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基础》核心考点(疯狂背诵)
绪论传播学概说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她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于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他发表的《传播在社会
中的结构与功能》•书,这是他对于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所做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成
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他所提出的5w模式,即他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主体
(who)、传播内容(saywhat)>传播渠道(inwhichchannel)>传播对象(towhom)和传
播效果(withwhateffect)五个要素构成,在分析了五个要素之后,拉斯韦尔又提出了五种
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
析”,它们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和传播的三大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
承在学界产生重要奠基作用。他在1972年发表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成为宣传学的
经典著作。
(2)卢因的把关人研究:库尔特卢因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
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为传播学研究提供
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认为,•个群体就像一个场,应当视其为•个整体,而不能把
它看成形成群体的那些个体的简单相加。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
个体,群体会受到其中每位个体成员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必须受到所属
群体的制约。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传播
学者怀特在1950年将这•社会学理论引入新闻传播)。把关成为揭示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
机制的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卡尔霍夫兰是实验心理学家,具体研究了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能力等。主要集中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
说服之间的关系。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在于:①将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的研究,开拓了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②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
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认早期枪弹论效果提供了重要
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他和
卡茨在美国伊里县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之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成为传播学研究史上
的一座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政治即由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
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
时代。
(5)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学之父,他对于
传播学的贡献主要在于:①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
行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创立了传播学。他在1949年出版的
权威著作《大众传播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②推进传播学的壮大,推进传播学的教育,
培养众多知名学者。
“三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发表的著名长篇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
息论的科学基础,香农也由此被公认为信息论的创始人。信息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体现
在:
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使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使传播学获得了坚
实的理论立足点。
二是提高了传播学的理论层面,使传播学的理论表述更科学更严谨。因为传播学是一门
涵盖面很广的对人类信息交流进行研究的理论性学科,它需要对新闻、广告、思想、观念、
意见等具体的传播内容进行抽象,否则就会停留在应用性学科的层面,而上升不到更高的
理论层面。而信息概念的提出,使传播学获得了理论抽象的基本前提。
2.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948年,维纳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标志着这门科学的形成,维纳的控制论的理论基点,就是把控制系统当作一种信息系统。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它的反馈论。从根本上说,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任
何传播活动都离不开反馈。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正是通过反馈这一环节,传播活
动中的各方才发生传播关系,才能够同处一个传播系统之中。反馈论进一步揭示了传播的
本质规律,纠正了对传播过程作线性的、单向的描述的片面性,极大地推动了传播研究。
3.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系统,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系统论的
精髓。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研究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它与
新闻学、广告学等应用学科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究不只是专注于传播活动的某个具
体环节,而具有更高的立足点,更全面的观点,更为连贯的意识。这一学科特色显然是系
统论赋予的,没有系统的概念,就不可能对传播活动作一种整体性的把握。
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特征:①社会传播是一种
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
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简言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按社会传播的基本类型来区分,传播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不同类型。
人内传播(08名)又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都是同一个人。个人向自己发出信息,自己接受
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即一个人对社会、家庭等发生的某一件事情、问题、现象进行观察、
思考、进而做出判断,最后决定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思想的过程。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
信息系统,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
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最典型,最直
接,最大量,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
人际传播的特点:①渠道多,方法灵活②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
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群体传播的一般范围较小,
诸如小型座谈、小组讨论,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比较固定的群
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群体意识,成员们从相互传播中获
得相互满足与共同协作,往往会因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不仅如此,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它依然对个人的社会
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内传播,一个
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
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
生存与发展。组织传播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
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
