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本教材结构新颖、内容丰富、临床实用性强,主要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在职护士工作者参考使用。二、学时分配《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知识模块与课时设置如下:理论学时为35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序号章名学时项目一认识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2项目二学会护士职业防护的一般技术8项目三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6项目四掌握物理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6项目五掌握化学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4项目六掌握运动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4项目七掌握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4总计34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国家卫生计生委一直关心护理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强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预防、康复医学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新的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执行医嘱为中心的疾病护理发展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一转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也是当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所要求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先后试办了五年制护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这种学制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重复,提高了教育效率,因此,是我国护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是学生充分认识并客观分析所处的职业环境;熟悉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害类型,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减少职业危害。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护士执业防护的相关概念、意义、防护原则,国内外护士执业防护的现状与进展,护士职业防护的一般技术和常见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目的:(一)知识目标1.具有护士职业防护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了解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和用途3.了解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的种类及职业暴露的途径4.熟悉标准预防原则5.熟悉各种类型职业危害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熟悉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程2.学会护士职业防护的一般技术3.掌握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方法及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要点4.掌握锐器、噪声、电离辐射等物理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5.掌握化疗药物及化学消毒及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6.掌握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的功能锻炼和防护措施(三)情感目标1.具备职业防护的意识2.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思想理念3.通过是减操作,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4.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课程的知识。六、教学内容及要求项目一认识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1.教学内容(1)熟悉护士职业危害的相关概念(2)学习护士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控制原则(3)了解国内外护士执业防护的现状与进展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的现状(2)熟悉护士执业防护的相关概念(3)掌握护士执业防护的类型(4)具备职业防护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项目二学会护士职业防护的一般技术1.教学内容(1)使用个人防护用品(2)洗手和手的消毒(3)处理医疗废物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个人防护用品(2)熟悉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程(3)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适用技术、方法(4)掌握手卫生规范项目三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1.教学内容(1)认识常见的生物职业危害因素(2)了解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3)掌握不用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的种类和职业暴露的途径(2)掌握标准预防原则(3)掌握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方法及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要点(4)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对医疗用具及环境能提出修改方案项目四掌握物理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1.教学内容(1)锐器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2)噪声危害的职业防护(3)电离辐射的职业防护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国内外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现状(2)了解噪声的分类及常见接触噪声的机会(3)了解电离辐射的概念及常见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4)熟悉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的危害及潜在危险因素(5)熟悉噪声对机体的危害(6)熟悉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危害(7)掌握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的防护措施(8)掌握噪声的控制措施(9)掌握电离辐射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项目五化学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1.教学内容(1)化学治疗的职业防护(2)化学消毒剂的职业防护(3)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国内外人员化学性职业危害的现状(2)掌握化学药物及化学消毒剂对人的危害项目六掌握运动型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1.教学内容(1)腰肌劳损的职业防护(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职业防护(3)下肢静脉曲张的职业防护2.教学要求(1)了解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2)了解要基拉欧神诺、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3)了解如何对运动性职业危害引起的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及提出恰当处理方案(4)熟悉正常人体脊柱及椎间盘解剖结构以及与生物力学的关系(5)熟悉下肢静脉曲张的解剖特点、发病机理(6)熟悉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的概念(7)熟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8)掌握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的功能锻炼和防护措施(9)掌握引起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日常工作与行动的方法,从而有效的进行运动性职业危害的防治项目七掌握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1.教学内容(1)识别常见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2)掌握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的防护2.教学要求(1)理解压力的概念(2)熟悉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3)了解工作压力对机体的影响(4)掌握对压力的常用方法
《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课程教案课题:项目一认识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教学目的:1.熟悉护士职业危害的相关概念。2.掌握护士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控制原则。3.了解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的现状与进展。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安排2个课时。教学重点:1.熟悉护士职业危害的相关概念。2.掌握护士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控制原则。3.了解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的现状与进展。5.简述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的现状。6.解释护士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职业危害、护士职业危害、职业防护和护士职业防护。教学难点:掌握护士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控制原则;解释护士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简述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的现状;职业危害、护士职业危害、职业防护和护士职业防护。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作业处理: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板书设计:本课标题绪论课次1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2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1.《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主编许萍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本章基本知识汇总一、熟悉护士职业危害的相关概念1.相关概念:职业危害、护士职业危害、职业防护、护士执业防护。2.护士工作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二、掌握护士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控制原则1.护士职业危害的类型: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运动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2.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营造和谐安全的职业环境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1)当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预防与控制对策上的要求。(2)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顺序。(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4)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以上是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普遍适用的原则,在护士职业防护工作中应严格遵循。三、了解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的现状与进展1.护士职业安全的国际行动2.护士职业安全的国家行动3.护士职业防护的进展1.教学以学生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内容。2.通过实例为学生讲解急危重症专业护士的素质要求和培训要点,分析各个国家急危重症专业护士的资质认证要求。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知识的讲解。讨论题、思考题:围绕本章主题做情景模拟训练,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可以参考教材、资料包、或者其他案例。课后小结:本项目主要介绍了护士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护士工作环境、护士职业危害类型、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护士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现状及进展等内容。作为一名护士,应充分认识并客观分析所处的执业环境;熟悉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害类型,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维护护士权益,在护士人员配备、继续教育和培训、必要的免疫接种、女护士特殊时期(如怀孕期、哺乳期)的保护、护理设备和防护用具的配备等方面,敦促医疗机构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作业: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3.
