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名校试卷PAGEPAGE1万州二中2023年高三下期第二次诊断测试一、选择题1.将下列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是()A.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哺乳动物红细胞C.人的皮肤上皮细胞 D.人的骨骼肌细胞〖答案〗A〖祥解〗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无大液泡的或死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详析】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细胞结构中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因此可以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BC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人的皮肤上皮细胞、人的骨骼肌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BCD错误。故选A。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B.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血液成分保持不变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答案〗C〖祥解〗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析】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B、循环系统可以为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将细胞代谢废物运出体外,所以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内环境中各项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所以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 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同一时期 D.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答案〗D〖祥解〗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但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C、染色单体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故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D。4.细胞膜对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种,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会影响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但不影响离子通道对离子的运输B.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C.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形成与功能发挥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D.离子通道和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祥解〗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详析】A、通过离子泵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因此缺氧会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而离子通道对离子的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因此缺氧对其运输速率没有影响,A正确;B、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是载体蛋白,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C、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是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和运输到细胞膜上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参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通过形成囊泡进行运输,该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功能发挥也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D、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是膜上的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离子通道和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C。5.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答案〗A〖祥解〗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详析】A、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B正确;C、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D正确。故选A。6.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B.长腿蔗蟾蜍与刚引进的蔗蟾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D.在某一段时间当地蔗蟾蜍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J”型〖答案〗B〖祥解〗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析】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A正确;B、蔗蟾蜍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故长腿蔗蟾蜍与刚引进的蔗蟾蜍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由于腿长的蔗蟾蜍生存能力更强,自然选择使得腿长的蔗蟾蜍保留下来,所以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D、由题意可知蔗蟾蜍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在几十年来迅速扩散,故其种群增长曲线可能在某段时间为“J”型,D正确。故选B。7.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详析】A、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C、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比较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D、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D。8.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精原细胞,其DNA都用32P进行标记,将其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分裂,其中某个子细胞染色体及其基因位置示意图如下,且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只发生了除基因重组外的一种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若只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C.若只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D.若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答案〗C〖祥解〗图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已经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示姐妹染色体上含有A和a等位基因。