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同嘴巴与眼睛不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果沦为记载历史的工具,就会牺牲诗歌自己的特质”。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当代学者钱锺书也指出,或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记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反之,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么,即使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他倡导把握作品的审美特性,反对只重视作品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探究。钱锺书将文学与历史加以区别是对的,却没有相应地建立相互关联的认识方法。事实上,文学的审美性与其他社会特性是有交流、对话和融合的。有意或无意地孤立审美论,就很难把握文学史的全貌。正确地认识“诗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学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来认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即历史融入到诗中,而非诗成为历史的一种表达方式。王国维着力区分文学与历史,以建立文学独立论,与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有“通观意识”,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通透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还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文学中的情感,不再是个人化的,而是人类化的;不再是一时的体验,而成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从“实录”角度理解“诗史”。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取材于刘锋杰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A.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C.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D.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A.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B.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C.《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D.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B.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也不能算作真正的诗。C.吴伟业认为“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D.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的观点,实在地丰富了“诗史”传统。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B.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C.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D.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这对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近三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明显改观,碳排放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顺利完成了2019~2020年和2021~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同时,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近50%。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已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取材于董鑫的文章)材料二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这是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又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碳交易,交易的是什么?目前碳交易的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碳配额,就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的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如果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碳排放量低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总量,那么富余的配额就可以卖掉,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相应的收入;反之,如果实际碳排放量超过配额,那就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单位富余的配额,履行碳配额清缴义务。未清缴或未足额清缴碳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将面临处罚。碳交易的另一种产品是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China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对于重点排放单位之外的其他主体,政府鼓励大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自愿开发和实施减排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领域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这些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审定核查后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可以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节能减碳行动提供支持。减排项目业主通过出售CCER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以使用CCER履行碳减排义务;企业和机构可以购买CCER抵销碳排放,实现产品和重大活动碳中和,践行低碳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取材于孙杰的文章)材料三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可以参与自愿减排交易。也就是说,普通人也可参与自愿减排交易,通过购买CCER抵销自身碳排放,履行社会责任。比如一个人从北京到外地出差,无论是乘坐火车、汽车或飞机等交通工具,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形成碳足迹。那么,未来他就可以通过在市场购买CCER,抵销这部分碳排放,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北京市依托碳市场,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截至2023年9月,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励市民积极参与绿色出行,北京市发布MaaS(MobilityasaService出行即服务)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评估方法。2020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推出了“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市民在平台APP注册个人信息,获得个人碳能量账户后,采用步行、骑行的方式出行时,开启导航收集碳能量,行程结束后用户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个人账户中获得的减排量可捐助植树、修桥等公益活动,也可在平台APP内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等奖品。目前,该项活动仍在持续开展,截至2024年3月,参与的市民已超过440余万人,累计碳减排量68万余吨。(取材于骆倩雯、孙宏阳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的启动和平稳运行,标志着我国建构完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B.自它启动至今近三年以来,强制碳市场领域工作成效明显。C.在它的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企业比前一周期增长近50%。