识。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
为目标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①大众传播是传播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
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的
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的多数一般大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
文化属性⑤大众化的社会传播具有很强的单向性⑥大众传播是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传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信息科学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信息科学大致对应相同。如信源——传者,信道——媒介,信
宿——受者,编码——信息制作,传递——传播,信息——传播内容,等等。
其次,它们的研究方法大致相同。都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许多课题,在研究宏观现象时,
二者常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主要区别则表现在:
首先,研究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的传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信息科学
除了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通外,还研究自然、生物信息的传通问题。
其次,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传播学重点研究传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传播对社会的影
响,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社会结构,等等。信息科学则重点研究信息的本质,信息传
输的技术性问题。
2.传播学与新闻学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另一个重要的学科渊源是新闻学。在传播学诞生之前,新闻学是唯一研究社会信息
传播现象的学科。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报纸业务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闻学
则开始注意传播效果的研究。1922年,美国政治问题新闻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的《舆论学》
一书,被誉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文献。传播学正是在新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
兴学科。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首先,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
以''术”为重点。
其次,传播学研究范围大于新闻学研究的范围。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的重点是研究报纸的新
闻传播工作。传播学除了研究上述对象外,还研究广告、公共关系部门、书籍出版、电影、
戏剧、音乐等,凡是人类的传播行为都在它的研究之列。
(06简)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影响:
首先,新闻传播现象被放置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来考察,就能在一个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
层次上认识新闻传播的特性和本质。
其次,把广播、电视、电影和报刊同时作为新闻传播的不同形式加以考察,从而揭示了各
种传播媒介的内在联系,为新闻学研究寻找到了新的参考,开拓了新的领域。
第二,把新闻载体上的其他材料与新闻都作为信息的一种形式来看待,找到了新闻与广告、
知识性与娱乐性材料之间的Jt性所在,解决了传统新闻学感到无能为力的难题。
第四,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使精确地描述新闻传播的过程以及准确认
识整个新闻传播现象成为可能。
3.传播学与符号学
传播学与符号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与符号学的研究内容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两门学科都研究符号,符号学包括语形
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组成部分。传播学中关于编码、译码、释码的研究也要涉及这三方
面的内容。
传播学与符号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与符号学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内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传播的媒介——符号之外,还
要研究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技巧、传播的效果、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传播与文化的关系,等
等。同样,符号学除了研究人类所使用的符号,还要研究有机体新陈代谢作用、动植物的刺
激反应过程,高级生物的知觉和倾向性方式、灵长目动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机器中的信息加工
等内容。
经验学派:
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与以思辨性方
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其经验性方法并不是
研究社会现象的唯一方法,它本身也存在严重的局限:
第一,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
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
能够加以说明。
第二,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第三,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中的社
会微观现象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历史过程中以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
段。
第四,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
中很难做到。
美国经验学派除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的立场外,还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
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持维护态度。经验学派的
主要学者——拉斯韦尔和他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流”研究,霍夫兰等人
的“说服”实验,卡兹等人的“创新与普及”研究等,无不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
经验学派的哲学渊源
①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思想界兴起了以美国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潮。孔德
认为,哲学只能研究实在的、确定的、有用的经验事实,一切知识都应当建立在可观察的
经验的基础上。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证主义准备了基础。人们
期望将自然科学中仔细观察经验事实和感性材料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中,也能取得极高
的成效与价值。
②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发物于1871年至1874年在哈佛大学建立的以皮尔士为首的“形
而上学俱乐部”。19世纪末,詹姆士对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使实
用主义迅速成为美国哲学中的一种最主要思潮。
③在20世纪上半叶,杜威又将皮尔士和詹姆斯的思想作了重大发展,并把它运用于社会
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实用主义在外表上被一些发源于欧洲的哲学流派挤到了后
台,但这并不代表实用主义在美国已经衰弱,实际上只是实用主义在哲学研究中不再处于
突出地位。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已被众多的美国人当作思想和行动的准则。
哥伦比亚学派。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础。主要贡
献在于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传播学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到20
世纪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其影响和发展已经波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
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批判学
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者群体,其内部又分为多种流派,批判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美
国传播研究的缺点,而且能从另一角度对复杂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但其观点
