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以柔为贵,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A.陶潜少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李白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D.苏轼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心态。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点。

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注释】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D.“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

B.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

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

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9.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一致。

D.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4.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汉【注】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儒”是诗人的自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颈联中“落日"为虚写,比喻诗人年老,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怀雄心壮志;“秋风”为实写,秋风飒飒而至,诗人的病情渐渐好转。

D.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喻,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16.必修下册选入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17.(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提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汇”处的县城。从

县城向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聂景区。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①;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

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②。被原始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

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欢快的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

由得手挽手③。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最后一段首句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C.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D.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山中色彩变换,一日间四季轮转”,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进入春季,①。静电容易造成衣物紧贴身体,影响美观,且容易沾灰,还会使发丝飘竖起来、皮肤有触电感等。②?春季时,人们穿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偏多,衣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互相摩擦容易产生大量电荷。而春季空气和皮肤往往较为干燥,电荷没有途径释放,积累的电荷产生的电压便会越来越高,导致静电放电刺痛皮肤。如何有效防止静电烦扰?首先要保持湿润,可以通过房间加湿、皮肤涂抹润肤产品等保持湿润,可防止电荷的聚集。③,可尽量多选纯棉类织物。再次,在织物清洁与护理时辅助使用一些抗静电产品,比如柔顺剂、抗静电喷雾等。在最后一遍漂洗时加入柔顺剂,其中含有大量阳离子,能够在衣服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中和负电荷的功能,进而消除静电。抗静电喷雾是一种“便携式"产品,对着衣物在出门时喷一下,即可瞬时消除静电烦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今贤达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孜孜以求。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执着探索、攻坚克难,以已之力引领众人前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B

4.①材料一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②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类型、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5.①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所说,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②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第二段“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第三段“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第四段“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分析的能力。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B.清代学者胡文英的话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一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

C.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D.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材料一中,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是总论点,其后作者则分别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进行论述,故所用的是总分结构。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一段首先指出有些人认为互补方式是“以道补儒”的观点,然后在第二段思考除了儒学道家化的倾向外,是否还存在道学儒家化的可能性。最后一段,作者则论述专家对于儒道互补方式的观点。由此可见,材料二是以并列结构,逐层展开进行论述的。故答案为:①材料一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②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类型、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是道家的无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

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

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

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体现了士大夫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复杂性;

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徐州,黄河决口,抗洪排险,昼夜披蓑衣,穿草鞋,站在第一线;在杭州,闹饥荒瘟疫,自筹钱财办药坊,熬粥煎药,救济过往行人;在杭州,整理河道,疏浚塘六井,修筑长堤;在惠州,想方设法,筹钱筑桥补路,引水入城;还重视教育,大办书院,教化风;在詹州,亲自挖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传授药方,解决百姓缺医问题。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赤壁赋》中苏轼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受,从中得到乐趣,体现出“独善其身"的人格坚守。

故答案为:①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所说,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②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答案】6.D

7.C

8.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9.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子路的神态、语言和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比较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联系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和分析。

6.D选项“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错,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故答案为:D。

7.C选项“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也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处可知,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与孔子相关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从“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等处可知,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从“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等处可知,作品对泰山、日出等的描绘,充满了诗化的意境。故答案为: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9.本题考查比较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仲由在我身边"勇健的仲由也死了”可知,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描写子路的神态,“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描写子路的语言,“夫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写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

故答案为: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子路的神态、语言和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

【答案】10.CEF

11.C

12.C

13.①(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因此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

②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4.同: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

异:相比《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选文中晋文公将子兰送回郑国并立为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三十六年(前637),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受穷困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的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

三十七年(前636)的春天,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唯郑命是听,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服替滑国说情,郑文公怨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情反而囚禁了伯服。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郑文公让襄王住在氾。三十八年(前635),晋文公把周襄王送回成周。

(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因此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四十三年(前630),晋文公与秦缪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君的无礼罪行。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厌恶子瑕,赶走了各位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借机通报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兴发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

10.句意: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兰”是主语,“甚谨"是“事晋文公”的补语,句子结构完整,在“谨"后C处停顿;“爱幸之”中,主语为省略的“晋文公”,“爱幸”是谓语,“之"是宾语,在宾语“之”后E处停顿;“于晋"是“私”的后置状语,在“晋"后F处停顿。故答案为:CEF。

11.A.正确。句意:他假使返回国内。/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B.正确。亲附;赞同。意思不同。句意: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我赞同点啊。C.错误。动词,给恩惠,赏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用法不一致。句意: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况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D.正确。句意:都因罪早死。/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故答案为:C。

12.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素国一起攻打郑国”错误。由原文“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可知,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的原因是,郑国曾帮助楚国攻打晋国并对晋文公无礼;“希望抓住叔詹羞辱”错误,由原文“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可知,晋国想羞辱的是郑君。故答案为:C。

13.①“助”,协助;“过”,路过,途径;“礼”,礼遇;“背”,背弃。②鄙:把…当做边邑;远:远方的国家,指郑国;陪:增加。

故答案为:①(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因此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

②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同:由选文“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和《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可知,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异:由选文“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烛之武退秦师》“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相比《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选文中晋文公将子兰送回郑国并立为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故答案为:同: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

