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2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2015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7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8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行政管理专业综合考研真题
2012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司法审查2政治人类学3两党制4非正式组织5组织绩效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政治文化功能。2非语言沟通作用。3简述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4群体决策的优缺点。5组织文化七个维度。6简述国家内涵和含义。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不同控制类型及管理适应性。2简述决策的八个步骤。3联系实际,简述威权政体的特征及实际功效。参考答案: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司法审查答:司法审查又称“违宪审查”,是指司法机关通过对立法机关制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宣告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无效及对其他违法活动通过司法裁判予以纠正,从而切实维护宪法的实施,保护公民合法人的合法权益。广义上的司法审查原则包括了违宪审查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前者是基于司法权对立法权制约平衡的需要,由法院对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是否违背宪法进行审查;后者是基于制约政府行政权的需要,由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2政治人类学答:政治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福蒂斯和埃文斯·普里查德《非洲政治制度》一书的出版作为标志。政治人类学是政治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它用人类学的方法、知识、原理解释人类政治现象的起源、机制和发展,注重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和初级社会的政治和政治关系。其研究方法主要有:①起源分析法;②功能分析法;③结构分析法;④类型分析法;⑤术语分析法;⑥过程分析法;⑦行为分析法。与传统的政治学相比,政治人类学主要有两个特点:试图超越特殊的政治经验和理论,致力于建立起一套带有普遍性的政治行为的科学,以寻求人类的各种政治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的共同性;主要致力于描述和分析与初级社会有关的政治制度。3两党制答: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中获胜的一党,执掌政权,成为“执政党”或称“在朝党”;而在议会选举中没有取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中失利的政党,成为“反对党”或称“在野党”。需要注意的是,反对党不是从根本上反对政府,更不是要推翻现政权存在,而是以合法监督政府、制约执政党的形式充当现政府的后备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即政府换届或执政党陷入政治危机时取而代之,实现政权的和平更迭,从而使整个国家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转。两党制的特点:①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②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③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4非正式组织答: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5组织绩效答: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赢利情况。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政治文化功能。答:(1)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2)政治文化的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将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影响政治体系。任何政治体系都有着本系统特属的政治取向模式,也就是政治文化。该政治文化赋予政治系统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决定着他们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正当性支持,而这一正当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较为有效地进行“权威的价值性分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于是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并成为政治系统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取决于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体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②影响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在臣属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③影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即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意味着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虽然政治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政治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社会中若没有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政治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2非语言沟通作用。答: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2)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3)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5)表达超语言意义,在许多场合非语言要比语言更具有雄辩力。高兴的时候开怀大笑,悲伤的时候失声痛哭,当认同对方时深深的点头,都要比语言沟通更能表达当事人的心情。3简述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答:(1)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是人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2)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主要有:投票、选举、主动接触、政治结社等。①投票。作为政治参与的方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以决定重大国事。在西方国家,投票是一种最为频繁的公民活动。由于选票决定政治官员的前途,他们可能会为得到选票而修正自己的纲领、注重自己的言行。当然,投票只是很间接地传达了选民对候选人的喜好,因此,投票是控制政府的迟钝而又有力的工具。②选举。是由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的,诸如组织协调、宣传动员,投票只是选举活动的最后阶段。与投票活动相比,投入选举的前期活动需要更多的主动性,也是更为困难的活动。选举是诸多政治参与方式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政治活动,一方面,其作用与投票相同,即评判政府和政治官员;另一方面,选举过程训练了政治积极分子的政治才能,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③主动接触。投票和选举活动是模式化的参与行为,其内容和时间都为公民规定好了,况且选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为候选人和组织者所控制,因而公民的这些参与行为程序化了。与此相反,公民个人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主动与政治官员接触,陈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这种参与被称为公民的主动接触。④政治结社。现代宪法一般都赋予公民结社活动的自由。在政治参与意义上,结社活动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二是以团体或组织的方式去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只要公民加入了政党,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团体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他都已参与了政治。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也是我国的一种主要参与方式。4群体决策的优缺点。