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_第1页
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_第2页
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_第3页
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_第4页
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5~9这五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证,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下面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4.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去当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很出色。

B.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

C.叶三能看出季陶民所画墨荷不妥,不仅与其果贩的身份相符合,也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

D.本文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陶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陶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本文第三段按照时序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表现出适意、淳朴的生活,也暗含“风俗即人"的理念。

C.写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择取叶三卖果赏画等零散片段,以舒缓的笔触还原生活细节,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创作风格。

8.小说结尾“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一结局前文多有铺垫,请对相关细节作出梳理。

9.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比见隋代A遗老B咸称高颎C善为相者D遂观其本传E可谓公平F正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常指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的“东宫"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均代指太子。

B.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遂见用于小邑"的“见”含义相同。

C.竟,最终、最后,文中的“竟"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含义不同。

D.怠,文中是懈怠、怠慢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故病且怠”中的“怠"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唐太宗发出“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①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魏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进士。尝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②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③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点明送别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黄河边,“初渡河"以拟人手法写出初秋时节的萧瑟气氛。

B.颔联不但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诗人用“不堪”以加重征人的满心愁苦之情。

C.颈联,树色催寒,砧声晚响,一静一动,视听结合,将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甚是生动。

D.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魏万,不要在繁华热闹的长安城里沉湎于行乐,以致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16.本诗颔联描写的意境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17.(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引用陆游《书愤》中“___,___"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2)在《陈情表》中,作者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近况,如果没有祖母抚养,他“”;如果自己现在离开祖母,则“"。

(3)老师布置了一篇以“梦”为话题的写作片段,小刚想引用一些带有“梦"字的诗句来增加文化底蕴,他想到了“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一"假期,游客出行需求持续高涨。向着旅游资源开、向着旅游需求开、向着旅游体验开,具有“一线多游、夜行日游、移步换景”等特点的旅游专列,受到游客追捧。不只是“五一”,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开通了赏花专列、踏青专列、研学专列等,方便游客出行。在旅途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人文风情,还有自然美景,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坐上旅游专列去“打卡”,“铁路+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串联起美景的同时,旅游专列还锚定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量身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让旅途更为安心、丰富。伴随研学游持续火爆,将现场教学、实践体验等融于一体的研学专列拓展了研学的趣味性和便利性,受到广大学子和家长的欢迎。在广铁集团“我的韶山行"红色旅游专列上,中小学生体验了一次“移动思政课”。列车在车窗、板壁、宣传框、桌面等各处,都精心布置了红色旅游研学宣传标识。每一个车厢都配备了一名专业的研学导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分享红色故事、红色诗词和红色歌曲,让同学们在乘车途中就能学到红色知识。

1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移动电话"是指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与固定电话(座机)相对。请据此解释加点的“移动思政课”的含义。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要学到新东西,要不断进步,①。只有懂得谦虚的意义,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才会处处受人喜爱。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加精彩,我们的能力也会有所长进。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大师们提供的“记住低头"和“懂得低头”之说,就是要我们记住:不论你的资历、能力如何,在茫茫人海里,你只是一个小分子,无疑是渺小的。当我们把奋斗目标看得很高的时候,②。

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汲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不足而自省,才会在挫折面前发愤努力。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知道的、了解的只是汪洋中的一滴;而别人,在某一方面肯定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低头是一种能力,它是不自卑,不怯弱,是清醒中的嬗变”,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的“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中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

B.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每个人的表现。

C.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D.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套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提到的“懂得低头,才能出头"的道理,对当代青少年很有启发。青少年正处于桀骜不驯的时期,很多人不肯低头,不愿放低姿态处事,这常常使他们或不被认可,或遭人排挤。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B

4.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①大胆质疑: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②小心求证: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解读图表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个位、百位摆纵式,十位、千位摆横式,且纵横相反的算筹在上方。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错误。由原文“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可知,刘徽生活在三国时期,真正立了起来的是《九章算术》,并非数学史。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错误。筹算、珠算都是计算方法,从筹算到珠算,只是计算方法的发展。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由“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可知,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由“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可知,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由“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可知,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由“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大胆质疑:结合“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可知,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②小心求证:结合“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可知,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故答案为:①大胆质疑: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②小心求证: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答案】6.D

7.C

8.①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从“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来看,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非同一般。②叶三钟爱季陶民的画。从“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来看,叶三对季陶民的画非常喜爱。③叶三不想卖季陶民的画。从“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来看,叶三从没有卖画的想法。④叶三拒绝卖季陶民的画。从“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而叶三却说“不卖”来看,叶三不卖画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决。

9.人物美:叶三①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人情美:①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②儿子和父亲之间。叶三和儿子因为退休而起的冲突,由起因到结果,传递出的都是父子间的浓厚亲情。③画家和“鉴赏家”之间。季陶民体恤叶三的生活不易,说可以将画不题上款便于他拿去卖钱,但叶三坚持不卖。季陶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二者的互相体谅,互相珍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铺垫,是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理解题干,“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按照要求“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理解错误。何为有价值,懂得才会有价值。画作跟着懂得它的叶三一起被埋掉,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而是体现了叶三对画作的珍视,对与季陶民情感的珍视。如果把画作留在世上,只当商品变卖,这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这才是悲剧。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此处解释了叶三爱给季陶民送果的原因,后文继续写二人的默契,和此处情节关系不大,故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铺垫,是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本文结尾写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样的结尾表明叶三对季陶民以及季陶民的画感情独特,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同时也是全文情感的升华。要求找出前文铺垫的情节,需要关注叶三与季陶民的关系。

