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_第1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_第2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_第3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_第4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主题: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析】

大禹给皋陶的一封信

皋陶:

近来可好!您是三朝元老,又是司法鼻祖,今儿个有件麻烦事,非得您拔刀相助不可。

相信您也一定看到“山海经·网络论坛”上戏谑我的那些不实评论了吧?他们说我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种不忠、不孝、不贞、不仁的行为。最近我的微博和朋友圈都快被刷爆了,狗仔队天天跟踪我,并且深扒我的过去。

一位名曰“知天事"的网友说我因和天帝有仇隙,所以努力治水以提高威望,时时有君临天下之野心。众所周知,我老爹因偷息壤,且治水未成,被天帝命祝融射杀于羽山野外。后老爹尸不腐三年,我因此从老爹的肚子中生,所以说我与天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天帝何许人也?岂会未想到?位极人臣当于国家社稷着想,岂能容我一己私欲于心间。

不久,又有一位叫“通古今”网友大骂我不孝。家有年迈老母,十三年治水竟然“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探个头进去望望总行吧?还问我知不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言辞咄咄。唉,我很想问那位网友,我!有母亲吗!我是从父亲不腐之躯里蹦出来的!我何尝不想有母亲,何尝不想尽孝道。小时候,看着同学都有母亲接送,可我呢?自小无父无母,而爷爷颛顼(zhuānxū)和太爷爷黄帝对我又不冷不热的。我也想有孝道可敬啊!

那一年我三十出头,机缘巧合遇上了涂山氏之女女娇,“绥绥白狐,九尾庞庞”,她的美丽连九天玄女也略逊一筹。结婚四天,我便离家治水,着实对不住她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网友“桃花笑东风”说我“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外遇,说我是个负义不贞之人。骂我身为国家水利部部长,却与部里女职工玩暧昧……编得有鼻子有眼,就差视频和截图了。记得与娇娇临别时,她教我:“水性阴,故趋下,宜顺其性分流,疏浚入漕,不可一味筑堤。”我听从了妻子的意见,治水十三年,终获成功。正所谓“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的成功,也有女娇这位贤内助作出的贡献,我怎么会背叛她?行胜于言,我会用下一个十三年来弥补我对她的亏欠。

最让我心酸的是最后一条评论,对方是匿名的。他说我不仁,嗜杀成性。应龙与黄帝讨伐十大神魔,击杀蚩尤(chiyóu)与夸父,功不可没,可因凿河失误而被我赐死。对方抓住这点不放,骂我没仁义。呵呵!应龙是功臣没错,但也是洪水泛滥之根源。应龙因杀蚩尤与夸父,无法回天,致使南方连年降雨,终成洪水。若不除去,天下百姓岂不饱受洪灾之苦!

治水十三年,离家十三年,这已经使我心力交瘁。让我歇会儿吧!

有人曾说过:“人的进化不过是一种假象。”我起初不认同,但现在读完网上对我的口诛笔伐,我信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身正不怕影子斜。皋陶,话虽如此,但面对他人的不实之言,甚至“泼脏水”,您说我还冷静得下来吗?求您彻查,以正视听,还我清白。

大禹

舜四十二年

【点评】

这篇文章整体构思新颖独特,当年是满分作文。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大禹三过家门不入,却被不明真相的人评价得面目全非,正是当下一些网络喷子不明真相张嘴就喷的缩影,发人深思。

【阅读拓展】

(一)富家子千里搭车记

吴大伟,这个时常开着自家100多万元的豪车兜风的富家子弟,突发奇想,到高速公路搭车行走了半个中国,5天的旅程,颠覆了他之前听过的诸多“教诲”。

开着自家100多万元的豪华汽车兜风时,20岁的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吴大伟几乎从没注意过路边试图搭车的人。即使看到,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呼啸而过。直到有一天,一阵“头脑发热"之后,他决定也去搭一回便车。

这个身高1。79米、体重“0。11吨”的“大块头"是在2011年9月26日清晨出发的。他背了足有30公斤重的睡袋、帐篷和食物,包里还有一沓用过的打印纸。在纸上写上沿途目的地,一只手举着纸牌,一只手竖起大拇指,他打算靠这个手势,用5天时间从天津搭车去昆明。这是他从一部纪录片里学来的,那部片子里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旅行从起点就不被看好。把吴大伟送到第一个高速路口的的士司机在震惊之余,也好心提醒他“别上了坏人的车"。