经常有失偏颇,他们的研究容易走向“头重脚轻”的极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席勒:1969年在论文《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
P.戈尔丁和G默多克:提出大众传播的垄断,公共商品变为私有商品。
哈贝马斯:在二战后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理论,他提出了通过改变传播的合理性来
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他的理论中包含了对线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葛兰西: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文化霸权的概念,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
段,统治阶级为了确保自身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权,会利用文化霸权作为手段来劝诱被
统治阶级接受其政治文化道德等价值体系,文化霸权不是依赖其武力而是靠被统治阶级的
积极认同来维持对整个社会的统治,这种机制区别于国家机器的武力统治,将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精心包装,使其看起来自然而然而又无可争辩。
批判学派的哲学渊源(08简)
批判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色,也是哲学及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以批判为旗帜的哲学
流派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
①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霍克海默将其哲学称为社会批判理论。关于哲学的性
质,他指出,“哲学认为,人的行动和目的绝非盲目的必然性的产物。无论科学概念还是生
活方式,无论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流行的原则规范,我们都不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批判
的仿效”,“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他从这种批判的哲学观出
发,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面的、猛烈的批判。
②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没有共同思想纲领、形式极为松散的哲学思潮。众多后现代思
想家唯一的共同处在于,他们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及其理论表达——现代主义的共同批判。
这种批判不是以往那种一种哲学对另一种哲学的批判,而是对现在所有哲学的总体批判;
也不是枝枝节节的修正与补充,而是连珠带根的摧毁与重建。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
①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
后得出理性的结论。
②程序: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辅助分析——分析程序——得出结论
(2)定量研究方法:
①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
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②程序:确立研究假设一一确立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地调查法:
(1)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拉扎斯菲尔德最早将此
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2)具体方案: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分为全面普查与抽样
调查两种,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3)特点:基本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
佳。
内容分析法:
(1)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由拉斯韦尔首先使用,该方法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
内容,一般两个层次,即说什么和怎么说。
(2)具体步骤: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将讯息
内容按照分类表的分析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特点: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
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情况,但需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控制实验法
定义:控制实验法是指利用实验室,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
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结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法包括实验者、实
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四类基本要素。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
出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二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操作:①确定实验课题,即确定研究的主题和假设;②选定实验对象;③制作测试材料,
编排实验程序;④实施测试;⑤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实验报告。
特点: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能主动设置条件,可反
复进行,便于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投入经费少;便于进行一些特别研究。但它最
大的缺点是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和偏见。
第一章传播过程模式与传播功能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筒化的形式。它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能够体现
各种关系,能够使自己要再现的对象得以简化。其形式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图表
或数字。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设想,是表达各种理论的简明、直观、有效的
辅助工具。模式可分为实在的和抽象的。按表述的符号将模式分为三类:文字模式、图标模
式、数学模式。按模式的作用可分为两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中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
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
播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这条思
路形成的。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美国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这个
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信息
转变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个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的衰减或失真。噪音的提出,对考虑传
播过程中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这一模式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反馈的因素,没有考虑传
播的双向性。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
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同时,
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
要素都会产生影响,加深了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但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内
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2)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在奥古斯德的观点的基础上,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了循环模式。该过程中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
的主体,通过信息的传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参与传播的每一方都在不同阶段依
次扮演着编码者,解释者和译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这个模式体现了社会传
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较适用于人际传播,但在说明大众传播过程方面仍有局限性。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
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
