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4月份周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高三4月份周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高三4月份周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高三4月份周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高三4月份周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农耕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戏之骨张中杰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好多厨师想收“他”为徒“他”没去及下文没见“他”学戏“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C.“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表明“他”有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愤恨。D.“我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人忘了戏词,回头拿眼“戳他”,以为“他”魔怔了,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D.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8.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所刻的“戏之骨”三个字,表明“他”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9.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盖神农为来都,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失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材料二: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息。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多,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菜;贵浆之道,在于使民以震为冀瑁。令幕玉下入梁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栗有所藻。夫能入桑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训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①三人。车畸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聚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蒙受每,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选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聚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监于动以登爵免罪,不过三岁,家下之要必多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照,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无择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乂,通“刈”,割(草或谷类),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刈”词义相同。B.夫子,旧时敬称,与《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志”中"夫子"词义相同。C.周,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D.劝,指鼓励、劝勉,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农发明来耜,助力农业;尧让四位官员传授百姓所法,按树农作;舜任命后稷掌管农业。表明作者看重帝王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一位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会有挨饿的;一个女人不织布,百姓就会有受冻的、贾想勰引用管仲的话语,强调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粟米和布帛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成事的,强调粮食和布帛的作用,缺少它们就会挨饿受冻。D.拾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谋求赏罚,通过交纳粮食,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会得以流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4分)(2)以是观之.要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4分)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君王对农业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王巩留别苏

辙决策归田岂世情,网罗从此脱余生。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秋社相从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茅庐但恐非君处,籍籍朝中望已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中“网罗”与《归园田居》中的“尘网”都表达作者对官场羁绊的深刻感悟。“鸡黍”代养鸡种黍等劳动,与孟浩然“故人具鸡黍”中的“鸡黍”意思不同。颈联描写诗人与友人凑钱畅饮,即使日头高起、叩门声不断也未醒的真实场景。诗人采用了比喻、用典等手法表现对王巩归隐田园的态度以及两人深厚的情谊。16.对友人决意归隐的想法,诗人是否赞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的《过秦论》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多用对比,如陈涉与山东之国的对比就涉及地位、武器、人员和谋略,其中表现人员状况对比的两句是“

”。(2)陆游《书愤》中的“

”两句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既流露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郁愤之情,也表达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不甘之意。(3)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血刃翻飞……高适《燕歌行》中就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其中“

”两句写出了军事文书飞速传递、外敌进犯的危急局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__A__,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__B__,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这段话充满智慧,启迪人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史铁生话语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答案及解析1.A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可见选项中“早于”说法错误。故选A。2.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同时“导致”强加因果。原文“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明确说西辽河流域属于游牧地带,看不出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也看不出这是大兴安岭导致的。B.“游牧业……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错,原文“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见游牧业并非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应该是欧亚草原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D.“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并未谈到游牧者换取粮食时更看重什么。故选C。3.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是: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可见材料一认为游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的畜牧业分离出来的。A.说的是畜牧业的生活方式;B.表明此处既有原始农业也有畜牧业,能够体现畜牧业从原始农业逐渐分离出来。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C.表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表明此处既适宜耕种,也适宜放牧。故选B。4.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能力。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1000年以内,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见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说法错误。故选D。5.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②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

3500

3000

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可见气候波动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②材料一“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进而影响到生产类型,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③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人们必须驯化动物,发明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以便迁徙;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见,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因此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6.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感到惭愧”“对鬼子的愤恨”错误,主要说明了“他”有对戏班的活路和一生挚爱的戏的出路的忧虑,还可能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茫然。故选C。

7.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比喻”错误,用“戳”写“眼”,应是比拟。C.“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错误,主题应该是“义”,一方面重义轻财,知恩图报;一方面讲民族大义,为抗战出力。D.“直接表现”错误,这些是从侧面来写的,侧面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故选A。8.①他痴迷于戏,有戏剧天赋。看戏入迷,演啥像啥。

②他重义轻财,为人硬气。做饭、唱戏,报答村里人的恩情;拒绝重金礼聘,拒绝给保长的爹唱戏;舍己救人,为救二大爷和小孙子被门柱砸死。

③他支持抗日大业,彰显民族大义。主动为19路军义演,把自己一半的积蓄捐给19路军。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他痴迷于戏,看戏入迷。“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他有戏剧天赋,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为人硬气,报答村里人的恩情。“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他拒绝重金礼聘,断然拒绝给保长的爹唱戏。说明他他重义轻财,为人硬气。“拉二胡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他舍己救人,为救二大爷和小孙子被门柱砸死。“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支持抗日大业;把自己的积蓄一半送给19路军,彰显民族大义。9.①表现了主人公出身的卑微,以此反衬“他”的性格和精神,彰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

②以“他”称之,使之成为一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

③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第三人称的作用的能力。“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本文以第三人称“他”叙述故事,表现了人物身份卑微。“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这些内容又写出“他”知恩图报,天资聪颖等,卑微的出身与高尚的人格形成对比,更好地反衬了人物的人格魅力。“他”可以是文中具体的小说主人公,也可以指社会上具有与“他”相似品格的其他人,使得人物既有小说的典型性,又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更能凸显小说的主旨。“他”没有名字,活着轰轰烈烈,死后被称为“戏之骨”,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10.ADG【解析】句意: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11.A【解析】A.入治理,安定。“万国作义”句意:万国就得到治理。《观刈麦》中的“刈”词义不同。错误。B、正确(补充说明:从敬称的角度来说,是一样的)