他等了一个小时,大概有上百辆车从身边经过,却没有一辆车停下。司机们最多“伸出头来打量一眼”。虽然希望头天能到达太原,吴大伟写在纸牌上的第一个目的地却是保定。他担心写太原,“司机可能嫌远"。

一个在加油站工作的小伙子告诉他,去宁夏的车也许经过保定。碰巧正好来了一辆宁夏牌照的货车。吴大伟鼓起勇气走到车前,问他们过不过保定,他能不能搭车。两位司机从头到脚打量了他一番,没再盘问就答应让他搭车。吴大伟“连滚带爬”地上了副驾驶座,“生怕他们反悔"。

司机是一对昼夜倒班开车的亲兄弟,姓周。他们穿得很破,不太讲卫生,皮鞋尤其脏,手指甲缝是黑的。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跟这样的人挤在一辆车里。从小到大,长辈们就教育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甚至想过,绝不主动去厕所—万一自己下车以后,车开走了怎么办?而司机下车时,他也会跟着下车,他说:“车上放着钱,我还是主动点比较好。"

这一路11个小时,他坐得双腿“失去了知觉”。司机没有吃饭,只在半路买过一袋瓜子,从早晨开始饿着肚子的吴大伟也“不好意思吃"。

货车到了保定,司机担心他下车后没人搭理他,执意把他捎到太原。

他与第一辆车在太原附近分手。他既感激周氏兄弟的好心,又隐约觉得“一天只搭一辆车有点不过瘾”。可晚饭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再也没有一辆车理他。夜深后,他就近找了一家小旅馆—“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给我妈打电话"。

他在电话里骗母亲说自己仍在宿舍,但又觉得自己流落在外,孤苦伶仃。在这种“凄凉的心情”中,他和衣睡了过去。

第二天早晨,他继续到路口拦车,依然没有人搭理他。为了赶上进度,吴大伟只好出10元的价钱,请人把自己送到最近的服务区。他感到极其别扭。

从这天起他“受到了锻炼"。几个小时里,不停地被拒绝,又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笑容和请求,“脸皮越来越厚”。

没想到,那天临近中午,一辆商务车开出十几米后又停下,司机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学生证后,让他上了车。

司机姓程,是临汾市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一把手。这位“官员"表示:“我今天帮你,并不想证明什么,我的爱心传递给你,希望你以后如果有机会、有能力的话,也把爱心传递下去。”但他同时说,假如自己的儿子也去搭车旅行,他一定不会允许,因为“社会道德太差"。

分别后,吴大伟给程叔叔发短信致谢,得到的回复是:“你独行江湖辛苦,我付出爱心应该。”吴大伟挺感动的。这是他这一路上唯一知道的名字。

在临汾,他冒雨等了4个多小时才搭上车,去了运城服务区,在超市的椅子上过夜,入睡前,他看到超市里在放一部名叫《人在囧途》的电影。次日,他搭不到去西安的车,只好跟着一对夫妇进了运城市区。

到了运城市区,他的计划“败露"。母亲打来电话,让他立刻直飞昆明。他最后妥协,决定从重庆继续搭车。吴大伟用母亲的信用卡订了从西安飞重庆的机票。在游记里,他加了一句:“抱歉,我作弊了。”

9月29日下午,在重庆市綦江服务区,他轮番举起“贵阳"和“遵义”的牌子,被拒仍是常态。

这个在家开豪车的年轻人发现,相对于豪车来说,普通车更易拦下,似乎寻常百姓更乐于助人。“奔驰"路虎”“雷克萨斯"都拒绝过他。一次当他冲着车身标有“中国高速”的路政车辆竖起大拇指求助时,对方反而鸣笛示警,这让他“彻底失望"。

把他从临汾拉到运城的两位河南司机,不停地招呼他吃车里的水果,到达后又对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帮他搭上车。

他从前开着跑车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穿过,感觉“挺爽的”。可如今意识到,当自己背着包,像个穷小子那样求助时,人们根本不会多看他一眼。“没有那辆车,你什么都不是。"

“宝马”没走多久,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停了下来,愿意载他到遵义市桐梓县。

车上,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他们腾出最宽敞的座位给他,还把熟鸡蛋往他手里塞。他们的钱包就放在他身边,一点也不提防。

他坐在那辆温暖的车里,在网上写了一句:“最美的不是昆明,而是去昆明的路上。"