【详析】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若图示细胞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上一个时期含有染色单体时,细胞内只有一条染色体上一个DNA的一条链为32P,而另一条染色体的所有DNA链上均为31P,这说明形成该细胞至少经过了三次DNA复制(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只经过一次DNA复制进行减数分裂,则此时细胞内每条染色单体上均含有32P;若该细胞的形成是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再经过减数分裂,则由于减数分裂前经过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个DNA的一条链含32P,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两条DNA有放射性),由于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因此若A和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都没有被32P标记,则发生交叉互换不影响细胞中染色体放射性条数的变化,因此若图示细胞内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不能说明A和a的来源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根据A项分析可知,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含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但是若减数分裂前经过了不只一次的有丝分裂,而每一次有丝分裂时若有标记的DNA都分到一个细胞内,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也会得到上述结果,因此若只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不能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B错误;C、若图示细胞内含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说明该细胞的上一个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32P的放射性,而另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根据DNA复制是同步的,若细胞内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其它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应该是这样的,而此时另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32P的放射性,只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和a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导致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了放射性,因此若只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C正确;D、若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只经过了一次DNA复制,因此只进行了减数分裂,D错误。故选C。9.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A.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B.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个碱基对〖答案〗A〖祥解〗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详析】A、假设脱氧核苷酸为n个,则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为n+(n/2-1)=14,则n=8,组成该DNA分子片段的脱氧核苷酸数为8个,即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A正确;B、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4个,故不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C、碱基对只能搭建4对,不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C错误;D、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4个碱基对,D错误。故选A。10.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突触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电流计上的指针没有反应B.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M有Na+内流,没有动作电位产生C.轴突2通过影响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M发生Cl-内流D.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轴突2和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答案〗B〖祥解〗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2、兴奋过突触传递的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详析】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处会产生兴奋,并且兴奋会传遍整个神经元M,因此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上的指针会有反应,A错误;B、刺激轴突1后,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M,使得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减小,因此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使神经元M细胞膜上有Na+内流,只是Na+内流较少,没有动作电位产生,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记录到的电位变化趋势与只刺激轴突1相似,只是变化幅度变小,可见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了轴突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轴突1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引起神经元M发生Na+内流减少,使得膜电位变化幅度减小,C错误;D、兴奋过突触是单向传递的,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但不能改变轴突2的离子通透性,D错误。故选B。11.甲、乙两果蝇品系有六对相对性状的差异,经多次品系间杂交实验发现,绝大多数杂交组合产生的F1表现与甲相同,表明乙品系上述6种性状均为隐性性状。但有一组杂交后代F1中出现了4显2隐的情况,若六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六对等位基因控制,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果蝇发生染色体加倍B.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C.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D.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D〖祥解〗解答本题需明确染色体加倍及其片段易位、缺失与基因的关系,以题意中“绝大多数杂交组合产生的F1表现与甲相同”为解题的切入点,由此推测出甲为显性纯合子,乙为隐性纯合子。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按“六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推测出的结果与各选项对比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详析】AB、有六对相对性状差异的甲、乙两果蝇品系间经多次杂交实验,绝大多数杂交组合产生的F1表现与甲相同,说明甲品系上述6种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乙品系上述6种性状均为隐性性状。若六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六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无论是乙果蝇发生染色体加倍还是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则在理论上其杂交后代F1中都表现为6种显性性状,A、B错误;C、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则在理论上其杂交后代F1中都表现为6种显性性状,C错误;D、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且缺失片段上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则其杂交后代F1中就会出现4显2隐的情况,D正确。故选D。12.果蝇的翅形有长翅、小翅和残翅(类似无翅)三种表现型。现有甲、乙两组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其中乙组子一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子二代,结果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杂交类别亲本(P)子一代(F1)♀:♂=1:1子二代(F2)♀:♂=1:1♀♂♀♂♀♂甲组长翅残翅长翅:残翅=1:1长翅:小翅:残翅=1:1:2乙组小翅残翅全为长翅全为小翅长翅:小翅:残翅=3:3:2长翅:小翅:残翅=3:3:2A.长翅是显性性状,控制翅形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甲组F1的长翅果蝇随机交配,F2雄果蝇中小翅:残翅=3:1C.选择甲组F1残翅雄果蝇与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杂交,其子代中长翅雌果蝇的比例为1/4D.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鉴定某小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可选择表现型为小翅的雄果蝇与其杂交,若后代雄果蝇的翅形均表现为小翅,则该雌果蝇为纯合子〖答案〗C〖祥解〗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2、题意分析,由乙组实验可知,子一代雌全是长翅,子二代不论雌雄还是雄性,长翅∶小翅∶残翅=3∶3∶2,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甲组实验,长翅雌与残翅雄杂交,子一代雌性长翅:残翅=1∶1,雄性长翅:小翅:残翅=1∶1∶2,说明翅形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甲组实验,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雌性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aaXBY、aaXbY,A、B同时存在为长翅,A存在、B不存在为小翅,A不存在时为残翅;乙组实验,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相互交配,子二代中雌性个体基因型A_XBXb∶A_XbXb∶aaXBXb∶aaXbXb=3∶3∶1∶1,即长翅:小翅:残翅=3∶3∶2;雄性个体A_XBY∶aaXBY∶A_XbY∶aaXbY=3∶1∶3∶1,即长翅∶小翅∶残翅=3∶3∶2。