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
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
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最早提出在社会系统框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该模式将传播视为一个
系统,并将传播系统置于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系统中去研究。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之间是互
动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莱兹克于1963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他从社
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该模
式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其中的心理变量,更加
全面,系统且更具社会性,缺陷在于没有对众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传播单位
每一个传播的参与者都可都可视作“传播单位”。它们都身兼两种身份:“传者”、“受者”(这
里统称为释码者);四种功能:“传送”(发信),“接受”(受信),“编码”(亦称“符号化”),
“译码”(亦称“符号解读”)。
系统模式
所谓系统模式,就是在继线性模式的单向、静态过程描述和控制论模式的双向反馈之后,
以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为指导,从整体社会环境系统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它不
仅考虑到了传播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考虑了周围环境对传播的作用与影响。简
而言之,系统模式更为宏观、系统地描述了传播的双向、动态的过程。
对传播的功能,人们常常从一下几个视角进行研究。
第一,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即对个人(个体)来说,传播有哪些
功能或效用。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研究有:
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理论。皮亚杰研究儿童谈话过程时发现,儿
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社交性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同对方
交换看法;自我中心性谈话则是为了满足自己,他并不想对谁说话,也不在意是否有人在
听。
②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具轮。他认为,人类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本质上与绳子、
棍子、斧子等工具没什么两样,传播只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凭借的手段而已。如上
司想让下属做某事,他并不需要卡着下属的脖子让他去做,只需张张嘴就可以。
③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的游戏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分为工作和游戏两种,工作是对付
现实,是谋生,是有产品的。相反,游戏基本上是没有产品的,只是提供自我满足。与此
相应,传播可分为工具性传播和游戏性传播两种,他认为大众传播属于游戏性传播。
④魏斯的幻想逃避性、消息教育性功能。他认为媒介具有幻想逃避性和消息教育性两种功
能,人们使用媒介,主要是为了逃避和守望,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中的苦恼。
第二,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整体来说,传
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较有影响的研究有: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
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
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
功能,提供娱乐功能。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
介》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信息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概括。
施拉姆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
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项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
制功能,精神麻醉功能。(了解: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这是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
顿在1948年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即大众传播因其社会影响力在报道某人事物中对
其赋予相应的知名度,引起受众的关注和知晓,这一功能提醒我们,正是因为大众传播有给
所报道事物贴标签的功能,因而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要考虑社会影响,注重
社会责任,切忌在报道中流露个人的褒贬倾向。麻醉理论:麻醉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和
默顿于1948年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
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
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认为人过渡地沉溺于媒介
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失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
累。)
第三,从正面、负面的视角来研究传播的功能。正面分析,即偏重于分析传播对个体或社
会积极的有利的影响或作用:负面分析,即着重研究传播对个体、社会消极的、不利的影
响或作用。上述学者的功能说,如托尔曼、斯蒂芬森、拉斯韦尔等人大都是属于正面分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美国学者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的观点,日本学者藤竹
晓对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分析,都属于负面视角的分析。
第二章传播者
弥尔顿的出版自由主张(04名)记忆方法:人是读者,在出版物中寻找真理
164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因出版书籍引起纠纷,被传到议会答复质询,他
在议会上作了长篇演讲,系统的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
①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要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②真理是通过各种观点、意见和思想的公开辩论和自由竞争获得的,不是权力赐予的。必
须允许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
③必须限制权力,废除各种钳制言论的制度、规章,让真理通过自我修正,最后战胜各种
谬误、愚蠢和无知而自我发扬广大。
④读者自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无须检查官去教;相反,检查官的水平大多低于读者的水平,
他们的无知和偏见害了不少人。
⑤出版物可以禁止,但检查官无法禁止其中的思想的流传。
⑥在真理被权力占有者捆绑住的时候,它会以扭曲的形态出现,而无法呈现自己的本来面
目。
洛克的自由主义哲学观记忆方法:自由就是可以存在多种见解,而人民的意志则主张信
仰自由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理
论的创始人之一。哲学上,论证知识起源于感觉;政治上,反对君权,主张权力分解,保
护私有财产,拥护代议制。主要著作:《民主论》、《人类理智论》等。他的自然法思想后来
发展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口号。
①所谓自由,就是一个主体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下决心思考,决定某一特殊行动的实现
或停顿。任何人只有具有了由自己的思想决定行动与否的能力,他才有了自由。
②对于同一事物存在多种见解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见解中保持和平、履行人类的职责
和培养友谊,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无论人们的见解是怎样地犯错误,它只能让理性作为
唯一的向导,而不能盲目的屈从他人的意志和命令。
③人民的意志是权力的中心,政府不过是一种信托,其职责是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
安全。一旦统治者失职,人民就可撤回对它的信任和委托。这就是洛克的“主权在民”学
说。
④提出信仰自由,主张政教分离,后来被引申为对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观点都应
当宽容。
杰弗逊的第四权力论(01简、10简)记忆方法:政府应保障言论出版自由和自由报刊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是媒介自由主义理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杰弗逊的主要观点是:
①为了保障人的生命和自由才成立了政府。为了防止政府的蜕化,就必须由人民来监督。
