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逐客书(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逐客书(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逐客书(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逐客书(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斯及秦国历史,弄清秦王逐客的缘由。2.学习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3.学习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4.学习作者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李斯(前280一前208),姓李,名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后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刚开始被丞相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后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命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李斯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秦统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嬴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命为丞相。作者简介《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符号化,字体大小一致,笔画间隔圆润。直到今天,印章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书画家主要成就:政治上废除分封;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社会方面修驰道车同轨。

为秦一统天下做了巨大贡献。争议:妒杀韩非子;焚书坑儒;

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政治家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李斯有散文《谏逐客书》《狱中上书》《言赵高书》等传世。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毛泽东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谏……书”

“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为什么要“逐客”?知识链接「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知识链接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

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委婉巧妙讲策略直接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驱逐出去。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秦王看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写作背景·秦王逐客导火索:“郑国渠”事件郑国渠

秦王赢政元年,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十年。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

补充知识:秦国逐客原因逐客的原因向来有不同说法。一是“郑国修渠案”引发逐客,依据是《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第二种说法因嫪毐叛乱而起。据《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九月,夷嫪毐三族,……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逐客即由此而来。第三种说法逐客是针对吕不韦的宾客势力。《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故逐客是为了清除吕不韦门客的势力。秦王逐客实则与秦国的战略调整有关。缪公、孝公、惠王、昭王时代的秦国,偏处一隅,定然需要广纳贤才,壮大国力。而下逐客令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国家的战略目标已然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由此而怀疑客卿们会为了母国而对秦不利,也并非全无道理。那么,李斯是如何利用这一点来进谏秦王,使其放弃逐客的呢?缪公蹇叔丕豹鄢

郢功施到今范雎穰侯灵鼍外厩駃騠宛珠珥阿缟瓮缶搏髀《昭》窈窕黔首藉寇兵赍盗粮mùjiǎnrǎngtuójuétíyānyìěrēgǎo

yǎotiǎowèngyǐngfǒubìjīqiánpījūjiùyuānsháojiè读准字音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逐客国危逐客损己逐客为过重物轻人研读文本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错误)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关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实行)商鞅之法,移风易(改变)俗,民以(因此)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社会安定)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圆,包(吞并、囊括)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制(控制)鄢、郢,东据(占有)成皋之险,割膏腴(肥沃)之壤,遂散(拆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功绩)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王室),杜(堵塞、封闭)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蚕食(侵占)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依靠)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对不起)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接纳),疏(疏远)士而不用,是(这)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语气谦和,有话直说,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一“议”一“以为”,鲜明突出观点上的对立。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忌,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文本理解

第一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中心论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第二层:昔缪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第三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反面(假设)推论,阐明却客之非。第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举例论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反面论证、假设论证。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结合,引人深思。“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对比论证。以正面的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与反面假设后果形成对比,说理有力。人物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求五子广纳人才遂霸西戎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得范雎打击豪贵强化集权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文本探究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请简要说明。①例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论证有力。②反面论证。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结合,引人深思。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③对比论证。以正面的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与反面假设后果形成对比,说理有力。文本探究本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点明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分析原因: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结构严谨有序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起)翠凤之旗,树(立起)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装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驶不实(满布)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附着,加上)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第二段夫击瓮叩缶,弹筝搏(击打、拍打)髀(大腿),而歌呼鸣呜快耳者,真(真正的)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听)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百姓)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策略)也。第二段思路分析文章第2段运用大量铺陈,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段首至“何也?”):举例论证,正面设喻。正面设问,问而不答,引起关注。指出客观事实,秦用异国物。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反面设喻、假设、举例论证。若不用异国物的后果,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铺陈,即展开陈述,就是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展开陈述,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第二段思路分析文章第2段运用大量铺陈,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举例、对比论证。以音乐为喻,设问,有问有答。指明秦王取物的具体原则——快意、适观。对前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对比论证。说明爱异国物,逐异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课文内容第2段直击“逐客”之过。概括层意第一层:喜取异国宝物,提出疑问。第二层: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第三层:指出“快意当前”的标准。第四层:直指重物轻人,危害统一。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语言特色运用大量排比铺陈、比喻和鲜明的对比,使文章富于文采,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又有了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第二段小结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第三段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唐尧、虞舜三王:三皇:夏禹﹑商汤﹑周武王燧人、伏羲、神农三王、三皇、五帝正面:五帝三王的做法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正反对比论证,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逐客损己利人,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第3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珍视)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效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减损)民以益(增加)仇,内自虚(削弱)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危险),不可得也。第四段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错误 照应第1段,点明“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不当做法  照应第3段,逐客对秦之害今逐客以资敌国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