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一、概述共同侵权,又称共同加害行为或共同不法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这一概念在法律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多个行为人之间的责任分配,还关涉到受害人权益的全面保护。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共同故意侵权、共同过失侵权以及故意与过失相结合的共同侵权等。这些类型的侵权行为因其主观过错程度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在法律上产生的法律效果也各有差异。共同侵权行为的要素主要包括:行为主体的复数性,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行为人之间有共同的意思联络或共同过失行为的违法性,即加害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损害结果的同一性,即多个行为人的行为共同造成了同一损害结果以及因果关系,即损害结果是由共同侵权行为直接造成的。只有当这些要素全部满足时,才能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在法律效果上,共同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受害人有权向任何一个行为人请求全部赔偿,而行为人之间则应根据其过错程度和原因力大小对内部分担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设计旨在全面保护受害人的权益,确保其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赔偿。同时,通过内部责任分担机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行为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将对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1.共同侵权的概念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共同侵权,亦称为联合侵权或协同侵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共同实施加害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情形。这一概念在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涉及到多个行为人如何对其共同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在民事侵权法中,共同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其特殊性在于涉及多方责任主体,且这些主体之间可能存在主观上的共同故意或过失。从法律逻辑上看,共同侵权是对单一侵权行为的扩展和深化。单一侵权行为通常涉及一个行为主体和一个损害结果,责任判定相对简单。而共同侵权行为涉及多个行为主体,每个主体可能都对损害结果负有责任,因此责任判定更加复杂。这要求法律在制度设计上既要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确保各行为人之间的责任公平分担。在法律体系中,共同侵权制度旨在明确多方责任主体在侵权行为中的责任承担方式,为受害人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同时,通过明确责任归属和分担机制,也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共同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共同侵权制度是民事侵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2.共同侵权的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共同侵权作为侵权行为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从理论层面来看,对共同侵权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侵权行为法的理解。通过剖析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侵权行为法中的责任分配原则、因果关系认定以及损害赔偿的计算等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完善侵权行为法的理论体系,还能够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从实践层面来看,共同侵权的研究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共同侵权行为屡见不鲜,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医疗事故等领域都涉及到共同侵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也能够起到预防和遏制侵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共同侵权的研究还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共同侵权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例如,在经济学中,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涉及到成本效益分析、市场机制等问题在社会学中,共同侵权行为则反映了社会关系、利益冲突等现象。对共同侵权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还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侵权的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重大。通过深入研究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侵权行为法,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纠纷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3.文章目的与研究方法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其产生的法律效果。通过对共同侵权行为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解框架,以便更好地把握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共同侵权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共同侵权案例进行详细剖析,以揭示共同侵权行为的实际运作机制及其法律效果。本文还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共同侵权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共性与差异。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共同侵权行为的规律和趋势。二、共同侵权的类型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对于明确共同侵权行为的外延,准确认定共同侵权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共同侵权行为作不同的分类。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这是根据共同侵权行为人之间是否有意思联络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相互通谋而实施的侵权行为。这种共同侵权也称为共同正犯或者共同实行行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没有通谋或者共同故意,而由于其行为的客观关联共同造成同一损害结果的侵权行为。这种侵权行为也称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或者无共同故意的共同侵权。加害行为的共同侵权与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的共同侵权:这是以共同侵权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的性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加害行为的共同侵权,是指共同侵权行为人都是直接加害人,都实施了加害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的共同侵权,是指共同侵权行为人中的部分人是教唆行为人、帮助行为人,部分人是直接加害人。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明确共同侵权行为中不同行为人的不同责任。共同正犯、共同教唆与共同帮助:这是以共同侵权行为人所起的作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共同侵权行为中,共同正犯是指共同侵权行为人都是实行行为人,都直接实施加害行为共同教唆是指共同侵权行为人都是教唆行为人,都教唆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共同帮助是指共同侵权行为人都是帮助行为人,都为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提供帮助。