【详析】A、结合分析可知,长翅是显性性状,控制翅形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甲组F1的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该群体中卵细胞的比例为AXB∶AXb∶aXB∶aXb=3∶1∶3∶1,与含(1/2A,1/2a)Y的精子结合后,结合棋盘法分析,F2雄果蝇中长翅(A-XBY):小翅(A-XbY):残翅(aa--)=9:3∶4,B错误;C、甲组F1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1: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XB:aXb:aY=1:1:2,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1: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XB:AXb:aXB:aXb=2:2:1:1,二者杂交,其子代中长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_XB_,比例为AaXBXb(AXB的雌配子与aXb的雄配子结合1/3×1/4+AXb的雌配子与AXB的雄配子结合1/3×1/4)+AaXBXB(AXB的雌配子与aXB的雄配子结合1/3×1/4)=1/4,C正确;D、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鉴定某小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其基因型有A_XbXb),则需要进行测交实验,因此可选择表现型为残翅的雄果蝇(aaXY)与其杂交,若后代雄果蝇的翅形均表现为小翅(AaXbY),则该雌果蝇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XbXb),若有残翅雄果蝇(aaXY)出现,则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为AaXbXb),D错误。故选C。13.图甲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某结构的数量变化曲线(部分),图乙表示该动物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个细胞,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bc段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过程 B.图甲a点时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C.图乙细胞处于图甲的bc段时期 D.图乙中细胞产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A〖祥解〗据题意可知,图甲中物质数量在Ob段为N,在bc段变成0,因此该曲线最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点之后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则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详析】A、据题意可知,b点之后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则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是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该过程精细胞未形成精子,A错误;B、据题意可知,图甲Ob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a点时同源染色体还没分离,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C、据题意可知,图甲中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图乙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C正确;D、据题意可知,图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图乙右侧的两条染色体来自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应该相同,但其出现了差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D正确。故选A。14.下图为某家族中出现的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相关系谱图。已知G6PD(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关基因用A、a表示)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该病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G6PD而导致溶血,女性的未成熟红细胞内常出现一条X染色体随机性失活,导致红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该家族中Ⅱ3携带FA贫血症基因(有关基因用B、b表示),且自然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FA贫血症。根据以上信息和下图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FA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Ⅱ4体内一定含有G6PD基因,且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可能随机性失活C.若Ⅲ8与Ⅲ10婚配,则其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8D.若Ⅱ6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下患FA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1/22〖答案〗C【详析】A、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儿子Ⅲ7患FA贫血症,据此可推知:FA贫血症为隐性遗传,再结合题意“Ⅱ3携带FA贫血症基因”可进一步判断,FA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已知G6PD缺乏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女性的未成熟红细胞内常出现一条X染色体随机性失活,导致红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Ⅲ8是患G6PD缺乏症的女性,其父母Ⅱ3和Ⅱ4均正常,由此可推知:Ⅱ4体内一定含有G6PD基因,且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可能随机性失活,B正确;
C、若只研究FA贫血症,则Ⅲ7和Ⅲ10的基因型均为bb,Ⅱ3、Ⅱ4的基因型均为Bb,进而推知:Ⅲ8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可见,Ⅲ8与Ⅲ10婚配,所生儿子患FA贫血症的概率是2/3×1/2bb=1/3bb,若只研究G6PD缺乏症,则Ⅲ8和Ⅲ10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二者所生儿子患G6PD缺乏症(XAY)的概率是1/2,综上分析,Ⅲ8与Ⅲ10婚配,则其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3×1/2=1/6,C错误;
D、依题意可知:FA贫血症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为1/100,则b基因频率=1/10,B基因频率=1-1/10=9/10,所以在自然人群中BB∶Bb=(9/10×9/10)∶(2×1/10×9/10)=9∶2,即在自然人群中表现正常女性的基因型是Bb的概率为2/11,由“Ⅲ10的基因型为bb”可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Bb,可见,若Ⅱ6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下患FA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2/11×1/4=1/22,D正确。故选C。15.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答案〗D〖祥解〗当H的基因频率为1时,自由交配后代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只有HH;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自由交配后代是Hh=hh;当H的基因频率为b时,自由交配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1/2,HH=hh=1/4;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自由交配一代,后代HH=Hh。【详析】A、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2,解得a=1/3,则亲本基因型是1/3HH、2/3hh,A正确;B、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公式是:H=HH+1/2Hh,h=hh+1/2Hh,如果H和h的基因频率相等,则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分析题图可知,只有H的基因频率为b时符合该条件,B正确;C、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3×1/3=1/9,C正确;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2/3,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2/3×2/3=4/9,hh=1/3×1/3=1/9,Hh=2×2/3×1/3=4/9,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1/2×4/9=7/9,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16.