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与解析)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与解析)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与解析)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与解析)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与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小说每每被视为史余、史补而受轻视,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变法”前后,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基于小说可以化民成俗的认识,开始译介欧美及日本的小说,并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说的“载道”功用,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适应了晚清维新派改良群治的愿望。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场域的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学人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对古代小说开展了学术研究。1918年3月15日,胡适首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了《论短篇小说》的演讲,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该文虽只6000余字,却昭示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研究的系统性。不过让胡适付出更大热情的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考证研究。1920年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推出汪原放标点版的《水浒传》,胡适撰写的《水浒传考证》置于卷首作为前言。此后8年中,胡适先后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撰写了20余篇考证及序跋文章。在胡适的系列考证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21年5月置于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难以与流播久远的世代累积型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但因其精神内涵丰富,艺术表现高妙,题材与格调更适合文人读者的口味,所以程甲本问世后,它便受到读书人阶层的群体青睐。中国的读书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读者习惯以史家笔法来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金瓶梅》问世之初,即有诸多有关本事的传闻,《红楼梦》问世之后更是如此,因其开卷第一回写出甄士隐、贾雨村两个有符号意味的人物,脂批道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导致不少读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因此便有了“和珅家事”“张侯家事”“傅恒家事”“明珠家事”等各种说法。最初它们不过是民间茶余的传闻、文人酒后的谈资,直至1914年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后又附《红楼梦》以刊行,“索隐”旗帜由此高张。1916年蔡元培发表《石头记索隐》,次年又以单行本行世,将“索隐”往前又推进了一步。蔡元培是一位翰林出生的宿儒,有过留学德国的经历,曾是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当时教育界、文化界威望颇高,胡适亦以“领袖”称之。以蔡元培这样的身份、声望,论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赋予它以重大的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价值和影响。“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春秋笔法,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有文本之“隐”,也就有研究之索“隐”。“索隐”由此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之于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索隐”是读者层面的思维方式和解读途径。即此而言,《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然而胡适的考证,却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胡适对古代小说的考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历史演进情况;二是对《儒林外史》《红楼梦》这类个人创作的小说,则侧重考证其作者与版本。在20多篇古代小说考证及序跋文章中,胡适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考证了不少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事迹,大多数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胡适《红楼梦考证》首先向索隐派提出批评。对早期所谓的“纳兰家世说”和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胡适用考证历史事实的方法予以批驳;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则用“猜笨谜”的措辞指破它的牵强附会。《红楼梦考证》后一部分是对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他根据顾颉刚、俞平伯寻求出的文献,勾稽出与作者相关的六条结论,前五条关涉曹雪芹生平与家世,最后一条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认为甄贾两宝玉是曹雪芹自己的影子,甄贾两府是当日曹家的影子。关于本子,胡适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是乾隆六十年(1795)高鹗在中进士之前补作的,这就是著名的“高续”说。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面世及其随后发生的与蔡元培之间的论战,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但蔡胡论战确实是以胡适的胜利而告终。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考证工作最重要的学术意义,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促使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他在晚年曾这样评价:“这种工作是给予这些小说名著现代学术荣誉的方式:认定它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胡适的考证将长期受到贬抑、轻视的小说提高到与经学、史学等传统的“学术研究的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仅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席卷全国的运势,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重心,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语境”指由于梁启超的推动,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国文学场域新格局。B.“索隐”在文中指读者以史家笔法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以传统解经思维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的阅读和研究方式。C.“微言大义”在文中指被索引派认为隐含在《红楼梦》精微的语言和叙事中的作品内涵和历史真相,他们为找寻其答案而孜孜不倦。D.“自叙传”在文中指胡适对《红楼梦》成书由来的认识,他认为作品中的甄贾两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贾宝玉写自己的人生。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妙的艺术表现,更适合文人读者口味的格调,使《红楼梦》有别于《三国演义》等小说而受到读书人的群体青睐。B.胡适注重文献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为高鹗所续,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C.文章详细介绍了索隐派代表蔡元培显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学界影响力虽增加了胡适推广新学说的难度,但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帮助。D.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其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谐音理解甄士隐、贾雨村的符号意味,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B.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首先运用了不同策略对索隐派提出批评,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而告终,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C.