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贯中三顾茅庐第六单元■语言运用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故事情节,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思维能力学会抓文章中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审美鉴赏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文化自信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第一课时导入形式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三国志》中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经过想象和渲染,构成一幅极为绚烂的图画。那么,小说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一探究竟!导入形式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杂剧作品《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传世。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打听后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堂,躬耕田亩,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一顾、二顾均未见到诸葛亮。本文讲述的是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圈点要求1.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标注。3.关键语句(或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2.字音字形叱()拜谒()应诺()昼寝()侥幸()愧赧()侍立()纶巾()半晌(

)末胄()涿郡()鹤氅()倾颓()存恤()殆尽()chìyènuòqǐnjiǎonǎnshìguānzhòuchǎngxùdàishǎngtuízhuō字音字形多音字()冠军()衣冠冠guànguān()应诺()应届应yīngyìng()顿开茅塞()塞子()塞外塞sèsāisài()纶巾()涤纶纶ɡuānlún赧()愧赧赦()赦免赫()赫然字音字形形近字谒()拜谒竭()竭力碣()碣石yèjiéjié侥()侥幸饶()饶恕绕()缠绕jiǎoráorào谬()谬论戮()杀戮缪()绸缪miùlùmóunǎnshèhè理解词义犹然:迟迟:冠玉:仍然。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愧赧:因羞惭而脸红。存恤:爱惜,体恤。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战立,表示敬意。理解词义屏人促席:汉室倾颓:用武之地: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汉朝(的统治)衰败。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顿开茅塞: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也说茅塞顿开。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整体感知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房。“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故事。文题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又点明了刘备求贤若渴,一再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整体感知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请到了这位智谋过人的军师。整体感知3.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

小结:作者设计的刘备求贤之路悬念迭起,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突出了刘备求贤之诚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读性。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罗贯中运用一支妙笔描绘了“三顾茅庐”的精彩情节,极尽曲折之妙。“三顾茅庐”在整部小说的情节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刘备逆袭的一系列传奇佳话、三分天下格局的奠定、诸葛亮忠心刘氏父子而知恩图报,都源自这次没有刀光剑影、看似平平常常的草庐相见。波澜不惊中,一个新的时代格局正悄无声息地大踏步走来。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打开一扇窗,在课外继续阅读《三国演义》,关注更多情节中的精彩之处,去领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各路英雄的风采。作业本作业:完成对应练习。实践性作业:1.我来配插图。结合《三顾茅庐》内容,选取一个场景,配上插图(彩色黑白均可)。2.我来讲故事。请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每项至少三个),并能讲述其中一个故事情节。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稳重、顾全大局。关公合作探究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暴躁、鲁莽。张飞合作探究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恭敬诚恳玄德合作探究

“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谦虚谨慎智谋过人孔明作用张飞、关羽刘备烘云托月求贤若渴的精神礼贤下士的品质矢志不渝的抱负衬托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2.小说在叙述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之前,为什么详细地描写张飞、关羽对刘备此举的反应?烘云托月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其作用是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或形象。3.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哪些形势?他认为“大业可成,汉室可兴”是基于怎样的战略构想?分析形势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可取益州:可取天时人谋百万之众挟天子江东三世国险民附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险塞沃野不知存恤思得明君战略构想建立根据地内政外交图中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招揽人才内修政理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联吴抗曹两路出兵北定中原合作探究4.作者在塑造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你分析各有怎样的作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作用: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体现了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侧面描写:(1)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2)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3)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有人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认为前两次诸葛亮是故意躲避刘备的。诸葛亮故意多次避而不见刘备,你认为他这样做合适吗?谈谈你的看法。示例1:合适。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是否能成就大业,是否能礼贤下士并没有完全肯定,故意采用避而不见的形式对其进行试探和考验,说明诸葛亮极为谨慎,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自己,才能托付。示例2:不合适。因为这种行为对来访者是不礼貌的。虽然诸葛亮有试探的用意,但应适可而止,否则,很可能与赏识自己的“伯乐”失之交臂。示例3:合适。作者这样写,不仅可以使文章的情节跌宕起伏,增添了作品的阅读乐趣,而且突出了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拓展延伸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三顾茅庐》背后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文化内涵,诚心待人、持之以恒的品德修养,智慧非凡、运筹帷幄的人格魅力都是《三顾茅庐》得以千古传唱的支撑,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卓越优秀的能力表现,为促进个人向善向好发展,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助力。

2.

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拓展延伸3.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1.行文求曲。作者总是让情节变得曲折跌宕,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能有效动读者的积极性。2.蓄势铺垫。作者不断蓄势,处处铺垫,为诸葛亮的出场下足了功夫。3.对比鲜明。刘备与张飞的对比,增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卓绝的智慧,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袁枚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小小的一节,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