了蜘蛛,说明对中国了解不够,排除C项。故选D项。11.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图是与16世纪初欧洲社会相关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注: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A.市民追求世俗生活 B.殖民扩张加剧文明冲突C.社会阶层日益分化 D.人们对信仰的理性思考〖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关键信息“反映了”,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题干“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了宗教改革中强调人人可以阅读《圣经》并与上帝对话,因此出现了“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场景,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反映了人们对信仰的理性思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未涉及世俗生活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及文明冲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分化”,而是强调(宗教信仰问题)“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工作有损妇女形象,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的依据是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说明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人的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初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项;题干中男性以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作为斗争的理由,但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且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男性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诉求,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14.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15.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这种思维逻辑()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为保证自己对苏联的战略优势,不计成本地“努力”压制苏联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直接助推了美苏军备竞赛白热化,折射出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D项正确;这种思维逻辑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并非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居于守势状态时,排除A项;苏联产业失衡是苏联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并不是由美国冷战思维导致的,排除B项;美国受霸权思维的影响,先后挑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支持以色列进行中东战争,破坏了世界和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宋史》卷二八五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北宋陈舜俞《说田》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摘自《宋会要辑稿》(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闹五台山》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来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北宋·李昭现《乐静集·属民》(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答案〗(1)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2)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3)可以补充唐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一“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又并(争夺)公税也”可知,材料一叙述了宋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可知,材料二有主户、客户的记录,小说中涉及户籍管理的情节,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根据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可知,材料三记述了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改革的影响。【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便于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根据材料“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大量流动的人口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小问3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作为征税依据的功能减弱,户籍制度也随之调整;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政府对社会控制逐渐放松,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可选取其中一例作为补充理由。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赏于右任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还称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毛泽东与于右任一三事》注: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材料二《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中央日报》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新华日报》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理解。(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下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答案〗(1)示例一《沁园春·雪》理解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上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军毅然东征抗日。《沁园春·雪》借北方壮丽的雪景,对历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歌颂超出前人的革命英雄,体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示例二《越调·天净沙》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日本加紧政治诱降、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越调·天净沙》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除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共商国计。*###*《新华日报》的积极宣传报道、国民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使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希望。漫画中“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反映了作者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了信心,“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说明作者对建设一个新中国充满热情。但从国民党《中央日报》对中共努力的消极报道、极力凸显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坚持独裁。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便发动了内战,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中国。首先:文章合为时而著是指写作要关注时代所需。选取一首诗。其次,要从诗歌创造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诗歌所反映的特点来分析。例如:选取《沁园春·雪》。据材料“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及所学可知,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剧,###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率军东征抗日。据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知,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据材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知,体现了革命英雄气概,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例如:选取《越调·天净沙》。据材料“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日本加紧诱降”可知,日本加紧政治诱降;结合所学可知,相持阶段,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可知,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据材料“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可知,于右任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除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小问2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题。时空: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据本题漫画“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可知,抗战胜利作者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信心;据漫画“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可知,作者对建设新中国充满热情;据材料二“《中央日报》报道,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可知,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蓄意破坏和谈,坚持独裁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发动内战,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据材料二“《新华日报》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可知,《新华日报》积极报道宣传,中共的态度受到了社会欢迎,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希望。综上分析,从中共和漫画作者对抗战后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与国民党消极、发动内战的态度两方面来阐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代下的竞赛热潮”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城市绿化草坪施工养护合同
- 2024年度常州租房合同的房屋维修义务规定
- 倾卸手推车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仓库租赁与保管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场地租赁合同中的保密条款解读
- 2024年度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医疗服务合同: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就医疗服务达成的合同
- 2024年度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合作开发合同
- 自拍杆手持单脚架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围挡拆除合同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观察桔子孙娟课件
- 安全设施检维修计划
- DB61-T 477-2021学生公寓床上用品质量规范
- 市场营销产品组合与产品策略课件
-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
- 高中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4 Listening to How Bodies Talk课件
- 预先危险性分析课件
- 《倍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新版)考评员资格考核参考题库(含答案)
- 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定校准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5 牛吃草问题丨苏教版 (共1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