异:相比《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选文中晋文公将子兰送回郑国并立为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

【答案】15.D

16.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异:《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而《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D选项“不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说法错误。“不必”为“不一定";此句意为自古留养老马并不是为了取其体力,而是因为其智可用,诗人表达的是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但壮心不已,仍可为国效力的情感。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本诗的首联和颔联“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意思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天上飘着云彩,长夜中的月亮更让诗人感到孤独。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思归客”“天共远"月同孤”等表达了作者的思乡和孤独之情。诗的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是写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壮心不已,秋风吹来,感觉自己的病体都将要痊愈。此句表明作者虽然年老多病,当仍壮心不已的心情。最后,在诗的尾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中,诗人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为国家做贡献的拳拳报国心。

《登岳阳楼》,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异:《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而《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7.【答案】(1)风乎舞雩;咏而归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舞雩、坼、乾坤、谩嗟。故答案为:(1)风乎舞雩咏而归(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熠熠生辉;油然而生;翩翩起舞

19.D

20.①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②原句“变幻"一词表现“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形容阳光照射下是白雪的样子,可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②此处指不自觉地产生亲近感,可填“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对应欢快的舞曲,此处指村民与游客手挽手跳舞,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故答案为:熠熠生辉;油然而生;翩翩起舞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人”泛指“人"。A.指“人品”;B.特指“某个不在身边的人";C.特指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D.泛指“人”。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以“率性”描绘大自然,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其色彩缤纷的特点。“变换”和“变幻"的区别:变换是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是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是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是指不规则地改变。原句“变幻”一词侧重“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②原句“变幻”一词表现“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

【答案】21.①随处可见静电烦恼;②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③其次要选好衣服材质

22.①“柔顺剂”调至“在最后"前(或“其中”改为“柔顺剂");②“功能”改为“作用";③“在出门时”置于“对着衣物"前。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后文“静电容易造成衣物紧贴身体,影响美观,且容易沾灰,还会使发丝飘竖起来、皮肤有触电感等”可知主要是说“静电"带来的烦恼,可填:随处可见静电烦恼;②此处是一个问题,应该与“静电”有关;再由后文“春季时,人们穿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偏多……导致静电放电刺痛皮肤”,这是在解释春季静电多的原因,可填: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③此处是防止静电的做法,前面谈到春季静电多的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多,二是空气和皮肤干燥;二横线前面是解决的空气干燥问题,这里应该与衣服材质相关,“可尽量多选纯棉类织物”,可填:其次要选好衣服材质。故答案为:①随处可见静电烦恼;②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③其次要选好衣服材质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①“其中"表意不明,可将“柔顺剂”调至“在最后"前(或“其中”改为“柔顺剂");②搭配不当,“起到……功能”不搭配,将“功能"改为“作用”;③语序不当,“对着衣物在出门时"不合表达习惯,“在出门时”置于“对着衣物"前。

故答案为:①“柔顺剂”调至“在最后"前(或“其中”改为“柔顺剂");②“功能”改为“作用";③“在出门时”置于“对着衣物"前。

23.【答案】例文:

肩负责任,勇往直前

浩瀚夜空,因背负着收纳繁星皓月的责任,才越显深邃神秘;莽莽大地,因背负着收容嫩草绿树的责任,才呈现勃勃生机;潺潺溪流,因背负着收留游鱼细石的责任,而更显其清澈可人;绚丽花朵,因背负着招待忙蜂舞蝶的责任,才有秋日香甜硕果。人也一样,因背负着责任,勇往直前,才有更灿烂的明天。

背负责任,使人获得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因肩负拯救天下百姓的责任而推翻暴政,获得了百姓的拥戴;邓世昌因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而驾驶着战舰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地被载入了史册;黄旭华因肩负国富民安这一伟大责任而忘我工作,终身战斗在科研一线,使我国单薄的海防强大起来。从古到今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肩负责任,才能最大可能获得成功。

背负责任,使人彰显伟大。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的传奇。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责任,时刻激励着他,才造就了投递准确率100%的奇迹。一位凡人,历经艰难,背负责任,而彰显伟大。

背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天下的时候,却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

背负责任,使人超越对死亡的畏惧。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艾滋病患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对死亡的畏惧。

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种爱使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们获得成功与荣誉,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肩负责任,勇往直前,奔赴人生最美的桃花源。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则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先列举了古代对社会、国家肩负责任的孔孟圣人和烛之武,接着指出当代社会仍有不忘“匹夫之责”的学者。关键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

可见材料的内容体现的就是“责任与担当"这一话题,意在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首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其次,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勇于担当责任。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责任担当仍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对他人、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再次,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责任,责任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承担责任。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观点要鲜明,脉络要清晰。

【立意提取】

1.扛起责任,是国富民强的保障。

2.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3.肩负责任,牢记使命。

4.莫忘匹夫之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1/1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盐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以柔为贵,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A.陶潜少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李白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D.苏轼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心态。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点。

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A

2.C

3.B

4.①材料一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②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类型、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5.①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所说,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②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第二段“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第三段“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第四段“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儒家与道家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