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案课题:项目二学会护士职业防护的一般技术教学目的:1.认识个人防护用品。2.概述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及操作规程。3.叙述手卫生规范。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安排8个课时。教学重点:正确识别个人防护用品;学会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技术、方法;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与鞋套、隔离衣与防护服、防水围裙的使用;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与鞋套、隔离衣与防护服、防水围裙的使用;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作业处理: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板书设计:本课标题院前急救课次2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8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1.《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主编许萍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一.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一、口罩的使用(一)口罩的类型1.纱布口罩2.外科口罩3.医用防护口罩二、帽子的使用(一)帽子的类型(二)佩戴方法(二)佩戴指征三、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三)注意事项(三)戴摘方法(四)注意事项四、手套的使用(一)手套的类型(二)佩戴指征(三)戴无菌手套方法(四)脱手套的方法五、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一)目的(二)使用原则(三)穿隔离衣指征(四)穿防护服指(五)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六、鞋套的使用(一)穿鞋套指征(二)注意事项七、防水围裙的使用(一)防水围裙的类型(二)(三)注意事项二.洗手和手的消毒一、术语和定义(二)洗手(三)卫生手消毒(四)外科手消毒(五)常居菌六)暂居菌(七)手消毒剂(八)手卫生设施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二、基本要求(一)原则(二)指征(三)方法四、外科手消毒(一)原则(二)基本要求(三)外科手消毒方法(四)注意事项三.一、医疗废物分类根据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医发[2003]287号文件要求,把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五类。(一)感染性废物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1)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5)废弃的血液、血清。(6)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二)病理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指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三)损伤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1)医用针头、缝合针。(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四)药物性废物药物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可疑致癌性药物、免疫制剂。(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五)化学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二、医疗(一)包装袋(二)利器盒(三)周转箱(桶)四、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程(一)产生(二)分类收集(三)运送四)暂存登记(五)处置五、个人防护措施(1)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对合理处置医疗废物的认识,加强自身防护意识。(2)学习和掌握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接触废弃物时一定要戴防护手套、口罩、帽子,避免直接接触,操作后要严格洗手。(4)严格区分废弃物的种类,掌握操作规范,如在处理一些化学制剂时防止对眼睛、皮肤、呼吸道的损害。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用物品,要按类分装入袋。(5)在接触感染性废弃物时注意保护皮肤、黏膜,如在静脉穿刺时刺伤皮肤或被医疗废弃物损伤时,应立即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参考以下形式:1.衔接导入2.悬念导入3.情景导入4.激疑导入5.演示导入6.实例导入7.其他形式讨论题、思考题:围绕本章主题做情景模拟训练,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可以参考教材、资料包、或者其他案例。课后小结:本任务重点介绍了医疗废物分类、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程及个人防护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要重点加强感染性、损伤性和病理性废物的管理,特别是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均应当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直接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中,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利器盒中;切实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暂时贮存工作,并将医疗废物交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作业: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3.
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课程教案课题:项目三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教学目的:1.说出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的种类及职业暴露的途径。2.解释标准预防,并说出标准预防的原则。3.叙述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方法。4.学会正确处理常见生物性职业危害的意外暴露后的预防和处理方法。5.运用所学知识对可能导致职业危害的医疗用具及环境进行适当的修改。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安排6个课时。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掌握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防护技术;了解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教学难点:1.说出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的种类及职业暴露的途径;解释标准预防,并说出标准预防的原则;叙述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作业处理: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板书设计:本课标题医院急诊救护课次3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6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1.《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主编许萍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认识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护士工作的场所是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地方,具有潜在的职业危险。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危险之中,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机体可诱发疾病,将直接威胁到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护士接触后是否发病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种类、暴露的剂量和方式、护士本身的免疫状况等。病毒病毒的种类很多,理论上大多数病毒均有可能通过特定的感染方式在职业环境下感染护士,根据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可将与护士职业危害有关的病毒分为以下几类(表31)。