D.2023年底,它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早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B.碳配额和CCER,前者强制,后者自愿,二者形成的交易市场互补互通。C.重点排放单位定期的实际碳排放量,不允许高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总量。D.各市场主体自愿参与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出售。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与CCER交易的市场主体,既可以是法人、组织,也可以是自然人。B.普通市民乘坐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应当通过购买CCER进行抵销。C.普通市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目前多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D.市民在MaaS碳普惠活动中获得的碳减排量,可捐助公益活动或兑换奖品。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截至2023年底,碳价整体呈平稳上涨态势,重点单位超额排碳成本变高。B.CCER有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积极性。C.CCER的市场交易可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均可获得理想配额的碳排放权。D.未来更多市民加入低碳出行,有助于推动碳减排工作可持续的良性循环。5.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推动碳减排方面,各方有哪些积极作为。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2023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一年,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年多的时间里,ChatGPT的版本从3.5升级到4.0,进步明显:专门训练它的硬件设备升级,其中央处理器(CPU)内核和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分别增加到28万个和1万个;它有1万亿个参数,知识的获取从检索固定的数据库发展到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资料;它不但可以解读用户发送的图片,还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ChatGPT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价值,OpenAI公司的估值因此一飞冲天,最大的外部投资者微软公司更因此获利巨大。其他几家科技巨头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尤其是谷歌公司,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如今被OpenAI抢了先机,谷歌只能寻机后发制人。果然,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除了在文字方面的输出看上去与ChatGPT不相上下,它还对图片和视频有着超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同时可以针对提问给出混合文字和图像的多模态输出——这是ChatGPT尚不具备的。2024年初,谷歌的聊天机器人Bard已融合了Gemini的能力,升级版Bard的表现完全不逊于ChatGPT。而与此同时,OpenAI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它能根据提示词生成60秒的连贯视频,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视觉叙事时代的到来。差不多同时,DeepMind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MobileALOHA机器人问世。它是一对可以使用锅碗瓢盆、操作家用电器乃至洗衣叠被的机器臂,精细程度不输人类。其中,有些任务由操作者远程控制完成,有些由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完成。模仿学习是让人工智能通过模仿人类或其他智能体的行为习得技能。此外,还有多家公司都酝酿着推出自己的产品,犹如当年的五花八门的手机市场。竞争带来发展。我们正加速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AGI是一种能够完成多种工作的深度学习系统,在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于人类。研究者预测,AGI将在未来5到10年内诞生。(取材于苗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有时会存在道德和伦理缺陷。比如曾有聊天机器人鼓励一名男子自杀;又如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所说,负责阻止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得出消灭人口是最有效方法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内嵌的意图和价值观与人类保持一致。这也正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人工智能对齐。这一概念最早由计算机科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60年提出,其基本内涵是使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符合设计者的利益和预期目标。从2023年7月起,“ChatGPT之父”伊尔亚·苏茨克维便开始在OpenAI领导一个为期四年的名为“超级对齐”的项目,要利用占到OpenAI20%的算力来研究如何驾驭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正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利润和安全性之间的抉择产生了分歧,伊尔亚·苏茨克维在2023年11月主导OpenAI的董事会开除了CEO萨姆·奥尔特曼。董事会在声明中提到公司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惠及所有人的使命,并表示“公司需要新的领导才能向前发展”。然而就在5天之后,奥尔特曼重新成为OpenAI的CEO,这个结果显然受到了其外部最大投资方微软公司的影响。2023年12月底,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进行了第五次闭门讨论,将人工智能对齐技术纳入人工智能治理中。该法案规定,在模型发布前必须通过主动测试来发现和挑战现有模型潜在的漏洞,测试人工智能模型是否能抵御诱导,保持其逻辑和道德的完整性。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对齐已经有实现的可能,但挑战在于人类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不同国家对民主这一概念有不同解释。在为人工智能制定价值观时,除了要寻找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共识,还要考虑如何融合这些共识,来塑造一个更全面、更公正的人工智能。2024年1月,OpenAI成立了一个新的对齐团队“集体对齐”,强调对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问题,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例如,要让语言模型理解民主,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民主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在对齐过程中加入一些类似辩论、协商的模块,让语言模型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再由人类参与设计相关机制,使人工智能对民主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又或者从人类参与民主过程的语料中主动学习相应的价值观。(取材于陈璐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ChatGPT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ChatGPT代表了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水平。B.训练ChatGPT3.5的硬件设备无需专用图形处理器。C.ChatGPT展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微软公司成为其投资方。D.ChatGPT在文字方面的输出功能不逊于谷歌的“双子座”。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以升级版Bard的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B.如今,记者已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稿。C.MobileALOHA机器人完全自主劳动,主人不再为家务操心。D.多家公司纷纷推出人工智能产品,谷歌公司的优势一去不返。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自主作出的决策,有时会不符合人类的预期。B.OpenAI的CEO奥尔特曼与微软公司更看重商业利润。C.欧盟通过立法,确保人工智能对齐在技术上能实现。D.“集体对齐”强调人工智能对齐更是一个人文问题。