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PP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PP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PP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PP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P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鉴赏诗歌表示技巧第1页《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有写王熙凤一首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喜爱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写王熙凤诗第2页(1)这首判词诗用了拆字,看看能够合成几个什么字。(2)这首判词诗大意应怎样了解?答案(1)“凡鸟”合为繁体“凤”,“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2)王熙凤进入贾府已是贾府开始没落之时,大家只知道喜爱她才能,没想到丈夫贾琏对她开始是听从(一从),继而是冷落(二令),最终是休弃(三人木),她哭丧着返回金陵结局就更悲伤了。第3页鉴赏诗歌表示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利用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利用这些技巧所产生表示作用和效果。表示技巧是一个较宽泛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示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技巧加以讲解。温馨提醒:关于诗歌表示技巧了解,请参考《知识清单》中“鉴赏诗歌表示技巧”。第4页诗词中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大、对偶、排比、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考查普通分两部分,即识别修辞格和阐释表示效果。常见需要熟练掌握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大、借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考查,普通要求结合详细内容作对应详细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作用说说而已。考点一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第5页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一样而又有相同之处事物作比喻修辞手法。普通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详细、化深奥为浅显。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春近王铚①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第6页【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沮丧样子。第一联写“山”和“溪”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写“山”和“溪”利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包裹着积雪山峦像一道银色屏风;清澄溪水像一面白玉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明丽画面。第7页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行为特点,它使描绘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示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看成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能够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表示效果。第8页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示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页解析赏析诗句表示技巧,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手法,二是这种手法详细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原来“愁”是无形无色,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愈加形象化。答案此句采取了比拟(拟物)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利用)使抽象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阳光伴随清新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感觉。(分析效果)第10页为了表示强烈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本质特征,利用丰富想象力,对事物一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大。夸大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感染力。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合。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第11页“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示了怎样思想感情?【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利用了夸大、对偶修辞手法。表示了词人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情谊之深思想感情。第12页借代指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示事物,或借事物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示事物。借代利用能够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第13页【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韦诗第一句“皎如烛”利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应是“月”,此句以“晕”替换。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示作者感情,而这两句利用修辞手法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详细分析。第14页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改变,引出下句。第15页双关指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含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内蕴丰厚,余味深长。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第16页答案利用了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晴”谐音“情”,有表示情意绵绵之意。作者采取了传统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特色。诗中第四句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明分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页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语句表现力。利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么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印象和启示。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利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悲惨命运对比得愈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初社会悲惨丑恶情况。第18页6.(·四川卷)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第19页“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利用上有何妙处?请简明赏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表示技巧为对比,所以回答中应该明确指出哪些地方利用了对比,再结合“妙处”,回答对抒发作者情感好处。抓住“久”“偶”表明时间对比,抓住“佳节”“愁”读出隐含佳节本应该是高兴情感,而和现实情感对比;抓住“偶”,表明偶然坦露心迹,隐含壮志长久隐藏在心中而难酬苦闷。第20页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点明修辞)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阐释利用)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分析效果)第21页“鉴赏诗歌表示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尤其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示方式,描写包含“白描”

“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观察描写角度改变”等。抒情包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考点二鉴赏诗歌表示方式第22页诗歌最大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利用最多、也最主要表示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相关人物、事件等表示自己思想感情。第23页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最终两句怎样抒情,请加以鉴赏。【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终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思想,也反应了当初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一往无前、战无不胜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第24页二、间接抒情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它们并无本质区分,差异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b.前者“景”普通由多个物象组成,后者普通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众多方面组成“景象”。c.前者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第25页③其它如问及情与景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2.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第26页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阕借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感伤情绪。第27页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鹧鸪天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故乡杭州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8页解析“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经过情景之间相同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示丰富而生动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写景次序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能够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相同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同,落落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词人真实写照。答案词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第29页(二)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是一个以客观世界中详细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理想等为主要内容诗歌。它将作者写作目标以及所要表示思想感情寄寓在物描写中。所托之物:诗人常借助于某物一些特征,既是作者理想、旨趣、节操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载体。志:能够指感情、志向、情操、兴趣、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高兴、悲伤等感情。比如清代诗人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第30页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屹立、坚贞不屈劲竹形象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然屹立。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他那种坚定意志、顽强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气节经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第31页试分析一下这首词利用主要艺术手法。【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示技巧能力。这首词虽是咏梅,但目标并不在此,而是借梅花来表示自己节操。所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先答出手法,另首先要详细分析。答案托物言志。词人借不与群芳争春,即使“成泥”“作尘”而芳香如故梅花来表示自己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一样流合污高尚节操。第32页描写指用生动形象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详细描绘和刻画。描写方式普通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一、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现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普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来反衬静态景象,衬托出一个更宁静环境一个表现手法。第33页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一个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第34页二、虚实结合“实”指是眼前、现实景、物、人、事;“虚”指是不在眼前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衬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实写”:写客观世界中存在实象、实事、实境。“虚写”:(1)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2)写已逝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景象,不过现时却不在眼前。第35页比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经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3)写想象未来之境。比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构想别后之景。“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表示效果: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络、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以到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辽阔审美空间,充实人们审美趣味。第36页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茶瓶儿李元膺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

