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初级中学校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初级中学校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初级中学校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初级中学校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初级中学校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初级中学校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马克思评论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好处”。与这一评述对应的史实是A.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关税特权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劫掠火烧圆明园C.通过《北京条约》等割占大片领土D.通过《辛丑条约》获得了巨额赔款2.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一再刷新国内甚至世界高铁技术的记录,为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不包括()A.电车 B.飞机 C.火车 D.汽车3.“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能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有①鉴真东渡②玄奘西游③文成公主入吐蕃④日本派遣唐使来华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4.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页。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刘老师决定让九年级的同学编排一部抗日历史剧。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在剧中的是A.淞沪会战中,中国战士英勇作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中共召开七大,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C.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打退敌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D.国共军队鼎力合作,艰苦奋战,一举赢得了汀泗桥和贺胜桥两场大战的胜利5.一个外国旅游团到我国福建省旅游观光,要求参观在该省设置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假如你是这个团的导游,应带他们去下列哪个城市A.深圳市B.珠海市C.汕头市D.厦门市6.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这材料直接反映了A.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B.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C.中国的抗战对彻底摧毁法西斯势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7.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上,利用了他个人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他”的“外交机敏”是指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8.以下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年)1928--19291930--19321933--19371938--1940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460440--450420--430A.国内战争的破坏 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新经济政策实施9.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中,林肯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推翻封建制度C.废除黑人奴隶制 D.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10.和平谋生存,交流促发展。以下能够体现我国政府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D.林则徐虎门销烟11.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A.印度文明 B.希腊文明C.古巴比伦文明 D.埃及文明12.五年计划把俄国的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提高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医疗卫生方面,外科医生的人数从1913年的23200人增加到1961年的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同样,在社会服务方面,五年计划则为苏联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由此可见,五年计划的实行A.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B.壮大了俄国的军事力量C.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D.加重了俄国政府的负担13.漫画《三代赶集》反映了王军一家几代人进行商品交换的方式,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物质多少的变化 C.生活习惯的改变 D.传统观念的转变14.整个19世纪,是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这些都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标志下进行的,以下对法国大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显示出了法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精神B.彻底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C.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D.所有人都享有民主、平等与自由15.下图旗帜所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宗旨是维持世界各地和平;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帮助各国共同努力,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等。该国际组织是A.北约 B.世界贸易组织C.联合国 D.欧洲联盟16.在元朝的疆域图中,有一片区域,标示为“宣政院辖地”,这片区域,主要是今天的()A.内蒙古地区 B.岭南地区 C.西藏地区 D.新疆地区17.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渗入”。他提出的一系列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A.“铁幕”演说的发表B.美苏冷战的开始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的建立18.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这说明该画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蒙昧主义 D.人文主义19.以下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A.美德经济迅速崛起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英法国际地位下降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0.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1.以下是两幅商标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这些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怎样的民族情感A.实现民生幸福B.建立民主共和C.发展民族经济D.反对帝国主义2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①碧血战湘江②四渡赤水河③巧渡金沙江④强渡大渡河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①②④③23.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可见,德、法建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的需要 B.社会人士的呼吁C.顺应工业化发展潮流 D.提高大众文化水平24.“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儒法并用C.重用外戚D.“以德化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26.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________。27.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改革是________使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是________对推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意义重大的改革是________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命运的改革是________。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俄国(苏联)既有过耀眼的崛起腾飞,也有过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1861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三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项目1932年1937年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3221机器制造业2121拖拉机2121电力7432石油2121铜5432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分析这一“社会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材料二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依据材料四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俄国(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深刻启迪?29.(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0年底,洋务派官员刘铭传在《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认为:“铁路之利于商务、矿务、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顽固派官僚张家骧上奏表示反对,认为修筑铁路招来更多的外国人,毁坏大量田地、房屋、滋扰民间。——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计蒸汽机车、开创铁路时代的英国工程师。(2)对于“修筑铁路”的看法,你赞同材料中谁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0.(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请在表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对应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对①所述盛世局面的不同评价。你认同哪一种评价,请说明理由。材料三中的“为君之道”是什么?材料三中的哪些措施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C【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的约40完平方千米的领土,C正确;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2、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车是工业革命出现的交通工具,故C符合题意;电车、汽车和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故排除ABD项。故选C。3、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①鉴真东渡日本,有利于中日关系友好发展。②玄奘西游到印度求取佛经,有利于中印之间的友好交往;④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有利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友好交往。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词是“对外交往”,文成公主入吐蕃属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民族交往,不属于对外交往,故③不符合题意,把包含③的ABD排除,得出答案。4、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伐战争中,汀泗桥和贺胜桥两场大战打败了吴佩孚军队,故D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5、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因此到我国福建省旅游观光应带他们去厦门市。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D【解析】