从小说之于经史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受到贬抑、轻视的对象不一定不具备研究价值,曾被称为“诗余”的宋词即是典型代表。D.传播媒介对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4.作者认为“隐”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①夜缒而出,见秦伯。(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②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红。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自《红楼梦》)5.作为名词,“启示”指领悟了的道理或深刻的含义。倘若你未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你能从胡适的考证工作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次巡逻王曦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恰此时,红太阳出现在雪山尖上,彤光泼下来,一派辉煌的红在山谷中铺展开。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有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连长紧绷的身体松弛下来。一辆吉普车出现在来连队的路上,像是凭空从雪地里跳出来的,很快开到连队大门前。车刚停下,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便打开了,跳下来一个人,是楚副营长。副营长边系披风边说:“加布沟给雪灌满了,一路都没敢跑快,差点没赶上。”连长说:“安全第一,我们也刚准备好,还有几分钟。”副营长说:“走吧,路上雪深,早点出发,要不天黑前赶不回来,今天我打头。”说着就往操场走。连长说:“今天我在后边,你去前面跟着楚副。”二班长一脸疑惑,为难地看着连长,连长意味深长地说:“去吧,把楚副照看好。”队伍出发了。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前行。河谷蜿蜒狭窄,两侧是高高的山峦,一条白色的冰带像哈达一样缠绕在两山之间。河谷弯来弯去,太阳也跳来跳去,一会在山前,一会在山后,一会又消失不见。太阳消失不见的时候,河谷便猛然变得更冷了。一座雪山迎面而来,巍峨峻拔,棱角分明,像个怒目金刚。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冰河越来越瘦,如带,如缕,如线,终于消失了。拐一个弯,眼前蓦然开阔,一汪晶莹的蓝跳跃出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安静地睡在雪山怀抱里。湖呈圆形,已经冰冻。山风将积雪扫净,阳光摔在冰面上,像无数银针散射开来。冰面蓝得剔透,蓝得让人稍加注视,便想流泪。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赶紧戴上护目镜。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进入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走了一阵,副营长回头问:“守平,你还记得那头野驴吗?”二班长说:“记得,就埋在那儿。”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石头堆。副营长叹口气说:“估计它早就成了一堆骨头了。”二班长不知道如何接话。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不是野驴,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之后,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二班长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戈壁上的雪被山风吹散,压实,变成浅浅的一层硬雪。雪面如同风吹过水面,层层波纹堆叠着流向远方。二班长用力踩在雪上,细细体味着雪下的戈壁反弹给他相同的力度。二班长猛然撸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石头般的脸。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雪沫打在二班长的脸上,有种微微的、又凉又热的痛感。二班长喜欢这种痛感。太阳升到头顶时,队伍来到雪山下,进入一道狭长的山谷。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朝副营长那边走去。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班长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内心感到沉重又抗拒。B.连长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身体松弛下来,展现了他对楚副营长能否安全到达连队、按时参与巡逻任务的担心和紧张。C.列兵程志此次巡逻时的种种行为,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不仅朝气蓬勃更是成长迅速。D.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是为了向连长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楚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表现了他在即将离开连队、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B.文章插叙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的情节,解答了前文二班长对连长让他和楚副营长一起走在前面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C.本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写列兵出场,激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特征,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描绘了祖国雪域边疆的壮美景象,展现二班长等人巡逻行进路线的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8.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配乐风声、踩雪声远镜头①特写镜头②视频解说③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隌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面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谏厉王止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一般指办事的官员,有时表示尊敬,文中的“执事”指后者。B.行李,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携带的装备,与今之行李基本相同。C.列士,古称天子的上士,与“烈士暮年”中的“烈士”所指不相同。D.耆艾,古人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忠勇神武,很有口才。鸿门宴外他知情势不利,则闯门而入,拔剑割彘,慷慨陈词,最后竟让项王无话可说。B.召公说领导要善于倾听各阶层的谏言。他说,治水者通过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领导者也要善于开导并善于倾听。C.召公重视群众的言论或建议。他把群众的言论看得很重要,把君王的纳谏之心视为平坦肥沃的良田和人们生活基础的来源。D.烛之武洞悉并善于利用国际形势。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言巧舌利,更是因为他看出了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14.烛之武、樊哙、召公三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乌江[唐]汪遵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项羽[宋]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B.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C.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D.《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16.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4)《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极状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可爱,仿佛一个琼玉铺就的空明的神仙世界。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个人显得那样的渺小。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空种子”这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自1987年以来,中国航天育种技术已选出新材料千余份,培育新品种260多个、______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如今,太空茄子、黄瓜、番茄等早已经“______”。人们为何要把种子送上天呢?具备强辐射、高真空、宇宙粒子、突变磁场等特殊条件的太空环境、是在地球上难以用技术模拟的,对于诱发种子基因突变、加速变异过程、提高变异频率而言,是绝佳的环境。由于太空舱空间有限的缘故,为搭载更多种子的种类,每种种子都是按粒数计算的。______,能被选择送上天的种子,也必定是“优等生”,或是“偏科生”。(

