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华烟云》作品中的女性崇拜分析目录TOC\o"1-2"\h\u21025引言 19755一、《京华烟云》写作背景 26826二、典型的完美女性形象,强烈的女性崇拜 32040三、林语堂对女性最本真崇拜的来源 518892四、表层意识的女性崇拜,深层含义的男性立场 626372(一)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和行为要求 610102(二)为女性设计最理想的职业——婚姻 77492(三)中西文化冲撞下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722556结语 8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对《京华烟云》中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如姚木兰、莫愁和曼娘等。她们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林语堂行文中对这些女性给予了高度的赞赏甚至尊崇。但由于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无论他用生花妙笔将女性描绘得如何曼妙,如何聪慧,也只是男人身畔的精美配饰。是他站在男性本位立场上,折射出“男权至上”的观点,推崇家庭中的“夫权”和“父权”。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观男权本位引言《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问世之初,就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个性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尤其是作品中的姚木兰、姚莫愁、孙曼娘等女性形象,更是风姿俊彩,光艳夺目,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里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辉。《京华烟云》塑造的九十来个人物中,女性形象占了近五十个,这些女性或聪颖练达,或恬静温柔,或丰丽稳健,或才高命芩……在中国20世纪初期的那个多灾多变的特殊时代里,因社会、家庭、文化、个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构建了一个艳丽多姿的女性世界。透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管窥到林语堂先生独特的女性观。《京华烟云》写作背景《京华烟云》的写作时间在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所著。当时林语堂本想对《红楼梦》进行翻译,但念及《红楼梦》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因此放下翻译《红楼梦》的想法,决定通过《红楼梦》艺术形式的借鉴对一本能够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进行写作。林语堂于1895年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由于从小所处环境影响,林语堂一直钻研英文。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将图书馆将近5000本英文典籍全部翻译,英文能力可见一斑。直到进入清华大学执教,林语堂才意识到自己国学功底的薄弱,发奋钻研国学典籍。在接触《红楼梦》后,林语堂久久不能释怀,从此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中国古典书籍中出现了《红楼梦》。对《红楼梦》的研读,不仅帮助其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还促使其写作灵感得到丰富。随着林语堂对《红楼梦》喜爱程度的加深,他内心逐渐升腾起翻译《红楼梦》的念头,但与此同时林语堂又担心中西文化大的不同会使西方读者对《红楼梦》的兴趣与理解产生影响。因此,林语堂决定用英语直接创作一部类似于《红楼梦》的现代小说,于是便有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的出版,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热情欢呼和铺天盖地的赞誉,其中所刻画的各种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很多女性形象如珍珠般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中熠熠生辉,散发着理想化的光芒。《京华烟云》讲述了当时中国首都北平三大家族一曾、姚、牛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扯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那三十多年间中国所发生的各种重大活动、惨案及巨变等,将当时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和历史风貌全景式地展现了出来。从1939年起在美国出版后,《京华烟云》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即卖出50000多册,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1975年,凭借《京华烟云》林语堂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京华烟云》以姚家大女儿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核心,讲述了三大家族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京华烟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女性不一的命运,这些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正是小说中亮丽的风景线。林语堂在小说中往往会给予女性特别的关照,体现出林语堂对女性由衷的喜爱、赞叹和崇拜。