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智能理论心理学_第1页
第4章 智能理论心理学_第2页
第4章 智能理论心理学_第3页
第4章 智能理论心理学_第4页
第4章 智能理论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智能理论

本章旨在分析青少年智力发展在水平、类型、性别和表现早晚上的差异,并探讨智力的早期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关键词:能力智力理论能力的培养第一节能力

一、能力的概述(一)概念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孟昭兰)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二)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属于一般能力;而画家对的色彩鉴赏力则属于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例如儿童对大人说话、表情、动作的模仿。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3、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实际能力:个体已经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潜在能力:个体将来可能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能力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指接受、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一)区别:第一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第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的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发展的。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次,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二)联系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一)能力类型的差异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的质的差异。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二)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存在水平上的差异,全人口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有许多不同的层次,但在人口总体中,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能力表现存在着早晚差异。能力早期表现又称为人才早熟,或早慧

中年成才则是能力表现的大多数情况。因为中年时期,人兼备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精力充沛,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有些人才能表现较晚,称为大器晚成(四)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1、数学能力:男性在竞争性数学活动中有优势,女性在合作性数学活动中有优势;2、言语能力:整体言语能力女性优于男性,但言语的推理性显示出男性的优势(霍沃,1987);3、空间能力: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上男性优于女性,在空间想象上男女差异不显著。四、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速度与程度,它只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第二,环境因素。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教育是环境因素中的主导力量。第三,个体的实践因素。能力是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第二节智力一、智力与智力结构(一)什么是智力概括而言: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理解: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智力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性格、气质、动机、兴趣等属于非智力因素。(二)智力结构的理论1、单因素论推孟等人认为:所谓智力是指一种总的能力,是单因素的。2、二因素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于1904年提出。他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部分构成的,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有一般能力因素G和某种特殊的能力S共同承担。一般能力G体现于人的各种活动,是人人都有的,但每个人的G的量值有所不同;所谓一个人“聪明”或“愚笨”,正是由G的量的大小决定的。由此,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G在智力结构中是第一位的和重要的因素。特殊因素S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种类的S,它们与各种特殊能力如言语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等相对应,每一个具体的S只参与一个特定的能力活动。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vilford)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纬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五种心理操作:认知、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第二纬度是内容,即信息材料的类型,包括四种内容:图形的(视觉、听觉)、符号的、语义的和行为的。

第三纬度是产物,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有六种:单元、分类、关系、系统、转换和推测。这样在理论上就有可能有5╳4╳6=120种可能的智力因素,而每一种智力因素就是一种独特的能力,都分别由心理操作、内容和产品构成。4、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阜南(Vernon,英国,1971年)继承和发展的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分为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因素群;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5、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①智力成分亚理论成分性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②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是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③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概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新任务是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此时有的人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有的人则束手无策;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6、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空间智力(毕加索)音乐智力(斯特拉夫斯基)言语智力(李敖)逻辑数学智力(爱因斯坦,陈景润)人际智力(甘地,特丽莎教母)内省智力(弗洛伊德,荣格)身体运动智力(李小双)加德纳德多元智能理论3、智力的PASS模型

加拿大的戴斯等人把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研究的新方法与智力研究的传统方法(因素分析方法)结合,于1990年提出了人类智能活动的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的智力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与继时加工模型”,即PASS模型。

①注意-唤醒系统(A):在智力活动中起激活和唤醒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基础;②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SS),该系统负责对外界刺激信息的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储,是主要的信息加工系统;③计划系统(P),负责对认知过程的计划性工作,是整个功能系统的核心。二、智力的测量(一)智力测验的由来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发了人们对智力和心理能力的研究。高尔顿最先对智力进行了系统研究(高尔顿音笛和高尔顿棒)。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医生西蒙(AlfredBinet&T.Simon)在1905年编制的。

比纳早年从事测验的研究,曾花三年的时间测验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并于1903年出版了《智力的的实验研究》

智力测验系统采用测验方法来测量人的智力,是在本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提出来的。比纳早年就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1904年比纳受法国教育部的委托,参加筹建研究呆傻儿童的研究会,并接受研制呆傻儿童检测办法的任务,以便把他们从一般儿童中区别出来,给以特殊的教育1905年,比纳在西蒙的帮助下,编制了最早的一个智力量表。1908年,比纳和西蒙对其量表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二)常用的智力测验测量表

(1)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推孟(L.M.Terman)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引入美国,并进行修订,成为斯坦福—比纳量表(Stanford-BinetScale)。1937年和1960年,斯坦福—比纳量表又经过两次修订,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智力标准测验之一。适用于2岁~18岁的被试。1、斯坦福—比纳量表(2)量表测验的项目按年龄分组编制,每个年龄组

的测验都包括以下6个项目:

绘画、折叠、给单词下定义、判断词义、

回忆故事和进行推理活动。(3)结果的表示

用“智龄”表示(见下图)2、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

(1)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三种智力量表的总称,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量表工具之一。

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不仅可获得智商的一般水平,还可获得智商的不同方面(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发展情况。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简称WAIS),测量1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orChilren,简称WISC),用于6岁到16岁学龄儿童;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echslerPresc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ce,简称WPPSI),测量4岁到6岁半学龄前儿童的智力。三种量表项目类别相似,知识内容及难度方面存在差异。3、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C.Raven)编制的一种团体智力测验,它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

优点在于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条件等的限制,适用的年龄范围也很宽,从5岁到老龄,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测验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团体实测,使用方便,省时省力。三、创造力(一)创造力理论1、吉尔福特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突进出发,探求问题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对于发散性思维可以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异性作为评价创造性思维的指标。2、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定义为个体与实践材料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新颖作品的过程。

释放个体的创造潜能需要以下条件:

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和对概念外延的

灵活性;

内源性的评价,即自我满意感来源于个体自身;

以概念、观念自娱的能力。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大多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抽象问题;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独到见解,不满足书本知识;独立性强,常独立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情有较大责任心;有较强的主动性,对新信息的接收较少防御;有较强的坚持性和恒心;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与抱负,希望能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胆怯、过分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和骄傲不同学科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

学科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岁)学科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岁)化学26~36声乐30~34数学30~34歌剧35~39物理30~34诗歌25~29实用发明30~34小说30~34医学30~39哲学35~39植物学30~34绘画32~36心理学30~39雕刻35~39生理学35~39(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创造力培养的意义(1)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2)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3)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2、创造力培养的途径(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