答:(1)群体决策的优点①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②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③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的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④群体决策提供了决策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⑤群体决策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有关研究表明,在群体决策中,许多人都比个人更勇于承担风险。(2)群体决策的缺点①群体决策的速度、效率可能低下。②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存在从众压力。群体成员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重视的愿望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被压制,在决策时使群体成员都追求观点的统一。③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控制,如果这种控制是由低水平的成员所致,群体决策的结果就会受到不利影响。④群体决策容易受到责任不清的影响。对于个人决策,谁来承担风险是很明确的。但群体决策中任何成员的责任都被冲淡了。⑤群体决策很可能使决策者更关心个人目标。在决策实践中,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定义,管理者个人更倾向于对自己部门相关的问题非常敏感。5组织文化七个维度。答:管理大师罗宾斯在管理学中提出的组织文化七维度主要包括:①关注细节,指期望员工展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②结果导向,指管理者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的程度。③人本导向,指管理决策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程度。④团队导向,指将工作安排给团队而非个人的程度。⑤进取心,指员工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非合作的程度。⑥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为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⑦创新与风险承担,指鼓励员工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在很多组织中,某个文化维度常常比其他维度被强调得更多,并从根本上塑造了组织的人格和组织成员工作的方式。6简述国家内涵和含义。答:(1)“国家”一词,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创造的。关于国家的概念,最为准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这一定义的完整阐述则来自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指出:这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定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后来的学者只不过是将这一定义具体化。综上,我们可以认为,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2)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③国家是个机器。机器顾名思义是个工具,而且是个复杂的工具。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机构,即组织体系。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不同控制类型及管理适应性。答:控制是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1)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或预先控制,实际工作开始之前,通过最新信息或经验教训作出预测,从而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可防患于未然,对事不对人。它是在问题发生前作出预测,防止问题在随后的转换中出现。预先控制集中注意进入组织的各种资源或工作的投入。预先控制的侧重点在于预先防范。(2)过程控制,又称事中控制、现场控制或同步控制,是在系统进行到转换过程中,即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过程中,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亲临现场,所实施的控制,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过程控制的侧重点在于及时了解情况并予以指导。(3)事后控制,是常见的控制类型。当系统最后阶段输出产品或服务时,来自系统内部对产生结果的总结和系统外部顾客与市场的反应,都是在计划完成后进行的总结和评定,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但可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以及系统持续的运作提供借鉴。事后控制的侧重点在于矫正偏差。2简述决策的八个步骤。答:(1)决策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一般包括八个步骤:①诊断问题。在决策之前首先要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了解,即要诊断所要面临的问题。②确定决策评价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制定影响决策的具体标准。③给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在确定评价标准之后就要给各个标准分配权重使决策标准更加具体和细化。④制定备选方案。在考虑各项标准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备选方案。⑤分析备选方案。对所制定的备选方案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各自的优缺点。⑥筛选备选方案。在分析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找出最适合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方案。⑦执行备选方案。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执行所选定的方案,以使所面临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⑧评估决策效果。在之前的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进行相关的评估和总结工作,对这次的决策进行全面总结,为以后的决策提供经验和教训。3联系实际,简述威权政体的特征及实际功效。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2014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山东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1预算2控制3政治发展4一党独大制5政治系统论6精英主义国家理论二、简答题(共6题,每题10分)1简述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民族文化的维度。2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3控制的类型。4简述利益集团的主要特征。5简述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层次。6简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1什么是管理?现代管理的发展主要呈现哪几个方面的趋势?2从权力来源和构成的角度,分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3试述极权政体与威权政体的联系与区别。2015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
附文字版试题:山东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议会制2合法政党3地方化4司法审查权5管理6控制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西方政治内涵的演变。2简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3简述政治文化的特性。4决策者的理性限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6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主要区别。2试论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的演变。3试述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参考答案:山东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议会制答:议会制分为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1)议会君主制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因此议会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倒阁权,政府如果失去议会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请求君主解散议会。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在国家权力的运作程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礼仪和形式上仍在国内、国际的国事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荣耀和尊敬。(2)议会共和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议会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西欧的共和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的较多,如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亚洲的印度、新加坡等也实行这种政体。