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比较诗学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比较诗学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比较诗学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比较诗学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诗学1/45一、定义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诗学”,普通指就是文艺理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诗学’能够定义为关于文学概念、原理或系统。”亚里士多德把诗学看作一个独立学科,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学科地位相同。2/45西方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以当初盛行文类——戏剧为基点全方面地探讨了诗起源、诗种类、诗功效等问题。实际上,他诗学研究对象并不但仅限于诗歌狭小范围,还包括史诗和戏剧,甚至音乐和舞蹈等,也就是说诗学研究对象是广义诗。因为这部著作成为欧洲美学史“第一篇最主要美学论文,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依据”,所以以后西方经常把诗学看作是文艺理论代名词。3/45总而言之,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创作技艺和技巧;本世纪以后,因为形式主义文论家努力,它被用于指称广义文艺理论,包含对一切文艺体裁理论总结和研究。4/455/45叶维廉《比较诗学》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比较诗学》一书,是又一里程碑式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应用》一文中,提出不一样文化系统决定着不一样“美感运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一样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用一方既定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取两种模子同时进行方法。“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固执,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能够得到二者面貌。”6/45比较诗学(ComparativePoetics)就是经过对各种文学现象理论体系研究,去发觉全人类对文学规律共同认识。比较诗学主要指不一样国家(民族)和不一样文化体系文学理论之间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个跨民族、跨文化文学本质规律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一样文学理论各自所含有特征。东方7/45不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差异,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即使从不一样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目标是一致,其目标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能够进行对话和沟通最坚实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包含比较文学研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学艺术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8/45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历程

(一)中西比较诗学萌芽时期(1840-1919)

1、比较意识确实立与中国诗学谱系转型——王国维

2、当代性诗学中国视野——裘廷梁、蔡元培

3、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二)中西比较诗学前学科时期(1919-1987)

1、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2、宗白华《美学散步》

3、朱光潜《诗论》

4、钱锺书《谈艺录》、《管锥编》

5、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三)中西比较诗学创建(1987-)

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3、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4、乐黛云及其《世界诗学大辞典》

5、饶芃子《比较诗学》

6、狄兆俊、张法等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四)台港中西比较诗学:黄维梁及其“中西互释”(五)海外汉学界中西比较诗学

1、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2、施友忠等人《文心雕龙》研究及西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3、叶维廉及其比较诗学

4、张隆溪、赵毅衡中西诗学研究

9/45二、比较诗学三方面比较第一是对不一样民族、文化中诗学概念、范围和命题比较。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显著概念范围不一样。比如西方诗学中比较常见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高尚、经典、象征、隐喻、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围十分不一样,主要概念范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概念完全是两种不一样体系范围,与西方概念差异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究中西方比较诗学基础。

10/45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术语中国:道、物等西方:模仿、理念等表示文学与作者关系术语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表述作品内在关系术语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范围中国:兴观群怨等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11/45《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荃。”黑格尔:语言表示心蕴既过又不及。尼采:语言乃为凡庸事物而设,故“开口便俗”。斯宾诺莎:文字乃迷误之源。伽达默尔将语言既作为与人沟通“桥”又作为交往障碍“墙”。解构主义对文字消解。12/45第二是整体比较。是指比较体系、形态、精神模式、观念不一样等诗学体系外貌之比较。第一个不一样诗学体系外在风貌特征是什么;第二个不一样诗学体系内在本质是什么,他们内在结构是怎样;第三各种诗学理论历史过程及其特点是怎样。思想体系比较,是最高层比较。这也是诗学比较归宿。西方诗学整体性是什么,东方诗学整体性是什么,让它们进行对话。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中国人是用艺术精神看科学,而西方人是用科学精神看艺术;西方人科学主义精神比较强,而中国人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强,组成了诗学体系中更高层差异。