很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在光合作用特点上差异很大,对不同环境条件适应性不同。为了确定作物的适宜栽培条件,获得更高产量,研究人员对A、B两种作物在不同外界CO2浓度条件下的叶片CO2吸收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1)在外界CO2浓度为100ppm时,作物B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____(大于、等于、小于)零。在该条件下,作物B_____(能、不能)正常生长。(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在夏季中午,晴朗干旱条件下,作物____(A、B)的光合作用能力更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图中自变量换成光照强度,图形中其他要素不变,作物______(A、B)更可能是阴生植物。〖答案〗(1)大于不能(2)B气孔关闭使CO2吸收量减少,作物B在低浓度CO2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更低(3)A〖祥解〗图示曲线为植物A、B净光合速率随外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植物A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应敏感,但可利用的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小,作物B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应较慢,但该植物可利用的二氧化碳范围较广。【详析】(1)据图可知:题图纵坐标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故表示净光合,外界CO2浓度为100ppm时,作物B净光合=0,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净光合+呼吸,故大于零;此时植物的净光合为0,故该条件下,无有机物的积累,作物B不能正常生长。(2)如图所示:作物B在低浓度CO2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更低;在夏季中午,晴朗干旱条件下,作物缺水会导致气孔部分关闭,CO2进入细胞受阻,胞间CO2浓度更低,而作物B利用二氧化碳能力更弱,因此,作物B光合作用速率更弱。(3)据图可知:如图中自变量换成光照强度,则A曲线在低光强下的光合作用速率更强,更符合阴生植物的特点。17.蝗灾对农牧业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向高密度的群居型的转变是蝗灾暴发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群聚信息素是蝗虫聚集的最关键因素。我国科学家对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几种气味化合物进行了相关研究。(1)是否为群聚信息素,首先要判断该气味化合物对蝗虫有无吸引性。蝗虫从初始位点进入矩形活动空间后,会自由选择在该空间内的活动范围。持续输送的空气会将挥发出来的气味化合物带进矩形活动空间的右侧,而装置左侧只有持续输送进来的空气。据图1结果推测,BA、4VA这两种气味化合物中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依据为_____________。(2)科研工作者用相同方法对上述可能为群聚信息素的物质(以下称其为X)做了进一步实验,结果如图2:图2结果_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物质X是群聚信息素,理由是_________。(3)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可以释放物质X,而散居型蝗虫聚集至大于一定数量后,才会释放物质X。请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探究散居型蝗虫释放物质X所需要的最小聚集数量(已知该数量小于或等于6只)。材料:散居型蝗虫若干只、可饲养蝗虫并能测定物质X的小笼子若干。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了人工合成物质X诱捕蝗虫以外,根据物质X的作用,请再提出一种防治蝗虫的措施:_____________。〖答案〗(1)①.4VA②.4VA组中的蝗虫在4VA侧的活动更多且停留时间更长,表明4VA对蝗虫有吸引性,而BA组中的蝗虫在左右两侧的活动分布和停留时间差别不大,表明BA对蝗虫无吸引性(2)①.支持②.图3结果表明,物质X对不同发育期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吸引力(3)将散居型蝗虫分为6组,这6组的蝗虫数量依次为1只、2只、3只、4只、5只、6只,分别饲养在小笼子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蝗虫是否释放物质X,并重复多次实验(4)根据物质X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将物质X的受体突变体蝗虫释放到野外,建立不能群聚的蝗虫种群(合理即可)〖祥解〗据图分析,两组实验中都在左侧通入新鲜空气,而在右侧分别通入含BA和含4VA的新鲜空气,图示两组实验中蝗虫在左右两侧的停留时间不同,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4VA组中的蝗虫在4VA侧的活动更多且停留时间更长,表明4VA对蝗虫有吸引性,而BA组中的蝗虫在左右两侧的活动分布和停留时间差别不大,表明BA对蝗虫无吸引性,故BA、4VA这两种气味化合物中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物质是4VA。【小问2详析】分析题图,图3结果表明,物质X对不同发育期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吸引力,故图2结果支持物质X是群聚信息素。【小问3详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散居型蝗虫释放物质X所需要的最小聚集数量,且已知该数量小于或等于6只,故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数量,因变量是物质X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散居型蝗虫分为6组,这6组的蝗虫数量依次为1只、2只、3只、4只、5只、6只,分别饲养在小笼子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蝗虫是否释放物质X,并重复多次实验。【小问4详析】生物间的信息识别需要借助信息分子,故根据物质X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将物质X的受体突变体蝗虫释放到野外,建立不能群聚的蝗虫种群,可防治蝗虫。18.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为了探究根皮苷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并在几周后检测各组小鼠的血糖水平。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组别小鼠类型注射药物第1组正常小鼠生理盐水第2组正常小鼠根皮苷第3组2型糖尿病小鼠生理盐水第4组2型糖尿病小鼠根皮苷(1)2型糖尿病小鼠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具体表现为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__________,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__________,以及进入脂肪细胞__________的效率下降。(2)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3)推测第2组小鼠的血糖水平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第1组,原因是__________。(4)支持根皮苷可能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答案〗(1)①.进行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转化为甘油三酯(2)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是否注射根皮苷(3)①.低于②.注射根皮苷后,小鼠部分血糖会随尿液流失(4)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祥解〗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小问1详析】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糖包括三条路径: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甘油三酯。【小问2详析】由表可知,实验分为四组,属于“双因素双水平”实验设计,表中小鼠类型(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和注射药物(否注射根皮苷)即为处理因素,属于自变量。【小问3详析】由于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所在小鼠在注射根皮苷后,部分血糖会随尿液流失,无法再次回收到血液中,所以第2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1组。【小问4详析】要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就是要在使用药物后,能让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所以要将第4组、第3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预期结果是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19.SNP是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科研人员利用SNP对拟南芥抗盐突变体的抗盐基因进行定位。