2合法政党答:合法政党是指被一个国家法律承认,事实能够公开参加政党政治的政党。政党一般通过合法选举、政治革命或军事政变等方式获得合法性权力,完成合法性建设,从而进入政治过程并精心运作国家政权。3地方化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4司法审查权答:司法审查权又称违宪审查权,主要是指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司法审查权由普通法院或专门的宪法法院履行,一般都是以审理具体案件的方式来进行违宪审查。司法审查是法院监督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有力工具,不仅可以防止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防止行政机关只注意其职务本身所适用的法律,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法律。司法审查已经成为现代立宪政体的重要司法制度。司法审查的范围包括地区性的(联邦—州)的冲突、公民自由(公民对抗国家或国家权威),甚至包括对选举制度和选举法的公正性的监督,以及对政党内部自治管理的协调。5管理答:管理是指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从而有效率且有成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或者是成本费用)及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达成预定目标。6控制答:控制职能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它是指通过检查工作进行的各个环节,评估并比较工作绩效与组织目标的差距,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整工作活动,纠正不合理行为的过程。控制过程有三个步骤:测量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调整不合适的标准。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西方政治内涵的演变。答:(1)古希腊的政治①伦理政治观。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②关于城邦的学说。城邦的原则是正义,由正义而衍生出礼法,而正义恰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③“公民”政治。自由而平等的主体之间轮番而治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2)古罗马的政治①推行法律政治观。古罗马对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和国家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它民族之间的关系)。②“共和国”政治。推行混合政体,即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了贵族与平民、富裕者与贫困者之间的和谐,在政体建制上确保元老院与公民大会和保民官之间的权力平衡。(3)中世纪的政治①神学政治观。在信仰领域则可以形成超越俗界的卑污,精神上达到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宗教信仰开始赋予人生以更高的意义追求。②实行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③实行利益政治。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4)现代政治①权力政治观。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②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③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实行交换原则,即从经济生活中寻求合法性支持,现代政治的职能也成了维护经济生活的正常开展。2简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答:(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①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生活。国家兴起之后,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去保护私人财产,维护市场契约,更主动地创造各种社会交往和合作的机制,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②国家由于野心勃勃,一心向社会扩张自己的力量,所以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削弱本来就存在的一些社会合作。③只要国家与社会形成了利益的一体化,就会产生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国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如果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是分离的,国家干预无非就是为了巧取豪夺。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干预的关键不在于要还是不要,也不在于干预的数量有多大、程度有多高,而在于国家干预的质量,它是强化市场的,还是压榨市场的。(2)国家形成的过程充满着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博弈和互动,结果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①强社会弱国家型。在那些一直享有自治传统的国家,社会力量一直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比如中世纪封建制的欧洲,国家与社会是一种强社会弱国家型的关系。但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这种关系演变为强社会强国家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早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运动,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发秩序,但是这种以自治传统为基础的强社会推动的国家成长的路线不具有复制性。②强国家弱社会型。一些东方国家,虽然历史上曾经是专制主义政治,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中,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范畴,但是绝没有西方社会的力量那么强大;而在以文化为纽带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之于社会的影响远不及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社会关系可归类为弱国家弱社会型。弱国家弱社会型的国家面对外来压力的冲击和挑战,很自然地形成一种国家主导现代化的路线。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德国、日本、俄国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归类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运动,形成了很多后发展国家的强国家弱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有的国家强大到彻底淹没了社会,彻底取代了社会,形成了有国家而无个人的局面,如苏联。在只有国家而无个人的国家,丧失了基本自由的个体必然是没有创新性的,国家因而停滞,直至衰败。
③强国家强社会型。无论是早发达国家还是后发达国家,都有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强国家强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都能在制度化的制度中有序而合理地发挥作用。3简述政治文化的特性。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1)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受到已有的政治文化形态的影响,而且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传递和延续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正是在社会成员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活动中,政治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2)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历史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也在不同民族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对世界各种政治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时,重视每种政治文化中所包含的特定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政治文化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性。(3)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由于物质活动和阶级利益上的差异,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与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统治地位相对应,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也必然占据统治地位。