13/45第三是综合比较。诗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看做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这只是它出发点和归宿,而实际上要考查诗学问题,必须有更辽阔恢弘视野。跨出文学领域,在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角度加以考查,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它内在面目。要研究文学理论必须同时结合其它理论,比如哲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等科学。14/45曹顺庆:“中国与西方文论,即使含有完全不一样民族特色,在不少概念上截然相反,但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这种相异又相同情况,恰恰说明了中西文论沟通可能性和不可相互取代独特价值:相同之处愈多,亲和力愈强;相异之处愈鲜明,互补价值愈重大。”15/45不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差异,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即使从不一样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目标是一致,其目标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能够进行对话和沟通最坚实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包含比较文学研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学艺术审美本质规律。16/45三、比较诗学方法论1.阐发研究2.对话研究17/45阐发研究“阐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相互,应是中西互释,并明确指出“阐发研究关键是跨文化文学了解。”18/45对话研究所谓对话研究就各自认可对方文化特色及其价值,经过对话互释互补,从而到达跨文化创造与建构。当代中国文论怎样建立自己话语权?

三大路径和起源:(1)中国传统文论发掘和整理(2)马列文论开放和发展(3)西方文论研究和对话19/45(一)可比性标准

1、本体论标准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一样诗学本体中去,从整个诗学构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围要求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思索和了解,一个身份转换和文化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前提。

2、系统性标准(1)相对文学而言,诗学理论对系统依赖性更强,这种思索连续和意义逻辑连接是一个完整意义得以表示前提。(2)一个诗学体系必须与整个大文化系统联络起来进行考查了解,如中国诗学是由儒家诗学、道家诗学和佛教诗学所组成,这么,中国诗学实际上与整个中华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各种文化原因都存在着亲密联络。

四、比较诗学研究标准

2020/45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一样民族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一些含有内在可比性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觉,相互阐释,并相互利用,以求把握文学普遍规律。即在相互参考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到达深入沟通和了解。(一)语言转换标准语言是信息与文化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时候,实际上给了不一样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个相互接触、猜测、选择、接收机会。所以,语言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转换。(二)理论相互渗透

理论普适性决定了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相互渗透与关联。(三)诗学范围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理论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是从诗学范围比较分析开始。

(二)阐发性标准2121/45(三)综合性标准

1、文化层面2、本体层面3、范围层面当前国内比较诗学界学术研究重心:“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话语当代转化”等。22/45模仿说与表现说不一样艾布拉姆斯把文学理论分成四大部分。文本与世界关系组成他称之为模仿理论,也就是普遍认为诗歌(文学艺术)模仿自然(客观世界)。23/4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艾布拉姆斯理论24/45表现说《尚书•尧典》:“诗言志”魏晋南北朝: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钟嵘《诗品》:“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唐宋:“意境说”、“妙悟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明代: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性灵说”;清代:王士祯“神韵说”,袁枚“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25/45周来祥认为:“从体系上看,西方偏重于再现,东方则偏重于表现,详细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东西方都以古典友好美作为美理想,但西方偏重于形式友好,而东方偏重于伦理内容友好。第二,东西方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更侧重表现、抒情、言志。第三,西方再现艺术(小说、戏剧)尤其发达,对应地发展了艺术经典理论;中国表现艺术(诗歌)繁荣,对应地创造了艺术意境理论。第四,东西方都强调真善美统一,但西方侧重真与美结合,中国则侧重真与善统一,强调文艺教化作用。”26/45西方人文学艺术在传统上比较偏重于世界知觉认识,所以它们把文学本质看成是模仿,把主体看成是映照客体镜子。中国传统文艺则侧重于对世界感情体验,所以总强调文艺所表现不是那个物,而是作为主体作家,是作家情志。西方在模仿说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是以叙事为本位诗歌体系。中国在表现说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是以抒情为本位诗歌体系。27/45济慈《秋颂》(二)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田野里也能够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伴随簸谷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二分之一田垅,让镰刀歇在一畦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抬头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瞧着渐渐滴下酒浆。Whohathnotseentheeoftamidthystore?

