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文言实词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0/39/wKhkFmY3cLiAZSzAAADtLBqZqiI033.jp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文言实词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0/39/wKhkFmY3cLiAZSzAAADtLBqZqiI0332.jp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文言实词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0/39/wKhkFmY3cLiAZSzAAADtLBqZqiI0333.jp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文言实词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0/39/wKhkFmY3cLiAZSzAAADtLBqZqiI0334.jp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文言实词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0/39/wKhkFmY3cLiAZSzAAADtLBqZqiI03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1/152一、了解,能力层级为B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使用方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2/152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1.筛选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关键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3/152三、高考预测1.纵观年新课标地域高考,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课外”含义普通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题目是没做过;“课内”含义可从两个方面了解:一是指测试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二是我们能够利用学过知识加以推断。4/1522.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还包括其它散文、小说。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比如年天津卷。5/152第一节文言实词6/1521.(·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7/152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8/152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①偾军:溃败军队。9/152解析:趣:通“促”,副词,马上、快速。答案:
D10/152【参考译文】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率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碰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T舯缶担“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锋芒。”大军抵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先渡过去。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警卫。11/152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碰到凶悍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置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垛口上去。12/152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管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原来就不是我主公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坏了他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奠。当战事正紧急时候,花云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不过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13/152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抵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14/1522.(·湖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15/152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认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16/152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17/152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18/152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能够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19/152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波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20/15221/152解析:本题考查实词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经过义译发觉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加点词都能经过给出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敌”——“能够敌(名词作动词)”,就这么简单。答案:
A22/152【参考译文】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圣贤人物。然而相关评说孔明言论多有不一样,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屡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孔明在白帝城接收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闲话。23/152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异心,他权势盖过全部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嫉恨。他精心尽力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理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所以没有像小霸王那样去施暴政。用轻松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方法来刑杀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会埋怨被杀。24/152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人主所能做到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德能,寄身于偏远地方,只是一个小霸王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人,甚至认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反抗,这与小孩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25/152却不知道仲达话都是些诡辩话啊!仲达不能使他诡谋得逞,所以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部下。谈论孔明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26/152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即使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知道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轻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战斗怎样去继续?27/152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人都必定不会去做。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么做,表面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部下。很快,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军队还没有迫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假如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28/152敌方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么做你必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人都必定不会去做。