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对共同侵权行为人的不同作用予以认定,从而确定其不同的责任。1.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又称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的共同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事先并无共同的意思联络,但其行为偶然结合致人损害,且每个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侵权行为。这种侵权行为虽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的联络,但因行为人的行为相互结合,其损害结果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构成共同侵权。例如,甲、乙两工厂的废水池均向同一河流排污,某日因暴雨致两厂同时向河中排放废水,河水泛滥致使沿岸居民丙的庄稼受损。甲、乙两厂虽无共同故意或过失,但因其排放废水的行为结合致丙受损害,构成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与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行为人事先有无共同的意思联络。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中,各行为人不仅主观上存在过错,而且有意思联络,即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共同实施某种行为会造成损害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中,各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时并无共同的意思联络,而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使数个行为人的行为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同一损害结果。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又称无共同故意的共同侵权。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虽然缺乏共同的意思联络,但因各行为人的行为偶然结合致人损害,且每个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因而各行为人仍应负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基础在于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即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损害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各行为人的行为相互结合造成了同一损害结果,并且每个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无法确定各行为人的责任大小。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人对外应负连带责任,对内则应根据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等因素分担责任。如果难以确定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的,应平均分担责任。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如数个排污企业的排污行为相互结合导致环境污染、数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缺陷相互结合导致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等。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准确把握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确保各行为人承担与其过错程度和原因力相应的责任。同时,也应注重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及时获得赔偿和救济。2.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是指多个侵权行为人之间存在主观上的意思联络或共同故意,共同实施了侵权行为,造成了他人的损害。在这种侵权类型中,各行为人之间的主观联络是构成共同侵权的核心要素。主观联络:行为人之间存在明确的或默示的意思联络,可以是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计划。共同行为: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了侵权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作为,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在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中,各行为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受害人可以向任何一个或多个行为人请求赔偿,而行为人之间则应当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和责任大小进行内部的责任分配。由于行为人之间存在主观上的联络,因此在确定赔偿责任时,法院通常会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过错程度等因素,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救济。以某起著名的共同侵权案件为例,多名被告在事先有明确的共同故意下,共同实施了侵权行为,造成了原告的重大损失。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各被告之间存在主观上的联络,构成了共同侵权,并判决各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一判决充分体现了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律效果,即各行为人应当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是侵权行为法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法院应当充分考虑行为人之间的主观联络、共同行为以及损害结果等因素,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公正救济。同时,各行为人之间也应当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和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3.间接共同侵权间接共同侵权,又称为非行为共同侵权或关联共同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的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结果的侵权行为。与直接共同侵权相比,间接共同侵权的行为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意思联络或共同过错,而是由于行为的客观联系而造成了同一损害结果。在判断间接共同侵权时,应着重分析行为人之间的行为关联性和损害结果的同一性。在行为关联性方面,间接共同侵权要求数个行为人的行为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于损害结果的发生。这种结合可以是时间上的相继,也可以是空间上的相互关联。例如,甲向乙出售有毒食品,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乙销售了该有毒食品,最终导致乙食用后中毒。在这个例子中,甲和丙的行为虽然时间上相继,但空间上相互关联,共同导致了乙的损害结果。在损害结果的同一性方面,间接共同侵权要求数个行为人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损害结果的发生。这种损害结果可以是同一的,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例如,在上述例子中,甲和丙的行为共同导致了乙的中毒结果,这是一个同一的损害结果。在法律效果上,间接共同侵权的责任承担与直接共同侵权有所不同。由于间接共同侵权的行为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意思联络或共同过错,因此不能适用连带责任的规定。相反,间接共同侵权的责任承担应当采用按份责任的原则,即根据各行为人的行为对损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份额。这样既能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救济,又能体现行为人的责任自负原则。