快到桐梓时,他们邀他一起下高速,找个饭馆吃饭,再把他送回。

那是他旅途中最丰盛的一餐。饭后,这家人把吴大伟送到了高速公路。女人在路上帮他拦了一刻钟,喊到一辆车。男人赶紧给司机递烟,托他照顾这位大学生。

等车的间隙,他们还翻遍随身带的零钱,凑了45元,塞给吴大伟,让他“搭不上车的话就买一张车票,少走一点是一点”。他推辞不过,就收下了,“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这户人家的善良,让这个自认为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忘掉了一路上遇到的白眼,他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搭车之旅在遵义提前结束。由于父母的哀求和威胁,9月30日,他从遵义坐车到贵阳,在贵阳乘飞机经广州回到了山东潍坊老家。

5天之内,吴大伟免费搭车7辆,行程1500公里,只完成了计划的一半。失败的路程包括坐大巴约300公里,飞机约800公里,未完成的510公里。

回家以后,他告诉父母一路上的见闻,尤其是那些善良的人。他感到父亲对此不屑一顾。母亲一如既往地批评他“适合搞慈善"—心肠太好,缺乏戒心。

生活还在继续,但他知道其实一切都变了。他把贵州那家人给他的那皱巴巴的4张10元、1张5元的钞票,郑重其事地夹在了记事本里。

(二)雕刻时光

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雕刻。那些不起眼的小石头,经他的手细细雕琢之后,就变成了一件极其精美的工艺品。每一件石雕他都一一珍藏,但从来不卖。他说,拿不出手,只是刻着玩儿的。

少年时期的我,看着他有空儿就鼓捣他的石头,很有点不屑。说,再怎么鼓捣也只是一块石头而已。他郑重地说,不,我赋予它们生命,它们在我手下获得了新生。

青春如花的我,爱上了一个人,陷入甜蜜的初恋中,不能自拔。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我说,爱情确实美好,可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我反驳道,谈恋爱难道不是正经事?总比你刻那些哑巴石头强多了!

后来,我失恋了,悲伤像潮水一样袭来,整日泪流满面。他将刻刀递给我,说,要不,我教你刻石吧!我一把推开了他的手,不耐烦地说,我没兴趣,我永远也不会学这个的!

人到中年,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我向他哭诉我的痛苦与烦恼,他一声不吭,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情专注地刻他的石头。我委屈无比,说,石头比我的幸福还重要?他说,有一天,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刻一块石头,那你就快乐了。

十年前,他去世了。留给我的,是一方精致的印章,上面篆刻着四个方方正正的宋体字:雕刻时光。

手捧印章,思绪如潮,往昔的光阴历历在目。此时,我才真正读懂了他,懂得了他的追求,他的快乐,都在一刀一刀的雕刻中,更懂得了他的淡泊,他的宁静的心,他的宽容与豁达,也终于懂得了他送我的这方印章的深刻涵义。人生在世,即使遭遇逆境,没人理解自己,独行于风雨中,无人相伴,也要与梦想同行,坚定不移。

那天晚上,手握他留下的刻刀,心灵沉静地雕刻一块硕大的石头。因为一向欣赏莲花的高洁,所以我想雕刻一朵莲花。一刀一刀刻下去,才知道这工程有多么浩大,又是何等辛苦。将一块顽石雕成精美的石莲,我不知道这工程到底有多么漫长。十年的时间,每一个静谧的夜晚,我专注雕刻,忘却了所有的烦恼,一颗心沉浸在雕刻带来的愉悦与欣喜中。

十年后的一天,终于完工。那美丽的莲花,每一瓣都浸透了我的心血,盛满对父亲的怀念。手捧这美丽的石莲,我终于深刻地懂得了父亲的心。自己倾心雕琢的东西,真的是这世上无价的珍宝。

雕刻时光,我的心变得宁静安详,不惧怕任何暴风骤雨。雕刻时光,我的心无比辽阔,仿佛丽日晴空,湛蓝无垠。雕刻时光,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雕刻时光,我懂得了善待自己,学会了认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蹄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儿地膨大。小村被襄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一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去叫“吃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新中国成立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年清福。后来遇上土地改革,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帽子牢牢戴在头上。“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儿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竟摊上了许多好事。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一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儿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自己种莱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不听讲领了就走——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8开的16开的画片,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就发,天女散花,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50元,十天500元,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窝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和身份转换感觉如同做梦,说明这种变化和转换来得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所以让人难以置信。

B.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C.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心靠出租房为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D.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许多好事”,能“创收”,有便宜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2.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的理解错误,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身份的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