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_第1页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_第2页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_第3页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_第4页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增强保护意识,留住文物价值

——热点话题“摩崖造像被涂色"

热点背景

2023年11月13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对此,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系阆中市一位居民委托其在南江县的母亲请人对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还愿”所致。当地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展开调查。

图片中,原本庄重、典雅的摩崖造像被涂上了五颜六色,看上去多少有些“惨不忍睹"。尽管丙烯颜料能被去除,造像“应该是可以恢复的”,但能否完全修复、实际造成了多少损坏,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有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来说,遭此一“劫”,着实令人揪心。

对于村民的行为,相信并非出于恶意。据报道,涂抹造像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只是为了给佛像“穿衣还愿”,误以为涂色是在做好事,是在保护文物。殊不知,这样做却给文物带来了难以逆转的伤害。

素材积累

典型示例

樊锦诗:朝思暮想恋敦煌

樊锦诗,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来到大漠戈壁中的莫高窟。风沙漫天,住土屋、喝咸水、点油灯……“条件很苦,但我没想离开。"樊锦诗说,打动她的是延续千年、魅力独特的莫高窟,更是坚守敦煌文物事业的众多前辈。

半个多世纪,樊锦诗与莫高窟相依相守。她把全部情感凝结成对莫高窟的一个“爱”字:“和谈恋爱一样,既然爱她,就要想尽办法去爱!"

2010年,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第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向世界推广,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马爱国:古丝路上的守窟人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距今约1600年的后秦,现存洞窟221个,保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壁画等,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卫科科长马爱国守护石窟近三十年。1989年,马爱国还是守护石窟的“新兵”,那时靠双眼、双脚和嗓子“巡逻”和传递信息,“总共6名安保人员,人手紧、任务重、责任大。"处于秦岭山脉西端的麦积山石窟,被上百公顷的松木包围,“防火”是保护的重中之重,所以,包括马爱国在内的安保人员还身兼护林员、消防员、哨兵的责任。

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影响到甘肃天水地区,麦积山石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文物,保卫科的年轻人在一处塔身震裂的地方守护了整整一周。“当时山顶风很大,帐篷被刮走了好几次,同事小雷身子单薄些,要不是抱着棵大树,差点被风刮下山。"马爱国说。

如今,马爱国已步入中年,20多年来,保卫科的队伍由原来的6名变成近60名,巡查方式也不断“升级”——全数字化单兵巡逻系统即将投入使用,手机可实时传输画面,由金属感应器等设备组成的层层防线时刻守护着石窟的安全。

明长城被“腰斩"!

2023年8月24日下午,山西右玉县警方接到报警称,杨千河乡境内的三十二长城被人挖开一个缺口。经查,两名犯罪嫌疑人在三十二长城附近施工时,为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缺口处通行,对明长城的完整性和文物安全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三十二长城,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烽火台,虽名气不及八达岭长城高,但同样历史久远,承载着民族记忆,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饱经风霜,穿越历史,这样的文物能留存于世,本该感到庆幸,本应自觉珍惜。涉事两人竟嫌长城挡道,为了节省绕行时间,肆意破坏文物,将长城的墙体夷为平地,实在是匪夷所思。

保护古迹遗址,让公众“一眼千年”一见倾心

2023年4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古迹遗址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文物局当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建成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8年至2022年,全国各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46亿人次。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热捧,考古热、文博热蔚然成风。接连出土震撼文物令三星堆考古持续火爆;《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屡屡走红;《唐宫盛宴》《只此青绿》等舞蹈圈粉无数;“十大考古新发现”举世瞩目;文博IP层出不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越来越多的人着迷、沉醉,这与相关领域内容形式的创新分不开,也体现了国人在生活水平提升后,产生了触摸传统文脉、感知历史底蕴、探寻文化基因等精神追求。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眼下,各地正在不断实践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活化历史文化遗产,让百姓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

名句摘抄

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2.没有了宏伟的城墙,北京城就是一座没有了历史的城市。——王小波

3.保护文物和新建筑是统一的。保护旧的是为新建筑保存优良的传统。——林徽因

4.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思成5.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单霁翔

6.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7.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8.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9.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一旦破坏了很难恢复,即使修复了也难有往日的神韵。——人民网

10.每个人都有信仰自由,但是这不能成为破坏文物的借口,不能成为为了信仰而去“画

蛇添足”的“多此一举"。——云南网

观点争锋

1.文物,历史的见证。盛世中华,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脉更是延绵五千年从未中断,在浩瀚历史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延续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意义重大。既需薪火相传,在代代守护中传承下去,也要与时俱进,在守正创新中得以赓续,而做好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

2.敬畏文化,保护文物。文化是严肃的,是应该敬畏的。一个懂得敬畏文化的人,才能让文化释放出灿烂的光芒。千年古迹惨遭“毁容式修复”,令人无比痛心,也引发了人们对散落于民间各处的文物命运的关切。近年来,全国各地类似事情时有发生,表现出社会对文化缺少敬畏意识。敬畏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护文化,精心呵护每一种文化留下的痕迹,文化便能够展示出其自身的魅力。

3.提升意识,守住底线。树立文保意识不在“一朝一夕”,保护文物也不只是“一纸一册”。做好文保工作,切不可有“漫不经心"的心思。让颜料无“暇”对文物下笔,既需要文保部门树立争分夺秒的紧迫意识,加快文物保护进程,更需要加强文保宣传和教育,让广大民众知法懂法地保护和尊重文物,才能更好地去除文物保护的“死角盲区”,筑牢文物安全保护防线。