间接共同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类型,在判断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时,应当注重分析行为人之间的行为关联性和损害结果的同一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适用按份责任的原则来确定责任承担。三、共同侵权的要素共同侵权首先要求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害人,这些加害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他们在侵权行为中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关联构成了一个侵权的整体。直接结合行为:各加害人直接实施了相互配合、彼此依赖的侵权行为,共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如甲乙两人共同殴打丙,两人的行为直接结合形成了整体的侵权效果。间接结合行为:各加害人分别实施了独立的行为,这些行为单独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但因偶然因素相互结合导致同一损害结果。例如,甲驾驶车辆超速行驶,乙在道路上随意堆放物品,两者分别的行为独立来看可能不会导致事故,但当两者结合时导致行人丁被撞伤。共同故意:加害人之间明确知晓对方的行为,并且对于造成同一损害结果持有共同的故意意图。如甲乙共谋盗窃丙的财物,双方对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有明确共识。共同过失:尽管加害人之间并无明确的共谋,但他们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均有过失,并且这种过失在性质上相互关联,共同促成了损害。如甲乙各自驾驶车辆疏忽大意,未保持安全距离,导致两车相撞并殃及其他无辜车辆。共同侵权所指向的是同一个具体的损害后果,即受害人的损失是由所有加害人的行为共同造成,无法清晰分割。这一损害可能是物质损失(如财产损害)、人身伤害,也可能是非物质损害(如名誉权受损)。不论损害的具体形态如何,关键在于它是由各加害人的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单不可分割的结果。共同侵权行为导致的责任形态为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受害人有权请求任何一个或全部加害人就全部损害进行赔偿,加害人之间则对赔偿责任不分份额、不分先后,任一加害人履行全部赔偿义务后,有权向其他加害人追偿其超出自己应承担份额的部分。连带责任强化了对受害人的保护,确保其能够有效获得救济。共同侵权的要素包括主体的复数性、行为的共同性、主观上的关联性、损害后果的同一性以及责任的连带性。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共同侵权的法律特征,为判断和处理此类侵权案件提供了明确的依据。1.侵权行为的存在共同侵权行为的第一个要素,即侵权行为的存在。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共同侵权的语境下,这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参与或共同导致了某种侵权行为的发生。这种侵权行为可以是积极的,如共同盗窃、共同伤害他人等,也可以是消极的,如共同污染环境、共同制造伪劣产品等。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的过错,并且这种过错导致了他人权益的损害,就构成了共同侵权行为。在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存在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以及这种行为是否导致了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同时,还需要考虑行为人之间的共同过错,即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人权益的损害,并且是否愿意共同承担这种损害的责任。如果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的过错,并且这种过错导致了他人权益的损害,那么就可以认定存在共同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的存在是判断共同侵权责任的基础。只有当存在侵权行为时,才能进一步探讨行为人之间的责任分配、赔偿方式等问题。在判断共同侵权责任时,首先需要明确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2.损害结果的产生在共同侵权行为中,损害结果的产生是一个核心要素。损害结果不仅是指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还包括可能遭受的精神损害、名誉损失等非物质性损害。这种损害结果必须是由共同侵权行为直接引起的,而非其他外部因素所致。例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如果多个侵权人共同导致了受害人身体受伤和财产损失,那么这些伤害和损失就构成了损害结果。共同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害结果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单一的损害结果通常比较容易认定,如一起车祸导致受害人身体受伤。而复合的损害结果则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如环境污染案件中,受害人可能同时遭受身体健康受损、财产损失、精神压力等多重损害。在判断损害结果是否由共同侵权行为引起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必须是直接的、明确的,而不是间接的、模糊的。例如,如果一起工业事故中,多个企业共同排放污染物导致了附近居民身体健康受损,那么这些企业就应当对其共同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认定损害结果时,还需要考虑受害人是否存在过错或过失。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过错或过失,那么侵权人的责任可能会相应减轻。例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如果受害人未遵守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发生,那么其应当对自己的过失承担一定的责任。损害结果是共同侵权行为认定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判断共同侵权行为是否成立时,必须仔细分析损害结果是否由共同侵权行为直接引起,并考虑受害人是否存在过错或过失等因素。3.因果关系在共同侵权的法律框架中,因果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它涉及到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共同侵权中,因果关系不仅要求单独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要求多个侵权行为共同作用下,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单独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必须明确。每一个参与共同侵权的个体,其行为都必须是损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时,要能够准确识别每一个侵权行为是如何独立地对损害结果产生影响的。要分析多个侵权行为共同作用下的因果关系。在共同侵权中,多个侵权行为可能相互关联,共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我们需要考虑这些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如何导致损害结果的。我们还需要注意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在实际案件中,因果关系可能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明了。有时,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可能并不直接,或者可能存在多个中间环节。在分析因果关系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运用合理的推理和证据来确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过错程度在共同侵权中,过错程度是判断侵权人责任大小的关键因素。过错程度主要指的是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的程度。当多个侵权人共同对同一受害人造成损害时,他们的过错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过错程度通常分为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和轻微过失。在共同侵权中,如果某个侵权人故意制造损害,而其他侵权人只有过失,那么故意侵权人应承担更大的责任。重大过失,如违反基本的法律义务或常识性规则,也会导致更大的责任分配。相反,一般过失或轻微过失可能在责任分配上得到较轻的处理。在确定过错程度时,法院会考虑多种因素,如侵权人的行为方式、行为后果的可预见性、行为时的环境条件等。侵权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避免损害也是判断过错程度的重要依据。