(1)SNP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在不同DNA分子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存在大量SNP位点,某些SNP在个体间差异稳定,可作为DNA上特定位置的遗传________。(2)研究者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拟南芥,处理后的拟南芥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盐:不抗盐=1:3,据此判断抗盐为_______性状。(3)为进一步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突变体(记为m),可采用下面的杂交育种方案。步骤一:抗盐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四:多次重复步骤一一步骤三。(4)为确定抗盐基因在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研究者用抗盐突变体m与另一野生型植株B杂交,用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SNP1和SNP2(见下图)进行基因定位。①将m和B进行杂交,得到的F1,植株自交。将F1植株所结种子播种于__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得到F2抗盐植株。②分别检测F2抗盐植株个体的SNPI和SNP2,若全部个体的SNP1检测结果为____,SNP2检测结果SNP2m和SNP2B的比例约为_____,则抗盐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且与SNP1m不发生交叉互换。(5)研究者通过上述方法确定抗盐基因在某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基因位置,选择该染色体上8个不同的SNP,得到与抗盐基因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如下表。据表判断,抗盐基因位于____SNP位置附近,作出判断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6)结合本研究,请例举SNP在医学领域可能的应用前景___________。〖答案〗(1)标记(2)隐性(3)得到的F1自交筛选抗盐突变体(4)①.含(一定浓度)盐②.均为SNP1m1:1(5)-6抗盐基因与SNP的距离越近,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越小(6)用于亲子鉴定、遗传病筛查等〖祥解〗根据题意,SNP是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利用SNP对拟南芥抗盐突变体的抗盐基因进行定位研究,由此推测SNP可以作为DNA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的作用。常见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1)根据概念进行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另一性状即为隐性性状;(2)根据性状分离现象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相交,如果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的现象,说明亲本具备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3)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相交,如果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的现象,且分离比接近3:1,则占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占1的性状为隐性性状。【详析】(1)根据题意,在不同DNA分子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存在大量SNP位点,某些SNP在个体间差异稳定,根据这种差异性可以作为DNA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的作用,将某些特定基因筛选出来。(2)分析题意可知,突变后的拟南芥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盐:不抗盐=1:3,据此分离比可以判断抗盐为隐性性状。(3)根据题意,杂交育种的目的是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突变体;则育种方案如下:步骤一:抗盐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步骤二:杂交后得到的F1进行自交;步骤三:从F1自交得到的后代中筛选抗盐突变体再连续自交;步骤四:多次重复步骤一一步骤三,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使得后代的性状不断纯化。从而最终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突变体。(4)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SNP1和SNP2进行基因定位,判断抗盐基因在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实验方案如下:用抗盐突变体m与另一野生型植株B杂交,用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SNP1和SNP2进行基因定位,①将m和B进行杂交,得到的F1,F1植株自交。由于自交得到的后代中含有耐盐植株,将F1植株所结种子播种于含盐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筛选得到F2抗盐植株。②分别检测F2抗盐植株个体的SNPI和SNP2,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若全部个体的SNP1检测结果均为SNP1m,SNP2检测结果SNP2m和SNP2B的比例约为1:1,说明抗盐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且抗盐基因与SNP1m不发生交叉互换。(5)根据题意,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基因位置,选择该染色体上8个不同的SNP,得到与抗盐基因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分析表格中交叉互换的概率的可知,抗盐基因与SNP的距离越近,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越小,故抗盐基因应该位于-6SNP位置附近。(6)根据题目中的研究可知,SNP可以作为DNA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或者遗传病筛查等方面。20.侏儒症是由于生长发育时期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导致的生长缓慢。为帮助特定人群实现个体增高,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生长激素,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过分析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可人工合成编码生长激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该序列______(填“是”或“不是”)唯一的,原因是密码子的______性,利用PCR的方法对该序列进行扩增时使用Taq酶而不使用哺乳动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原因是Taq酶____________。(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要将改造后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山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重组在一起,目的是____________。然后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山羊的____________(填“受精卵”或“乳腺细胞”)中。(3)通常选用____________期的早期胚胎做雌雄鉴别,鉴别后的____________胚胎可做胚胎移植。(4)若要检测山羊乳腺细胞中是否含有人的生长激素,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此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是简并热稳定性高(2)让干扰素基因只在乳腺细胞中表达受精卵(3)囊胚雌性(4)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祥解〗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2、参与PCR的主要物质:引物、热稳定性DNA聚合酶(Taq酶)、原料(dNTP)、模板和缓冲液(其中需要Mg2+)等。【详析】(1)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绝大多数氨基酸都有几个密码子,故即使氨基酸序列相同,生长激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也不一定相同,这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导致的。PCR反应使用Taq酶效果更好,因为其热稳定性较高。(2)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才可正常表达。将改造后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山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重组在一起,目的是让干扰素基因只在乳腺细胞中表达。基因表达载体要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才可进一步进行实验操作。