)可以送去太空接受不一样的环境熏陶。而“偏科生”如果在太空把自己原来有缺点的基因给突变了,也能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涵盖

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

弯道超车

B.覆盖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诚然

弯道超车C.涵盖

到乡翻似烂柯人

诚然

天道酬勤

D.覆盖

到乡翻似烂柯人

当然

天道酬勤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太空舱空间有限的缘故,为搭载更多种类的种子,每种种子都是按粒数计算的B.由于太空舱空间有限,为搭载更多种类的种子,每种种子都是按粒数计算的C.由于太空舱空间有限,为搭载更多种子的种类,每种种子都是按粒数计算的D.由于太空舱有限的空间的缘故,为搭载更多种子种类,每种种子都是按粒数计算的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实上,每粒种子因其独特的个性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选择的种子C.“优等生”想变得更优D.“太空种子”作为“优等生”21.与文中“偏科生”的引号用法一致的选项是(

)A.“哎呀,110分,”学生说,“我十分满意我的语文成绩!”B.他(指同桌)为了停留在其“卓有成效”的舒适区,就撕掉了他的“积极进取”的面具。C.从育才楼往下看,只见做核酸的同学排成许多“弓”字形,一直连到操场。D.更有两位白发苍苍的红军战士,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在育才中学课室,纯粹得像孩童一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①)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②),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浮光掠影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③),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更胜一筹。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3.请你运用“八面受敌法”,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要求,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完成下表:句式整齐,表达简洁。“八面受敌”读红楼①

,逐一突破首读:读宝黛爱情,悲喜交织次读:读

②再读:读四大家族,盘根错节六、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袁隆平埋头田间三十年,兀兀穷年只做一件事,从一株寻找了三年的野生水稻开始耕耘于田间……他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是一位真正的“守界者”。钟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后,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后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他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更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不同的专业、学科和领域探索自己的边界……他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有人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像袁隆平这样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也有人说,当下我们更需要像钟扬一样勇敢的“跨界者”。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A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示例1:传统史学讲究微言大义,以曲折、精微的文笔隐寓褒贬、寄托深意。如“夜缒”可反映出国势之危急,并暗含对统治者昏庸短视的批评,对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精神的赞美。示例2:文学作品中有时似贬实褒,字里行间隐含深意。比如草莽、傻、狂等词语,看似批评宝玉性格乖张、不学无术,实则写出宝玉之重情脱俗。