过错程度对共同侵权人之间的责任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每个侵权人的责任大小时,法院会根据他们的过错程度来合理分配赔偿责任。这既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也鼓励侵权人采取更加谨慎的行为,以减少损害的发生。过错程度是共同侵权案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通过合理评估每个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他们的责任大小,从而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救济。四、共同侵权的法律效果共同侵权中最为核心且显著的法律效果是连带责任原则的适用。根据这一原则,受害人在遭受共同侵权造成的损害时,有权要求任何一个或全部加害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即受害人的请求权并不局限于自己所直接遭受损害的特定加害人,而是可以向任一共同侵权人提出全额赔偿请求。一旦某一加害人履行了全部赔偿义务,其有权向其他共同侵权人追偿超出自己应承担份额的部分。这种责任形态确保了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避免因个别加害人无力赔偿或难以执行而使受害人无法得到充分补偿的风险。尽管对外部而言,共同侵权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但在共同侵权人之间,实际赔偿责任的分配遵循“按份责任”的原则。即共同侵权人应当按照各自在侵权行为中的过错程度、原因力大小以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因素确定各自应承担的赔偿份额。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量上述因素,合理划分各加害人的责任比例,确保责任分配的公平性。在共同侵权情形下,某一加害人主张的免责事由或抗辩理由,一般不能对抗受害人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的请求。除非该免责事由或抗辩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排除所有共同侵权人的责任,否则单个加害人不能以其自身的特殊情形为由拒绝向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使某一加害人与受害人达成和解或通过其他方式独自履行了赔偿义务,这并不当然免除其他共同侵权人对剩余赔偿责任的承担,除非受害人明确表示放弃对他们的求偿权利。共同侵权的法律效果还包括确保对受害人所受损害的全面赔偿。赔偿范围不仅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如财产损失、医疗费用等),还涵盖间接损失(如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惩罚性赔偿(在法律规定允许的情况下)以及合理的诉讼成本(如律师费、鉴定费等)。共同侵权人应对这些全部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完整救济。在涉及公共利益或生态环境损害的特殊案件中,共同侵权的法律效果可能进一步扩展。例如,对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造成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形,相关法律法规可能规定了更为严格的连带责任制度,甚至包括修复环境、赔礼道歉等非金钱性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共同侵权人不仅要对直接受害人承担责任,也可能需要对恢复环境原状、防止损害扩大等公益事项承担连带责任。共同侵权的法律效果集中体现在连带责任的承担、内部责任分担的规则、免责事由与抗辩的限制、损害赔偿范围的全面覆盖,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对公益或生态环境损害的特别责任等方面。这些法律后果旨在确保受害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同时通过对共同侵权人施加严厉的责任约束,起到预防和遏制类似侵权行为发生的作用1.责任承担方式在探讨《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这一主题时,“责任承担方式”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共同侵权行为涉及两个或以上的主体对同一损害后果负有连带或按份责任的情况。本段将具体阐述在共同侵权情形下,责任承担方式的主要类型、适用条件以及其法律意义。连带责任是共同侵权中最常见的责任承担形式。当多个侵权人共同实施了导致损害发生的不法行为时,受害人有权请求任何一个或全部侵权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连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全额赔偿:受害人可以选择向任一侵权人主张全部赔偿金额,不受各侵权人实际过错比例或各自行为对损害发生作用大小的限制。内部追偿:已经履行赔偿义务的侵权人,有权就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部分向其他共同侵权人进行追偿。诉讼便利:受害人可以针对所有侵权人提起单一诉讼,简化了司法程序,提高了赔偿效率。共同因果关系:各侵权人的行为直接结合或间接结合导致了同一损害后果的发生。法律规定:某些特定类型的侵权行为,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法律明确规定了连带责任。按份责任是指各侵权人按照各自的过错程度或行为对损害结果影响的比例来分别承担赔偿责任。与连带责任不同,按份责任具有以下特征:按比例分担:每个侵权人仅对其过错对应的部分损害负责,受害人的赔偿请求应针对各个侵权人分别提出,并且数额限于该侵权人应承担的份额。无内部追偿权:各侵权人承担赔偿后,不存在向其他侵权人追偿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已各自承担了与其过错相当的责任份额。适用范围有限:按份责任主要适用于侵权人之间过错程度明显可区分,且各自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影响能够独立衡量的情形。独立过错:侵权人各自独立实施侵权行为,且过错程度和行为后果可明确区分。损害可分割:损害后果能够合理地划分为由各侵权人单独造成的部分。法律特别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在某些特定法律关系中,如合伙债务、数人共同保证等,可能规定按份责任或者侵权人之间事先通过合同等形式约定了按份承担责任。共同侵权中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包括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两种类型。连带责任强调对受害人的充分保护,确保其能够便捷、全面地获得赔偿,而按份责任则注重根据各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和行为影响公平分配赔偿责任。实际应用中,法院会根据案件事实、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公平原则,判断应适用何种责任承担方式。2.赔偿范围与赔偿原则在共同侵权行为中,赔偿范围与赔偿原则的确定对于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赔偿范围主要包括因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如医疗费用、财产损失等。同时,若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带来了精神损害,如名誉受损、精神痛苦等,也应纳入赔偿范围。在确定赔偿范围时,应充分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并确保赔偿金额能够合理覆盖其损失。赔偿原则方面,首先应遵循“全面赔偿”原则,即侵权人应对其侵权行为造成的全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连带责任”原则也适用于共同侵权行为。根据这一原则,若多个侵权人共同实施了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向任一侵权人要求全额赔偿,而侵权人之间则应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一原则有助于确保受害人能够及时获得赔偿,并促使侵权人之间互相监督,共同承担责任。在确定赔偿金额时,还应遵循“公平合理”原则。即赔偿金额应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损害后果等因素进行合理评估,既要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到侵权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同时,法院在审理共同侵权案件时,应根据案情灵活运用各种赔偿原则,确保赔偿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赔偿范围与赔偿原则的确定在共同侵权行为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赔偿范围并遵循相应的赔偿原则,可以确保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促进侵权人之间的连带责任和公平合理的赔偿金额确定。