仲达知道孔明必定不会进攻他驻军地方,有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害怕,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能够安定众军士军心。29/152所以孔明带着严正军队,不凭诡诈伎俩,不贪图微小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战机,计策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手法,这哪里是他真实面目啊!30/152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毁灭之后。当仲达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时候,仲达说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敌人被毁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奇才啊!”31/152若对方察见他用兵计策,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真面目了。谈论这事人不信事件真实情况,而相信他诡诈语言,莫非不是又被仲达语言所诓骗了吗?32/152唐代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角色。我曾经读到他兵法对答书,看到他叙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能力。那些精通兵法人,原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普通读书人,何尝不是这么认为?孔明离现在快要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不幸,所以,写下这些文字表示个人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人或可作为借鉴。33/1523.(·山东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申甫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34/152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35/152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36/152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从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布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著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37/152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①媐(xī):嬉戏。②瘗(yì):埋葬。③窭(jù):贫穷。38/15239/152解析:考查重点实词“卒”通假情况,一定要在原文中了解,联络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实词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语言环境。卒,通“猝”,仓猝。还应学会联络学过知识来判断,如教材《孟子见梁襄王》中“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其中“卒”就是这个意思,再如《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其中“卒”就是通假字“猝”。答案:D40/152【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途经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石块之中,老鼠屡次奔逃,都逃不出去。很快,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一直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41/152明代天启初年,当初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法术,拜道人为师。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都是古代兵法,而且对车战介绍非常详细。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42/152很快,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屡次拜见朝廷公卿,向他们介绍自己学到兵法,然而一直没有些人相信他话。43/152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迫近了京城,京城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叫:“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身份任从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44/152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许兵员,都是城里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兵法,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演。申甫正要选个日子布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原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45/152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著名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么被杀了。46/152于是权贵们争相把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妥。等到敌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攻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47/15248/15249/15250/15251/15252/152解析:
A.屈:屈服。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答案:A53/152【参考译文】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上代有做官之人,(他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事理),同成年人反驳,极少有被折服(时候)。他所学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言论,精义传神地方,它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索地方过半。末世迂腐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道理没有征兆呢?靠近真理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54/152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词句,又精通通俗词句。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他人看见并认出。当初京兆尹韦祖思,极少读典章,蔑视当初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祖思像日常对待普通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话,就拂衣而出来了。祖思果断挽留胡牛担“正想同你谈论天人时候,为何急急忙地要回去呢?”55/152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人大约消亡很久了,同你相互了解,何须像这么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初他年纪十八岁。他文章记述前人记载,不违反旧美,叙述中世之事,有调和当初事,然而不包括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文笔。世人还传诵他文章,认为(他文章)纯属玩笑不庄重。56/152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刺史冯翊(yì)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适合(胡叟)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当初蜀地和尚法成,聚集率领僧兵,(人数)差不多到达千人,铸造丈六高金像。57/152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好事,于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予胡叟宝贵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纬萧是什么人,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接收法成所赠礼品。58/152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字代替或假借某个本字现象。有以下一些情形: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直”通“值”。59/152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中“指”通“旨”。3.同声旁字相互替换,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涂”通“途”。4.同音或音近字相互替换,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60/152以下不含通假字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 B.赢粮而景从C.趣舍万殊 D.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内”通“纳”,“使其入”意思;“距”通“拒”。B项,“景”通“影”,“影子”意思。C项,“趣”通“趋”,“往、取”意思。答案:D61/152以下句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A.善刀而藏之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D.莫春者,春服既成解析:A项,“善”通“缮”,修治,拭擦。B项,“伏”通“服”,佩服。D项,“莫”通“暮”,晚,将尽。答案:
C62/1521.全方面掌握教材中出现通假字。2.依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不能随意通假,所以,在熟记所学过课文中通假字基础上,假如依据上下文文意了解不通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能够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63/1521.以下各句中有通假字一项是()A.羽扇纶巾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樯橹灰飞烟灭D.一尊还酹江月解析:D.“尊”通“樽”,酒杯。答案:D64/1522.以下没有通假字一句是()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B.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D.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解析:A项,“陵”通“凌”,欺侮。B项,“具”通“俱”,全,都。C项,“见”通“现”,出现。答案:
D65/1523.以下句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C.主辱,臣死有余僇D.敛赀财以送其行解析:A项,“见”通“现”,出现;C项,“僇”通“戮”,罪;D项,“赀”通“资”。答案:
B66/1524.以下各句中都含通假字一项是()①张良出,要项伯②距关,毋内诸侯③沛公不胜杯杓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⑦因击沛公于坐⑧令将军与臣有郤⑨臣请入,与之同命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⑦C.④⑥⑦⑧ D.①③⑧⑨解析:
①要—邀;②内—纳;④倍—背;⑤蚤—早;⑦坐—座;⑧郤—隙。答案:
A67/152高考汉字言阅读考查实词词义第一题,往往会出现没有见过实词或难以了解实词。如年广东卷第一题。(·广东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68/152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69/152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70/15271/152解析:
A项,语:告诉。B项,委:舍弃,丢弃。C项,识:知道,引申为意识到。其中B项中“委”就是极少见一个文言实词,推断其词义要依据上下文意来推测。答案:
D72/152【参考译文】皇上对诸将说:“宋忠把兵马驻扎在怀来,对居庸关有必争之势,趁他未到,能够先攻击他。”各位将军都说:“敌众我寡,难以与他们争锋,攻击不便,应该固守以等候他们到来。”皇上说:“你们不知道,贼寇刚才聚集,他们内心不统一,宋忠性情轻浮急躁,少有谋略,刚愎自用,乘他们立足未稳,攻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73/152癸未日,皇上率骑兵步兵精锐八千人,束裹铠甲,急速前进。甲申日,到了怀来。之前,抓获贼寇间谍,说宋忠骗北平将士说:“投降士兵全家都被皇上所杀,丢弃尸体填满了沟壑,应该为亲人报仇。”将士听说后,有人信有人不信。74/152皇上知道了这事,就把投降将士家人作为前锋,用他们原来旗帜。众人从远处看见旗帜,知道他们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噫!我们本没有灾祸,这是宋都督坑骗我们,几乎被他误导。”于是就倒戈归降。宋忠剩下人仓皇应战,阵势还没有摆成,皇上(已经)指挥军队渡河,呐喊着直冲敌阵,宋忠大败,逃奔到城内。燕军乘机而入,宋忠情急之下藏于厕所,搜查捕捉了他,而且擒拿了俞瑱,在军阵上斩杀孙泰,余下人全部投降。75/152准确推断不了解实词含义,考生可采取以下几个解题技法:1.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现象,所以要想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界定、了解,考生须要联络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2.巧借字形法。中国汉字中会意字和形声字占很大一部分,所以考生能够依据实词形旁来判断其含义。76/1523.迁移联想法。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考查题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书本。所以,考生在揣测文中实词含义时能够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解释。4.语法区分法。所谓语法区分,指利用当代汉语语法常识,经过判断实词词性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5.妙用修辞法。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所以考生能够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含义推断未知实词含义。77/152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78/152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注】①缓蹇:迟缓艰难样子。79/15280/152解析:D项中“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答案:
D81/152【参考译文】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沂县县令对此很担忧。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抗蝗灾好方法。问他有什么方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能够免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82/152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着。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往,恭谨地站在道路左边,并捉住驴子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83/152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秀才就是柳神。有些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确实如此。84/152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85/152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集》,有删改)86/15287/152解析:B项中“绝人”,应解释为“超出同辈,聪明过人”。答案:
B88/152【参考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即使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出普通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知道他人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怪人。”89/152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洁净没有污泥,晚间潇潇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消极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90/152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一样语言环境中含有不一样含义。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如“抗”,在“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中为“刚正不阿”之义;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中为“匹敌,相当”之义。又如“诸”,在“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中为“众多,各”之义;作兼词时,用在句中当“之于”讲;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中相当于“之乎”。91/15292/15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诚”意思,其中:①确实;②确实;③假如,果真;④假如,果真。答案:
A93/152对以下两组句子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一项是()
94/152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一样,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一样D.①②不一样,③④不一样95/152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其中除:①台阶;②拜官,授职。殆:③几乎;④大约。答案:
D96/1521.很多考生感觉学习文言实词非常吃力,以为没有规律可循,其实不然。对于考纲中要求120个文言实词,考生应重点掌握,尤其是文言实词本义要当成重点来记忆。掌握了实词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么就能够较快捷地掌握词语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效果。97/1522.须要尤其指出是,在高考中,对文言实词考查并不但仅局限于这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有时一些较为生僻词甚至是双音节词语也会考查,这就需要考生依据已知文言实词含义和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该实词含义。98/152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一组是()99/152100/152解析:
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该;判罪。D.应该;应该。答案:
D101/152102/152解析:
A.为“主张”;B.为“道义”;例句与C项均为“道理,规律”;D.为“意向,主张”。答案:
C103/152104/152105/152解析:A.“度”均为度量,计算;B.“度”均为预计;C.前“度”考虑,后“度”预计;D.“度”均为程度。答案:
C106/152107/152解析:A.不是。B.除了。C.责备。D.不对,错误。答案:
C108/152109/152解析:
A.使担负,使承受。B.依仗,凭借。C.辜负,对不起。D.违反。答案:
C110/1521.很多考生感觉学习文言实词非常吃力,以为没有规律可循,其实不然。对于考纲中要求120个文言实词,考生应重点掌握,尤其是文言实词本义要当成重点来记忆。掌握了实词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么就能够较快捷地掌握词语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效果。111/1522.须要尤其指出是,在高考中,对文言实词考查并不但仅局限于这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有时一些较为生僻词甚至是双音节词语也会考查,这就需要考生依据已知文言实词含义和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该实词含义。112/152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个词语依然保留在当代汉语中,但其含义却有所改变。文言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词意义古今有了不少改变,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改变了词感情色彩及其使用对象、语境等。古今汉语中,除大部分连词意义相同外,大多数词语即使词形相同,含义也多有不一样。113/152114/152解析:
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答案:D115/152116/152解析:
A项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主人,今义为招待来客主人。意思相近。B项古义为秋季天空,今义为秋季。C项古义为出使人,今义为出门时带包裹、箱子、网篮等。D项古义为形体和容貌,今义为对事物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答案:
A117/152正确了解古今异义,考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当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118/152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宣言”,在此为“扬言”之义。在当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文告”之义;作动词,则为“宣告,申明”之义。119/1523.结合所给词语感情色彩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劣”(《出师表》)中,“卑劣”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词语;在当代汉语中“卑劣”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120/152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与当代汉语词义区分。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语素组合而成,但只表示其中一个语素意义双音节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意义;在当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总之,这类词语不多,除了归纳记忆外,还能够依据词语本身含义和上下文文意准确推断出其与当代汉语异同。121/152122/152解析:
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一样寻常”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意思。答案:
C123/152124/152解析:
①“不行”古指不能走路,今指差;②“成立”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建成功,或有依据站得住;④“告诉”古指申诉,今指说给他人听,让人知道;⑥“私情”古指个人感情,今指私人交情或不正当感情。答案:
C125/152126/152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项,“往往”:古,处处;今,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项,“束发”:古,十五岁;今,系着头发。D项,“学书”:古,学写字;今,学习书本。答案:A127/152128/152解析:
A项“时间”是此时、现实意思,与当代汉语使用方法不一样。B项“即使”表示转折,与当代汉语使用方法一样。C项“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当代汉语不一样。D项“扶持”当心、留心;与当代汉语不一样。答案:
B129/152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语素组成,但整个复音词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作用。比如:“契阔谈,心念旧恩。”“契阔”中“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意义。“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130/152131/152解析:B.“父兄”偏在“兄”上,“兄长”意思;“庠序”是古代地方所设学校,周代叫“庠”,殷代叫“序”,后世学校通称“庠序”。A.“公姥”偏在“姥”上,意为“婆婆”。“作息”偏在“作”上,“工作、操劳”意思。132/152C.“异同”偏在“异”字,“同”为衬字,意为“不一样”。“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范别强盗进来和意外变故。D.“弟兄”偏在“兄”上,“兄长”意思;“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种菜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答案:
B133/1521.一个词是否属于偏义复词,只有放在句子里,联络上下文看它是指两方面还是只指其中首先才能判断出来。至于偏向哪首先,也只能放在句子里进行辨析。2.偏义复词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掌握其组成方式有利于准确判断偏义复词。134/152(1)由两个意义相正确或相反语素组成。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中“作息”一词只有“作”意义,没有“息”意义。(2)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并列语素组成。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中“园”是种树地方,“圃”是种菜地方,在句中只有“园”意思,“圃”只是陪衬。再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中“耳目”一词只有“目”意思。135/1523.知道了偏义复词组成方式后,辨析时还应该把握这么两个技法:第一,搞清组成偏义复词两个语素详细含义;第二,把偏义复词放入句中乃至文段中加以琢磨、判断。比如,判断《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一句中“公姥”是否属于偏义复词,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公”是指公公,“姥”是指婆婆;然后联络文段语言环境可知,刘兰芝公公已经逝世。所以,此句中“公姥”只有“姥”意思,没有“公”意思,“公姥”当为偏义复词。136/1521.指出以下句子中偏义复词,并说出词义偏在哪一个字上。(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137/152(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138/152(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139/152(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6 21 青蛙卖泥塘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
- 5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 2《周末巧安排》(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BMS系统简介》课件
- DB37-T 4423-2021 灌区节水评价规范
- 《线路纵断面测量》课件
- 《烃分子式的确定》课件
- 《fob案例分析》课件
- 课文《老人与海》课件
- 2025年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氧气、乙炔工安全操作规程(3篇)
- 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和再生建材利用措施计划
- 2025年开学教导处发言稿(5篇)
- 集装箱知识培训课件
- 某县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JJF(京) 92-2022 激光标线仪校准规范
- 普惠金融政策解读
- 2024年疾控中心支部工作计划范本
- 《无菌检查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香菇行业销售状况及供需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