与政治文化的这种阶级性相伴随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性,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政治理想只有在得到被统治阶级一定程度的认可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其主导地位,而统治阶级往往都将本阶级的政治文化宣扬为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4)政治文化具有发展性。任何政治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政治制度的变迁,进而使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而这种改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迁。4决策者的理性限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有限理性即人的行为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在人们的实际决策中作为“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期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决方案,而只以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满足。决策者只能在考虑风险和收益等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自己较为满意的决策。这是因为:①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活动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②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情境变化的影响,人们总是使用“有限的智力资源”对“无限的情形”进行加工,理性在这里根本就未发挥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是不断地面临新的情况与环境,因此必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判断与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就是在具有充分的“信息”和“情资”的基础上筹措一个最佳解决方案。(2)决策者的理性往往会受到以下两个方面限制:①信息的有限性。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繁进行必然导致对“信息”和“情资”需求增加,但“信息”和“情资”的搜集与整理却要受到时效与环境的制约,从而导致“信息”和“情资”的滞后与短缺,致使决策行为与“信息”“情资”的获取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不对称,由此造成理性决策的理念与客观实际的背离。②智力的有限性。由于决策者受到知识、经验、阅历与世界观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信息”“情资”的充分使用受到限制,使理性在决策过程中根本就未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即是“决策的有限理性”。5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答: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制定有效的计划步骤如下:(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计划的第一步必须认识组织将要走向何方。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可以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决策所确立的目标进行分解,以便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目标。(2)认清现在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路径,即实现目标的途径。认清现在不仅需要有开放的精神,即将组织、部门置于更大的系统中,而且要有动态的精神,即考察环境、对手与组织自身随时间的变化与相互间的动态反应。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和组织自身的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要研究环境给组织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与竞争对手相比组织自身的实力与不足,还要研究环境、对手及其自身随时间变化的变化。(3)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预测的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前提条件认识越清楚、越深刻,计划工作越有效,而且在于组织成员越彻底地理解和同意使用一致的计划前提条件,企业计划工作就越容易协调。(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其内容包括: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要求拟定尽可能多的计划。可供选择的行动计划数量越多,被选计划的相对满意程度就越高,行动就越有效。(6)制定主要计划完成了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后,拟定主要计划就是将所选择的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地表达出来,作为一项管理文件。拟写计划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5W1H”的内容,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谁去做)、Where(何地做)、When(何时做)、How(怎样做)。(7)制定派生计划基本计划需要派生计划的支持。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在做出决策和确定计划后,赋予计划含义的最后一步是把计划转变成预算,使计划数字化。6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答: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组织类型,是指通过让员工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的制定,从而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这种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它能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组织结构变革的发展趋势,是未来成功企业的重要模型。学习型组织具备的特征具体如下:(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3)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①“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②“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③“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④“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它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一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5)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选择伙伴组成团队,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8)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主要区别。答:(1)概念区别①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②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亦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2)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前者是政治关系的质变过程,导致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后者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过程,促成政治体制的改进与完善。(3)严格意义上,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有着重大区别。①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②从行为过程来看,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地发生的,其主体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它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整个变革过程通常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③从实现方式来看,政治革命虽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但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为了推翻旧的政治统治,革命者往往最大限度地进行政治动员,集结革命力量,发起革命运动,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化。而政治改革则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通常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和缓慢的过程。为了顺利实现改革目标,改革者往往有计划地选择改革时机,设计改革方案,制定改革策略,确定改革步骤,并随时调整改革的规模和速度,力求避免任何突发的和不可控的暴力事件与行为。