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很多方面都不逊于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也需要人工智能对齐。B.“超级对齐”项目投入20%的算力成本,使ChatGPT获得爆发式发展。C.人工智能对齐能够让人类在价值观上形成统一标准,促进社会的进步。D.科学发展带来的人文问题,要靠人文学者来解决,科学自身没有用处。5.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在第一小题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并按要求回答第二小题。(6分)(1)两则材料从技术发展、企业竞争和安全性三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其中技术发展主要包括硬件升级、①、②和模仿学习。(2分)(2)基于以上这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简述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以及你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4分)ADDINCNKISM.UserStyle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取材于霍志刚的文章)材料二“一笔一画皆学问。”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指独体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体字,字形可以再分割。因此,“文”只能“说”,而“字”却可解,“说文解字”之名诚不虚也。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奥秘。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这与虹拥有两首、能够下饮江河之水的传说正相符合。甲骨文中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大意是有“虹”从北面出来,在河里饮水。对于天空中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古人还不能给予科学解释,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条在河里饮水的虫。再后来,字形向合体字方向演化,《说文》中是一个从虫从申(电)的会意字,但多数时候是从虫工声,即沿用至今的“虹”。不过,在帛书文字中曾一度出现过从雨工声的字形。无论从“申(电)”还是从“雨”,均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虹与雨水的关系。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每一个字形都有其时代性,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举。(取材于齐航福的文章)材料三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如同运载火箭一样,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而且,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取材于王立军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汉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B.汉字的形成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价值体系。C.汉字的读音使其能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D.雅言只在特定的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字形本身积淀着中华文化”。下列选项不能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A.“笙、笛”等字以“竹”作部首,反映当时部分乐器制作与竹子密切相关。B.“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点,其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C.甲骨文“男”字中的“力”像原始耕地农具,说明造此字时已进入农业社会。D.取象于动物形体的甲骨文很丰富,这是原始狩猎生活在文字构形上的反映。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满足了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B.形声字的广泛应用避免了汉字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C.汉字书写笔画的变化体现出更为形象化的语言特征。D.汉字突破时空的局限,完整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文化。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由古代语言文字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B.每一个汉字形体背后蕴含的文化奥秘,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C.汉字的演变正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D.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简便快速的输入法不再利用汉字形体的要素。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汉字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北京昌平区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可以达到肉眼不可见的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微塑料可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初级微塑料是指在微尺寸范围内特意生产和使用的塑料微珠,比如用于磨砂洗面奶、美白牙膏以及部分医疗药品的塑料微珠。次级微塑料则是由塑料垃圾在各种物理磨损以及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颗粒。微塑料主要是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因其尺寸小,故而微塑料的污染具有隐蔽性。随着塑料制品使用量的增加,微塑料造成污染的风险也变得更大。近年来,在水体、土壤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的踪迹。微塑料的吸附作用会造成复合污染。自然环境中存在大量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不太容易溶于水。微塑料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相遇,会聚集形成有机污染球体,并在自然环境中到处游荡。由于微塑料无法被生物体消化吸收,因而微塑料进入生物体后,会致使生物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此外,增塑剂、抗菌剂、阻燃剂等含有微塑料的添加剂,如果进入生物体,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功能,甚至诱发遗传畸变。微塑料自然也会危害人类健康。微塑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再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微塑料虽然可以被排出,但仍有少数遗留。遗留在体内的微塑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研究人员已经陆续在肺、肠道、胎盘、血液等人体组织中检测到微塑料。2022年,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科学家团队首次在人类母乳中检测到微塑料,这一研究表明微塑料并不像人类所设想的那样是惰性的,而是会穿过细胞膜并转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引发人体局部或全身反应。治理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污染防治的重要课题。与微塑料污染作斗争需要企业、公众、政府的长期奉献和共同努力。相关企业应尽可能使用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公众应减少使用塑料的频率,选择天然环保的替代品;政府应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这些都是降低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方法。(取材于马倩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随着全球塑料生产和使用量的增加,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问题。微塑料也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当前,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检测和降解微塑料。目前对微塑料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技术主要有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其中拉曼光谱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已成为最常用的两种检测技术。