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教学目标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屠呦呦演讲的具体内容。

3.学习屠呦呦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

重点难点

1、根据小标题内容学习作者是如何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的。

2、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二、学习提示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根据一篇领奖时的演讲稿和一篇论文编写而成的,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和用于治疗疟疾的过程,阐述了中医药理论的重要作用。

三、作者简介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屠呦呦获得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和2019年先后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

四、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评)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感动中国颁奖)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五、背景资料

1969年1月21日,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以参与寻找“救命药"课题的重任后,就与同事起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制订了一张以日为单位的密密麻麻的时间表,翻阅古籍,寻找药方,没日没夜地实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青蒿素的重大发现。

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六、整体把握

1、总述

本文作为演讲稿,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在开篇综述部分,阐明了继承中医药精髓,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表达了对评委会、中国同事、国际友人的感谢,同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等的研究,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然后从五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在“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作者重点提到受《肘后备急方》启发,采用了低温提取的方式,使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在“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作者提到青蒿素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又具体列举出了中药砒霜对治疗白血病、从中草药“千层塔”提取的石杉碱甲对治疗失忆、中药提取的芍药苷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等具体的事例,表明了中医药的贡献。

2、字音

精髓(suǐ)赠予(zèng)秘鲁(bì)

疟疾(nüè)呼吁(yù)相悖(bèi)

浸渍(zì)砒霜(pī)症候(zhènghòu)

发掘(jué)活血化瘀(yū)青蒿hāo素

羟qiǎng基衍yǎn生物拯zhěng救福祉zhǐ

3、词语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粟:谷子,即小米。

君臣佐使: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4、题目解说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5、研读内容课文

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明晰,内容简明概括。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读者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6、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第一部分为引言,讲述获奖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医药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由“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组成,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庆历程。

第三部分包括“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阐述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上的成果。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的观点,呼应开头,强化主题。

七、课文简析

(一)第一部分:(引言)讲述获奖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医药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1、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二)第二部分: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庆历程。

2、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写“523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3、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不好。

①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4、使用青蒿提取物抗疟的实验,初期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团队是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

屠呦呦团队遍查典籍,反复研读文献,最终从典籍中受到启发。这说明中医药典籍对青蒿素的发现具有重要作用。引文说明了中医药典籍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这一过程展现了屠呦呦团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5、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三)第三部分:阐述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上的成果。

6、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7、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①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效果大大提高。

②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四)第四部分: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的观点,呼应开头,强化主题。

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为什么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②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而且,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9、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到文章里找一找依据。

①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八、引用手法

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作者运用引用手法表现自己在探求青蒿素的艰难历程中,是如何实现重大突破的。在第一阶段,作者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但经过测试,抗疟效果不佳。好容易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且与文献记录相悖。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背景下,文中引述道:“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记录:‘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巧妙引用典籍著作,阐述传统中医药学的重大意义及作用,材料真实可信,富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为依据,表达思想感情、证明观点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较有权威性,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1、明引

引用分明引与暗引两种。明引又叫直引式,直接引用典籍文献、名言警句或诗句来阐释文章的中心,如下面的片段: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东晋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葛洪说:“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所报者,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

2.暗引

暗引可分为三种类型。

(1)修饰式,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如下面的片段: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边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2)镶嵌式,把引用的内容,组织进自己的叙述或议论,变成自己话语的一部分,如下面的片段:漫漫秋夜,冷冷秋风,你孤枕难眠,辗转反侧,“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再回首,那携手穿行于菜花间的快乐往事;再回首,那临窗共饮酒赋诗的闲情岁月。不会忘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场离别啊!你追忆这一切,“欲语泪先流"。你日夜盼明诚归来,相思成灰,离恨成草,以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姑且起身,坐于院中。折一剪红梅,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愁了,拿来一壶水酒,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你“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啊!你深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你也懂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也许,是你早已厌倦了这种离别的痛苦了吧!