人民要监督政府,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的了解公共事务。
②言论出版自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向人民敞开言论大门,敞开一切通向
真理的途径。
③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出版自由所打倒,我们绝
不能限制出版印刷的自由。相反,应当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杰弗逊曾
留下一句名言:“如果由我来决定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
犹豫的选择后者”。
④他提出,自由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的第四权力。这就是后来
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第四权力论
密尔的市场调节论记忆方法:言论自由意见被多数人认可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
1859年密尔出版了《论自由》一书,全面论述了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文
明发展的巨大作用。其主要观点有:
①言论自由是人类自由恰当领域中最首要的东西。压制某种意见,很可能就是压制真理。
②某种意见也许(通常总是)会包含着部分真理,否认这一点就是以为自己一贯正确,永
远正确。
③被多数人认可的意见即使是真理,如果不使之经受争议,公众就难以深刻的领会真理,
只有通过敌对意见的公开较量,才能使真理有机会充分显露出来,而且,正确的意见不经
过充分的争论,它的真正含义会丧失或减弱,从而变成教条。
④少数人的意见得不到公平、透明的讨论,损害的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持正统意见
的人的心灵和全人类。“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他
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和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
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传播自由与法律秩序
传播自由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具体权力和权利主体?这就需要一个体现传播自由的法律秩序。
确立传播法律秩序的首要问题,就是确立传播自由权在传播法律关系中的恰当位置或其他有
关法律权利的合理关系。传播关系主要由传播界、公民、政府三方构成,他们是由各自社会
地位决定的不同的利益主体。西方学者研究立法保障传播自由,主要以以下三大理论为依据:
第一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T.爱默生指出的新闻自由价值论。他认为新闻自由有助于个人的自
我实现,是完美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第二是思想的自由市场论。“天赋人权”、“思想自由市
场第三是民主进程论。
(1)法律规范:在报刊出版管理制度上,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对报刊的出版管理
一般采取预防制和追惩制;在传播安全上,近代法律一般都赋予政府广泛的保密权;在法律
对公开权和人格权的保密上,法律为公民提供公开权、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在传播检查
制度匕审查制度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制发挥着作用,统治者历来限制那些他们以为与自
己的利益对立或者有损于公众的思想进行传播。
(2)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
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
现服务。其内容包括:①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②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
制某些内容的传播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
也往往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4)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
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其方式或手段有一下几种:①个人
信息的反馈②以消费者团体的方式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制约媒介市场
(5)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
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传媒宏观体制的制约(媒介规范理论):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出版《报刊的四种理
论》,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极权主义理论:又称威权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
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这一理论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术发
明不久后欧洲封建专制气候下产生,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
转移,切必须为统治者服务。主要内容有:
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家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①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前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②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极权主义传播制度及其理论随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崩溃。
(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规范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这一理
论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提出,产生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
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主要原则包括: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内容不需要接受第三方的特别审查,出版内容不能收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早起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确立自由平等和民权思想起了巨大作用。但随着资
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它成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理论,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进一
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3)社会责任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40
年代提出的,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在这一时期,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
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理念与社会现状发生尖锐的矛盾,
自由主义并没有关注到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也没有考虑到私有企业赢利活动对信息传
播的影响,媒介传播内容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煽情化,刺激化,浅薄化的趋势,
严重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书。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
务0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也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
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社会责任理论在调节政府媒介公众关系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媒介私人占用的性质
没有改变,因此不可避免地与现实脱节,将社会责任理论仅仅寄托于媒介自律,其效果必然
是微乎其微的。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在施拉姆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
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
现统一的工具:它们几乎被专门用于宣传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
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5)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
中垄断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要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