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3.抗辩事由与免责条件在共同侵权案件中,抗辩事由与免责条件是决定侵权行为人是否能够减轻或免除其法律责任的关键因素。常见的抗辩事由包括:无过错抗辩:即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对于侵权行为的发生没有过错,如受害人故意或过失导致损害发生,或者损害是由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造成。在这种情况下,侵权行为人可以主张无过错抗辩,从而减轻或免除其责任。受害人同意抗辩:如果受害人事先明确同意承受某种损害,那么侵权行为人可以据此主张受害人同意抗辩。这种情况下,侵权行为人通常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紧急避险抗辩: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行为人可能需要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果因此造成损害,行为人可以主张紧急避险抗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免除其责任。还有一些特殊的免责条件,如职务行为免责和受害人过错免责等。职务行为免责是指行为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的损害,由其所在单位或组织承担责任,行为人个人免责。受害人过错免责则是指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因此可以减轻或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责任。抗辩事由与免责条件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判断。法院在审理共同侵权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行为人的过错程度、受害人的损失程度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等,来确定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五、结论通过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共同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在构成要件、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本文详细阐述了共同侵权行为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共同故意侵权、共同过失侵权以及故意与过失相结合的侵权,并对每种类型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梳理。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律效果,包括连带责任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的按份责任。在实践中,正确认定和处理共同侵权行为对于保护受害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研究,明确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共同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明确其类型要素和法律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关案件,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1.共同侵权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的总结共同侵权作为侵权行为法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多种类型、要素及其产生的法律效果。从类型上看,共同侵权主要包括共同加害行为、教唆帮助行为以及共同危险行为等。这些类型的共同侵权各具特点,但共同的核心在于多个行为人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如共同的意思联络、共同的危险行为等。在要素方面,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通常需要满足加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等条件。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共同侵权行为的完整构成要件。法律效果上,共同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受害人有权向任何一个或全部行为人请求赔偿,而行为人之间则应根据其过错程度或行为对损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等内部分担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设置,旨在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能够得到充分的赔偿。同时,也体现了对共同侵权行为人的严厉制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2.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反思与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同侵权行为日益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侵权法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现行的《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共同侵权进行了规定,但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现行法律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仍显模糊。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导致了司法判决的不一致性和不公正性。建议立法机关进一步明确共同侵权的认定标准,减少司法裁量权,增强法律的确定性和公正性。现行法律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律效果规定过于单一。在实践中,共同侵权行为往往涉及到多个侵权人、多个受害人以及多种类型的损害,而现行法律往往只规定了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受害人如何获得全面、公正的赔偿缺乏详细规定。建议立法机关进一步完善共同侵权的法律效果制度,明确各个侵权人的责任承担方式,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现行法律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预防机制还不够完善。共同侵权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制度漏洞等因素有关,除了事后救济外,还需要加强事前预防。建议立法机关在完善共同侵权制度的同时,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监管,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预防共同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现行法律规定,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健全,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侵权形态,比如网络共同侵权、环境共同侵权等。这些新型侵权行为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背景,往往难以简单地归入现有的共同侵权类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共同侵权的要素,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其与其他法律概念的交叉和融合。例如,共同侵权与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概念的关系如何界定,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影响等。对于共同侵权的法律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评估和优化。例如,如何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受害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共同侵权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共同侵权作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法律问题,其研究永无止境。