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无涯,进步无界!zhishiwuya,jingbuwujie!知识无涯,进步无界!zhishiwuya,jingbuwujie!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从军行1.会认“岳、蓟”等生字,能正确书写“仞、岳”等生字。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1课时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等都属于乐府诗)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对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生读)(1)谁来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2)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这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1)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象?(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的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一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⑥联想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戍边将士孤寂心情,戍边生活能苦。(2)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齐读,有谁愿意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3.感悟诗情。“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返回家乡吗?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忠心报国)4.练习背诵。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三、总结全诗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四、拓展延伸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1课时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2.走近杜甫。出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解读题目,朗读课题。4.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师: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出示: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相。公元763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注音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师指导学生书写“涕”。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左右结构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诗。(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诗人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时惊喜的感情。3.学生再读诗句。师:你读懂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师:杜甫听到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想到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师: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的心情。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心情。(1)感悟“狂喜”。师: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狂喜”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师: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指名说)(预设:“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已经52岁,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师:想象“还乡”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如“即”“穿”“便下”“向”)(教师重点提示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师: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写到了“泪”和“愁”字呢?(1)感悟“泪”字。①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天边行》(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③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2)感悟“愁”字。①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②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3)回顾狂喜。师: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生离死别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1.想象写话。师:绵延八年的战火结束了,也结束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激动地说:“()。”2.吟诵诗歌。师: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的,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身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感受我国古代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词描写的情景。2.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课时一、内容感知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诗词有关背景知识。2.解释字词,说说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看不懂的地方;(2)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3)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公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二、总结1.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3.背诵这首诗,并默写。10青山处处埋忠骨1.会认“彭、拟”等生字,会写“拟、彭”等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1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56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总司令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长眠在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同毛岸英的牺牲有关,读题目。二、自读课文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纠正难读的词语。“踌躇”、“黯然”等。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这么轻易就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三、品味语言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具体表现主席痛苦的句子。2.交流感受。(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可具体描写的却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指导朗读。(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抓住“喃喃”“紧锁眉头”两个词语,这是主席发自内心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4)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一词体现了什么?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不能让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的情景。“眷恋”可以换成哪些词?(依恋留恋)眷恋与这些词有什么不同?(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让我们来一起听听主席内心的独白。①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土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是两种不同的想法,指名读。②是的,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送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指导朗读这一段。(6)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引读下文)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没有任何的话语,“转”、“指”、“示意”,三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感受到了主席的黯然神伤。四、语言运用1.读最后一段:签过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2.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想象一下,在这一夜里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3.小练笔,反馈。五、小结课文,升华情感师:同学们,主席也是平凡的人,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阔胸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六、课外延伸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11军神1.