(3)为了获得多个遗传组成相同的转基因雌山羊,可进行胚胎分割,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是将囊胚阶段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故通常选用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做雌雄鉴别,鉴别后的雌性胚胎可做胚胎移植,因为雌性山羊的乳腺蛋白基因才会表达。(4)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的原理就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万州二中2023年高三下期第二次诊断测试一、选择题1.将下列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是()A.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哺乳动物红细胞C.人的皮肤上皮细胞 D.人的骨骼肌细胞〖答案〗A〖祥解〗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无大液泡的或死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详析】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细胞结构中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因此可以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BC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人的皮肤上皮细胞、人的骨骼肌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BCD错误。故选A。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B.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血液成分保持不变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答案〗C〖祥解〗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析】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B、循环系统可以为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将细胞代谢废物运出体外,所以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内环境中各项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所以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 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同一时期 D.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答案〗D〖祥解〗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但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C、染色单体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故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D。4.细胞膜对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种,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会影响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但不影响离子通道对离子的运输B.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C.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形成与功能发挥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D.离子通道和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祥解〗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详析】A、通过离子泵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因此缺氧会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而离子通道对离子的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因此缺氧对其运输速率没有影响,A正确;B、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是载体蛋白,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C、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是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和运输到细胞膜上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参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通过形成囊泡进行运输,该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功能发挥也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D、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都是膜上的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离子通道和离子泵对离子的运输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C。5.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答案〗A〖祥解〗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详析】A、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B正确;C、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D正确。故选A。6.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B.长腿蔗蟾蜍与刚引进的蔗蟾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D.在某一段时间当地蔗蟾蜍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J”型〖答案〗B〖祥解〗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析】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A正确;B、蔗蟾蜍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故长腿蔗蟾蜍与刚引进的蔗蟾蜍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由于腿长的蔗蟾蜍生存能力更强,自然选择使得腿长的蔗蟾蜍保留下来,所以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D、由题意可知蔗蟾蜍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在几十年来迅速扩散,故其种群增长曲线可能在某段时间为“J”型,D正确。故选B。7.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详析】A、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C、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比较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D、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D。8.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精原细胞,其DNA都用32P进行标记,将其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分裂,其中某个子细胞染色体及其基因位置示意图如下,且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只发生了除基因重组外的一种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若只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C.若只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D.若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答案〗C〖祥解〗图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已经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示姐妹染色体上含有A和a等位基因。