表31常见与护士职业危害有关的病毒传播途径感染方式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呼吸道空气、飞沫、尘埃、皮屑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病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病毒(麻疹)、冠状病毒(SARS)、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鼻病毒(普通感冒)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物甲肝病毒(甲肝)、戊肝病毒(戊肝)、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腹泻)、其他肠道病毒等破损的皮肤黏膜或直接接触手术或护理意外、人为威胁或伤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乙肝病毒(乙肝)、丙肝病毒(丙肝)等虫媒昆虫叮咬乙脑病毒(乙脑)二、细菌细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菌即为狭义的细菌,广义的细菌包括狭义的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常见与护士职业危害有关的细菌传播途径感染方式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呼吸道空气、飞沫、尘埃、皮屑炭疽杆菌(肺炭疽)、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结核杆菌(肺结核)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物炭疽杆菌(肠炭疽)破损的皮肤黏膜或直接接触手术或护理意外、人为威胁或伤害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感染或败血症)、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梅毒螺旋体(梅毒)等。三、真菌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种类繁多。大多数真菌对人无害,有些真菌对人体健康还非常有益,如酵母菌。能感染人体并引起人体疾病的真菌包括致病真菌、条件致病真菌、产毒及致癌的真菌。按其侵犯机体的部位和导致机体产生的临床表现又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条件致病真菌。其中与护士职业危害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浅部感染真菌。此外,某些深部感染真菌在特定人群中可见到,如新生隐球菌。四、寄生虫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昆虫,与护士职业危害关系较为密切的是昆虫。昆虫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人体造成伤害,直接危害主要包括叮咬、吸血以及引起变态反应等。间接危害主要指其传播致病微生物,如蚊子传播疟疾、登革热。二.了解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护士因职业暴露而导致的各种感染属于医院内感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构成感染链将导致感染发生。一、感染源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2.护士自身3.环境储源二、传播途径1.经呼吸道传播(1)经飞沫传播(2)经飞沫核传播(3)经尘埃传播2.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3.经血液体液传播(1)血液及血液制品(2)各种诊疗仪器和设备4.经水或食物传播(1)经水传播(2)经食物传播5.经生物媒介传播在医院感染中虽非主要,但在一些虫媒传染病流行区内,医院若无灭虫、灭鼠等措施时,则一些疾病也可在病房中传播,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斑疹伤寒等。蝇及蟑螂在病房中可传播肠道传染病。三、易感宿主医院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卫生保洁员等,均是易感宿主。本项目生物性职业危害中的易感宿主主要指护士。当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护士)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构成感染链,将导致感染发生。护士生物性职业危害的感染源主要是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护士自身和环境储源也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源。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及经生物媒介传播。易感宿主主要指护士三.掌握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防护技术一、实施标准预防1.概念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部位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2.隔离对象3.防护原则4.具体内容(1)正确洗手。(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3)正确处理污染物品。(4)正确处理锐器。(5)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二、隔离与预防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如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的传播,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6)建筑布局符合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相应的规定。三、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2008年4月,某大医院口腔科病房接诊患者时,将1例麻疹患儿误诊收入院,3名同病房的患儿都应急接种免疫球蛋白,但仍有1例发生麻疹。同时,在将本患儿转诊到传染科时,导致1名新上岗护士感染。请思考:(1)该新上岗护士为什么会传染到麻疹?(2)如果你是当事人,知道如何采取防护措施吗?分析提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历史上麻疹曾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自我国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后,目前发病率很低,且临床症状轻,并发症少,病死率显著下降。麻疹病毒只感染人,故麻疹患者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可以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大量的麻疹病毒排至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也可以经污染的双手传播,很少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因此,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结合相应传播途径而采取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接触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粒径小于5μm,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飘浮到较远处,可造成爆发流行)传播的疾病,如开放性或活动性肺结核、风疹、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1.患者的隔离(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3)应严格空气消毒。2.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手部皮肤破损时戴乳胶手套。(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2)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二)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接触经空气中的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1m左右)短距离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措施。1.患者的隔离(1)遵循隔离与预防原则。(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3)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内,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三)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1)患者的隔离:1)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2)医务人员的防护: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2)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应按程序穿脱。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4)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3)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2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4)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5)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5)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四、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2007年8月的一天,某传染科病房刚收治一名艾滋病患者,该患者比较烦躁。护士长亲自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为病人采血,采血程序结束后按常规将采血针放入利器盒。由于当时该病房里只有一个小型利器盒,当采血针头放进后,瓶塞穿刺针未能顺利放入利器盒,而此时患者更为烦躁,另一位年轻护士难以处理,为保证年轻护士的安全,护士长迅速用剪刀将穿刺针塞入利器盒,就在此时不小心碰到了自己的手,安置好患者后才感觉手上有异样,仔细检查后发现手被刺伤了。请思考:(1)该护士长发生的意外暴露属何种暴露?伤口属几级伤口?(2)如果你是该护士长,此时该如何处理?