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_第1页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_第2页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_第3页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_第4页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刘长卿诗歌的粗浅阅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含蓄蕴藉,兴在象外;二是“工于铸意,巧不伤雅”;三是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四是整赡流畅,工秀炼饰。一、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直而鄙”、“正而质”、“有力而意薄”、“有态而语嫩”⑴的诗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作为唐诗名家刘长卿当然力避此陈陋。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而是从诗内外作认真的追求。“德体内蕴”“风律外彰”(《诗式》)才是他的最终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刘长卿确实写了不少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优美诗篇。这些诗篇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使人心旷神怡,能给人带来回味不尽的韵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彻上人》)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刘长卿的诗得风人之旨,做到了含蓄蕴藉,兴在象外。这一特点,前人多有论述。所谓“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吟谱》,见《唐诗癸签》)“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以此求之,则成句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方东树《昭味詹言》),它的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宋荦《漫堂说诗》)。刘长卿是擅长写景的诗人。他写景时,不是胶着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诗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不局限于诗歌形象本身,使得他的诗更深远隽永。所谓说其“专注情景”,是说他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上,得诗的三昧,高人一筹。他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也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而达到“含不尽之意如在象外”,在诗的意境中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读之,则得其神理于形象中,正如严羽所说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⑵这种含而不露的诗,特别耐人玩味与咀嚼。比如《送方外上人》诗,就是兴在象外的诗篇。如: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写方外上人孤云野鹤,飘然世外,远离人间,有一股不食人间烟火味的气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富,含蓄蕴藉。总而言之,刘长卿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其诗“兴在象外”,从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外,如“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贾侍郎自会稽使回》),“功名满青史,祠庙惟苍苔”(《归沛道中晚泊留侯城》)等等,感情含蓄,境界深远,实有一唱三叹之妙。二、“工于铸意巧不伤雅”“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也”这是清代沈德潜对刘长卿诗的评价,他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刘长卿在诗歌意境提炼方面的特色与成就。刘长卿的诗歌也是沿着这样的一条路走下去的。他注重意境的取舍和提炼,并把它当作诗歌艺术思维的核心。他通过物象的选择,情景的设置,画面的布局,色彩的调和,情感的表达等手段,使诗歌的意境能够巧妙而精致地表现出来。他能够熟练地把握客观事物,用白描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得主观感情的表达更加顺畅。他在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那灵动的生动画面和他的真情实感达到了恰到好处的默契。诗在他手里成为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刘长卿的诗之所以被称为“工于铸意,巧不伤雅”,在于他对于感情脉络的了悟,语言的巧妙运用。同时,他的诗能够做到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而且其情景的配合极为工巧,二者浑然一体,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送别诗是刘长卿诗集中出现较多的类型。其送别诗也最能够充分表现他取境立意的工巧。他的送别诗大多写离愁别绪,基调伤感。但由于它情深意切,又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环境气氛及人物动作,能够把惜别时复杂微妙难以捕捉的各种感情细致有序地表达出来,使得他的送别诗构思精巧,匠心独运,感情真挚,意境谐和,从而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被胡应麟称为“中唐妙唱”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诗薮》内编卷五):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此诗感慨深沉,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其对友人感情之真挚,恐怕只有经过战乱流离颠沛之后才能深刻感受到。青春早逝,白首重逢。今又言别,何时再逢。谁又能知?