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加器的设计_第1页
一位全加器的设计_第2页
一位全加器的设计_第3页
一位全加器的设计_第4页
一位全加器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位全加器的设计1引言………11.1发展历史与现状…………..11.2研究目的与意义…………..21.3全加器的发展前景………..22设计内容…………………32.1真值表………………...32.210管全加器的电路图…………………42.3导出网表……………….53电路仿真及分析………..63.110管全加器仿真波形…………………..63.210管全加器的功耗和延迟……………..64参考文献…………………71引言由于运算电路的最基本单元是全加器电路,为了能使高速运算电路功耗更加低,传输速度更快,只能继续研究设计功耗更加低,性能更加优越的全加器。所以提高高速数字集成运算电路性能最关键是要全面的优化全加器的性能。在一些全加器设计中,同或门和异或门构成了全加器的基本构建块,优化基础构建块的性能可以显著提高整个全加器的性能。实践证明,减少晶体管的数量可以有效提高全加器的速度,降低功耗,降低传输延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3管同或门和异或门制作的10管全加器的新颖设计。较少的晶体管数量保证了较小的功耗,而且芯片面积也可以大大降低,同时保证了较小的传输延迟。对其功耗和延迟可以利用Hspice软件进行仿真。1.1发展历史与现状由于芯片设计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全加器电路经历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发展演变。由28个晶体管组成的是比较传统早期的全加器,虽然在信号输出方面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存在过多的晶体管所以其功耗和延迟还有芯片面积都比较大,因此很快在研究过程中被淘汰。再后来陆陆续续出现了20管的、16管的、14管的等等。并且功耗和延迟也都逐渐控制得较为出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加器的发展趋势是晶体管数目在不断减少,芯片的面积也越来越小,并且现在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降低功耗延迟积。随着学者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全加器的类型及性能肯定还会有质的飞跃。1.2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集成电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对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这就对如何设计、生产高速、低电压和低功耗的集成电路或微处理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数字电路整体的功耗降低,只能对其中的全加器进行性能上的。不同的系统对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低电压,有的要求低功耗,或者延时短和芯片面积小等等。通过理论研究,了解全加器功耗高和延迟大的原因,然后减少晶体管数量,设计出性能较优异的10管全加器,利用软件得出全加器性能参数。1.3全加器的发展前景从一开始传统的28管全加器到现在要设计的10管全加器,甚至以后会有更少晶体管数目的全加器,全加器在性能上有了全面的优化。纵观全加器的发展历程,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芯片面积越来越小,全加器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少,为的就是使功耗延迟积降低。未来的全加器设计肯定会继续考虑工艺方面的改进,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传输速度更快,功耗更小的全加器出现。2设计内容2.1全加器真值表:ABCSUMCOUT0000000110010100110110010101011100111111如图表所示,由全加器的真值表可以得出逻辑转换式其中A、B是输入,C是进位输入,SUM是和输出,COUT是进位输出。表示异或,表示同或。由逻辑表达式可以看出,SUM可以经过一个同或门和一个异或门得到,所以可以设计同或门和异或门来实现全加器的逻辑传输。2.210管全加器的电路图经过多次调试,图中所标MOS管参数比例为此全加器晶体管较优的数值。观察上图,在设计中首先利用了一个CMOS结构和一个传输门结构设计了同或门和异或门。分析由M0、M1、M2构成的部分,当B输入为1时,CMOS反相器电路运作,此时Y=A;当B输入为0时,CMOS反相器电路失效,此时输出Y=A。于是即可得到输出Y=AB。分析由M3、M4、M5构成的部分,相同原理,当B=1时,Y=A;当B=0时,Y=A。当输入A和输入B经过晶体管M0、M1、M2组成的异或门后,得到一级输出AB,第一级输出AB和输入C经过晶体管M6,得到了(AB)C,同时M3、M4、M5组成的同或门的输出和输入C经过晶体管M7,得到了(AB)C,于是就得到了。同理,同或门的输出和输入C经过晶体管M8得到了(AB)C,同或门的输出和输入B经过晶体管M9得到了(AB)B,于是就得到了。2.310管全加器电路的网表:*InverterCircuit.optionslistnodepost.lib'E:\soft\hspice\180nmCMOS.lib'180cmos_models.GLOBALgnd!vdd!Vddvdd!01.8Vssgnd!00.SUBCKTinvABCSUMCOUT*.PININFOA:IB:IC:ISUM:OCOUT:OM0YAgnd!gnd!NlW=180nL=180nM1YABBPlW=360nL=180nM2YBAAPlW=900nL=180nM3NYAvdd!vdd!PlW=900nL=180nM4NYABBNlW=360nL=180nM5ABNYgnd!NlW=900nL=180nM6YCSUMSUMPlW=1080nL=180nM7NYCSUMSUMNlW=540nL=180nM8CM9BNYCOUTCOUTNlW=540nL=180n.ENDSX1ABCSUMCOUTINVv1A00pulse01.82.01n0n0n5n10nv2B00pulse01.82.01n0n0n10n20nv3C00pulse01.82.01n0n0n20n40nc1SUM00.02pFic=0c2COUT00.02pFic=0.measuretranpX1avgp(X1)from=0nsto=40ns.measuretranCOUT_RISE_DELAYTRIGv(A)VAL=0.8vTD=0RISE=1TARGv(SUM)VAL=0.8vTD=0RISE=1.measuretranSUM_FALL_DELAYTRIGv(A)VAL=0.8vTD=0RISE=1TARGv(SUM)VAL=0.8vTD=0FALL=1.optionpost.plotp(X1).tran200p50n.printtranv(A)v(B)v(C)v(SUM)v(COUT).end3电路仿真及分析3.110管全加器仿真波形3.210管全加器的功耗和延迟$DATA1SOURCE='HSPICE'VERSION='W-2005.03'.TITLE'*invertercircuit'px1cout_rise_delaysum_fall_delaytemperalter#1.693e-041.390e-105.331e-0925.00001.0000在1.8V的工作电压下,该全加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