【详析】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若图示细胞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上一个时期含有染色单体时,细胞内只有一条染色体上一个DNA的一条链为32P,而另一条染色体的所有DNA链上均为31P,这说明形成该细胞至少经过了三次DNA复制(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只经过一次DNA复制进行减数分裂,则此时细胞内每条染色单体上均含有32P;若该细胞的形成是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再经过减数分裂,则由于减数分裂前经过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个DNA的一条链含32P,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两条DNA有放射性),由于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因此若A和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都没有被32P标记,则发生交叉互换不影响细胞中染色体放射性条数的变化,因此若图示细胞内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不能说明A和a的来源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根据A项分析可知,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含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但是若减数分裂前经过了不只一次的有丝分裂,而每一次有丝分裂时若有标记的DNA都分到一个细胞内,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也会得到上述结果,因此若只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不能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B错误;C、若图示细胞内含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说明该细胞的上一个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32P的放射性,而另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根据DNA复制是同步的,若细胞内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其它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应该是这样的,而此时另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32P的放射性,只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和a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导致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了放射性,因此若只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C正确;D、若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只经过了一次DNA复制,因此只进行了减数分裂,D错误。故选C。9.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A.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B.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个碱基对〖答案〗A〖祥解〗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详析】A、假设脱氧核苷酸为n个,则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为n+(n/2-1)=14,则n=8,组成该DNA分子片段的脱氧核苷酸数为8个,即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A正确;B、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4个,故不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C、碱基对只能搭建4对,不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C错误;D、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4个碱基对,D错误。故选A。10.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突触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电流计上的指针没有反应B.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M有Na+内流,没有动作电位产生C.轴突2通过影响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M发生Cl-内流D.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轴突2和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答案〗B〖祥解〗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2、兴奋过突触传递的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详析】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处会产生兴奋,并且兴奋会传遍整个神经元M,因此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上的指针会有反应,A错误;B、刺激轴突1后,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M,使得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减小,因此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使神经元M细胞膜上有Na+内流,只是Na+内流较少,没有动作电位产生,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记录到的电位变化趋势与只刺激轴突1相似,只是变化幅度变小,可见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了轴突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轴突1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引起神经元M发生Na+内流减少,使得膜电位变化幅度减小,C错误;D、兴奋过突触是单向传递的,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但不能改变轴突2的离子通透性,D错误。故选B。11.甲、乙两果蝇品系有六对相对性状的差异,经多次品系间杂交实验发现,绝大多数杂交组合产生的F1表现与甲相同,表明乙品系上述6种性状均为隐性性状。但有一组杂交后代F1中出现了4显2隐的情况,若六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六对等位基因控制,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果蝇发生染色体加倍B.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C.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D.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D〖祥解〗解答本题需明确染色体加倍及其片段易位、缺失与基因的关系,以题意中“绝大多数杂交组合产生的F1表现与甲相同”为解题的切入点,由此推测出甲为显性纯合子,乙为隐性纯合子。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按“六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推测出的结果与各选项对比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详析】AB、有六对相对性状差异的甲、乙两果蝇品系间经多次杂交实验,绝大多数杂交组合产生的F1表现与甲相同,说明甲品系上述6种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乙品系上述6种性状均为隐性性状。若六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六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无论是乙果蝇发生染色体加倍还是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则在理论上其杂交后代F1中都表现为6种显性性状,A、B错误;C、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则在理论上其杂交后代F1中都表现为6种显性性状,C错误;D、若六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甲果蝇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且缺失片段上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则其杂交后代F1中就会出现4显2隐的情况,D正确。故选D。12.果蝇的翅形有长翅、小翅和残翅(类似无翅)三种表现型。现有甲、乙两组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其中乙组子一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子二代,结果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杂交类别亲本(P)子一代(F1)♀:♂=1:1子二代(F2)♀:♂=1:1♀♂♀♂♀♂甲组长翅残翅长翅:残翅=1:1长翅:小翅:残翅=1:1:2乙组小翅残翅全为长翅全为小翅长翅:小翅:残翅=3:3:2长翅:小翅:残翅=3:3:2A.长翅是显性性状,控制翅形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甲组F1的长翅果蝇随机交配,F2雄果蝇中小翅:残翅=3:1C.选择甲组F1残翅雄果蝇与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杂交,其子代中长翅雌果蝇的比例为1/4D.