(3)化用式,它不是把原句组织进自己的文章,而是将典故、故事或某种意境、片断性的镜头等组织进自己的文章,如下面的片段:诗是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灞桥伤别的烟柳暮云,有鲲鹏水击三千里的羽翼,有小轩窗里默默的相对,有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诗,是一支神来之笔,勾勒鹦鹉洲上的芳草,点化二十四桥的明月,渲染香炉峰的紫烟。我爱诗,因为我难以抗拒自己的心灵在这美妙的诗行中与先哲们的心一起跳动的感觉,难以抗拒让自己忘情于呐喊者或低吟者所创设的一个个优美意境中的感觉。诗,让我体验屈夫子不能从俗的喟叹,让我领略魏武帝碣石山旁壮心不已的豪情,让我沉浸于康桥边静谧的月夜,让我品味雨巷中那份丁香似的忧伤。

九、问题探究

1、从全文来看,引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青蒿素的价值、发现经过以及作者从传统中医文献中所获得的灵感和启示。

②这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急于去了解、探求后面的具体内容。

2、科学家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格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屠呦呦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折磨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④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并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组织语言的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线索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医药学的贡献"为小标题总结全文,突出了希望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在保证文章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

①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②中药砒霜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③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可治疗老年痴呆症。

④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⑤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芍药苷可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⑥生物力药理学用于防病治病。

5、结合文本,总结青蒿素发展艰难的原因。

①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文献检索和实验工作的浩大,实验条件的艰苦。

②从分子到药物:药物临床实验的繁杂以及成药过程的反复验证。

③普及和传播:国内科研环境遭遇到时代的束缚,导致中国医药发展与世界的交流缺失。

④超越青蒿素:创新的实验遭到传统化学家的质疑。

6、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的系统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能力。

②勤于思考。屠呦呦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古代医者的经验中获得启迪,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在漫长的“抗疟"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及其团队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地进行医学研究工作。

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精髓。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7、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

同意。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刻画细节。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类文本的严谨和文学类文本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制者的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制对医学的贡献。

观点二:

不同意。首先,本文是根据一篇领奖时的演讲稿和一篇论文编写而成的,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制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像本文中说的“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

8、这一次,在对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疗法又一次发挥了强大的功效,看来中医药学真的是人类的精神宝库。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呢?(文章的哪一段,最能呼应这个标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揭示出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一小步”将青蒿素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客观定位,既满含民族自豪感,又对人类征服疾病的艰巨历程进行了理性判断。

9、文章语言之美主要体现

①语言叙述之精炼。文章没有运用浓墨重彩的笔调来描述青蒿素的发展,而是使用非常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青蒿素的发展,简单准确,不矫揉造作,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语言叙述之平静。屠哟哟的叙事语言是非常平静的,平静语言之下蕴藏的是她那颗对科学研究的扎实态度,对个人荣誉取得的云淡风轻。

③语言逻辑之严谨。屠呦呦的语言逻辑思维非常严谨,清晰地呈现了青蒿素发展历程,并在文章的末尾对中医精神进行了升华。

十、主题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试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药学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十一、写作特色

1、主旨明确,立意高远。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发现成果、叙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文章,在对事实的陈述中,洋溢着科学家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比如,屠呦呦团队迎难而上,接受对抗疟疾的国家级重任,历尽艰辛终于获得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为确保新药对人体的安全性更是以身试药。在平实的叙述中,展现出科学家对研究的执着和对国家人民的使命意识。又如,整篇文章从标题到中间的叙述再到结尾,不管是直接的叙述还是带有感彩的议论,作者始终不忘彰显中医药学的贡献。这使得文章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教育我们自觉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首尾呼应。

文章从获奖感言开始,首先简单介绍个人的经历,提出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突出主题;进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研究的过程和遭遇的困难,表现研究者克服困难时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接下来又介绍了他们的进一步研究,更凸显了传统中医约学对世界科学和人民的意义,从而向读者清晰地呈现了屠呦呦科学团队的贡献,展示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然而文章并不止步于此,在结尾部分又再次强调中医药学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彰显并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语言严谨、朴实、准确,充满了理性的力量。

本文语言体现了实用文的典型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繁复的修辞,而是以平实、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朴实无华的文字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重点叙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值得深入体会并加以借鉴。

十二、与中医事业有关的成语典故

1、橘井泉香:

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由于德行出众,在汉文帝的时受天命为天仙。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服下就能治愈。"后来果然瘟疫肆虐,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络绎不绝,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2、杏林春暖:

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被称为“董仙杏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因此,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高尚。

3、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着一个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遂买了酒肉,恭敬地拜见老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十余日学得方术,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普济众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相传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当人们问及缘由,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名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十三、作业练习

(一)撰写对联,歌颂屠呦呦的伟大精神。

示例:鸣鹿呦呦,春风又发青蒿叶;啼莺恰恰,橘井常流泉水香。

为国人争气名传百代,替中药扬威功在千秋。

呦呦鹿鸣为萃青蒿素,款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