(3)通过此事件,你觉得该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有无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分析提示艾滋病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之一,艾滋病病毒(HIV)是血源性病原体的一种,也是目前护士职业伤害最常见的病原体。被含有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为0.3%;被含有HIV的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平均感染率为0.1%。仅黏膜或皮肤暴露于感染的血液而无局部损伤的情况下,被HIV感染的危险性大约为1/1000或更低,而当深度损伤、损伤器械上见血、器械接触感染者的血管,被传染的可能性增大。若作为HIV传染源的患者在2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时,接触者感染HIV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也和接触的血量及血中HIV载量有关,和接触者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有关。当然,如果暴露后急救处理措施得当,那么危险性则会更低。该护士长采血后处理利器时发生了针刺伤,且感染源明确是艾滋病患者,经评估其伤口属于艾滋病三级暴露。在暴露发生后,迅速进行伤口局部的紧急处理,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估后予2种抗病毒药预防服用1个月,1年内定期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经过此次事件后,医院管理部门及所有医务人员均深刻反思,寻找工作中的漏洞,最后该护士长及科内人员结合当时发生的情况,指出医院使用的利器盒开口太小,操作者使用时不能一次性将用过的利器放入,存在很大的暴露隐患。医院及时将这一信息报告当地管理部门,很快当地所有医疗机构均停用该小型利器盒,改用开口大的利器盒。(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1.患者的隔离(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住一室,个人卫生不能自理或出血不易控制、易污染者应单间隔离。(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2.医务人员的防护(1)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护理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2)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护目镜;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3)患者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应放入防水、耐刺并有标记的容器内。(4)可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化妆和摘戴隐形眼镜等。(二)职业暴露后的防护1.紧急局部处理(1)清洗(2)消毒2.事故的报告3.危险性评估(1)暴露级别评估:根据暴露源(血液、体液或者含有血液、体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的不同方式,将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2)暴露源评估1)轻度2)重度3)暴露源不明4.选择用药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1~2小时之内5.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1)乙型肝炎病毒暴露者(2)丙型肝炎病毒暴露者(3)对艾滋病病毒暴露者(4)咨询6.记录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原因、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含有病原体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7.保密由于目前社会对艾滋病认识的偏差,导致HIV感染者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因此事故当事人最好仅向单位主要领导和部门主管报告。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均应严守秘密。8.反思任何一次意外暴露发生后,各级部门及暴露者本身均应进行深刻反思,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五、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某院实习护士小张在为霍乱患者吴某治疗时无意中说出自己未吃早餐,患者家属热情地拿出食物给她,由于刚进临床时间不长,防护意识不够,小张推辞不过,只好接受,2天后出现频繁腹泻,入院就诊,诊断为霍乱。请思考:(1)小张为何会患霍乱?该病可通过何种途径传播?(2)小张该如何处理家属给她的食物?分析提示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指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食管侵入肠道引起感染,并能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主要通过病人的呕吐物、粪便等传播,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病、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手及日常生活用品传播,经苍蝇、蟑螂等非吸血性节肢动物传播。据相关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感染消化道传播疾病在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中占第二位,主要由于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复杂,接触的患者来自多个地区,排出大量病原体,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手如不恰当处理,极易将病原体经食物、水、生活接触等方式引起感染。消化道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食物、水源及护理人员的手,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可引起发病,护理人员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也易致感染发病。肠道传染病的发病与流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卫生习惯。1.患者的隔离(1)患者应住隔离病房,同一病原菌感染患者可同住一室,病室应有完善的防蝇设施。(2)患者的食具、便器要专用,食具污染后可煮沸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也可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要按污染物品焚烧处理。(3)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行倾倒,便器每次用后必须消毒。(4)患者之间不得接触或交换用物、书报等,被污染过的报纸、书籍等可放在烈日下暴晒消毒。(5)患者的病历、化验单及收回的药瓶等,必须经过消毒后再行保存和应用。(6)规范病人探视制度,限制病人及其家属进出医务人员工作场所。2.医务人员的防护(1)培养勤洗手的卫生习惯,如检查、治疗、书写病历等工作结束后;外出归来,特别是食前便后均应流水及肥皂洗手,通过规范的洗手可以将沾污在手上的微生物清除约90%。(2)进、出腹泻病门诊时,必须穿、脱隔离衣、鞋、帽,并需固定地点放置。(3)接触污染物时要戴手套。(4)隔离衣或工作服每周至少更换1次,有严重污染时及时更换。(5)接触患者的手,可用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或1%氯己定(洗必泰)浸洗消毒。(6)患有肠道感染病的医务人员要及时治疗、休息,情况严重者可调离原工作岗位。(7)注意保持工作环境卫生清洁,彻底清除“四害”等疾病传播媒介。3.严抓职工食堂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进行经常性的卫生检查和卫生管理,保证食品卫生的合格率。对食堂工作人员要定期体检,发现患有肠道感染者立即治疗,必要时调离岗位。4.严格执行分诊制度,及时疫情报告医院设立肠道门诊,一旦发现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六、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某医院烧伤科,多名医护人员发生口腔感染、皮肤感染,引起感染管理科的重视,通过检查该科室医护人员的手发现,携带铜绿假单胞菌者为25.9%、大肠埃希菌者为22.2%、金黄色葡萄球菌者为14.8%。另外,各种常用物品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床上物品为24.40%、医护用品为10.54%、洗手槽水龙头为8.80%、床边水瓶塞为26.00%、室内地板为25.20%、拖把及抹布为69.20%。请思考:(1)为何会出现以上情况?(2)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哪些?分析提示院内医护人员的手及病室内物品的污染率很高,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患者可使自身受感染的机会增加。有调查发现,医院医务人员感染传染性软疣的机会相当于非医务人员的2.1倍,而皮肤科医务人员是其他医务人员的4倍。已有资料证实手的污染是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常发生的导尿管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新生儿皮肤感染等,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有效的措施,且简便、易行。(一)经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1.患者的隔离2.医务人员的防护(1)工作环境要求通风对流、光线明亮、宽敞舒适;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应设有显著的内部标示。(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制度,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应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以预防吸入感染。