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壹】教学目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 1.学习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2.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及欣赏山水之美的超然心境。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 讲读法、引导法学法指导 研读法、诵读法【贰】教学过程一、复习——“说文解字释文意”复习导入: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意思。(1)五色交辉(2)歇(3)颓(4)实是欲界之仙都(运用希沃白板随机点名功能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生:美。)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领略山川风物之美。(齐读)二、品读——“咬文嚼字绘美景”品1.在文中圈画出作者笔下的景物。明确:峰、云、石壁、林、竹、雾、猿鸟、日、鳞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读这些文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觉得(文中原句)很美,因为”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三、赏析——“学习写法领略美”赏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景物的?请从观察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冲击四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并在书中做好勾画。明确:(1)观察角度: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2)时间跨度:四季(青林翠竹)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3)景物状态:静景(高峰……具备)动景(晓雾……竞跃)(4)感官冲击:视觉(高峰入云)听觉(猿鸟乱鸣)如此美景,赏心悦目,美文既要细细品味,又要美读,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2.作者在文中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全体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欲界和仙都分别指的是什么?(2)作者隐居之地和仙都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具有清净、无欲无求、不为世俗外物所烦扰的特点。四、升华——“一切景语皆情语”悟1.面对仙都与欲界,作者对自己与世人的选择,做了怎样的评判?(用文中原句回答)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你觉得这个“未复”当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教师提示:结合下面所给的人物简介、背景等,分析文本所蕴含的感情。1.人物简介:(1)教师设计这部分为情景演绎:一人旁白,一人饰梁武帝,一人饰陶弘景,随机挑选,代入情境,进行演绎。材料一:陶弘景(456-536),出身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入南朝齐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入茅山修道。陶弘景隐居茅山、潜心修道的同时,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明确:学生归纳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对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2)材料二: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他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受权贵排挤。好游山水,长于赋诗,善摹美景。谢灵运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明确:①与谢灵运志趣相投,对其钦佩之情②为与谢灵运有共同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得意之情。2.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明确:表达了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未复”还表达了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文学知识: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美,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魂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样的精神,鲁迅先生称其为魏晋风骨。结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37岁退隐山林后,陶弘景在江南佳丽的山水中度过了44个春秋。《答谢中书书》中凝聚了他痴迷山水的情韵。山水是有情的,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人内心对于自然、清净生活的渴求。那安静、纯净的山水,正是陶弘景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志士仁人的灵魂的寄托。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也能品味山水之趣,陶冶情操,在山水中返璞归真。(学生在配乐声中一起诵读《答谢中书书》)【叁】点评点评:整堂课的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晰,环环相扣,一步步带领学生领略山水之美,感悟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准确、丰富,课件制作精美。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思考,课堂生成效果好。《答谢中书书》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感受骈文音乐美,有感情的朗读;2.品析写景的方法,领悟山水之美;3.品悟作者的情感,感受比肩情谊。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写景的方法,领悟山水之美。难点:品悟作者的情感,感受比肩情谊。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启迪法学法指导批注法、自我探究法二教学过程一、解题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明确:答:答复书:书信(尺牍、信札)谢中书:谢征;中书,职位名称《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二、美读1.学生自由读。(找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评价)2.教师点评(补充个别字音的朗读技巧)指导:“之”、“自”、“为复有能与其奇者”(音调:短暂拖音、慢且高)三、美译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然后提出不懂的字词。重点注释:之、谈、将、未复有、与全文翻译:齐读。四、美品1.下面做一个小练习,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明确:结构总分总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如此之美,我们无法亲临现场,但可以随着诗人的笔触身临其境。第二部分看到了哪些美景?明确:高峰、云、清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猿鸟、沉鳞3.这般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山川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写出如此景色的呢?提示:可以有选择的从以下角度入手:动静声色时空视听正侧远近俯仰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角度:仰、俯、平时间:晓、夕感官:视、听状态:动、静总: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短短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山一水,俯仰生恣;“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景色美极,石亦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由空间转向时间推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晨起之声,宛转入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之景,一落一升。五、美悟1.“一切皆情语”,你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2.置身美景之中,作者最后却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合课文和补充资料,想一想其中的言外之意。材料一:谢灵运,晋时袭封康乐公,博看群书,才华横溢。好游山水,长于诗赋,善摹美景,开创山水诗,自此“中国文人开始了寄情山水的审美之旅。”明确:1.对谢灵运的钦慕。2.以“欲界”写人间,“未复”惋惜世人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暗含我是继谢灵运之后的“能与其奇者”,“未复”与开头的“共”形成对照,自许自己的审美情趣,期与谢灵运比肩。总结: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六、美读作者陶弘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