观林语堂的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文化创作心态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京华烟云》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窥探到林语堂的女性观。典型的完美女性形象,强烈的女性崇拜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塑造了众多堪称完美的女性形象。其中,姚木兰是其最倾心并最为推崇的角色,是林语堂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化身。有着传奇经历的姚木兰古朴端庄、优雅动人、豪放豁达、聪明睿智,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是中西文化的宠儿,是虔诚的道家女儿,又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可谓新时代的完美女性。在木兰身上,作者寄托了许多美好的祝愿和精神追求,用林语堂的话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林语堂把经过其文化道德筛选的全部女性美糅合于他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一身,使姚木兰达到容貌美、知性美、人性美的高度统一。首先,木栏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她是“万众瞩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乍活。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眼睛多情而富有智慧,脸上五官较为瘦削,轮廓线条较为清楚,眉清而目其次,木兰是一个融通新旧、中西文化,德才俱佳的女子。林语堂除了赋予姚木兰一个美人外形,还为她精心创设了一个接受各种思想教育从而成长为一个温顺、明达、睿智的集传统与新学于一身的完美女性的成长环境:既有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道学思想的熏陶,又有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为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所肯定的传统妇德,还有新式学校求学的经历。这些条件使她具备了较好地顺应世事、处理各种自然变故和人际关系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最终达到知天顺命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木兰是林语堂通过文学手段塑造的“精神女儿”,是他用全部心智铸造的一个理想女性形象:儒道互补的结晶,雅俗兼备的精灵,中体西用的产物。她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宽厚善良、浩然诚笃、宽容自尊、落落大方、贤淑端庄、刚柔兼备。在她身上,人们可以看到薛宝钗的美貌、林黛玉的才智、史湘云的风姿、贾探春的治才。姚木兰是林语堂所理解的典型的半东半西的理想人生的形象化体现,是林语堂本人多元文化的载体。姚莫愁是林语堂在作品中倾心打造的又一女性形象。她是林语堂按照《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行为特征设计的人物,有薛宝钗的温柔敦厚,随分从时,却没有薛宝钗性格中过于保守伪善的一面,行为上偏向儒家。莫愁也是一个美人坯子,圆脸盘儿,圆眼睛,五官丰满多肉,生性特别好静,为人实际。虽然她也像宝钗一样,认为女人不应该看太多的书,说女人不要太聪明,但她自己却是冰雪聪明,于不言不语中早将人事、物理尽收眼底,了然于胸。莫愁为人实际,不爱慕虚荣,不看重金钱和社会地位。她一直非常清楚自己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因而嫁给了亳无社会背景、家境清贫,但却有才情、有责任感并为自己所崇拜的孔立夫。对她而言,能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能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起居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她向往宁静平和的生活,即使在一家人全靠她的嫁妆维持生计之时,她仍能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且从不让丈夫感觉到是在用她的钱过日子,顾全了男人的面子和自尊。莫愁凭着聪颖的智慧和不温不火的处世态度,赢得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幸福。莫愁这个人物,非常契合现实生活中理想的贤妻良母形象。孙曼娘是作品中的又一位重要人物,是作者笔下中国旧式妇女的典范,是古典型的节妇形象。曼娘天生丽质,光彩照人,连严肃矜重如曾文璞先生者,见了她也不由得顾盼几次。新婚红盖头被揭下之后,“立刻听到低细的赞叹之声,就如同一座十全十美的大理石雕像揭开了幕布”。她在一个具有儒家礼教传统的学究父亲教养下长大,自幼受到典范的传统“妇德”教育,长期浸润在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之中,一举一动都失去了自由。在她身上,还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旧式女子所应具备的德、言、容、工。她性情文静、娇媚、怯弱、贞节自爱、善良端庄,又因自幼丧亲,长期寄住在曾家,更限制了自我性格的发展与表现。最后半自愿半被迫地成了封建婚姻中“冲喜”的牺牲品,以处女之身终生守寡,又在躲避战乱时受到日本侵略军的污辱,悲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者透过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控诉了旧封建文化的腐朽性、残酷性,同时又对曼娘寄寓了深深的同情,为她这类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深深痛惜。从以上几个女性形象来看,林语堂在塑造自己笔下的女性时,是倾注了无限的心血和热爱的。