又如《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此诗起笔就用一个“望”字,将送别时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摄入诗中。江水烟水,天上飞鸟,岸边青山,汀洲白蘋,这几组景物都烘托出诗人寂寞惆怅的心情,同时诗人又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对此作进一步渲染,下一篇又将眼前景物移开,借助想象,写友人征帆远去后在落日中观赏湖上春色的境界;最后,又折回到送别现场,写自己伫立汀洲,怅望蘋花的惆怅孤寂的形象。全篇情景交融,回环跌宕,首尾呼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再如《使还七里濑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这也是其送别诗中铸意工巧的诗篇之一: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子陵滩。怜君更去三千里,落日秋山江上看。诗中写诗人使还将归偶遇故友,重逢又将远别的凄离感情。前两句交待了时间地点。这是何等的凄凉。一个是迁客,一个是归人,又是“晚”,又是“寒”,又是“孤舟”,又是“暂泊”,无处不显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氛围。他们只能是借酒浇愁以摆脱惆怅愁苦的心情。后两句是抒情,写友人别后,以后再也不能相聚了,只能在夕阳下江上共看萧瑟的秋山。他们的愁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思念都一一跃然纸上。诗人的想象在不断跳跃,画面也随之跳跃不已。诗中画面阴郁感伤,但无疑是一幅生动的别开一面的送友图。这首诗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总而言之,刘长卿的送别诗追求一种意脉完整意蕴深远的境界。他的送别诗情深意切,铸意巧妙精致,但又不流于纤细卑弱,用力精工却又无斧凿之痕。他的送别诗能够摆脱旧套,并时有翻新,少了一般送别诗的应酬客套之言,而多了一份自然亲切之情,感情真挚自然,意境清新阔大,从而达到了以景寓目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刘长卿擅长写怀古咏史诗。而且这些诗是最能充分表现诗人用心铸意,构思巧妙的艺术特点。由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挫折,所以他的一些怀古咏史之作写得诗意盎然,感伤迷离,情韵悠远。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全篇笔意沉着,音节浏亮,用典入妙,属对精工,情景悲凉萧瑟,既写了贾谊的不幸遭遇,也抒发了自己的凄凉悲愤的感情,有力的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当时,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孙权故城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篇,都通过缅怀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慨遥远。而《登余干古县城》咏唐初迁移县治后逐渐废弃的旧县城。其中,用“秋草”“夜鸟”“平沙”“落日”等意象,点染出一幅空旷而荒寂的古城日落图,渲染出一种无比孤寂的气氛,以及一切都缺乏生气的氛围。诗人对于沧海桑田,人事变幻的深沉感慨融于景中,引人沉思不已。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那些直接描写安史之乱及其后景象的诗篇蕴含着诗人感时伤乱的真实感情。这些构思巧妙的诗篇,迅速而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随着时势的不断恶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诗人痛心疾首,他胸中积聚的愤慨只有在诗中才能激荡起来。诗人是善于写时代的离乱和感伤的'。他把哀时怨乱的情绪真实地表现出来。他的感时伤乱,充满了时代的忧郁,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也是他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他写这方面的诗很多,比较著名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写安史乱后情况尤为逼真: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诗人写百战之后社会残破,蓬蒿遍野,满目疮痍,令人感伤凄离。其中“幽州白日寒”一句,用日光的阴冷慑人,形容北方的荒凉破落,用意巧妙,贴切精工,浑成天然,笔力苍劲。全诗渗透着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全诗凝重沉郁,近似杜甫诗风,是其铸意力作。又如《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全诗构思巧妙,诗人通过新年抒怀,写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吐婉辞委,属对精工。特别是“老至”一联,构思新巧而又不失浑重,有意在言外之妙。所以沈德潜说:“巧句。别在盛唐,正在此种。”(《唐诗别裁》)另外如《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单父》,《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吴中闻潼关失守奉寄淮南萧判官》等篇,揭露了安史叛军骄横残暴,斥责朝廷腐败无能,军队无所作为,讴歌广大人民奋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三、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刘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贬谪,皆自取之”⑷由于性格的原因,他的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的心情是阴暗的。在这时,他就往往使用“清”“冷”的色调。如在刘诗中经常出现的“秋水”“寒雁”等物象。同时,他在行走江南中又深交了许多佛道上的朋友,一方面,他并未最终放弃“仕进”,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向往隐逸飘然世外的生活,这样,他在写给一些“出世”的朋友的诗中,“淡”“远”的美学追求就不断出现。自大历开始,诗人的诗歌内容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到内部。这样,他们在诗歌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描写的“细密”,刘长卿当然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刘长卿是个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