①结合“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可知,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非同一般。

②结合“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可知,叶三钟爱季陶民的画。

③结合“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可知,叶三不想卖季陶民的画,从没有卖画的想法。

④结合“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而叶三却说“不卖"可知,叶三拒绝卖季陶民的画,态度一直十分坚决。

故答案为:①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从“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来看,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非同一般。②叶三钟爱季陶民的画。从“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来看,叶三对季陶民的画非常喜爱。③叶三不想卖季陶民的画。从“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来看,叶三从没有卖画的想法。④叶三拒绝卖季陶民的画。从“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而叶三却说“不卖”来看,叶三不卖画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决。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人物美:①叶三到什么节令卖什么果子,“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说明他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他赏画有见识和鉴赏力,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他和季陶民相互懂得,相互尊重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关于画,陶民没死之前,他就说“不卖”,表达了叶三对季陶民的尊敬,对其画作的真心喜爱;死后把画作带到棺材里,是对自己承诺的信守,刻画了叶三重友情、重知己、轻财利的品性。他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人情美:①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叶三卖果子从来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的背后,是人性沉沉的真和善。②儿子和父亲之间。儿子希望老父亲休养身体,叶三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叶三和儿子因为退休而起的冲突,由起因到结果,传递出的都是父子间的浓厚亲情。③画家和“鉴赏家”之间。季陶民体恤叶三的生活不易,说可以将画不题上款便于他拿去卖钱,但叶三坚持不卖。“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他和季陶民相互懂得,相互尊重,人品高尚,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故答案为:人物美:叶三①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人情美:①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②儿子和父亲之间。叶三和儿子因为退休而起的冲突,由起因到结果,传递出的都是父子间的浓厚亲情。③画家和“鉴赏家"之间。季陶民体恤叶三的生活不易,说可以将画不题上款便于他拿去卖钱,但叶三坚持不卖。季陶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二者的互相体谅,互相珍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答案】10.BDE

11.D

12.C

13.①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②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辍”,停止;“飧馨”,吃早、晚饭;“劳”,慰劳;“蕃”,使繁盛。)

14.①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②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逼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颍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

“隋代遗老"作“见”的宾语,B处断开;

“高颎"作“称”的宾语、“善为相者"的主语,D处断开;

“遂观其本传”中,“其本传"是动词“观”的宾语,E处断开。

故答案为:BDE。

1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疲乏。所以我们穷困并且疲乏。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错误。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

(2)“小人”,古今异义,古义指地位低微的人;“飧饔”,吃早、晚饭;“暇”,空闲。

故答案为:①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②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可知,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由此可知,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

由原文“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可知,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由此可知,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

故答案为:①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②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

【答案】15.A

16.①颔联中描写了鸿雁、云山等主要意象。②天上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声声哀鸣,响彻长空;地上云山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诗人通过对天上鸿雁、地上云山的描写,描绘出一幅游子羁旅萧瑟图。③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表达出诗人对魏万跋涉的艰辛以及征程的担忧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A.“‘初渡河’以拟人手法写出初秋时节的萧瑟气氛"错误,根据“昨夜微霜”“初渡河"催寒近”等信息可知,不是“初秋”,而是“深秋”。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意境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意境鉴赏题,首先要点明诗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鸿雁、云山),然后简要分析运用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游子羁旅萧瑟图),最后点明表达的思想情感。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运用的意象有“鸿雁”“云山"。这两句描写天上传来鸿雁的哀鸣,仿佛是失群的孤雁正在呼唤伙伴;地上的高山云雾缭绕,因是秋天,树木落叶,百草凋零,甚是萧瑟凄凉。诗人通过对天上鸿雁、地上云山的描写,描绘出一幅游子羁旅萧瑟图。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表达出诗人对魏万跋涉的艰辛以及征程的担忧之情。

故答案为:①颔联中描写了鸿雁、云山等主要意象。②天上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声声哀鸣,响彻长空;地上云山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诗人通过对天上鸿雁、地上云山的描写,描绘出一幅游子羁旅萧瑟图。③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表达出诗人对魏万跋涉的艰辛以及征程的担忧之情。

17.【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洲渡、妪、蛟、闲潭、度。

故答案为:(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在旅途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第一处,偷换主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人文风情,还有自然美景”主语是“游客感受到的(内容)”,而后文“享受着优越的服务”主语应是“游客”,前后语句结构混乱,导致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将语句改为“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第二处,语序不当,按照表述的逻辑关系,应是先“自然美景”,再“人文风情”,故两者应调换顺序。)