会认“沃、匪”等生字,正确书写“庆、诊、审、剂”等生字。2.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学习分角色朗读。3.学习边默读边思考。4.通过有效的朗读和默读,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和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功能。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朗读和默读等形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能读懂课文为什么将主人公称之为“军神”。2课时一、读题质疑,导情导标。1.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生读题。2.交流:刚看到课题时,你不禁产生了哪些问题?例如:(1)军神指谁?随机引导: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板书:刘伯承)(2)军神是什么意思?(3)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为军神?(4)“人”怎会成为“神”呢?3.师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其实,问题答案都藏在书中,藏在同学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课文,用心去想,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学习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的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攥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4.师:听着故事,很多同学产生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读课题?指读后齐读。过渡:刚才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是军神呢?(师在“军神”和“刘伯承”之间打上“?”)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究这一问题好吗?(设计意图:题,是文眼,是文章的灵魂。读题后的质疑为进行研究性学习、读书实践活动找到了切入口。老师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语也起到了营造积极投入的读书探究氛围和导情导标的点睛之效。介绍刘伯承右眼致残,也将课外信息资料搜集有机纳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对刘伯承的坚定意志也可见一斑,此处初感其“神”!)二、读对话,读感悟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过渡:打开课本,自由朗读1—6自然段,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读准确流畅了,可举手示意。师巡视聆听。(2)读书点评:读书很用心很投入!这几段共有7句,第一句是个长句子,读时可稍作停顿,谁能读流畅了?指读后师作激励性点评。(3)第二句,谁也能这样读准确读流畅?(4)师:病人找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治眼睛,沃克医生怎么说?(男女生竞赛读后面的句子)2.师过渡:病人说:“邮局职员。”沃克医生是怎样说的?(1)出示句段:沃克医生说,“你是军人!”“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学生自由朗读,再轻读感悟:沃克医生的这段话该怎么来读?(2)指名朗读,引导其余学生静静倾听,交流:沃克医生说话时态度是十分果断的。并朗读表现其果断。(3)过渡:从医生果断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组织交流:医生断定伤员是位军人,因为他虽然伤势很重,但依然十分镇定。(师板书:伤虽重,但镇定)3.过渡:这几段话中还有哪些语言也能感受到军人伤势虽重,但很镇定?请同学们再回过去读一读句子,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呢!生读后交流:(1)“头缠绷带”:可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故事介绍和生活所见,感受伤势很重。(2)伤势这么重,不是别人担架抬进来的,而是自己走进来的,表现十分镇定、勇敢。交流后,随机读好这句。4.过渡:再读读年轻人对沃克医生的对话,这番话该怎么读呢?学生自读感受,读后交流,师引导平时学生若生病时着急找医生的忙乱与紧张,体会这位军人的镇定与平静。交流后再朗读感悟。5.师:读到这儿,你想对这位军人说些什么呢?交流中,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板书:敬佩)6.小结:读书时,有时还要回过去再读读想想,这样会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感受会一次比一次强烈。(板书:回读感受)(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这一板块,先进入准确、流畅的朗读,初步感知文字内容。由于这段文字对刘伯承的镇定之举并未作描述性渲染,而沃克医生的果断话语更能让人直接捕捉感受到刘伯承负伤后仍然镇定自若的神情和心态。故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朗读感悟,通过文本,似在和沃克医生进行穿越时空的传神的交流对话,感受着沃克医生的那份敬意与赞叹。然后,带着朗读对话产生的这种感受,再回到前段文字,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去发现年轻军人的那份镇定与坦然,心中产生更加浓郁的敬意!整个板块处理,读贯穿始终,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碰撞、读中顿悟,并随机以说促读,读悟对话过程得以升华,枯燥的文字,在学生心中变成了流淌着的浓浓的情意)三、角色体验,以评促读,读中得法1.过渡:即将要面临手术,这位年轻军人又是怎样做的呢?自由朗读,组织交流:这几段话是写年轻人和沃克医生为了什么在争论?2.角色体验:同桌分角色朗读,一个读有关军人的语句,一个扮演沃克医生,互相听说评论,分析同桌的朗读像不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3.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感受年轻军人态度坚决,话语诚恳又有些担心;感受沃克医生的劝说语重心长,评后再读。4.师:听了沃克医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交流:可引导联系生活中如果眼中有了沙砾灰尘的感受,来体会如果不打医学专用药,这种疼痛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板书:联系生活)5.出示句段:年轻人说:“试试看吧。”指读评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评中读悟。6.师引导深入体验:从他坚定的话语和果敢的行动中,你知道此时年轻人是怎样想的?7.小结:你佩服这位年轻军人吗?佩服他什么?(交流后板书:忍痛苦,意志坚)8.整体回读所学自然段。(设计意图:角色转移将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评议中,学生敏锐地捕捉文中的语言文字,调动起听、辩、评等多种实践方式,主动去感受发现,以评促读。此时的读,已不是简单地朗读文字符号,而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情感的抒发,如同作者的文字叙述、情感描摹,又远比这些文字丰富、真切、有灵气!读中学习方法的出示也是水到渠成,只是教师对于学生已在运用的方法的总结和提炼,丝毫不显“教”的痕迹)四、学习小结,体验收获与成功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2.默读三、四自然段,谈谈你的感悟。12*清贫1.会认“筹、矜”等生字。2.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3.学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能够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意义的精辟论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二、作者介绍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三、检查预习根据所给意思说出恰当的词语。1.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奢侈)2.庄重严谨,丝毫也不马虎。(矜持不苟)3.刺激使发怒。(激怒)4.期盼,希望。(企望)四、读课文,思考问题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2.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3.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4.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五、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人格(一)自学提示。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并勾画表现方志敏同志贫寒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感受。交流、评议、点拨。阅读第二自然段,感悟精神: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方志敏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个关键点,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可见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品读,学生没有谈到的,要适时点拨)师:你从方志敏被捕时的情景体会到了什么?1.“满肚子热望”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方志敏当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一生,清廉一生。2.“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方志敏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他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3.敌人搜遍全身之后只发现了一块表和一支笔,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这一看似“有趣”的事实恰恰表现了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师追问: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表”和“笔”都是方志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方志敏心里始终想的只有革命事业。(二)自学提示二。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同志思想清正廉洁的语句,并思考“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