2试论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的演变。答: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随着管理学家们对人性假设认识不断提高,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实现了实质性飞跃。(1)泰勒等人把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引入管理学,管理学理论实现了第一次实质性飞跃,人类的管理由经验管理阶段发展为定额管理阶段。按照“经济人”假设,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与出发点。经济人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物质利益,即金钱,管理者只要用金钱去激励员工,就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建立在“经济人”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这些理论的重点在于“物”而不是“人”,对人的管理只是简单地以物质利益作为刺激对象,在管理过程中强调的是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强调的是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2)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家通过“霍桑实验”,得出了“社会人假设”,管理理论开始关注实现管理目标的人的因素,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社会人”假设,物质并不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的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因素。职工对管理的响应,已经不再取决于工资、奖金刺激,而是对所属职工群体中的社交因素产生反映。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由职工归宿感、被认同感的满足程度来决定。建立在“社会人”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是: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职工的社交需要满足的是决定生产能力和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企业中广泛地存在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职工受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要高于正式组织。领导能力不再体现于强调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作制度等方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交需要,提高职工的士气。(3)马斯洛、麦格雷戈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把“自我实现的人”引入到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中,丰富和完善了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人的因素研究,推动了行为科学的发展。“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人的动机可归结为有多种动机组成的一个层次系统,从最基本动机出发,依次为基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总是追求在工作中变得成熟起来,主动地培养自己的专长和能力,追求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人主要是由自己来控制和激励自己,并且把外在刺激和控制视为一种威胁。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的业绩并不矛盾,处理恰当,自我实现和组织目标可以很好地结合。(4)洛希和莫尔斯在“超Y理论”中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揭示了人性多维结构上的多面性,推动了管理理论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管理学家们的研究视野,出现了许多流派。(5)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提出了“文化人”假设,开始把管理制度的设计与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认为管理不仅要注重社会的契约化、法治化、理性化,更应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群体意识、文化网络和仪式等。这是管理学领域的第三次大的质的飞跃。(6)“经营人”假设认为管理是手段,经营是目的,管理必须寓于经营之中,经验管理者依照其情境所总结的成功经验可以解释管理成功的秘密。(7)“变革人”假设认为组织环境的变化非常迅速,管理要改变被动适应的状况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其中人的变革是最重要的内
容。3试述管理学的学科特性。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2016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
附文字版试题: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政治革命2竞争型政党制度3政治文化4全球化5同期控制6管理者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国家自主性及其决定因素。2简述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或途径。3简述政府与国家的主要区别。4为什么在决策中应采用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5简述组织中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6简述格林纳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2试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试论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和贡献。参考答案: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政治革命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竞争型政党制度答: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根据政党的产生与发展规律,一旦政党产生于议会之内,政党一般都会伴随着议会的发展而比较平稳地过渡到一个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之中。竞争型政党制度可分为极端多党制、有限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独大制四种主要类型。极端多党制是指有五个以上的政党存在并且都在政党力量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限多党制的政党数量一般在三至五个,比较容易形成政党联盟执政和政党集团的两极化分布态势。两党制一般指由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相互竞争选票或席位而轮流上台执政。在一党独大制下,虽然各政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但是有一党占有绝对优势而长期执政。3政治文化答:政治文化即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4全球化答: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府、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际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扩展和加深、决策框架在各种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5同期控制答:同期控制是指一种同步的、适时的控制,同期控制发生在工作活动进行的时候。最常见的同期控制是直接监督。另一个用来形容同期控制的词汇是走动式管理,即管理者在工作现场直接与员工进行互动。同期控制的优点是: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就马上予以纠正,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少地发生偏差,改进本次而非下一次活动的质量。其缺点是:①控制的效率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等的制约;②应用范围较窄;③对生产工作容易进行同期控制,而对那些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则容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6管理者答:管理者是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以使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人。管理者需要协调部门群体的工作,或者监管某个人,还可能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动,甚至组织外部人员的活动。管理者通过其地位和知识,对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够实质性的影响该组织经营及达成成果的能力者。现代观点强调管理者必须对组织负责,而不仅仅是监督指导,与管理者相对应的是非管理者。管理者按等级分类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国家自主性及其决定因素。