片断速写

1.传承故事,汲取精神力量(2023新课标I)

故事者,当载春水何以生,春林何以茂,故事承民族之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名为华夏的故事巨著徐徐展开,最为璀璨瑰丽的,便是被称为民族之魂的文化。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却频频出现破坏文化的现象。为了给佛像“穿衣还愿”,四川摩崖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绿绿。一些造像的莲座、衣服、头饰、手中器物分别被涂上了不同的色彩。大红大绿的诡异画风,令宝贵的摩崖造像面目全非。这不是传承文化,而是损害文化。希望此类现象以后不要再发生,希望我们在传承文化中讲好中国故事。

2.鉴前人之智,创自我之新(2022全国甲)

中国悠悠历史如酒壶,不断被酒香浸染着,直至今日也让人为之迷醉,《红楼梦》中为大观园取名一事,即可看见借鉴与创新的影子,这也给了今天的我们一个提示,即借鉴前人的智慧,最后实现自主的创新。当然,创新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任意妄为。四川摩崖造像已经矗立1400多年,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然而,一些村民却将造像被涂得五颜六色,貌似在创新保护,实则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损失。鉴前人之智,科学创新,方为正道。

时评精选

千年摩崖造像遭涂抹,“野生文物"的保护该加强了

央广网评论员陈锐海

近日,四川巴中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以“给菩萨穿衣还愿”为由涂色,以致面目全非。11月15日,南江县发布通报称,当地已组织文物专家对造像进行查勘,研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并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公安机关也正依法开展调查。

摩崖造像是指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画出的佛教造像。此次被毁的摩崖造像是在2021年被发现的。当地考古调查报告显示,该造像始开凿年代早,形成过程复杂,极具特色,对研究四川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此珍贵的

千年文物遭到人为破坏,原貌不复存在,令人倍感痛惜。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现场查勘、研究工作,尽快尽力恢复造像原貌,尽可能弥补损失。对涉事人员,公安机关也要依法追究责任,以儆效尤。

虽然破坏文物的是当地村民,但此案反映出当地有关部门对该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譬如,对很多当地人来说,或许都不知道此处摩崖造像的珍贵价值,文物保护部门为何不在现场竖立显眼的标识、说明和提示?再者,对这座千年造像,只是搭建了简易文物棚,看起来可遮阳挡雨,却没有更多围栏设施。现场虽然安装了视频监控,可为何当地村民“给菩萨穿衣还愿"时,管理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阻止?总之,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保护责任落实,乃至文物保护宣传,当地都做得远远不够。

不可否认,由于此处摩崖造像地处偏僻,文物发现至今仅有两年,当地没有足够时间、人力或资金来开展保护工作。但这些都是需要相关部门想办法解决的难题,而不能成为“野生文物”保护受冷落的理由。近年来,从罗汉洞被彩绘,到古民居遭拆除,再到长城遗址被越野车碾压、被挖掘机挖开……破坏文物事件频繁发生,毁掉的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造成的损失令人痛心。这提醒各地文保部门,那些散落在乡村山野间的文物,同样潜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绝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各地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尽快通过文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分类分级采取保护措施,量力而为、尽力而行,逐步开展好保护工作。只有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物,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动能。

(央广网2023年11月15日)

【读后一悟】

珍贵石窟佛像被“浓妆艳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损害。这样的教训极其深刻,希望有关部门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写作实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族语言,生存危机日益严重,附于语言之上的白族文化同样面临着消失的危机。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发布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招生简章,白族语言文学专业正式列入招生计划。

东巴文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由于象形文字复杂和难以学习的固有属性,在日常交流中丽江的纳西族居民很少使用东巴文,但在公共标识和商业招牌上,东巴文展现出了其独有的价值与魅力。

妇女纹面,曾是独龙族独特的习俗,不过现在怒江独龙族妇女纹面的传统已经失传。据当地相关领导介绍,以后开发独龙江旅游时,会以“贴画”的形式再现纹面女的风采。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逃过了岁月的侵蚀、挺过了风吹日晒,最终却因为“好心"被涂色而受损,着实让人心痛。

班级计划举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目中提到了四则材料:①白族语言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需要靠专门开设大学相关专业招生来维持。②作为世界上唯一存活象形文字东巴文字濒临消失,只存在于某些特殊场合。③独龙族独特的妇女纹面风俗,只能通过其他形式再现风采。④千年古迹惨遭“毁容式修复”,让人痛心。三则材料均与文物的保护有关,考生必

须对这一现象展开思考,以此作为立论的基点,脱离材料而生发的联想和思考都不合要求。参考立意:

1.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人人有责

2.传统文化要弘扬,保护传统文化的生机

3.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佳作示范

保文化传统,护文化底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有一些文化却在无声无息地消失,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重中之重。

方言,是中国大地上一朵璀璨之花。有研究者说: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性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是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社会的发展方言在我们身边却渐渐消失。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报告指出,平均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并且无声无息。

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汉字书写似乎慢慢退出了舞台。提笔忘字成了现代人的通病,繁体字愈化越简,作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无人传承……文字危机警示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人们赖以交流的方言与文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各大民族传承底蕴的传统习俗,也濒临失传的风险。妇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