工作完毕,淋浴更衣。(3)皮肤有破损者,避免伤口换药及护理,必要时戴手套。(4)工作服、隔离衣不准带至清洁区。已被污染的用具和敷料应严格消毒或焚烧。(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二)经虫媒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1.患者的隔离(1)病室应有严密的防蚊设备。(2)鼠疫者要求严密隔离,转传染病院,设专用隔离室,严密隔离于医院传染病房内,病室无鼠、无跳蚤。(3)蜱、蚤、虱传播的疾病,应尽量剃去身体所有毛发(女患者可留短发),包好焚烧,不能剃发者用10%百部煎液洗头灭虱;洗澡、更衣后方可进入病室。更换下的衣服煮沸或压力蒸汽灭菌。(4)患者卧具及衣裤勤晾晒、更换。2.医务人员的防护(1)虫媒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主要依靠疫苗免疫接种及媒介生物控制。对于还没有疫苗的虫媒传播疾病,控制媒介生物更是唯一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人防护效果。(2)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防护服、防护手套等。(3)避免裸露皮肤或伤口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病原体的排泄物、污染物品及“疫水”等。(4)对患有蜱、蚤、虱等传播疾病的病人,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要做好个人防护,服装要能防蚊、防蚤;戴帽子、口罩,帽子要盖过发际并系紧;穿隔离衣、高筒靴。(5)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 参考以下形式:1.衔接导入2.悬念导入3.情景导入4.激疑导入5.演示导入6.实例导入7.其他形式1.教学以学生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医院急诊救护的基本内容。2.分项目讲解医院急诊救护的每一个步骤,分析急诊科的作用于功能,通过案例讲解急诊科救治病患的流程。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知识的讲解。讨论题、思考题:围绕本章主题做情景模拟训练,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可以参考教材、资料包、或者其他案例。课后小结:为避免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和感染,宜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经空气、飞沫传播疾病应按空气和飞沫隔离的要求做好患者的隔离和护理人员的防护,其中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还应注意穿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相应程序。对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护士是高危人群,必须时刻保持职业防护的意识,及时清除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始终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一旦发生意外暴露,首先应该及时进行伤口局部的清洗、消毒,并及时上报医院管理部门,然后根据暴露级别进行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和检测。消化道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手及日常生活用品传播,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后及时做好手的消毒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措施除做好手的消毒外,合理安排诊疗流程、注意个人防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虫媒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要控制媒介生物,可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防护服、防护手套等,另需及时发现患者及传染源,早期妥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必要时可进行免疫接种。作业: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3.
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课程教案课题:项目4掌握物理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教学目的:1.解释下列名词:噪声聋、电离辐射。2.简述国内外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现状。3.说出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的危害及潜在危险因素。5.学会职业性锐器伤的防护技术。6.举例说明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接触噪声和电离辐射的机会及其对机体造成的危害。7.学会噪声及电离辐射的防护技术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安排6个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职业性锐器伤的防护技术;举例说明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接触噪声和电离辐射的机会及其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学会噪声及电离辐射的防护技术。教学难点:学会职业性锐器伤的防护技术;举例说明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接触噪声和电离辐射的机会及其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学会噪声及电离辐射的防护技术。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作业处理: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板书设计:本课标题院前急救课次2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6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1.《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主编许萍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一.锐器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案例导入2002年,某院手术室一年轻护士在传递手术器械时不慎被手术刀片划伤食指,伤口约0.4cm,较深。当时手术正在进行中,简单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随后更换手套继续手术,手术结束后仅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手术后2天得知此患者是乙型肝炎病人。1年后,该护士体检时发现“大三阳”。查阅该护士进院工作以来的体检记录,乙肝两对半指标均为阴性。请思考:(1)该护士为什么1年后会查出“大三阳”?(2)你认为该护士被手术刀片划伤后的处理正确吗?(3)如果你是当事人,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吗?分析提示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受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乙肝的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平均3个月,潜伏期长的可达几年。锐器伤后处理原则:一“挤”。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二“冲”。立即用流动水和消毒肥皂液反复冲洗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三“消毒”。用碘酒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并用密闭无菌敷料包裹伤口。因该患者是乙型肝炎患者,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对受伤者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0个月、1个月、6个月)。锐器伤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所造成的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它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其中护理人员因接触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机会多而成为医院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如何减少锐器伤,加强职业防护,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一、国内外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现状1.国内外职业性锐器伤概况2.职业性锐器伤的分类(1)按器具分类:安瓿占59.2%,注射器针头占13.2%,玻璃注射器占11.5%,头皮针占6.5%,刀片占5.5%,剪刀占2.6%,套管针占1.5%。(2)按受伤的部位分类:左手食指占39.2%,右手食指占35.3%,左手掌心占5.9%,右手掌心占4.6%,左手拇指占4.3%,右手拇指占4.1%,其他部位占6.6%。(3)按受伤的程度分类:未出血占3.3%,皮肤刺伤出血占69.1%,深层刺伤大量出血占20.7%,肌腱损伤占6.9%。3.国内外有关职业性锐器伤的安全法规二、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的危害及潜在危险因素1.