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共同侵权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侵权行为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当多个主体同时遭受同一侵权行为侵害时,如何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共同诉讼作为一种解决多数人侵权纠纷的司法实践,其类型及特点一直备受。本文旨在探讨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以期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对于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外,美国和德国的共同诉讼制度较为成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国内学界也对共同诉讼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诉讼的类型及特点:学者们对共同诉讼的概念、特征、分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共同诉讼可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两种基本类型。共同诉讼的成立要件:学者们对共同诉讼的成立要件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要包括诉讼标的的共同性、原告之间的共同诉讼利益以及代表人之间的授权委托等。共同诉讼的利弊:学者们对共同诉讼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也可能导致滥诉、增加法院负担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立法现状;运用实证研究法,以某地区法院处理多数人侵权纠纷的案例为样本,对共同诉讼类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外共同诉讼制度的异同,为完善我国相关制度提供借鉴。根据对某地区法院的调研,我们发现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在实践中存在以下特点:(1)共同诉讼类型以必要共同诉讼为主,普通共同诉讼较少。(2)原告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难以形成一致的诉讼请求。(3)代表人诉讼制度尚不完善,代表人的选任和权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1)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现代社会的侵权行为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往往涉及到多个主体,使得多人同时遭受侵权成为可能。(2)审判效率的考虑:通过共同诉讼,可以避免分别审理带来的审判效率低下、浪费司法资源等问题。(3)原告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某些情况下,原告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需要通过代表人诉讼来平衡各方利益。(1)提高审判效率:共同诉讼能够将多个类似的案件合并审理,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2)统一法律适用:通过共同诉讼,可以避免类似案件因分别审理而产生不同的裁判结果,从而统一法律适用。(3)解决原告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共同诉讼中,代表人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原告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各方利益。(4)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共同诉讼往往涉及到众多当事人的利益,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和参与,从而促进公众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和参与。本研究通过对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的分析,揭示了其现状、原因和影响。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针对当前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完善代表人的选任和权限等方面的规定,以更好地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普通共同诉讼制度:为满足实践中普通共同诉讼的需要,应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当事人和解:在共同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难以避免,应积极促进当事人和解,达成一致的诉讼请求,以更好地解决纠纷。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共同诉讼往往涉及众多当事人的利益,应加强公众对司法审判的参与和监督,促进司法公开和透明化。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的分析,总结了其现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审判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样本来源的局限性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该条规定并没有对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作出更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所谓共同侵权行为也称为共同过错、共同致人损害,是指数人基于共同过错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侵权行为。德国民法第830条、日本民法第719条、意大利民法第2055条以及俄罗斯民法第1080条和第1081条规定共同侵权行为责任、共同危险行为(加害人不明的责任承担)以及教唆、帮助人责任等。共同侵权行为系指数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权利或利益之行为,为特殊侵权行为态样之一。共同侵权行为之成立,学说上有客观说及主观说二种。客观说者,认为数人所为侵害他人权益致生同一损害者,纵然行为人间无意思联络,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主观说者,认为共同侵权行为之成立,不但加害人间须有共同之行为,且对该违法行为须有通谋或共同认识,否则,单纯之行为竞合,不成立共同侵权行为。台湾最高法院《一九六六年台上字第一七九八号判决》即持主观说见解,惟该判例业经司法院六十六年六月一日例变字第一号予以变更,其理由为:“民事上之共同侵权行为(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即共同加害行为;下同)与刑事上之共同正犯,其构成要件并不完全相同。共同侵权行为人间不以有意思联络为必要,数人因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苟各行为人之过失行为均为其所生损害之共同原因,即所谓行为关联共同,亦足成立共同侵权行为…”惟学者间见解不一,但多数认为为确实保护被害人,只须损害系属同一,及损害与行为间有因果关系存在,即可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是伴随债的制度发展起来的,属于债的产生根据之一,旨在保护共同侵权行为情况下发生的受害人所损失的利益。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是主客观结合的折衷说,其有四个构成要件,判断是否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应以四个构成要件为标准。共同侵权行为有五个类型,其责任承担以共同侵权行为人连带赔偿责任为主。共同加害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致使他人人身或财产受损的行为。共同加害行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加害行为表现出如下的特征:1.共同侵权行为的加害主体必须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单一的民事主体不能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可以是自然人的共同侵权,也可以是法人的共同侵权,或者是自然人与法人的共同侵权。2.共同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之间有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3.共同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是同一的。共同加害人的行为应该彼此联系,造成同一的损害后果。如果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分别造成不同的损害后果,则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4.