答:(1)国家自主性的定义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不仅仅是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所,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反过来支配、控制或影响社会。(2)国家自主性的决定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自主性程度不一。具体而言,国家的自主性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①社会内部危机。在阶级冲突尖锐、危机深重的条件下,为了避免既有社会结构遭到根本破坏,国家将以“第三者”身份来解决或缓和社会矛盾,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迫使社会强势集团作出让步,重新配置社会资源;而在一般的平缓时期,国家则常常作为一个政策输出机器在运作,其自主性不甚突出。②战争。在发生对外战争的时候,国家将不得不强化其暴力强制,强行提取社会资源。无论在战争中获胜或者失败,国家都将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和剥夺,只是前者一般不会引起反抗,后者则往往带来革命。③政治权力结构。一般认为,在政治权力的结构中,立法权直接受大众控制,而行政权由行政官僚独立掌握。凡是立法权对行政权控制较弱之处,国家的自主性就越强。2简述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或途径。答: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是指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面对合法化危机,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1)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统治者努力证明其统治是与政治共同体的普遍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国家中,统治者更多地依赖由来已久的文化象征系统来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甚至借助于某种道德伦理力量使民众相信对国家政权的忠诚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2)诉诸意识形态。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价值取代了传统政治价值,而现代国家在以这些政治价值立国的同时又无法真正达到政治统治的普遍化,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以灌输的方式使民众相信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利益,赢取民众的效忠和支持。(3)退而求其次,寻求有效性,诉诸社会政策。统治者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推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从而使民众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自身福利的增长,但求助于有效性只是权宜之计,合法化危机最终要通过前两种手段一劳永逸地化解。3简述政府与国家的主要区别。答:(1)概念的区别。①狭义的“政府”是指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广义的“政府”则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我们通常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政府就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②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2)政权与主权的区别。①现代政府拥有的权力(政权)来自宪法和法律的授予,最终来自人民的委托。它是有限的、可转移的,并且人们将国家政权进行合理的分解,分别由不同的机构与人员去行使。政权的运用必须向人民负责,确保公民个人权利。②国家是与主权概念同时出现的,没有主权的国家则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它必须是自决、自主的实体。因此,国家主权必须是充分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3)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尽管国家的一些强制性职能经由政府得以完成,但是,国家还具有一些非强制性的资源(如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礼仪规则、道德观念等),承担着某种共同体功能,获得公民的某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安全感。(4)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合法性是指对权力所具有的权威性的认可和接受。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把合法性划分为国家、典则以及当局政府三个层次。公民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低。另一方面,国家与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也是不一样的。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神圣的、非选择性的传统,因此国家的合法性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政府的合法性则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有效性。(5)稳定性不同。政府经常换届、更替,但是国家基本上维持不变,政府的更替只是意味着由不同的人或集团来掌握国家。一旦国家崩溃,要么意味着一国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国家机器被侵略者彻底摧毁,继而“亡国灭种”;要么意味着发生了彻底革命,“打碎了暴力机器”,将由革命力量重建暴力机器。(6)民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合法地反对政府,但民众绝对不可能合法地反对国家,因为反对政府可以制度化,反对国家就一定是反体制的。4为什么在决策中应采用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答:(1)决策时通常采用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决策是人对未来实践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的决定,是将要见之于客观的主观能力。经营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兴衰与存亡。按照“经济人”的模式,人们在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总是采用“最优化原则”。即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可行的方案。对于这种决策准则,西蒙认为,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在决策之前,全面搜寻备选方案;②考察每一可能决策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③具备一套价值体系,作为从全部备选行为中选定其一的选择准即在采用最优化原则进行决策时,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则。找到所有可能的决策方案,同时必须能对每个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预先的估计,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能对各种方案的结果的优劣进行连续而一贯的排序。但是,最优化原则的这几个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经常不能具备的。人们由于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的限制,使得人们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即使人们有充分的能力来寻找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人们由此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会使人们感到得不偿失。其次,人们对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也很难对各种备选方案的实施结果给予预先的估计。最后,由于各个决策方案执行所实现的结果往往是多目标的,而在这多个目标之间有时又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决策者就很难以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对各个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所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贯彻最优原则失去了其现实性。所以决策理论学派提出要用“满意原则”来代替“最优原则”。(2)满意原则,就是寻找能使决策者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的原则。它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找到满意的方案就不再寻找。决策者通过不断搜索备选方案,一边寻找一边检验,一旦发现有方案达到满意要求,搜索即可停止。因此,采用满意原则所寻找的备选方案数目要比最优原则的少得多。②仅用关键要素评价方案。它不像最优原则那样要把影响后果的全部因素列入模型来作全面评价,而是仅用少量几个关键要求来检验一个方案是否可以接受,其他要求则被忽略。因此,用满意原则作出决策所要花的时间比最优原则少得多。