职业性锐器伤的危害目前已证实有二十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威胁最大的是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HBV、HCV、HIV感染的危险,两者相关性较大,特别是HBV的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的危险,被HC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HCV的比例为1.8%。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锐器伤除了给受伤者带来机体上的伤害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危害是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HIV阳性的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污染所致的锐器伤,多数受害者都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绝望情绪。此外,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2.职业性锐器伤的潜在危险因素(1)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薄弱(2)缺乏标准预防的知识(3)与锐器伤相关的工作行为(4)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5)不良的工作环境和繁忙复杂的工作:操作环境拥挤、嘈杂、照明及采光不良等,容易使护理人员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致更多的针刺伤。另外,锐器伤的频率与护理工作量的大小有关,锐器伤集中发生在上午9:00~11:00,超时工作与锐器伤也有一定关系。针刺伤的危险率与工作任务、形式和不同病区护理的复杂性有关。不同科室锐器伤发生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手术室、急诊室和门诊注射室锐器伤的发生频次高。三、护理人员职业性锐器伤的防护措施虽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被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CDC)的评估表明,有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事先预防的。因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加强防范措施的管理,能够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二.噪声危害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某医院手术室护士,因其工作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经常接触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等仪器,工作十余年后,逐渐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抑郁,并出现脉搏增快、血压增高、烦躁、有时耳鸣等不适。请思考:(1)该护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适?(2)你认为该护士出现这些不适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当事人,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吗?分析提示医院手术室等科室要经常使用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等仪器,这些仪器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噪声,有些会超出人体的耐受能力。长时间接触这些噪声,会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并出现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对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可以是全身性的,不仅可致听觉系统损伤,也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都为噪声。噪声的特点:①噪声无污染物,属于感觉公害,受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②噪声污染是暂时的,不会积累。③噪声的能量最后消失为空气的热能,传播距离不太远。④影响面广。一、噪声分类及主要接触机会(一)噪声分类噪声按其来源可分为: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等产生的噪声,如织布机、球磨机、冲压机等发出的声音。2.流体动力性噪声是指由于气体压力或体积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压机、汽笛等产生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指由于电机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电动机、变压器发出的声音。(二)主要接触机会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接触噪声的机会很多,其噪声污染主要集中在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科室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如麻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引器、高频电刀、电钻、电锯、腔镜、压力蒸汽灭菌器、自动清洗机、排风扇、金属器械撞击、空调噪声、电话声等。二是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简称氧舱)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空调系统和加压系统。三是带故障运行的设备所产生的噪声。二、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噪声不仅可致听觉系统损伤,也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噪声所致的损害早期多属生理性变化,而长期接触较强噪声则可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性改变。1.听觉系统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ation)。听觉适应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auditoryfatigue)。上述听阈提高属生理性疲劳,也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thresholdshift,TTS)。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会出现在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前便再次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而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thresholdshift,PTS)。永久性听阈位移属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根据听力受损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可分为听力损伤和噪声聋(noiseinduceddeafness)。噪声聋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噪声所致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尤其常在4000Hz处出现“V”形凹陷。随着接触噪声时间延长,耳蜗病理损伤加重,高频段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言频段(500~2000Hz)听力也会影响,甚至出现噪声聋。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出现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引起听力损伤的早期特征性改变。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耳蜗感受高频音的耳蜗基底部毛细胞较少,代偿能力较差有关;3000~4000Hz频率声波能在外耳道产生共振;耳蜗基底部在感受高频段处有一狭窄,该处受耳蜗内淋巴液行波的冲击力较大,且血供较差等原因有关。急性听力损伤亦称爆震性耳聋(explosivedeafness),是强烈的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伤,引起听力丧失。发生强烈爆炸时,听觉器官在强大的声压和冲击波气压的作用下,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链断裂或错位,内耳组织出血以及柯蒂器的毛细胞损伤。患者出现耳鸣、耳痛、眩晕、恶心、呕吐、听力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轻症可部分或大部分恢复,重症则致永久性耳聋。根据我国《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2),接触噪声工作人员出现的自觉听力损失或耳鸣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结合动态观察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听力损失,即可诊断。凡任一耳任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25dB,而语频出现听力损失小于45dB,均列入观察对象“Ⅰ~Ⅳ级”。若语频听力损失超过45dB,经计算双耳平均听阈后,听力损失尚达不到听力损伤者,则为观察对象“Ⅴ级”。如果任一耳出现听力损失“Ⅴ级”或高频的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听力下降超过30dB,需计算双耳平均听阈,依据计算结果评定听力损伤程度及噪声聋。