他同情女性、喜爱女性、欣赏女性、仰慕女性,所以在塑造她们的时候才会不惜篇幅、笔墨,极尽夸赞之能事,对这些女子令人惊羡的美貌、令人惊叹的才华、令人敬仰的“美德”及令人痛惜的命运进行工笔细描,使我们于阅读的感动中赏鉴到中国女子身上所特有的美与德,同时也体察到作者内心深处对女子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好感与尊崇。在男女两性的天平上,林语堂明显偏向女性。在《京华烟云》的某些情节安排上有意让男性退隐,使女性处于显位,两性关系呈现出与传统相悖的主从倒置模式。作品中,木兰与荪亚、立夫都属此种模式。荪亚在小说中被作者放在木兰之从的位置,平庯疲沓,软弱无能。身为官宦子弟,他安于衣食无忧、游手好闲的生活,从来不愿也不肯为生存伤脑筋。而木兰则聪明能千,宽容大度,又具有经济上的远见卓识,懂得投资古董生意,使全家人的生活稳定、宽裕。从此种意义上说,荪亚完全是在木兰的光环护佑下生存。再说木兰与立夫。立夫是个优秀的男性,才华横溢,气度不凡,是小说着力褒扬的一个男性角色。但我们同时也该看到,他是在木兰情窦初开的时候出现的,是对少女情怀的一个“呼应”。在他被捕后,木栏冒着极大的危险只身到军阀司令部为他求情,将他从监狱中救出。这在客观上也构成了一种男女两性间的主从关系。就连《京华烟云》中的男性家长也被林语堂安排在家庭管理的二线:在姚家,姚思安潜心修道,不理日常琐事;在曾家,曾文璞也把理家大权交给能干的儿媳木兰;在牛家,牛似道的官是太太帮着“运动”来的,牛太太外号“马祖婆”,是家中的西太后。林语堂在塑造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处理作品中的男女两性关系时,是有明显的女性崇拜倾向的。这既是他内心深处女性崇拜意识的折射,也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想的反映。从辛亥革命后期到“五四”运动爆发,中华民族提高女性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性逐渐浮出历史地表,这些因素无疑影响到了林语堂的女性观。再加上他尊崇的道家文化中女性崇拜的影响,以及生命中几个重要女性一母亲、二姐、妻子的影响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使林语堂有着较为进步的妇女观。他认为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解放身心,自由自在,活泼开朗,健康健美。他将女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带有任何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他甚至对女性中的特殊群体一妓女也表示出很大的热情和关爱。正因如此,林语堂才以饱蘸热情和仰慕的笔墨塑造出了上文所述的《京华烟云》中形貌美丽、姿态各异、冰雪聪明的众女子形象,女人也才有了《京华烟云》中显于男性的显赫地位。林语堂对女性最本真崇拜的来源林语堂崇拜女性,在作品中塑造完美的女性形象有源可查。从出生到逝世,林语堂受到了好几个女人的深刻影响。首先是母亲杨顺命。林语堂曾这样叙说母亲:“我有一个温柔谦让天下无双的母亲,她给我的是无限无量恒河沙数的母爱”,“这源泉滚滚昼夜不息的爱,无影无踪,而包罗万有。说她影响我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长成,我成人,她衰老,她见背,留下我在世。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为我,是她培养出来的。这无限量的爱,一人只有个,怎么能够遗忘?”所以,母亲是林语堂女性崇拜的起点。其次,他生命中另一个重要女性是他的:二姐。二姐在出嫁那天,给了林语堂仅有的四毛钱,并教育他要好好用功读书,这一教诲成为林语堂一生不断追求上进的动力。二姐拥有乐观的性格、出众的外貌,但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因病早逝,去世时尚有7个月的身孕。直到晚年,林语堂仍对这位早逝的二姐念念不忘,可以说这是林语堂不断关注女性的初始动机。陈锦端,是林语堂一生钟爱的女人,她有天赋和美感,充满灵性,由于门第差异,他们两人没能结婚,但直到80岁,林语堂仍然对她痴迷。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是他关注女性、探究爱情与婚姻关系的又一契机。再有就是他的妻子和三个可爱、天真的女儿,她们给了林语堂无限欢乐和温暖,成为林语堂关注女性的又一源泉。总之,林语堂生命中的这些女人有着不同的美德,这些美德又以不同的方式渗入到他的灵魂,因此,林语堂对女性有种天生的崇敬之情。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老庄哲学中的“母性崇拜”和《红楼梦》也对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影响比较大。此外,林语堂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运动”,又在女权主义运动盛行的美国居住过数十年,翻译过《女人的知识》、《易卜生评传》和《茶花女》等提倡妇女解放的作品,对女性解放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作品中,林语堂能够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关心女性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四、表层意识的女性崇拜,深层含义的男性立场(一)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和行为要求林语堂说,一个女子应该温良恭俭让,深谙礼仪,举手投足轻柔贤淑,对夫君从而不愚、顺而不谄。夫君若是文人墨客,便与之同游山水,尽享自然之乐;夫君若是普通男子,便与他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这样的女子恬淡隽永,如兰香草,如蓝田暖玉。《京华烟云》中的木兰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女子。林语堂曾经说过: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在《京华烟云》中,他形容木兰“美如满月”,“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态丰满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削瘦一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无疑,木兰的外在形象符合所有男性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期待。