③仅要求足够好,即满意原则使决策者认为满意即可。因此,从道理上说,满意原则比最优原则对决策的要求低。④它是一种开放模式。它建立在解释人们理智思考的实际条件与过程的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即在主观方面考虑了人的认知能力的实际有限性和人的思考过程受情感与动机支配的特点,在客观方面考虑了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和决策环境的动态变化。决策者作出的决策只能是满意的,不是最优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决策者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办事。但必须是能够实现决策目标的诸多方案中最理想的一个。5简述组织中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答:(1)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服从和严格受控地位,其行政行为基本上取决于上级指令的一种组织体制。集权制指挥坚强有力,计划统筹兼顾,同时有利于严明行政纪律,也有助于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社会事务的管理。①集权制的优点:在集权体制下,能够卓有成效地做到命令统一,步调一致;指挥灵便,行动迅速;事权集中,责任分明;层级节制,统筹兼顾;能够保证上级决策或领导意志得到最有效地贯彻执行。②集权制的缺陷:如果将其无限制地扩大与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出现超强的政治与行政控制,出现一个高高在上的、脱离现实社会的绝对权威,一种没有任何限制和制约的专制权威。(2)分权制分权制是指将行政权力较多授予下级的一种组织体制。其特征表现为行政下级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名义和实际上都享有主动采取行政措施的自主权,上级除负监督责任外不横加干涉,而由下级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其是。①分权制的优点: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专行。②分权制的缺点:如果权力过度分散,则会破坏政令统一,导致指挥失灵,控制不力,监督困难,下级各自为政,形成本位主义,从而影响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至会走向失控。在联邦制国家中,分权制的行政组织体制最为普遍。(3)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组织中找到合适的均衡点,管理效率最高。具体分析如下: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与此相对应,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集权和分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集权意味着组织中的全部权力集中在一个主管手中,组织活动的所有决策的均由主管作出,主管直接面对所有的实施执行者,没有任何中间管理人员,没有任何中层管理机构。这在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中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绝对的分权则意味着全部权力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甚至分散在各个执行、操作者手中,没有任何集中的权力,因此主管的职位显然是多余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也不复存在。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的组织,可能是集权的成分多一点,也能是分权的成分多一点。我们需要研究的,不是应该集权还是分权,而是哪些权力宜于集中,哪些权力宜分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
应多一点,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6简述格林纳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答:管理界普遍认为,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1972年,格林纳提出了组织成长与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他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每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员工心态都有其特点。每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1)创业阶段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与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市场,掌握整个组织的活动与发展。这些创业者一般属于技术业务型,不重视管理。随着组织的发展,管理问题日趋复杂,使创业者感到无法以个人的非正式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到了创业期的后期,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产生“领导危机”。(2)聚合阶段这是组织的青年时期。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扩大,职工情绪饱满,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锤炼,自己成为管理者或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这时,为了整顿陷入混乱状态的组织,必须重新确立发展目标,以铁腕作风与集权的管理方式来指挥各级管理者,这就是“靠命令而成长”。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中下层管理者由于事事都必须请示、听命于上级而逐渐感到不满,要求获得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但是,高层主管已经习惯于集权管理,一时难以改变,从而产生“自主性危机”。(3)规范化阶段这是组织的中年时期。这时企业已有相当规模,增加了许多生产经营单位,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如果组织要继续成长,就要采取授权的管理方式,采用分权式组织结构,容许各级管理者有较大的决策权力,即“靠授权而成长”。但是日久又使高层主管感到,由于采取过分分权与自由管理,企业业务发展分散,各阶层、各部门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盛行,使整个组织产生了“控制性危机”。(4)成熟阶段为了防止“控制性危机”,组织又有采取集权管理的必要,将许多原来属于中、基层管理的决策权重新收归总公司或高层管理者,但由于组织已采取过分分权的办法,不可能重新恢复到第二阶段的命令式管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增强最高领导层的监督和调控能力,建立健全层级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组织的整体规划,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成立委员会组织,或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规定、制度成了妨碍效率的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盛行,产生了“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面对“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最高领导层的认识、态度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为了避免过分依赖正式规章制度和刻板手续,必须培养管理者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以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另外要逐步增加组织的弹性,采取新的变革措施。一个组织并不一定都按上述的阶段顺序发展,但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却说明了组织在不同的时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组织的基本属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答:政治参与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人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在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2)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选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3)政治参与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杠杆”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的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如何能够控制政府的行为。通过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众对政府的有效控制不仅是现代民主应有之义,而且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地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2试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答:(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所以保健因素又可称为“维持因素”。