19.“移动思政课"指的是在旅途中,利用旅游专列这一移动的载体,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红色知识学习课程。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此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首先要符合表达形式的要求,概念表达一般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方式。因此我们先要从语段中找相关属概念,提取关键信息,即种差。同时也要注意种差多时,语序要恰当,不能出现语病。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偷换主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人文风情,还有自然美景"主语是“游客感受到的(内容)”,而后文“享受着优越的服务"主语应是“游客”,前后语句结构混乱,导致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将语句改为“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

第二处,语序不当,按照表述的逻辑关系,应是先“自然美景”,再“人文风情”,故两者应调换顺序。

故句子应改为:在旅途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

故答案为:在旅途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

19.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

对于“移动思政课”的含义,可以分成“移动"和“思政课”这两部分来解释。对于“移动"的解释,可以借助题干中“移动电话”的概念阐释,抓住“较广范围"便携”等关键词,找到语段中“让旅途更为安心、丰富"‘我的韶山行’红色旅游专列”等内容,说明“移动思政课"采用的是在旅途中,利用旅游专列这一移动的载体这一形式。

而“思政课”则针对核心内容而言,从语段中“红色旅游研学宣传标识"红色故事、红色诗词和红色歌曲”“红色知识"可知,之所以成为思政课,是因为这一趟旅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中小学生介绍红色知识,感悟红色文化。

故答案为:“移动思政课”指的是在旅途中,利用旅游专列这一移动的载体,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红色知识学习课程。

【答案】20.①就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②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

21.①原句使用了两个“它”,将长句分隔成三个语意完整的短句,层次感强,表意清楚明了。②原句使用了两个“不是”,着重强调了低头不是自卑、怯弱的表现,语势更强。

22.B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句位于段首,有总括性,下句“只有懂得谦虚的意义"稍微低一下头”“懂得低头"强调要谦虚,套低头,即要放低姿势,应填:就必须放低自己的姿势。

②前句说“把奋斗目标看得很高的时候”就是“唱高调"的时候,而此处相反,强调要“唱低调”应填: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

故答案为:①就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②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它不是自卑,……它是清醒中的嬗变"使用了两个“它”,原句重复使用主语“它”,将长句分隔成三个语意完整的短句,层次感强,表意清楚明了,强化了低头的内涵。改句“它是不自卑,……是清醒中的嬗变”不如原句有层次感,和强调效果。

②原句“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使用“不是……也不是……”的句式,在递进关系中,层次感和语势更强,着重强调了低头不是自卑、怯弱的表现,增强了语势。改句“它是不自卑,不怯弱"只是单纯的否定语义,没有强调效果。

故答案为:①原句使用了两个“它”,将长句分隔成三个语意完整的短句,层次感强,表意清楚明了。②原句使用了两个“不是”,着重强调了低头不是自卑、怯弱的表现,语势更强。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画线句的“我们”是泛指,指每一个人。

A.特指文中通讯员和我;

B.泛指每一个人;

C.特指阅读杰作的人;

D.特指四婶等人。

故答案为:B。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低头"的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

本道作文借由语言文字运用材料,引出写作内容。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前后形成因果关系。因为“不肯低头或不愿放低姿态处事”,所以青少年常常不被认可或遭人排挤,所以也就谈不上“出头"。综合这两句话,材料是要求在生辩证分析“低头”这一做法的基础上,对桀骜不驯的青少年提出一些建议,引导他们能够“懂得低头"。“懂得低头”意味着不是“时时低头”,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要对“低头”这一做法进行辨析。如果一味的低着头,那就会给人一种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感觉,别人也会趁机欺负打压,久而久之,会让人们看不起,而作为另类处理。如果一味的昂着头生活,那就会给人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感觉,让人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傲气,会不被认可,或遭傲慢无,礼人排挤。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时低头"。适时的低头,不只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的胸怀,是忍的境界;适时的低头,不是委曲求全的懦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深谋远虑;适时的低头,就是需要我们的人生要有弹性和韧性,低头的避让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进。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内容,提出观点:适时低头,才能出头。接着针对一些青少年不肯低头或不愿放低姿态处事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正确做法应该是懂得适时低头。然后结合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例子分析为什么要适时低头,因为适时低头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从容,是一种竞争的避让,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留有一点存在的机会,才会有出头的可能。比如谷子成熟了,就低下了头;向日葵成熟了,也低下了头;昂头是为了吸收正面的能量,低头是为了避让危险的冲撞。再比如韩信善于适时低头,忍下胯下之辱,然后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一代所向披靡的将军。最后,强调适时低头背后所体现是一种“识时务为俊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有弹性和韧性。

【立意提取】

1.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2.适时低头,是人生智慧。

3.恰当低头,收获更有韧性的人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B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5~9这五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证,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下面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4.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D

3.B

4.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①大胆质疑: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②小心求证: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解读图表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个位、百位摆纵式,十位、千位摆横式,且纵横相反的算筹在上方。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错误。由原文“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可知,刘徽生活在三国时期,真正立了起来的是《九章算术》,并非数学史。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错误。筹算、珠算都是计算方法,从筹算到珠算,只是计算方法的发展。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由“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可知,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由“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可知,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由“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可知,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由“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大胆质疑:结合“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可知,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②小心求证:结合“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可知,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故答案为:①大胆质疑: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