。C.①周游,②环绕,词义前后不同,正确。D.①鼓励,②劝说,二者词义不同,正确。12.D【解析】“按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谋求赏罚”曲解文意,原文是“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意思是“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让百姓用粮食来得到赏赐和免除罪罚”,老百姓想要的是免除罪罪。13.(1)秦孝公任用商鞅重视奖励耕战(耕种作战),争夺邻国土地,在诸侯中称雄。(“急”,以⋯⋯为急,重视:

“倾夺”,争夺,

“称雄于诸侯”,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2)因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大的用度(财物、资财、费用),是为政的根本。(“以是”,因此:“大用”,最重要的用度、结物、资财、费用;

“本务”,根本;各1分,句意1分。)14.不同:①材料一强调安定、教化百姓,富国安民,②材料二强调君王要看重粮食,抬高价格。(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译文材料一:神农发明出来耜,来使天下得利;尧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授百姓天时节令:舜帝任命后稷掌管农业,粮食做为政治的首位。大禹规范田地,万国就得到治理。商、周强盛,《诗经》和《尚书》都有记述,纲要在于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加以教化。如果有一个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有挨饿的;如果有一个女人不织布,百姓就有受冻的。百姓粮仓充足,才能知晓礼仪:衣食丰足,才能知晓荣誉和耻辱。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传》说,人的一生在于勤奋,勤奋则不会资源匮乏。语曰:勤劳可以战胜贫困,谨慎可以战胜祸患。大概是说勤劳可以让自己不会贫困,自身谨慎可以避免祸患。李悝为魏文侯竭尽全力对农民进行提高土地产力的教诲,国家日渐富强;秦孝公任用商鞅重视、奖励耕战,使邻国倾覆,使国家在诸侯中称雄。材料二: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治理,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充饥,冷了不能保暖;这样人们却还是看重它,是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这些珠玉金银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背弃他的君主,使百姓容易离开他的家乡,使盗贼受到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从地里出来,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也不为奸邪的人贪图;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当今的要务,没有比使百姓从事、致力农业更重要的。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重视粮价;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让百姓用粮食来得到赏赐和免除罪罚。现在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朝廷,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像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会发散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的赋税可以减轻,这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用充足,二是百姓赋税减少,三是鼓励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可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坡洞,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因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天的财物,是为政的根本。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15.C【解析】“真实场景”错误,诗句想象和王巩隐居后饮酒后高睡的闲散田园生活,不是真实的场景。16.

示例一:诗人并不赞同。①“岂世情”可见诗人认为友人决意归隐并非世事常情;②“但恐”表明诗人觉得以友人的才德志向,不可能长久居于田间;③“望已倾”句,诗人直言友人名声盛大,朝廷官员都倾心于友人,表达了希望友人早日归朝的愿望。示例二:诗人赞同。①“网罗”句,诗人为友人脱离官场的束缚而表示庆幸,说明诗人是认同的;②“速”“待”等词句,写诗人迫不及待地希望与友人一同归隐,可见诗人认同友人归隐;③颔联想象酒酣高睡的隐居生活场景,进一步明确了认同归隐的态度。【解析】诗人并不赞同。“决策归田岂世情”,放弃官场归田哪会符合世俗的期望呢。“岂世情”是否定,认为归隐不合人之常情,可见诗人认为友人决意归隐并非世事常情;“茅庐但恐非君处”,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我只是担心这里不是你的归宿。“但恐”表明诗人觉得以友人的才德志向,不可能长久居于田间;“籍籍朝中望已倾”,你的声名盛大,朝廷官员都倾心于你啊。诗人直言友人名声盛大,朝廷官员都倾心于友人,表达了希望友人早日归朝的愿望。诗人赞同。“网罗从此脱余生”,此次摆脱了俗世的纷扰。诗人认为返乡务农是一种摆脱尘世纷扰、过上简朴生活的途径,为友人脱离官场的束缚而表示庆幸,说明诗人是认同的;“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请你快速准备好农家养鸡种黍的工具,等待我与你一起从事隐居的农耕生活。“速”“待”等词句,写诗人迫不及待地希望与友人一同归隐,可见诗人认同友人归隐;“秋社相从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到了秋天,我们将一起参加社日的庆典,凑钱共饮美酒,即使日头高起、叩门声不断也不醒来。想象酒酣高睡的隐居生活场景,进一步明确了认同归隐的态度。17.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谪”“戍”“名”“瀚”等。18.A我们拥有遗忘的能力B记住所有的信息(4分。每写对一句得2分,写对两句得4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①

修改: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⑥

修改: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⑨

修改: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6分。修改正确一句得2分,每题序号对1分,改对1分,错字不扣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20.①“处处”意为“各个地方;各个方面”,比“处”更强调范围,文中指便道上的土各处都凝固起来,显得干燥、结实,适宜拉车,显示出祥子此时的愉悦心情。②“微微”意为“稍微;略微”,比“微”更强调程度,文中指黑土冻得干燥、结实,使得土色稍微发黄,写出了祥子内心的温暖和坚定。③“早早”指“很早”,比“早”更强调时间,突出祥子很早就出来拉车,显示出祥子此时内心充满希望,拉车充满干劲。(3分。每条答案1分,共3分。)21.第一处:①逗号使三个动作得到强调突出,显示出祥子面对狂风时的倔强、坚强、强壮;②形成三个短句构成排比,节奏感强,读来铿锵有力。第二处:①逗号使动作显得不连贯,突出动作的艰难、缓慢;②侧面写出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祥子战胜狂风的艰辛和努力,也显示出他内心的希望和信心。(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