主要观点有:
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的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使用权和接受媒介服务
的权利
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广告赞助人或职业宣传家而存在。
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
社会理想
“把关人”理论:
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研究信息流通渠道
时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
人理论。他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对众多新闻素材进行
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
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
组织。
把关的标准:①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②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③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
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会受到媒体的经营目
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相一致的内容更容易得到优
先传播。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把关的结果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
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内利、巴斯的把关模式
在新闻传播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并非只有一个关口。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正是基于这种传播现实而提出来的,它是对怀特单一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而巴斯的“双重
行动模式”是:新闻事件——>新闻采集者——>新闻稿件>新闻加工者——>新闻成品,
在这里,把关有两个阶段:①记者采集行动;②编辑行动。第二阶段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
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如果说记者是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看什么,
那么编辑则决定人们怎么看。
刻板成见是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介、家庭、学校
和社会——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累积下来的印象、偏见和固定的成见。一旦这种成见形成,
它就会“淹没”人们对“事件”进行描述和报道的“新视野”。“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
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实
知晓权有两种含义①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认为媒介有从当权者那里获知多种公共
信息的权利;②从大众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大众有从当权者那里获知多种公共管信息的
权力。公众通过传媒享有了解政府工作情况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法定权
利。21世纪初,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了信息公开的法律。知晓权
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公开政务信息的义
务。
接近权:即受众了解传媒,进而参与传媒工作进程、通过传媒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权利。这
是20世纪传播学研究中对传媒提出的种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要求,要求传媒担负向受众
开放的义务。(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和媒介集中垄断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
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要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
与。它的主要观点有:
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的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使用权和接受媒介服务
的权利
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广告赞助人或职业宣传家而存在。
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
社会理想。)
第四章传播内容
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
言、文学、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部分。
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编码)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译码)还
原信息。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讯息)中的抽象量。
信息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的表征。而多数
学者采用的是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那个定义: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信息具有客
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贮存性、共享性、动态性、转化性。信息的种类:①过
去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②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情绪性信息;③指导性信息、
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信息的功能:①信息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导向资源。②信息是知
识的来源。③信息是决策的依据。④信息是控制的灵魂。⑤信息是思维的材料。⑥信息是
管理的基础,是一切系统实现自组织的保证。
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种类
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
过去信息是以一种回顾性、历史性、昔时性的社会信息,是对早已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的记录、描述和反映。现在信息是一种报道性的、现实性的社会信息,是对已经发生
或刚刚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和信息的报道和传播。未来信息是一种展望性、方向性、预
测性的社会信息,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和信息的预报。过去信息经过了事件的考验与积淀
之后,事实的真假、知识的真伪、意见的正误等都逐步明朗化,因此适合书籍、杂志等媒
介来记载和传播。而对那些构成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在信息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的未来信
息,则适合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报道。鉴古知今,察今见明。过去的信息是人
们正确地认识现在信息、准确把握未来信息的基础。
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情绪性信息
意见性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果分析和理性抉择,着重回答“为什么”、“怎
么办”的问题。事实性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所作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和反映,主要回
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情绪信息是对社会生活中大众的情感体验、精神状态所
作的真实、直观的表达和陈述。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意见性信息的表达形式主要有领导人
的报告和讲话、新闻评论、理论文章和学术论著。今后,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在篇幅上,
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在“谁说”上,将向专家、学者倾斜;在内容上,将更具针对性、
新闻性和实用性。至于事实性信息的传播,受众将不满足与“昨日新闻”、“上午新闻”,他
们不仅要求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尽快作出客观性报道,而且要针对正在发生甚至即将发
生的新闻事实迅速做出及时反映。而情绪性信息则是公众政治态度、生活状况,精神状况、
心理活动的晴雨表。因此,假如消极、否定的情绪性信息在某一阶段突然增多,有关决策
部门和领导人员就应该立即引起重视,并设法加以疏导和解决。否则,将会造成社会动荡