Sometimeswhoeverseeksabroadmayfind

Theesittingcarelessonagranaryfloor,

Thyhairsoft-liftedbythewinnowingwind;

Oronahalf-reap’dfurrowsoundasleep,

Drows’dwiththefumeofpoppies,whilethyhook

Sparesthenextswathandallitstwinedflowers:

Andsometimeslikeagleanerthoudostkeep

Steadythyladenheadacrossabrook;

Orbyacyder-press,withpatientlook,

Thouwatchestthelastoozingshoursbyhours.28/45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29/45创作论——“真”与“诚”“真”:西方诗学强调所摹仿客体真贺拉斯:诗人描写必须切近生活真实;赛万提斯:作家模仿外物,模仿得越维妙维肖,就越完美;霍布斯:逼真是诗一个不可逾越约束;巴尔扎克:细节真实是作品不朽秘密。30/45“诚”:中国古人强调真大抵偏于主观感受真、情感真,即所谓“诚”。“修辞立其诚。”“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明)李东阳:“贵情思而轻事实。”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传神”,并不是要求艺术家写出外在真实,而主要还是表现艺术家感受。31/45彼特拉克《歌集·轻拂和风》轻拂和风送来明媚时光,花儿、青草和春伴侣回来了;燕子啾啾乱啼,黄莺呖呖欢唱,纯洁、璀璨春天。32/45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3/45作品论——意境与经典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范围,也是最能表达中国传统诗学特点有代表性范围之一。“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诗格》,在王国维那里,“意境”被作为评判文艺作品成败和艺术价值高低尺度,“文字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没有,与其深浅而已”。意境本质特征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34/45经典是西方文艺理论关键术语。从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到黑格尔,对经典叙述虽有不一样,最初侧重于共性,突出是经验普遍性,近代以来强调个人,表现人觉醒,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经典即共性与个性统一。35/45意境与经典差异主要表现为: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经典侧重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表现,经典更重视客观形象再现。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亚里士多德《诗学》:“诗所描述事带有普遍性……所谓‘有普遍性事’,指某一个人,按照可然律或必定律,会说话,会行事。”“画家所画人物应比原来人更美”,“比实际更理想”。

黑格尔把经典称为“理想”。“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详细形象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36/45作家论——人品与诗品我国古代考究“文如其人”,作者之人格至关主要。孟子:“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万章篇·下》)西方文学理论中“意图谬误”说反对把作者创作意图作为评价作品成败标准。37/45观赏论——逆志与求知中国古人审美更多地是一个体验活动,体验路线是“以意逆志”,与作者本意相会。而且这种体验是难以表述领悟。西方学者审美是一个认识活动,他们大多是出于对知识渴求而阅读作品,并在认识中享受美感。文学作品被视为世界和可知事物地图,经过把握文学作品深刻本质内容而取得发觉愉悦。38/45中西方现实精神中国现实理论《论语•泰伯》:“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典论•论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9/45西方实用理论柏拉图:“政教说”贺拉斯:“寓教于乐”16世纪,锡德尼:“教育与怡情”(《为诗一辩》);17世纪,蒲伯:《人论》、《道德论》;18世纪,约翰生:《漫游者》、《诗人传》。40/45妙悟说与迷狂说

同:妙悟说与迷狂说都认为文艺创作是在非理智状态下进行。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柏拉图:“神对于诗人们就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日常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大诗人都是受到灵感神代言人”。41/45异1:(1)妙悟说主张在长久积累之中,自然而然地悟入。

比如:吕本中《童蒙诗训》:“悟入之理,正在功夫勤惰之间”;“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如老苏之于文,鲁直之于诗,盖尽此理也。”苏轼《东坡前集》:“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想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严羽《沧浪诗话》:“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认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42/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