②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工作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不利效果顶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他认为,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2)双因素理论的意义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3)不足之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有欠完善之处。像在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这些方面,赫茨伯格这一理论都存在不足。另外,赫茨伯格讨论的是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3试论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和贡献。答:(1)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①作业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组成。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科学管理的根本如同节省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多种要素的结合。他把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于是构成了一种科学。②组织管理泰勒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而这一找出和制定标准的工作就由专门的人来负责,所以就必须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a.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b.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c.拟定计划、发布指令和命令;d.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现场,工人或工头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事。泰勒把这种管理方法作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也使得管理思想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③管理哲学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泰勒的另一项实际的生产组织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于采取了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许多倍。因此,科学管理在当时的美国和欧洲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即使
在今天,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管理科学学派可以说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必然延伸。(2)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贡献①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强调运用科学而非经验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管理活动。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泰勒在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时以及在推行他的科学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来自工人阶层的,也有来自于雇主们的,但泰勒没有屈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科学管理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②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泰勒强调建立明确的、量化的工作规范,并且将这种规范标准化。泰勒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工作方法,追求最高生产效率。泰勒和他的同事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不仅是过去,而且也是近代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的工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工作业绩。④强调管理者应该为下属的工作业绩负责,要求管理者做好预先的计划,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3)科学管理的缺点①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他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②“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
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2017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真题及详解
附文字版试题: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参与民主制2政党政治3行政机构4国际政治权力格局5控制绩效6社会责任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权力与暴力的关系。2简述中华专制国家君权所受到的限制及其具有的现代国家因素。3简述政治文化的功能。4试析群体决策的利与弊。5组织设计有哪几种主要模型?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有哪些?6简述格林纳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共同特征及具体模式。2谈谈你对管理学几种权变理论中的权变的理解。3试论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20科目名称:专业综合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参与民主制答:参与民主制有又称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议民主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治形态。参与民主制允许公民更加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保障他们进行有效参与的各种经济社会条件,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为公民社会腾出更多的自治空间。随着现代信息传输手段的不断普及,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方式和途径将更加直接、快捷,传统代议民主制下由政治精英垄断政治决策的现象已经(和正在)被改变。随着现代公民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拓展,民主将经历由代议制民主向参与民主制、参与民主制向自治民主的转变。2政党政治答:通常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狭义的政党政治专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的政党政治则是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政党政治的功能有:①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②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③政治社会化;④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⑤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3行政机构答:行政机构又称政府机构,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是行政权力、政府职能的物质载体。广义上的政府机构,泛指国家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工学院《流体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加气混凝土砌块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苦参凝胶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2024年停车场经营权承包合同
- 教师节校园环保活动方案
- 2024年全钽电解电容器密封玻璃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信息技术行业劳务派遣人员技能提升方案
- 2024年企业运营优化咨询协议
- 2024年花露水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甘肃省中医康复中心建设标准(2021版)》
- 高中英语外刊-小猫钓鱼50篇
- PowerPoint培训教程课件
- 医疗绿色通道医联体协议书
- 高考名句名篇《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 兽医病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修改版)
- 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规程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卷与答案(共5套)
- 运动安全与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模具设计与制造生涯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