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鉴定某小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可选择表现型为小翅的雄果蝇与其杂交,若后代雄果蝇的翅形均表现为小翅,则该雌果蝇为纯合子〖答案〗C〖祥解〗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2、题意分析,由乙组实验可知,子一代雌全是长翅,子二代不论雌雄还是雄性,长翅∶小翅∶残翅=3∶3∶2,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甲组实验,长翅雌与残翅雄杂交,子一代雌性长翅:残翅=1∶1,雄性长翅:小翅:残翅=1∶1∶2,说明翅形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甲组实验,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雌性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aaXBY、aaXbY,A、B同时存在为长翅,A存在、B不存在为小翅,A不存在时为残翅;乙组实验,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相互交配,子二代中雌性个体基因型A_XBXb∶A_XbXb∶aaXBXb∶aaXbXb=3∶3∶1∶1,即长翅:小翅:残翅=3∶3∶2;雄性个体A_XBY∶aaXBY∶A_XbY∶aaXbY=3∶1∶3∶1,即长翅∶小翅∶残翅=3∶3∶2。【详析】A、结合分析可知,长翅是显性性状,控制翅形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甲组F1的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该群体中卵细胞的比例为AXB∶AXb∶aXB∶aXb=3∶1∶3∶1,与含(1/2A,1/2a)Y的精子结合后,结合棋盘法分析,F2雄果蝇中长翅(A-XBY):小翅(A-XbY):残翅(aa--)=9:3∶4,B错误;C、甲组F1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1: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XB:aXb:aY=1:1:2,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1: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XB:AXb:aXB:aXb=2:2:1:1,二者杂交,其子代中长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_XB_,比例为AaXBXb(AXB的雌配子与aXb的雄配子结合1/3×1/4+AXb的雌配子与AXB的雄配子结合1/3×1/4)+AaXBXB(AXB的雌配子与aXB的雄配子结合1/3×1/4)=1/4,C正确;D、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鉴定某小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其基因型有A_XbXb),则需要进行测交实验,因此可选择表现型为残翅的雄果蝇(aaXY)与其杂交,若后代雄果蝇的翅形均表现为小翅(AaXbY),则该雌果蝇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XbXb),若有残翅雄果蝇(aaXY)出现,则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为AaXbXb),D错误。故选C。13.图甲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某结构的数量变化曲线(部分),图乙表示该动物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个细胞,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bc段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过程 B.图甲a点时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C.图乙细胞处于图甲的bc段时期 D.图乙中细胞产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A〖祥解〗据题意可知,图甲中物质数量在Ob段为N,在bc段变成0,因此该曲线最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点之后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则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详析】A、据题意可知,b点之后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则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是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该过程精细胞未形成精子,A错误;B、据题意可知,图甲Ob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a点时同源染色体还没分离,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C、据题意可知,图甲中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图乙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C正确;D、据题意可知,图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图乙右侧的两条染色体来自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应该相同,但其出现了差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D正确。故选A。14.下图为某家族中出现的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相关系谱图。已知G6PD(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关基因用A、a表示)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该病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G6PD而导致溶血,女性的未成熟红细胞内常出现一条X染色体随机性失活,导致红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该家族中Ⅱ3携带FA贫血症基因(有关基因用B、b表示),且自然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FA贫血症。根据以上信息和下图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FA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Ⅱ4体内一定含有G6PD基因,且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可能随机性失活C.若Ⅲ8与Ⅲ10婚配,则其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8D.若Ⅱ6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下患FA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1/22〖答案〗C【详析】A、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儿子Ⅲ7患FA贫血症,据此可推知:FA贫血症为隐性遗传,再结合题意“Ⅱ3携带FA贫血症基因”可进一步判断,FA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已知G6PD缺乏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女性的未成熟红细胞内常出现一条X染色体随机性失活,导致红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Ⅲ8是患G6PD缺乏症的女性,其父母Ⅱ3和Ⅱ4均正常,由此可推知:Ⅱ4体内一定含有G6PD基因,且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可能随机性失活,B正确;
C、若只研究FA贫血症,则Ⅲ7和Ⅲ10的基因型均为bb,Ⅱ3、Ⅱ4的基因型均为Bb,进而推知:Ⅲ8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可见,Ⅲ8与Ⅲ10婚配,所生儿子患FA贫血症的概率是2/3×1/2bb=1/3bb,若只研究G6PD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食堂食品安全检测与追溯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电子商务平台研发招投标合同
- 2024汽车购贷担保协议样本全文参阅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品投资与交易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砂浆材料进出口贸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转让合同with业绩承诺及违约金条款2篇
- 2024样板房设计施工电气智能化合同3篇
- 2024年股权质押反担保权益具体合同一
- 2024版专业畜牧养殖协议范本版
- 2025年度锅炉销售渠道整合合同2篇
- 中联16T吊车参数
- J-STD-020D[1].1中文版
-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相互关系图
- 铁血铸军魂军人风采纪念册战友聚会部队退伍退役转业老兵欢送会电子相册PPT实施课件
- 土壤侵蚀原理
-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出厂检验报告
- 扭剪型高强螺栓重量表
- 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及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资料
- 电缆压降计算用表格
- 第十二章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PPT课件
- 浅谈境外工程项目劳动用工的薪酬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