5.【答案】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如胡适与蔡元培论战,对索隐派提出批评等。②注重实证,勇于开拓,如胡适做了厘清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等大量开创性工作。③讲究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同是对索隐派的批评,他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④着眼未来,领风气之先,如胡适的考证与新式标点小说风行、肯定小说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的文化大背景相一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错,原文是说“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可见,并不是“被改变”,而是“动摇和瓦解”。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错,原文是说“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是关于蔡胡论战的结论,并没有说终结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错,原文是说“《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不是通过谐音理解符号意味。B.“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错,根据原文“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提出批评的策略是最重要的原因。D.“如果……就”说法绝对,根据原文“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借助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席卷全国的运势,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可知,《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只是一种重要条件,起的是推动作用。6.【答案】B7.【答案】B

8.【答案】①对自己所带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谙熟高原地形的满意和骄傲。②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能留在山上,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

9.【答案】答案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配乐风声、踩雪声远镜头苍茫雪原、日光闪耀,一列巡逻的人(答出“雪原”“巡逻的人”即可)特写镜头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的两片僵硬死皮在日光下显得透明和有光泽视频解说黝黑的脸色和两颊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沉重又抗拒”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他心情沉重,内心抗拒,由后文可知,他对这次告别巡逻是珍视而慎重的。C.“皆体现”错,程志“赶紧戴上护目镜”“蹦跳着跑过来”等行为,不能体现他的迅速成长。D.“炫耀”“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错,原文有“能留在山上吗?”可知二班长是向连长推荐列兵程志,想让他留在山上。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错,这段插叙并不存在解释上文疑惑的作用,而是原文楚副营长说的话“今年我也要走了”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由文中“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可知,二班长推荐列兵,听到连长的认同,二班长内心对列兵感到满足,他的笑中饱含对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的满意和骄傲;由文中“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可知,二班长得知列兵能留在山上,为列兵感到高兴,他的笑中饱含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能力。题目要求以短视频形式展现二班长的形象,远镜头展现环境背景,引出人物。由文本“雪后的早晨”“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可知,环境为苍茫雪原、日光闪耀;结合“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可知,远镜头人物应为巡逻的队伍。特写镜头展现二班长外貌的细节,对应文本中“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视频解说应体现二班长外貌特征背后负载的精神品质,即十几年扎根高原、坚守边防、战风斗雪、不畏艰难的边防军人品质。语言尽量有文采,比如黝黑的脸色和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其他特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等,可以想到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答案】A【答案】B

【答案】D

13.【答案】(1)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2)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

14.【答案】①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②申明利害,晓之以理;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也”一般作句末语气词,三处“也”后面都需停顿,排除BC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携带的装备,与今之行李基本相同”错误,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现在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句意:外交使者来来往往C.正确。天子的上士;有操守的人。句意: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志向远大的英雄到了晚年。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是因为言巧舌利”错误,言巧舌利的劝谏艺术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2)“虑之于心”,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心虑之”;“宣”,议论,表达;“胡”,怎么;“壅”,堵塞。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烛之武不谈退兵对郑国的好处,大谈对秦国的利害得失;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召公从正面讲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都是从对方角度劝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烛之武认为亡郑,秦有百害而无一利,舍郑,秦有百利而无一害;樊哙认为刘邦有功,项羽“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召公“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都申明利害,晓之以理。烛之武先博得秦伯好感,然后进一步利益诱惑,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樊哙先说秦王有虎狼之心,又说到怀王约定,再谈今沛公功劳;召公先说危害,再列举正确做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参考译文:甲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乙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问:“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丙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答案】D16.【答案】汪遵的《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面对项羽的失败,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在陆游看来,项羽力能扛鼎却不足为奇,作者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对比”错误。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汪遵的《乌江》中“单枪匹马突重围”意思是:项羽一人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