高效防治微塑料污染还需不断研发塑料降解技术。微塑料的降解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降解、高级氧化法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生物降解是利用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来降解微塑料:高级氧化法降解是指通过产生活性氧使微塑料降解为低毒或无毒的小分子物质;光催化降解主要是通过催化剂受光照射所产生的活性极强的自由基来降解微塑料。PET塑料因其应用广泛和难以降解的特性,成为了微塑料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2024年1月,江南大学吴敬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酶”协同系统,在酶法降解过程中引入特异性微生物,实现了对PET塑料的完全降解,避免了PET塑料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微塑料污染。吴敬教授表示:“生物降解技术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处理PET塑料污染最安全、最彻底的方法。”这一研发成果,无疑为解决微塑料污染问题带来新的希望。为了减少微塑料污染,科研人员还需研发塑料的替代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发了一种由食品级马尾藻纤维素纳米纤维制成的高性能结构材料,这种结构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可加工性能和食品安全性,以及更好的防水性能和抗菌性能。这种材料可被加工成不同形状的餐具,其整体性能优于塑料制成的餐具。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投入巨资研究微塑料的国家之一。相关部门应积极应对微塑料污染防治的挑战,加强塑料生产监管和塑料消费引导,对微塑料的研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支持。(取材于李诏宇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微塑料一般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形状多样的均匀塑料颗粒。B.在微尺寸范围内特意生产和使用的塑料微珠是初级微塑料。C.增加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会加大微塑料所造成的污染风险。D.微塑料并不是惰性的,它会穿过细胞膜并在人体内部转移。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微塑料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塑料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聚集形成有机污染球体,造成复合污染。B.微塑料在生物体内无法被消化和吸收,因而会导致生物体营养不良。C.含有微塑料的添加剂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功能。D.微塑料进入人体后部分可被排出,未被排出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是最为常用的微塑料定性定量降解技术。B.微塑料的降解方法只有生物降解、高级氧化法降解和光催化降解。C.PET塑料之所以成为微塑料污染治理难题,只因为它应用得广泛。D.马尾藻纤维素结构材料因其良好的性能,可代替塑料加工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菌-酶”协同系统在酶法降解中引入特异性微生物,属于生物降解。B.“菌-酶”协同系统应用推广后,可以从源头杜绝所有微塑料的产生。C.人们如果食用了塑料制品包装的食物,有可能将微塑料一同摄入体内。D.人们如果佩戴劣质无纺布口罩,可能将口罩布含有的微塑料吸入体内。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应对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措施。(6分)答案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答案】1.D2.A3.C4.D5.①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②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③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④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错,依据“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可知“诗史”可以佐证历史,但不一定是其“主要价值”。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属于“以诗证史”的方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错,依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可知吴伟业认为“写心”是实现“写史”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写史’是假,‘写心’是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错,依据“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知诗史互证的方法在近代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不是在“晚唐”。B.“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错,依据“何为‘诗史’?”“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可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而关于“诗圣”,则未提及。C.“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错,依据“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忠君”与“人民诗人”针锋相对,而没有断定“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依据“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②依据“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③依据“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④依据“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1.A2.B3.B4.C5.①政府机制方面:完善制度:运行并完善全国碳市场体系(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激励引导:创新性打通碳普惠和碳交易,打造好碳普惠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碳减排工作。

②市场主体方面:履行义务:重点排放单位等市场主体严格按碳配额规定履行碳减排义务和社会责任。技术开发: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③公民个人方面:积极参与: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到低碳出行等碳减排活动中,获得碳减排量。良性互动:通过碳普惠平台与重点碳排放单位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它的启动和平稳运行”错误,范围扩大。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应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与“平稳运行”无关。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早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错误,曲解文意。据材料一“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材料二“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可知,应是前者晚于后者。C.“不允许高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总量”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如果实际碳排放量超过配额,那就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单位富余的配额,履行碳配额清缴义务即可。可见“允许高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总量”。D.“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出售”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这些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要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审定核查后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然后才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而非“直接在市场上出售”。故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