共同侵权的行为是造成损害结果的共同原因。有的侵权行为是主要原因,有的是次要原因;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间接原因。共同侵权行为人在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后,根据侵权原因的不同及行为对损害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在其内部进行责任分配。共同加害行为的行为人可以是共同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如甲乙共同将丙打伤,也可以是其中一方是加害实施人,另一方是教唆、帮助人。所谓教唆,是指通过语言或行为,怂恿、利诱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教唆行为,是加害行为得以发生的主导原因,必然是行为人出于故意的行为。所谓帮助,是指通过提供工具、给予鼓励的方式,从物质或精神上协助他人完成加害行为的人。帮助行为是侵权行为得以完成的辅助原因,其可以是出于故意,也可以是基于过失。无论是教唆行为还是帮助行为,均构成共同加害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48条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教唆、帮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共同危险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实施可能导致他人权利受损的危险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但不能确定实际侵害人的情形。如甲乙共同向空中抛掷石块,导致丙受伤,经验明丙的伤害是被一块石块击中所致,但加害人与受害人均不能证明是甲还是乙的石块将丙击伤,甲乙二人的行为即是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虽与共同加害行为在行为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在行为性质上均是共同侵权行为,行为人对损害后果应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承担确立共同危险行为,可以更充分地保护受害人,不会因实际加害人的无法确定而使受害人的权利无法得到救济,同时也能更有效地遏制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具有如下的特点:1,共同危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两人或两人以上。一人的行为不能构成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如甲企业生产由乙企业销售的产品致人伤害,但不能确定该商品的缺陷是因为甲的生产环节所致,还是由于乙的保管不善所致,甲乙企业的行为就构成共同危险行为。2。加害人在一个相对明确的范围之内,但不能判明。在共同危险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可能实施侵权行为人的范围是相对明确的,如建筑物中某单元高楼的花盆坠落致人损害,在不能确定谁家责任的情况下,该单元高层养花的住户均为共同危险人。如果可能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具体范围难以明确,就不能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追究责任。如夜晚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人逃逸,就难以将所有当晚行驶该路段的驾驶员确定为共同危险行为的实施人。3.共同危险行为具有导致他人权利受损的危险,并且造成了致人损害的后果。共同危险行为不仅有使他人权利遭到损害的危险,而且这种危险已经转化成了现实的损害后果。没有损害后果的存在,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4.共同危险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造成损害后果的原因。虽然不能确定准确的加害人,但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不可分性,他们的共同危险行为连接成一个整体,共同成为损害后果发生的原因。中国大陆民法关于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连带责任的规定,是规定在《民法通则》第130条。这个条文的内容是:“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简明、准确,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如果要找毛病的话,就是规定得太简单了,没有规定具体的规则,也没有规定共同危险行为。正是由于这三个条文的规定,就在本来简单明了的《民法通则》关于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连带责任的问题上,极大的复杂化了。其主要引起的问题是:第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应当选择哪种立场?究竟选择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的立场?如果选择客观主义的立场,应当用什么标准确定?对此,《民法通则》在第130条中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直坚持的是主观主义立场,即数人共同致人损害,只有具备共同过错的要件,才能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第二,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应当怎样界定?在共同侵权行为与无过错联系的共同加害行为之间,是不是还有必要规定第三种侵权行为的形态?如果需要规定这样的侵权责任形态,应当怎样确定它的构成要件和责任形态?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释在共同侵权行为与无过错联系的共同加害行为之间,增加了一个视为共同侵权行为,或者叫做准共同侵权行为。这种做法是不是妥当?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究竟应当作出怎样的规定?第三,共同危险行为及其责任的规定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免除共同危险行为人之一责任的条件应当怎样规定?现在的司法解释规定是否可行?对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释采取的立场是“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在一般的立场上,认为共同危险行为本来就不是共同侵权行为,在所有的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其实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加害人,责令全体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本来就是因为无法证明真正的加害人,同时真正加害人又确实存在于他们之间,只是由于为了保护受害人赔偿权利的实现,才不得已作了连带责任的推定。第四,连带责任的规则应当怎样确定?上述司法解释第5条规定的规则是否可行?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释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改变了连带责任的基本规则,受害人对于共同加害人必须同时起诉,否则就视为原告对不起诉的共同加害人赔偿权利的放弃,因此不得主张对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份额。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各国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立场。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对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应当如何规定,应当进行很好的比较分析研究,作出选择。在罗马法的私犯制度中,存在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简略规定,甚至对一些教唆、帮助行为也有规定。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规定:“不仅可以对实施侵害的人,例如殴打者提起侵害之诉,而且可对恶意怂恿或唆使打人嘴巴的人提起侵害之诉。”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由家畜造成的损害,如果由数个家畜致害,则数个家畜的所有主负连带责任。这些规定虽然不是共同侵权行为的自觉的概念,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共同侵权行为。在英美法国家,侵权行为法认为,各自独立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而造成他人损害,从而对受害人负有连带责任的人,是共同侵权人。共同侵权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向被害人支付赔偿金;已支付赔偿金的共同侵权人有权向其他未支付赔偿金的共同侵权人索取补偿。