3电离辐射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2006年,某医院导管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因其工作性质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几乎完全要将眼、面部、四肢等全部暴露在X线剂量较大的辐射场中进行护理操作,且操作时间长(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不等),日积月累接受了高于安全剂量的X线照射,出现了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食欲减退、头晕乏力、脱发明显等症状。请思考:(1)该护士为什么会出现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食欲减退、头晕乏力、脱发明显等症状?(2)该护士可能患上了何种疾病?(3)如果你是当事人,应如何正确处理?分析提示电离辐射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照射实践中,有些岗位的护士在从事护理实践中,会暴露在电离辐射的照射中。医护人员长期接触一定剂量电离辐射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乏力、失眠、头痛头晕和食欲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并随接触时间增加而症状会加重,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造血系统的损伤,从而引起急、慢性放射病。为减少射线的照射,应加强防护,使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及放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凡能引起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例如,属于电磁波谱的X射线和γ射线;属粒子型辐射的α射线、β射线等。电离辐射可由人工辐射源产生,也可来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及地壳中的铀、镭、钍等。常用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照射量(exposure,X)、吸收剂量(absorbeddose,D)、剂量当量、铅当量作为描述电离辐射的指标。1.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电离辐射所致的放射性损伤效应可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effect)和肯定效应(deterministiceffect)两类。随机效应指放射损伤的发生概率与辐射剂量大小有关,而损伤程度与剂量无关,且损伤效应无剂量阈值,如可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肯定效应指当辐射剂量超过一定阈值时损伤效应发生概率将急剧增高,且损伤程度也随剂量加大而加重,如急性放射病等2.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电离辐射的过量照射可致人体发生放射性疾病,放射性疾病包括:①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②局部放射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等;③电离辐射所致的远期损伤,如放射线所致的白血病等。3.放射病放射病(radiationsickness)是指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性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疾病属我国法定职业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1)骨髓型2)胃肠型(1~10Gy)(10~50Gy)3)脑型(>50Gy)(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造血功能障碍是其基本病变,以造血组织破坏、再生障碍,骨髓细胞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等为主要病理变化。亚急性放射病治疗原则是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全身状况,预防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3)慢性放射病:指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当量限值(0.05Sv)的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慢性放射病多见于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人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类神经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液造血系统改变以及消化功能障碍、生育功能受损等。除全身性放射病外,患者可伴有局部放射性损害,如放射性皮肤损害、辐射性白内障等。三、影响电离辐射危害的因素1.辐射的物理特性2.剂量和剂量率3.照射面积4.机体因素四、电离辐射防护电离辐射防护的目标是防止辐射对机体危害的肯定效应,尽可能降低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将照射量控制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认真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①任何照射必须有正当的理由;②辐射防护的最优化配置;③遵守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1.外照射防护辐射外照射的特点是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作用即停止。因此防护措施主要为屏蔽防护、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1)时间防护:尽量缩短从事放射性工作时间,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这是因为不论何种照射,人体受照累计剂量的大小都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时间越长,放射危害越严重。(2)距离防护:工作中要尽量远离放射源。因为辐射剂量率与距放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放射源的距离越大,该处的剂量率越小。(3)屏蔽防护:就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因为射线穿过原子序数大的物质,会被吸收很多,这样达到人身体部分的辐射剂量就减弱了。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钢筋水泥、铅玻璃等。2.内照射防护辐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以及注射进入机体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其防护措施的关键是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如应防止放射性核素向空气、水、土壤逸散。在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内应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等。参考以下形式:1.衔接导入2.悬念导入3.情景导入4.激疑导入5.演示导入6.实例导入7.其他形式讨论题、思考题:围绕本章主题做情景模拟训练,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可以参考教材、资料包、或者其他案例。课后小结:本任务重点介绍了医疗废物分类、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程及个人防护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要重点加强感染性、损伤性和病理性废物的管理,特别是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均应当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直接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中,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利器盒中;切实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暂时贮存工作,并将医疗废物交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作业: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3.
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课程教案课题:项目5掌握化学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教学目的:1.简述国内护理人员化学性职业危害的现状。2.了解常见化学消毒剂的分类。3.掌握化学治疗危害的紧急处理。1.举例说明化疗药物及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2.学会化学性职业危害的防护技术。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安排4个课时。教学重点:简述国内护理人员化学性职业危害的现状;了解常见化学消毒剂的分类;掌握化学治疗危害的紧急处理;举例说明化疗药物及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学会化学性职业危害的防护技术。教学难点:简述国内护理人员化学性职业危害的现状;了解常见化学消毒剂的分类;掌握化学治疗危害的紧急处理;举例说明化疗药物及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学会化学性职业危害的防护技术。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作业处理: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板书设计:本课标题院前急救课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4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1.《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主编许萍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一.