依据题干“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发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作出了突出贡献,D项符合题意;AB关于抗日战争的说法正确,但题干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抗战对彻底摧毁法西斯势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7、B【解析】

根据“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符合题意;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排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排除;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D排除。故选择B。8、C【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中显示的时间“1928—194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家禽、家畜等完全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因此,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故选C。9、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战争是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内战。在内战中,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的林肯首先要解决的是维护联邦的统一。只有国家统一才能解决其他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就无法使南部的黑人奴隶获得解放,西部土地问题则是在内战中为扭转败局而解决的。林肯一直反对奴隶制度,但他害怕南北分裂,不希望南北分裂,所以,在内战爆发后理应结束内战,尽快实现国家统一,D项符合题意;民族独立问题在独立战争时已经解决,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10、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A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林则徐虎门销烟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友好交往”是解题的关键,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11、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因形似一轮弯月,土地肥沃,有“新月沃地”之称。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C符合题意;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2、C【解析】

依据题干“五年计划把俄国的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提高到1926年的56.6%……在医疗卫生方面……在社会服务方面……”可见五年计划的实行推动了俄国社会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方面的进步,故C正确;题干的主旨是说明五年计划促进了俄国社会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方面的进步,没有体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或壮大了俄国的军事力量,AB排除;题干也没有反映俄国政府的财政问题,无从得出加重了俄国政府的负担,D排除。故选C。13、A【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漫画《三代赶集》反映了王军一家几代人进行商品交换的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故A符合题意;物质多少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观念的转变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14、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显示出了法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精神,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享有民主、平等与自由只是少数人,民主、平等与自由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与目标。所以不正确的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是联合国的会徽,地球和橄榄枝象征着用和平包围着整个地球,表达了人们渴望世界和平、团结的愿望。1945年联合国成立,其宗旨是维持世界各地和平;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帮助各国共同努力,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等,故C符合题意;北约、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6、C【解析】

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西藏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故这片区域,主要是今天的西藏地区。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基础知识。17、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之后,美国开始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8、D【解析】

依据题干“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可知,该画作《蒙娜丽莎》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9、D【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出,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要国家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上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下降,但是所占殖民地面积即在世界的政治地位,仍然处于世界第一、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德国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要求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经济政治实力变化的表现,但不是最终结果,不合题意,故选择D。20、C【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知,是日本割占;“输此巨款”是指赔偿巨额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的是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故“新约”是指《马关条约》,故C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1、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体现中国创办公司抵抗洋人;结合课本所学,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创办的火柴厂,叫做华强。体现了对日本人的憎恨,振兴中华。D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故选D。22、A【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向湘西前进,开始长征。一路上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渡过湘江,改向贵州。攻占贵州,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按时间顺序排列①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23、C【解析】

依据题干“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可知德、法建立学校是为了顺应工业化的发展,尽快培养一批批技术人才,故C符合题干;ABD与题干中的信息无关,故本题选C。24、B【解析】

根据题干“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重用外戚、“以德化民”材料均没有涉及,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点睛: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是第一个农村革命革命根据地,需要学生掌握住基础知识,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26、人文主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前后,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种叫做人文主义的思潮成为这时期兴起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因此,题干空处填写:人文主义。27、商鞅变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2)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结合所学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3月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推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意义重大。(4)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3)苏联工业总产值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原因:两年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重工业,人民建设热情高涨等。(4)苏联解体。(5)要有改革意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农业工业平衡发展。【解析】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861年之前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是农奴制。依据材料一,经过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2)分析材料,依据“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可知是1921年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3)由材料三可以看出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其原因是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4)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改革。他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他主张由“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