《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第二次)》第875条规定:“两人或多人之每一人的侵权行为系受侵害人之单一且不可分之法律原因者,每一人均须对受害人就全部伤害负责任。”对于“就他人之侵权行为致第三人受伤害,如符合下列规定情形之一者,行为人亦应负责任:(1)行为人与该他人共同作侵权行为或与该他人为达成共同计划而作侵权行为;或(2)行为人知悉该他人之行为构成责任之违反,而给予重大之协助或鼓励该他人之作如此行为;或(3)行为人于该他人之达成侵权行为结果,给予重大协助,且行为人之行为单独考虑时,构成对第三人责任之违反”,均为共同行为之人。在上述共同侵权行为中,原告得选择侵权行为人中之一人或全体对其提起损害赔偿之诉,亦得分别起诉。不仅如此,英美法也承认共同危险行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上诉法院1980年审理的辛德尔诉阿伯特制药厂案(SindellV.AbbortLaboratories),由于不能确认当时生产乙烯雌粉的5家主要制药厂是谁制造的该药致辛德尔患乳腺癌,故判决该5家制药厂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大陆法系各国的学说历来有不同的主张。计有:(1)意思联络说,认为共同加害人之间必须有意思联络始能构成。如无主体间的意思联络,则各人的行为就无法在实质上统一起来,因而也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2)共同过错说,认为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数个行为人对损害结果具有共同过错,既包括共同故意,也包括共同过失。(3)共同行为说,认为共同行为是共同加害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是共同行为,共同加害结果的发生总是同共同加害行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4)关连共同说,认为共同侵权行为以各个侵权行为所引起的结果,有客观的关连共同为已足,各行为人间不必有意思的联络。数人为侵权行为的时间或地点,虽无须为统一,但损害则必须不可分离,始成立关连共同。(5)共同结果说,认为共同造成损害的概念要求损害是数人行为的共同结果,不一定要求几个参加人有共同的目的和统一的行为。上述各种主张,可分为两种基本观点。前两种认为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在于主观方面,后两种认为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为客观方面。在中国大陆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特征的表述,始终坚持的是共同过错的立场。最早的民法教科书即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基本问题》对此就采取共同过错的立场,认为共同侵权行为的的“特征是几个行为人之间在主观上有共同致人损害的意思联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造成他人损害”,“几个行为人之间在主观上有共同致害的意思联系,或者有共同过失,即具有共同过错”。“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主观上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即有共同过错”。“共同过错,就是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一般认为,决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主观原因。在界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的时候,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我国台湾的司法和学说的主张。在民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理由中认为:“查民律草案第950条理由谓数人共同为侵害行为,致加损害于他人时(即意思及结果均共同),各有赔偿其损害全部之责任。至造意人及帮助人,应视为共同加害人,始足以保护被害人之利益。其因数人之侵权行为,生共同之损害时(即结果共同)亦然。”其立法采纳的立场主要是意思联络说;但是作为特殊情况,共同关连共同者,也认为是共同侵权行为。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虽然没有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但司法实务承认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连带责任。在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73条规定了共同侵权行为的审判原则:“两个以上致害人共同造成损害的,应根据各个致害人的过错和责任的大小,分别承担各自相应的赔偿责任。教唆或者帮助造成损害的人,应以共同致害人对待,由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部分共同致害人无力赔偿的,由其他共同致害人负连带责任。”这一司法解释,除了未规定共同危险行为之外,其他规定基本上符合共同侵权行为的原理。对于共同侵权行为应当进行类型化的划分,这样会使共同侵权行为的判断和法律适用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以往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在对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的研究,但是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只是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中的一种,并不能涵盖全部的共同侵权行为。第一种主张是,共同侵权行为分为:(1)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也称为共同加害行为);(2)教唆行为和帮助行:(3)共同危险行为;(4)合伙致人损害:(5)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其中合伙致人损害是指合伙人在合伙事务执行中致人损害,由于全体合伙人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而具有共同侵权行为的特征。第二种主张是,共同侵权行为分为:(1)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2)共同危险行为;(3)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对于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纳入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之中。第三种主张是,将共同侵权行为分为:(1)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2)共同危险行为和教唆帮助行为。这种主张的依据,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立法模式。第四种主张认为,共同侵权行为包括:(1)“共同正犯”;(2)教唆者和帮助者;(3)团伙成员;(4)共同危险行为。对共同侵权行为类型的划分,应当着重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教唆者与帮助者不宜作为单独的一个共同侵权行为类型。共同侵权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共同加害人。共同加害人按其行为的特点,可以分为实行行为人、教唆行为人和帮助行为人。因而,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都是共同侵权行为人实施的行为,都是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概括在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中即可,不必再将其分为一种单独的共同侵权行为类型。第二,合伙致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创意工程招投标代理合同
- 物业管理装修执行协议
- 家具运输司机招聘协议书
- 纺织厂配电房建设协议
- 土方运输服务协议
- 媒体行业合同管理规范
- 软件开发高级顾问聘用合同范本
- 港口装箱司机劳动合同
- 美容美发业农民工管理办法
- 医院扩建工程围挡施工协议样本
- 【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探究5800字(论文)】
- 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竣工验收自评报告
- GB/T 43824-202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 线上房展会活动方案
- PCB制造成本参数
- 操作系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银行消保专题培训总结
-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写作专项读后续写人物情绪描写方法课件
- 粉丝运营及维护技巧
- 殡仪馆物业服务方案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