和政局不稳。值得指出的是,这三类信息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
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
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
各种法律条文、命令、禁令、警告、通知、报告、讲话、教科书等,传播的都是指导性信
息。指导性信息有利于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维持良好的社会秩
序,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新闻报道中故意“无所谓”的叙述,
政治宣传中明明白白的劝说,商品行销中大张旗鼓的宣传,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们相信之、
听从之、接受之、确认之。他们传播的都是确认性信息,它只希望人们相信它所说的是事
实,是否采取行动则由受众自己决定。娱乐性信息既不需要受众遵从什么,也不要求他们
确认什么,而只是想让受众轻松、愉悦一下。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的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中不可缺少的•种基本要素。符
号的功能:①表述和理解功能②传达功能③思考功能。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②社会共有性
③发展性。符号的分类: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为什么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呢”因为符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符号为
人类所创造,人只能够认识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世界,动物不能创造符号,也不能认识符号;
第二,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转化为符号,又可以通过符号的译解还原为思想观念,
而动物则没有做到;第三,人可以通过符号将信息传之千里,播之万里,而动物却不能够。
能指所指: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里的两个重要的概念,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连接
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式。所指代表概念,能指代表音响形式。所指是符号
的使用者通过符号所指的某物,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而能指是
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二者共同构成语言符号。
符号化:即编码,位于传播者的一端,是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
代码。
符号解读,即译码,位于受传者的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
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霍尔将译码分为三类:①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②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意、部分违背其本意,但并未过分;
③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意截然相反。显然,这三种译码是存在的。
语言的基本特性:语言师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语言是
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语言符号的暧昧性:①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②语言符号
的多义性。
语言符号是有社会约定俗成的、较高级的而又复杂的符号系统,它是用一定的声音和文字
形式去标记事物和思想,从个人获得语义内容。语音是可听的符号,文字是可看的符号,
而语义是符号的内涵,是通过符号表达的内容。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符号,即
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空间距离、嗅觉触觉等,能辅助语言符号或独立传播信
息,表达思想。传播离不开语言,语言符号是传播的核心。但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特别
作用往往是不能用语言符号代替的。因为有些时候有的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用非
语言符号才能表达确切。
非语言符号的种类
第一大类是听觉符号,分两小类。
一类是伴随语言符号产生帮助语言符号表达信息而本身又具有特定信息的符号,即音距、
音量、语速、语气、语顿等,由于是帮助语言符号传达信息,所以也叫辅助符号。
另一类是功能性的发声,即苦笑、叹息、呻吟等。功能性发声能独立传达信息。
第二大类为视觉符号,包括行为语言能和物体语言两个系统四小类。
其一,行为语言,指显示身体移动或完成某种动作状态,而且传达或泄露与此动作有关的
其他信息。①表情与眼神。人的面部表情千变万化,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传达信息时有意
或无意地突出或控制面部表情,能够强化或减弱某种情绪,能够明确或掩饰某种情绪。②
姿态动作。姿态动作是指对话过程中运用人体的某种姿势来表达一定信息的交际符号。如
人们在交流使可以摇头不算点头算;交通警察可以用变换姿势来指挥交通。
其二,物体语言,指人们有意无意的摆设一些物体,其特定的形态也能十分明确地表达某
种含义。如衣着打扮、环境布置、房间设计等等,都具有表意作用。物体语言分为两小类。
①具象化符号。是初级的传播符号,用简洁明白、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特定场合中的
特定意义。具象化符号可具体到各种实物,如商品的陈列、居室的布置、人体的服饰等等。
②抽象视觉符号。是经过物化而逐渐抽象的一种象征性视觉符号,如一些宗教的标志,货
币的标志,行业的标志及现代许多企业的标识、徽章、旗帜上的图案等,因其长期而广泛
的传播,使它们特指的含义广为知悉。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自发性、及时性、形象性、情景性、组合性、隐喻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1)传播态度与情绪。非语言符号主要展示潜意识的波动,细微莫测
的情感往往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一般只有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充分显示。一个言之凿凿的
犯罪嫌疑人,眼中偶尔流露出不自信或一个不稳定的神色就已证明了他在说谎。
(2)辅助语言传播。在言辞不能充分地表情达意时,声调、表情、手势等可以补充某些不
足或欠缺;在讲话时要突出重点,可以提高音量,也可以用动作强化;在交流中可以用行
为语言来控制言语状态。
(3)代替语言传播。语言符号也有词不达意或根本不起作用的时候,这是只有依靠非语言
符号了。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之,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连贯性、即时性、形象性、情景性、组合性、隐喻
性、真实性的特点。非语言符号主要承担传播形态与情绪等方面的信息,并帮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在在传播中占较大比重,它和语言符号互为补充,互相依赖。
在一定条件下,非语言符号能起到语言符号不可代替的作用。
现代符号学理论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索绪尔认为符号的显著特征是符号可以区分为符征或意
符或能指与符旨或意涵或所指的两个层面。前一层面指事物呈现的符号的外在形式,后一
层面指事物形式背后隐藏的意义。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里的两个重要的概念,索
绪尔指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式。所指代表概念,能指代
表音响形式。所指是符号的使用者通过符号所指的某物,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形
成的心理概念,而能指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二者共同构成语言
符号。
(二)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①他把符号学范畴建立在思维和判断的关系逻辑上,认为任
何一个判读都涉及对象、关系和性质三者之间的结合。与这三项范畴相对应,任一符号都
由媒介关联物(M)、对象关联物(O)、和解释关系物(I)三种关联要素构成。②他依据
符号与它的三种构成要素的不同关联,将符号进一步划分为9种下位符号,由9种下位符
号的相互结合构成10种主要符号类别,它们反映出符号所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铁行业招投标政策解读
- 互联网新闻发布安全办法
- 灾后重建钢结构施工合同
- 饲料加工厂租赁协议
- 网络零售收益增长
- 园林绿化联合施工合同
- 咨询公司兼职市场调研员合同
- 箱包代理合同
- 体育场馆建设部门操作指南
- 员工离职工作交接清单流程
- 冲上云霄-飞机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建筑防雷与接地-等电位连接
- 202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述题
- 国际货运代理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以KX公司为例
- 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处罚细则
- 重庆洪崖洞旅游营销策划
- 消费者调查访谈提纲模板
-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模拟情景题及参考答案汇编(小学组)
- 嵌入式基础实训报告
- 卫生院关于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使用工作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