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7页解析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能够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经过感受、想象、回想、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作用是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经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结合”“虚实相间”或“虚实相生”。答案

①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庭院中,词人碰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漂亮非凡。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示了对昔日情人思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叹惋。第38页三、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形象状态特征详细描写;所谓“面”,指是对人、事、景物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详细描写和“面”叙述或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点面结合形式多样,能够是虚面上实点,也能够是动面上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该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第39页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阮郎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角度作简明赏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0页解析题干已经指出赏析角度“点面结合”,赏析内容“暮春之景”。所以,应从点面结合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细节描写。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鲜花凋谢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暮春之景。第41页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利用细节描写,能起到衬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急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细节描写传递人物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深切思念。第42页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注】

①木末:指荷花。②篱边:指菊花。试简明赏析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作用。【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3页解析诗题“咏岩桂”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岩桂赞美,表示自己对高尚人格追求。两个细节描写,意在表明诗人对岩桂仰慕和赞美,故而攀援、叹息。指出细节描写对表示感情作用即可。答案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情怀和对高尚人格追求。第44页五、正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刻画,正面描写指经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经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对象。比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第45页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暮春山间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示技巧能力。这首诗歌从侧面描写桃花。“濯手惟闻涧水香”,由“涧水香”写出了桃花之香。答案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第46页六、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衬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情态面貌,含有传神和突出主体作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到达了一个千古绝唱效果。第47页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两首诗在写人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详细分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8页答案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经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衬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一样:白诗后两句采取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取了白描手法。第49页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重点。表现手法能够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考点三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它一些近似或对立事物看成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事物表现手法。它能够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愈加突出,形象愈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相同条件来衬托是正衬,利用事物相反条件来衬托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一样,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二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第50页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醉落魄·咏鹰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请作简明分析。【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1页答案利用了衬托手法。这首词上片并非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活动提供了特定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手法,以壁立寒山、空阔大地、澄碧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形象。第52页象征是借用某种详细形象事物暗示特定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示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表现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利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标是写人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高度概括。这首诗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襟怀和高尚清白人格,表示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决心。第53页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须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明分析。【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利用象征手法,以云水逍遥自在象征诗人恬淡胸怀和闲适心情;用泉水激起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第54页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行动、心理进行突出多方面形容、描绘或衬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着力描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物,即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经过“动”,愈加渲染了春涧寂静。第55页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青玉案贺铸①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

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形容女子轻盈步态。③蘅皋:长满杜蘅沼泽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利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明分析。【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6页解析上片是说作者路遇美人却无缘相邀怅惘、失望之情。接下来,作者自然产生联想,推测美人大好青春年华是与谁共度呢?这么漂亮美人一定居住在一个临水幽美之处,那里有香艳闺房、精美花园,以及人们无法知晓生活。下片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黄昏慢慢地降临了,笼罩了周围景物,才惊回现实。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词句。结句“闲愁”,正是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标、缥缥缈缈,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能够比拟。第57页答案这里利用了渲染手法,词人紧紧围绕季节,用满地青草、满城柳絮、满天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艺术表现力。第58页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示作者思想感情,包含表明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导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标是加深诗词中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利用了冯唐典故。第59页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古风(其十五)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注】

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第60页这首诗开头四句利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明分析。【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能力。开头四句引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典故。燕昭王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当初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来到燕国。在这里,李白用意是借典故表明他理想明主对待天下贤才态度,与下文描写自己怀才不遇处境形成对比。答案

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中人才际遇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现实中人才遭际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示诗人向往之情。第61页诗歌构思立意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技巧表达出来。诗词篇章结构即诗词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起伏改变。详细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等。考点四鉴赏诗歌构思立意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个言志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结尾表示自己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是“画龙点睛”艺术效果。第62页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甲午江行【注】毛珝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第63页诗歌最终一联作用是什么?【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诗歌构思行文艺术。联络全诗看,首联表示了北宋被金国灭亡悲愤之情,同时也表示了收复中原壮志。颔联写江边营垒因为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忧愁,含有讽刺朝廷意思,也有劝勉朝廷意蕴。最终两联表示则是作者豪情及对胜利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示得很充分。由此看来,诗歌最终一联是卒章显志。答案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示了诗歌主旨: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斗志。第64页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能够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意境,产生韵味无穷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第65页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表现手法。【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句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修辞、诗句中景物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示出词人心中孤寂、惆怅之情。第66页以小见大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事情反应重大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大酺【注】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注】

大酺:指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第67页王夫之称赞此诗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怎样传神。【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第三联中“柳叶”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详细描写中透露了春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答案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第68页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作必要回答。恰当利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第69页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明分析。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结构技巧。题干中说“首尾呼应”,所以分析重点是结合律诗特点阐释诗歌是怎样首尾呼应。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