其实,一个女性真正的美不仅体现在她的外表,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行为举止和精神气质所折射出来的内涵美。所以,林语堂对木兰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很全面的书写。他作品中的木兰知书达理,尊重长辈,礼待下人,生活富裕却从不嚣张,饱读诗书却从不炫耀。由于她是在充满智慧和知识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具备传统文化所要求的诸如勤劳、知礼、谦卑、克制等美德;由于受父亲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影响,从而得以自由健康地生活与成长:长一双天足而不裹脚;会吹口哨、会唱戏;懂得收集古董,会鉴赏“甲骨文”;由于接受了一些先进文化和现代教育,所以自然脱俗、坦荡洒脱,相信男人和女人应该是平等的;婚后,更是以与人打交道的豁达、真诚、热情,成为府里上上下下都佩服的当家女主人。总之,由于自然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美的事物,木兰的性格非常健康、完美,拥有与曼娘纯真、温暖的女性友谊,拥有与孔立夫真诚、美好的异性情谊,拥有与父亲、母亲、姐姐、妹妹以及和他们的孩子们的深厚亲情,拥有幸福的婚姻,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纵观木兰的生,她是充满天赋的、心胸宽广的、无限热情的、勇敢的、洒脱的。林语堂在打造木兰形象的时候,载之旧的和新的文化,使之成为一个集传统和现代精神于一身的女性形象:既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女性设计最理想的职业——婚姻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中西文化背景的作家,中西文化的冲撞在《京华烟云》中的曼娘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曼娘,一个浑身散发着东方传统文化美德的女性,在作品中却是一个让人极度惋惜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的人生也彰显了封建伦理思想的顽固与可怕。在曾家老祖母的安排下,曼娘从小许配给他的长孙曾平亚。在情窦初开的日子里,她与平亚遵守礼仪,谦虚自重。当平亚病危时,她“冲喜”嫁入曾府,想要挽救平亚的生命。但结婚没几天,平亚去世,一个年轻并且美丽的女孩从此开始了处女寡妇的生活,并且坚持着为死去的丈夫守身如玉、终身不嫁。曼娘虽然生活在封建家庭,但并不喜欢迂腐刻板,所以是一个很矛盾的人。这种矛盾其实也是作者林语堂自己的思想矛盾。在意识形态上,曼娘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了迎合社会规范,她拼命压抑自己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她会有与社会相冲突的做法。对既是弟媳、也是好姐妹的木兰的潇洒,她虽然有时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没有表现出异议,有时也很欣赏,甚至有时也有参与其中的喜悦。所以,曼娘的形象其实体现出作者女性观的矛盾性: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他同情曼娘的不幸遭遇,以此反映他对封建传统旧道德的痛恨;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又极力讴歌曼娘顺从的美德,对她的善良温顺、美丽坚贞津津乐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始终跳不出男人立场这道门槛。中西文化冲撞下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中西文化背景的作家,中西文化的冲撞在《京华烟云》中的曼娘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曼娘,一个浑身散发着东方传统文化美德的女性,在作品中却是一个让人极度惋惜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各地社保局劳动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租赁合同范本汇编
- 2025房屋租赁合同书范本2
- 内蒙古工业大学《医药商业道德与责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学(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农业大学《电竞战术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数据信息可视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师范大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土地经营合作合同协议
- (八省联考)内蒙古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培训
- 2025年八省联考新高考数学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燃气管道及设施保护专项方案
- 食品安全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 DB31-T 1298-2021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安全技术要求
- 在登高作业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 血透延续护理服务
- 《西游记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单选题100道、多选题100道)
- 地下管廊电缆施工方案
- 202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