化学治疗的职业防护案例导入2000年,某院血液科年轻护士在配制静脉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时未采取防护措施,后觉得恶心、呕吐、头晕不适,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01年8月后该护士产下一畸形孩子。查阅该护士进院工作以前的体检记录,该护士身体健康,无家族遗传史。请思考:(1)该护士为什么会产下畸形的孩子?(2)你认为该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做法正确吗?(3)如果你是该护士,你知道怎么做吗?分析提示化学治疗是目前肿瘤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多数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造血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有些药物还对心脏、肝脏有明显的毒性。化疗药物最常损害的部位有胃肠道、口腔、骨髓、毛发、皮肤、生殖系统(卵巢和睾丸)等。化学治疗的概念广义的化学治疗是指针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所采用的化学药物治疗的方法,简称化疗。从狭义上讲,多指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国内护理人员化学治疗防护现状目前,我国化学药物治疗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妇科,有的肿瘤如绒毛膜癌对化疗十分敏感,单纯化疗便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在病房中化疗的使用日益增多。然而,我国却没有完善的防护制度出台,护理人员对自身的防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据调查显示,50.9%的护理人员前臂被毒性药物污染,而手则高达58.8%。据另一项调查显示:107间肿瘤病房仅有6.54%的病房对化疗药进行集中式管理,即在医院设置静脉液体配制中心,有专职护士在专业防护的情况下配制药物。依照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规定来看,我国无防护设备的病房占总体病房的77.57%,有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的病房占有防护设备病房的17.7%。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戴口罩的占100%,而在操作过程中戴手套的只有71.03%,其中戴乳胶手套的有50.46%,戴聚乙烯手套的有12.14%,而按标准内层戴聚乙烯外层戴乳胶手套的只有8.41%。另外,戴护目镜的有0.93%,穿防护衣的虽有12.15%,但所穿的是隔离衣多由棉布制成,渗透性强,不符合防护要求。对化疗废弃物进行处理的则有77.57%的使用了不符合规定的敞口容器。这些都显示了目前我国对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保护。在配制化疗药物时要注意“穿、戴、洗”。穿低渗透的隔离衣;戴覆盖全部头发的帽子、10层纱布外加一层一次性的口罩(配置完毕药物后应丢弃外层口罩)、护目镜、双层的手套(先戴聚氯乙烯手套,再戴乳胶手套);操作完毕后操作者应先用清水冲洗双手,再用肥皂水搓洗,最后用清水清洗。据统计,全世界四十余年来筛选过的化疗药物多达50万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制剂,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三、化学治疗的危害及潜在危险因素(一)化学治疗的危害护理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的过程中或者在打开粉剂安瓿及抽取瓶装药液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体溶胶或气雾逸出。这些气雾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进入护理人员体内,也可以通过胎盘转运,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甚至从患者排泄物中排出的药物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损害护理人员健康。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制剂,抗癌作用属非选择性,在破坏患者异常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所以化疗药物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护理人员在不断接触过程中,可导致白细胞异常,免疫力下降,同时流产、早产、畸胎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增高。(二)化学消毒剂的潜在危险因素1.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其原因是在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教育,而临床实习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并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而且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粗心大意,个人防护设备不够等是造成化学治疗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2.不良的工作环境和繁忙复杂的工作目前,很多医院还没有设置静脉配置中心,药液、药滴容易挥发在空气中。护士在医院工作量大,护理操作环境拥挤、嘈杂,护士加药时间紧迫,从而导致护士在加药、推药、拔针等多个重要环节的自我保护措施受到影响。另外,在大多数人都没有实施保护措施的工作环境中,从众心理使自我保护措施极其容易被忽视。(三)化疗药物的隐性危害专业人员在准备和配药等过程中可受到抗肿瘤药物的侵袭。这些危害都是极其隐蔽且慢性的,从而影响了护理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四、化学治疗的防护措施(一)使用生物安全柜(1)生物安全柜有一种特制的垂直流装置和HEPA过滤网,特有的负压操作环境,可防止有毒气体的溢出,没有气体的再循环过程,更有效地保护操作者。因此,使用操作柜配制化疗药物,可以避免那些含有药物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对操作者进行损害,使之达到安全处理化疗药物的防护要求。(2)生物安全柜的防护作用:①保护操作者及环境在备药和处理废物时不受药物微粒气溶胶或气雾的污染。②保护备药环境无微粒物质(包括生物的),防止药物被污染。③保护维修人员在常规检查、更换附件或修理污染容器时的安全(二)接触化疗药物的人员要求(1)执行化疗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化疗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化疗的基础知识、化疗的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2)化疗护士应注意锻炼身体,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护理人员在妊娠及哺乳期应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处于妊娠及哺乳期的护理人员应及时调离化疗科室或安排非化疗性质的护理工作。(4)密切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理人员应定期轮转科室/岗位,以减少抗肿瘤药物对其身体的危害。(三)配制化学药物的环境准备(1)抗肿瘤药物配制中心化——静脉配置中心(PIVA)采用集中式管理。(2)在病区内完成配液工作时,一定要选择病房僻静处备药,不能有流动气流,在配制药液期间不做他用,并安装通风设备——通风橱,操作者背对着空气流动方向,排气管必须高于医院建筑,以免使有害气体进入其他楼层。(3)在病区设置专门的化疗配药室,此室要求分操作间和缓冲间,以使药物污染缩小到最小。使用生物安全柜,可显著减少医护人员被动吸收化疗药的机会。操作室内除一台生物安全柜外,还应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透性防护服、护目镜、聚氯乙烯手套、乳胶手套、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四)配置化学药物的防护措施(1)配药前洗手,穿防渗透防护服,佩戴口罩、帽子,戴聚氯乙烯手套,其外套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2)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及时更换。(3)割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粉降至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第2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工业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4B元素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分红红利分配与投资计划合同3篇
- 第二章复合材料增强体2017上课讲义
- 小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分阶段分层次全过程质量管控机制
- 单病种填报要求(更新至20240911)
- 2024年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闸北区市北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中个人隐私保护协议
- 投石机(课件)-小学拓展
- 光伏并网前单位工程验收报告-2023
- 挖掘机运输方案
- 民企廉洁培训课件
- 飞书使用培训课件
- 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流程详解
- 高血压急症的紧急处理与护理
- 接地隐蔽记录表
- 2023年1月自考07484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餐饮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股权投资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